马赛克里的中国:“毛片”是思想解放的太阳
《马赛克里的中国》是由凤凰网文化频道原创出品的微纪录片项目,围绕着“中国人的性历程与性观念”这一主题深入讨论国人的性现状,纵观古今国人对于性与性别的认知态度,以性人权和性多元平等的视角观照当下。关注微信公众号“凹凸镜DOC”回复“马赛克里的中国”获取纪录片资源。
性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生殖崇拜、一夫多妻、青楼妓女、贞节牌坊、宦官当权、房中术、春宫画、金瓶梅、后宫、男风、缠足……一部中华民族史,也是一部性文化的洋洋大观。
性在当下更是受众追捧的焦点。从“性文化节”四处开花、东莞色情行业被整顿、反色情大妈制造“泼粪事件”,到李银河公布跨性恋情,每一次与性有关的事件,都能引发巨大的社会效应与观念碰撞。
在当下中国,性禁锢和性放纵如并蒂莲一般同时存在,一方面,大部分国人仍谈性色变,反色情大妈呼吁杜绝一切性开放,另一方面,有官员包养多名情人,潜规则横行,换妻、群交、嫖娼等行为屡见不鲜。国人茶余饭后的黄段子、黄色笑话,报章网络无处不见的性暗示广告,与官方的严肃话语形成强烈对照。
欲望与禁忌在当下中国共存共生,逐渐形成一道类似于日本人“菊与刀”矛盾性格的奇观景象,呈现出空前复杂的状态。它如同一道巨大的马赛克,遮蔽着一个国家最真实的欲望,也生发出无数畸形的社会病体。这道“马赛克”的巨大功能体现在,第一,我们在性的领域仍然存在许多认知的盲区;第二,社会主动为“性”设置了人为的禁区。
《马赛克里的中国》是由凤凰网文化频道原创出品的微纪录片项目,围绕着“中国人的性历程与性观念”这一主题深入讨论国人的性现状,纵观古今国人对于性与性别的认知态度,以性人权和性多元平等的视角观照当下。五集短片,分别涉及古代性文化、文革时期的性、文学中的性、影视中的性,以及性别多元等问题。邀请了李银河、刘达临、朱大可、陈村、郝建等五位各界专家,从不同视角展开讨论。
性情光影:“毛片”是思想解放的太阳
讲述人:郝建
很多人误以为八十年代比今天更宽松,不是的。跟今天相比,八十年代性意识的觉醒、性的活动,还有对性艺术的观赏、性艺术的创造和表现肯定比今天严格。但它又的确是一个开始放松的时代,因为刚刚开始,所以更显得先锋、令人激动。
这个时代被称为思想解放的时代,学术界叫做叫新时期,官方说法是改革开放的年代。由于官方对思想文化的一些管制开始放松了,民间的各种主体意识就开始苏醒。从官方来讲,是面对着一个巨大的新潮流,一个思想涌动的潮流,个性觉醒的潮流。从个人讲,是身体欲望开始苏醒的潮流。
由于开始解放、开始苏醒、开始放松,于是电影录像带,邓丽君的录音带开始偷偷带进来了。这是那时文化解放的第一冲击波。
整个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所谓文化突进,应该说毛片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至少不亚于思想领域里关于异化学说的讨论、人道主义的讨论、星星画展、朦胧诗,这些是齐头并进的。
文学上有加缪、萨特,还有哈罗德·品特、赛缪尔·贝克特的先锋戏剧,如果这些都是打开我们思想视野的一束束的光芒的话,那么毛片是唤醒欲望的那颗最闪亮的太阳。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郝建
性的觉醒,性文化它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像我谈的毛片,都是在第一层面的,就是直接面对性、表现性欲,这是非常基础的,正面、直视我们的性欲;另一个层面就是文化研究的层面,现在的女性主义、性别研究,酷儿理论是这个层面的,就是通过性文学、性艺术、性爱的影像来考察人,考察我们在性行为,性关系中表现出来的一些本质或者特性。
