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儿童节聊一聊:你真的知道怎样爱孩子吗?

2017-06-01 笨妈 笨妈米国育儿经

儿童节,我特别想做一个关于善待孩子的倡议。同时我也明白,很多家长对到底怎样才叫善待孩子(具体来讲)感到困惑,并且也担心把握不好分寸,变成纵容和宠爱。在此我以一个新手妈妈的经验思考,结合育儿方面的阅读和交流心得,试着从原则上谈谈这个问题。


在荡秋千的笨笨小朋友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我们将看到铺天盖地的标语写着 “儿童节快乐!” ,还会有不少小朋友将收到一份大礼。然而,儿童真的快乐吗?我认为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不快乐,或者说都不得不经历很多不快乐的事,例如大人随心所欲的训斥、评判甚至体罚。关于这个问题的细致分析,我为微信公众号 “女权之声”, 写了儿童节专稿,明天我自己的公号也会转载。


为了让儿童的 “快乐” 或者说 “应得的尊重对待”,不只体现在每年一次的儿童节,在此我倡议我们将 “善待孩子” 贯彻到与他们共同生活的每一天。


然而,怎样才叫善待孩子? “善待” 和 “宠爱” 的区别在哪里?在大人疲惫应对本已压力山大的工作和生活时,怎样才能更好地管理对待孩子的情绪,确保不发脾气、不动粗?我认为,更新我们的育儿知识、观念和意识是关键的第一步。


发脾气、责骂和体罚,百害而无一益


儿童节,让我们首先认识到并确信这一点,因为这是国内外社会和行为科学研究早已达成的共识。不要再信奉 “不打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 的谬论,也不要再凭感觉认为 “适度体罚” 还是有必要的。


北大清华的学子,有几个是打出来的?天天挨打的孩子,又有几个成了材?虐待和忽视老人在我们的社会中如此常见,难道是因为中国人小时候被打得还不够?关于为什么打孩子没有用,以及会对孩子造成怎样的伤害,请见我翻译的旧文 孩子能打吗?听听科学家们怎么说。  


简言之,训斥和体罚只会短暂有效,但无法培养孩子的自律(而且会起到破坏作用)。一旦依赖上训斥和体罚,你会发现只有不断升级对孩子的语言、精神和肢体暴力,才能控制得住,甚至有一天终于失控。暴力还会对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创伤,从而影响他们一生的心理和行为 (虽然很多人意识不到)。


最关键的是,孩子总在模仿大人,大人的训斥和体罚行为,难免教导出不会控制情绪并依赖暴力解决问题的后代。如果您认为孩子的某些行为需要改变,那么以身作则的示范、以理解为基础的引导,才是最有效的方法。惩罚永远是下策,哪怕是非体罚性质的。


了解并尊重孩子特定发育阶段的特点


让您感到头疼的大多数 “问题”,很可能只是孩子特定发育阶段的自然特点,而这些特点全世界的孩子全都有。其实我不愿意相信在育儿科普触手可及的今天,依然还有家长将口欲期婴儿吃手当作问题,把爱玩水玩沙当作孩子的怪癖,以及斥责和殴打尿裤子/床的孩子。


孩子只是孩子,大人的很多苦恼,不过是因为孩子为他们带来了不便。例如把水洒到地上、把饭糊了一脸、“该睡不睡”、不好好吃饭。孩子给大人制造的 “麻烦”,往往并非他们故意,而这些麻烦,是大人在决定生孩子之前就应该做好心理准备的。


养育笨笨的过程,让我意识到孩子是多么弱小,而许多大人认为理所应当的本领,他们都还需要时间去慢慢掌握。笨笨得Croup(格鲁布性喉头炎)时,鼻塞和浓痰导致呼吸不畅,我才意识到原来像擤鼻涕、把痰吐出来这样的小事,孩子都不会,那么难受自己也毫无办法。包括自主入睡、控制大小便、如厕等等,这些能力都需要时间孩子才能学会。那么,大人能做到耐心陪伴孩子长大,不为孩子给我们造成的 “麻烦” 气急败坏吗?


关于幼儿发脾气和 “不懂事” ,如乱抓乱摸、非要玩某样东西,小儿神经科医生说这再正常不过,因为用来控制情绪和行为的大脑皮层,需要好几年的时间慢慢发育。而且,“不懂事” 本来不就是 “孩子” 的题中应有之义吗?让我们多学习并明白哪些是孩子在其特定年龄能懂以及不可能懂的事,不要对孩子做不切实际的期待,更不要给孩子贴不懂事的标签。


举例来说,多数孩子都要到12-18个月时,才能听懂 “不可以”,当我们期待一个一岁以内的婴儿听从不可以这、不可以那的指示,不过是自寻烦恼。当我们把一个需要释放能量并急切渴望探索世界的孩子,闷在家里,他/她的烦躁和吵闹,都太理所应当。


例如,9个月大的笨笨已经到了最喜欢户外的年龄,憋在家里时他常常非常烦躁,而一旦到了外面,他能在婴儿车里安静地连续待上几个小时 (入迷地观察行人、绿树、草地、小动物、汽车等等)。再例如,如果您把一个两岁的孩子放在一个令他/她抓狂的环境,比如带他/她在高级餐厅和朋友吃饭聊天两小时,孩子没能安安静静配合你们,并不是他/她的错。