当然,我们那时候并没有这样的概念区分。一直到今天,最大规模的、最成功的、最普及的性教育,还是毛片。
八十年代有商业电影大潮,有大量的色情文学,直接的性描写。这个被认为是性文学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同时也是女性主义觉醒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我们讲到《色戒》的时候就会讲到性爱描写,其实它是延续了女性主义的思考、延续了性文学认识、情色电影和毛片的性爱表现的视觉经验,其中包括对女性对自己身体的认识、对性的认识。
王朔讲过,即使在文革那么禁忌的情况下,他读红色经典也能够飞速地找到那个小说里面哪一页是性描写的,有点色情的。我到现在还记得,我们上小学的时候看小人书,都会把里面那些比较流氓的话拿出来学。这个东西是本能的,那个时候具有一种压抑之下的刺激。
先锋和前沿还有一个意思,它是被政治的、被一些所谓的现存道德伦理所压抑的。比如说,那个时候有很多文艺片的作品都被认为是毛片,比如日本的《楢山节考》《感官王国》。其实这两部片子都是非常非常严肃的,一个是人类学的,一个是研究性的极端状态,是根据真实的故事改编的。
还有些法国、美国的电影作品,比如《九周半》,都被认为是毛片。那时候我们坐火车就要琢磨琢磨,带着这些录像带会不会被查、被抄走,甚至被治安处罚,经常就不敢带上火车。前两年不是还有夫妻看毛片,警察冲进去抓人吗,所以政治对性文化、性意识的压抑,是一直延续到今天的。
当年的《巴黎最后的探戈》也被我们当作毛片看,我们现在老跟小年青吹牛,说《巴黎最后的探戈》是在电影资料馆看的胶片大银幕。它可以被认为是西方“五月风暴”之后的思想余波,左翼用性反叛社会、反抗资本主义制度、反叛性爱里头的文明观念,它其实是用两个人的关系来探讨文明跟欲望之间的关系,非常严肃。当时电影学院资料室很多借出来上课的录像带都是被剪掉性爱镜头的,像《大西洋城》《目击者》《美国往事》这些。
《艾曼纽》据说是世界上第一部真正的性爱片,或者叫毛片。一个同学拿来一盘《艾曼纽》,我们赶紧去借录像机。记得是从钟惦棐老师的儿子钟星座那里借的。晚上同学们一起看,激动啊。
我现在也不能肯定,我们看的那部录像带是不是后来在文化史上非常有名的《艾曼纽》。因为很多电影有艺术电影,然后根据这个又拍了毛片,比如说美国的罗伯特·阿特曼导演的《陆军战地医院》,就改编拍过毛片系列;还有《感官王国》也有拍过毛片系列的。
按照德国学者威尔海姆·赖希的看法,“人的权威主义结构基本上是由于性禁锢和性畏惧嵌入性冲动的生命本质中而造成的”,他很厉害,在希特勒上台前就指出极权政治与性压抑互为因果。按照这个就能理解,为什么法西斯是一定要性压抑的。
性的启蒙是人的个性苏醒,这是最根本的苏醒。在赖希看来,性的解放,是解决任何社会问题的一个最基本要求。他梳理了性压抑与权威崇拜人格、极权体制之间的心理联系,同时也梳理了人的性压抑与暴力行为之间的关系。
比如很多新闻和对罪犯做的人格侧写报告都会分析连环杀手往往是跟他童年的一些性经验、童年的心理创伤有关,性压抑导致了畸形变态的暴力人格。
在八十年代,大量的西方文化传播进来,对几代人都是很有冲击力的。邓丽君的歌和港台爱情片其实并没有到sex这个层面,并没有像读色情小说、看毛片直接引起生理反应。但是她的歌声是非常甜美、非常性感的,也促发、推动了一代青年人性意识的觉醒。
早先我写文章就说:“最是先锋邓丽君”。今天我总说“最是先锋好莱坞”。今天来讲,最先锋的是好莱坞,因为好莱坞给我们看我们人类的内心、我们的性格深处有对性和暴力的渴望,又有对性和暴力的恐惧。
毛片是一门正儿八经的商业或者行业,好像拍得最认真的是德国。我看过一篇文章,他们是把这个当做一个非常讲究的艺术创作在做,要研究怎么样拍得性感,包括女性的身体的美,包括男性的阳具怎么样保证它处于工作状态,还要选外形好看的。我看过日本的一些粗制滥造的“无码毛片”,不美,不性感。
另外一个类别就是“三级片”,香港的说法,基本上还是在娱乐片的情色电影这个范畴内。情色片美国也有,最著名的是萨曼·金导演的《红鞋日记》系列。就探索主题而言,情色电影就是爱情片,它是探讨爱情、婚姻和性这三者之间的张力,三者的复杂关系。
我看到有些香港毛片,或者准确地称之为性爱片,从叙事、打光、造型,乃至于做爱的镜头方面,它都不够美,一点都不性感。还有的三级片比如《3D肉蒲团》,拍得一点都不性感,绝大多数的场景、段落是兴味索然。有一些三级片作品拍得很性感,比如李翰祥给邵逸夫拍的三级片,《金瓶梅》之类。
有些国家,在性观念,性心理这件事上还是个坎,社会心理还没跨越没过去,它在文学、电影、绘画当中就会特别铆着劲儿地去纠结。今天的欧洲、美国的文学,就不会像莫言那样有《丰乳肥臀》的描写和铺陈的情节。我就很难想象在一个性压抑不那么强的地方,作家会用《丰乳肥臀》来做他小说的名字。
比如贾平凹,将“此处删去二百字”当做反讽文字审查和性禁忌的文学修辞手法。《废都》的性描写、一些语感和对性的认识明显有来自《金瓶梅》《红楼梦》的影响。我听说,钟阿城对贾平凹的性描讲过一句话,非常有意思,说得还挺准。他说《废都》的性描写是“饿汉子不知饱汉饱”--就是说这个作家不知道真正的性满足和非压抑状态是什么样子的。
今天其实看我们的电影,娄烨、贾樟柯、王小帅、他们对性的表现,基本上要比张艺谋、陈凯歌他们正常得多。我随便举一个例子,比如贾樟柯、宁浩、娄烨他们就不会像张艺谋在《金陵十三钗》里头,对着那个女演员背后给镜头,女演员扭着腰肢和屁股,摄影机用高速镜头拍那个女演员那么走过去。你一看就知道,这镜头里头有性压抑,大概是青春期极度饥渴。
我在《新京报》写文章讲第五代导演他们有补课情结,就是补在性和爱这两方面。田壮壮的《大太监李莲英》里面其实也有性压抑的成分,比如说大量拷打太监的镜头,要是读过弗洛伊德,就会觉得这是性压抑的表现。
八十年代性意识的觉醒和启蒙,除了有毛片之外,还有弗洛伊德的书。你看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少年程蝶衣唱戏台词背不下来,小豆子就拿烟袋锅在他的嘴里头搅,这大概是陈凯歌自己发明的一个刑罚,完全是性暗示动作;还有,他们俩长大后都成角了,去看师傅,师傅还把他们裤子扒下来打,一看就是性压抑。说严重一点,这种性压抑对整个大陆的中国人都会造成巨大的心理伤害,会导致社会暴力的延续与爆发。
娄烨影片里的这种性爱镜头是他个人的兴趣爱好,他用这个东西来解释他的角色之间的关系。性和暴力是我们所有电影的一个基本主题,但并不是说人性只有性和暴力,但娄烨比较喜欢从这方面来描述,我觉得也跟青春记忆有关。他们的青春期比较正常,也处在一个从压抑到觉醒的时候,他不会去表现野合、颠轿子,他是勃发的性,是自由自在的性,比如《颐和园》。
到了《花》,我觉得就有一点过分了,男主角面对很多的紧张关系都用做爱来处理,我认为有一点粗暴,不见得符合男女之间的正常心理状态,甚至生理状态。男主角跟女主角的关系如果完全用做爱来解释、来改变、来完成,就有点稍微个人化了。如果上纲上线地讲,这种解释、这种表现既是男主人公在性关系中的暴力,也是导演某种扭曲现实的视点、眼光和电影语言的暴力。
徐皓峰把《卧虎藏龙》当中李慕白和玉娇龙的打斗当做性暗示,稍有点泛性论吧,因为它在叙事上没有落点。第二,从一些符号道具上,我觉得也看不出。泛性论也许是没有把人性关系和艺术的语言系统读透,当然各人解释不同。从武打片的历史来看,竹林斗剑是对胡金铨的《龙门客栈》到徐克的《新龙门客栈》武打动作和环境的一个继承和翻新。李安表现性文化或者女性觉醒最深刻的作品是《色戒》。
《色戒》很多人没看懂,它是一部黑色电影。很多人认为王佳芝放走易先生是本片的高潮,根本不是,高潮在后面。王佳芝放走了易先生以后,她优哉游哉地在街上走,因为她相信易先生会救她。这个地方王佳芝的潜台词就是一句话:“他是爱我的,他会来保护我”。然后易先生坐在办公室里,人家递上来枪毙王佳芝的案卷,易先生拿起钢笔写了“可”,签上自己的名字,写这个字就是本片的高潮。看到这里,我“心下轰然一声”。
在其他的地方,李安对张爱玲小说几乎是愚忠。但在王佳芝救了易先生、警告易先生、放走易先生那一段以后,他对张爱玲的小说做出了重大的改变。王佳芝救了易先生以后一个人下楼,没有惊慌失措的跑掉,在街上慢慢地走,完全是一个悠闲的状态。
然后她拦了一辆车,这个地方的台词跟小说有重大的不同,电影里三轮车夫问她:“去哪?”她说:“福开森路。”而原小说是“愚园路”。这里有重大差别,福开森路是她和易先生两个人的爱巢,原小说的愚园路是邝裕民跟她讲的到那个地方躲避的安全屋。李安还让这个车夫问:“回家?”王佳芝隔了半天应了一声:“唉。”她完全把他们两个人的爱巢当作自己的家,她要回去等待着她的爱人归来。这么一写,你再看到后面易先生在处决令上写一个“可”,这个男人是多么地坏、多么地邪恶。
要让我说,《色戒》的主题就是一句话:“爱情不可信,男人不可信”,这是一部彻底颠覆爱情、摧毁爱情、否认爱情的黑色电影。在总体上,李安把住了张爱玲小说的魂。
但是李安的电影比张爱玲高的就是,张爱玲的转折点是鸽子蛋,李安讲的不是鸽子蛋的问题,是性。不然李安为什么要做二十分钟的性爱镜头,为什么要让他们那样瑜珈式地做爱?《色戒》是李安的吐血之作,是研究现在中国的社会大众、艺术工作者、文化管理机构对性的表现、性的认识的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标本。
李安在观念上、在女性对待身体上,甚至于在视听语言和性动作的一些安排、摆布--所谓瑜珈式做爱,都是吸收了色情电影、文学作品、女性主义的文化讨论这些营养,来营造他的《色戒》。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色戒》在中国引起了政治的禁忌和性爱话题的禁忌。
简单一句话,女性的身体不是拿来为国家牺牲的,我跟这个人做爱以后,我爱上了他。这个里面有李安对女性的认识,还有他对女性身体与国家的认识。这里面有重大的性别觉醒的主题,是身体的主题,也是个体伦理和国家伦理之间的一个对抗。《色戒》既是性的,也是政治的;既是身体的,也是个体对国家的。
可以明显看到,对性这个问题的艺术视点、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越来越正常了,包括两性关系、同性关系。像关锦鹏的《蓝宇》、王家卫的《春光乍泄》《花样年华》,婚内关系、婚外关系,表现越来越多,越来越正常化。
这也必然影响今天社会生活中大众的文化观念。比如,现在很多人认为王全安找性工作者是他自己和张雨绮之间私人关系的事。中国的法律也在变化,这已经不是刑法罪了,就说明我们国家的法律也在往人性化、往世界主流文化、两性关系非罪化的方向发展。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是认为十八岁以上的成年人他们跟谁发生性关系,是他们自己的事。
关注微信公众号“凹凸镜DOC”回复“马赛克里的中国”获取纪录片资源。
—— End ——
- 点击“关键词”,查看往期内容 -
凹凸镜DOC
(ID:pjw-documentary)
加微信☞aotujing-doc 进纪录片分享群
用影像和文字关心普通人的生活
长按或扫码关注
凹凸百态 光影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