最后,当我们了解孩子的发育特点,对待孩子也自然会更宽容。例如,挑食是多数孩子必经的阶段,因为他们本来是只吃母乳、喝奶粉的,一时还无法适应这么多种五花八门的口味。


再例如,笨笨今天拎着一个重重的厨具在家里到处走,然后砰地一声掉地砸在了我的光脚上,钻心地疼,我也并没有生气。像这种只能含泪认栽,因为你的孩子还是个瞎屁不知的婴儿,完全没能力明白自己干了什么,而且谁让你又那么爱他/她呢。


孩子的很多 “问题”,责任在于大人


接着上一点说,如果我们懂得孩子发育的规律,明白他们在不同阶段的不同行为特点,就会发现:孩子的很多 “问题”,责任在于大人。所以,当面对这些 “问题” 时,为什么我们不是反省自己,而是去责怪甚至惩罚孩子?


例如,9个月大的笨笨每天白天需要睡两个午觉,而这个年龄的孩子在困倦时会非常烦躁。当大人把他这么大的孩子拖去旅行,或者出门办事,让他失去了常规的作息,我们应该对因困倦而烦躁、“捣乱” 的孩子感到抱歉,而不是责怪他 “不懂事”,不是吗?


如果大人把电视放在客厅,天天当着孩子的面无限量播放,却要怪孩子爱看电视,是不是有点说不通?尤其是,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还企图把孩子圈在房间让他/她乖乖单独写作业,就真的不要责怪孩子做不到了。


再来说儿童性侵害。多少家长在孩子遭遇性侵时,第一反应是去责怪孩子。而我想问:首先,难道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孩子还是个孩子,其智力、经验、体力还不足以反抗坏人是很正常的吗?更何况儿童性侵害主要是熟人作案,根本防不胜防。其次,哪怕我们假定孩子应该有这个能力去识别和躲避性侵害,请问我们有没有给孩子做过正确且充分的性教育?如果没有,责任很显然不是在于我们自己吗?


儿童节我想呼吁:让我们做诚实而有担当的大人,勇于承担责任。让我们停止滥用大人的权力,对孩子多一些理解,对自己多一些反思吧。


检视大人的特权和对孩子的双重标准


您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大人可以看电视而孩子不可以?为什么即便我们自己毕业于一个普通大学,却期待孩子能上名校?为什么我们自己懒惰拖延并没有奋发图强,却频频责备孩子没有上进心?以及为什么我们自己动不动发火甚至动粗,却可以批评孩子不会控制情绪?


为何这些双重标准是如此地明显,而我们却视而不见? 因为拥有特权的人,是意识不到自己的特权,也看不到它是如何对被压迫者不公平的。想让孩子有一个好的未来没有错,但起码不要要求的这么理所应当。我们自己一样有的毛病,就不要期待孩子能克服。


育儿红人王人平说: "无视孩子所处生长阶段,拿孩子当大人,甚至圣人来要求,拿自己当孩子一样放纵,是很多父母的误区"。在英国教书的教师@mandarinpassion 评论道:"如果孩子不是无条件地爱着父母,我们可能早就被他们贴上了爱发脾气,爱打人,放纵自己的情绪,不讲卫生,不讲理,不尊重他人,爱撒谎,不抓紧时间工作,整天玩手机等等标签了"。 


这么一说,你会发现,大人原来有这么多特权。一样的事情,大人做可以,孩子做却不可以。一个朋友曾说,小时候她特别盼望长大,因为那时候她就发现,很多事成为大人就可以做了。


明白哪些才是需要立的规则,以及怎么立


这里引用育儿专栏作家卡乎的观点:

除了涉及危险、健康和对他人有伤害的事,我从不强迫女儿做任何事。


“对他人有伤害的事情”,除了直接的伤害(如打人骂人抢玩具),还包括间接的公德,不乱扔垃圾、不打搅邻居(德国人特别在意安静)、不随地大小便等等。


但这些未必都需要强迫。关键是讲道理。我的经验是孩子比大人想象得更懂道理。我女儿总是担心大人不遵守规则。她早发现,大人更容易破坏规则。

教孩子建立规则很重要。很多中国人听起来,可能觉得跟我说的“少管”有矛盾。但是我认为,规则出自孩子内在的需要,未必需要外力胁迫。


卡乎的观点与我所阅读的美国的育儿文章和书籍,是一致的。"需要管教" 的少许事项列表,真的只有这三类:涉及危险、健康以及伤害他人的事。而且方法是:以身示范,温和、坚定、坚持原则,但绝不训斥和体罚。


很多中国人以为,顺着孩子就等于宠溺,其实不然。如果孩子的需求是合理的,比如想玩水(这里指安全的玩法)、玩沙、玩土,为什么不可以呢?仅仅因为会把衣服打湿、把衣服弄脏,大人就不顾孩子的兴趣和需求了吗? 要知道孩子的身心智力发育,主要就是靠玩耍来实现的。更何况,每个孩子都喜欢玩水玩沙/土,而且玩水和沙/土对孩子的发育很重要,这是有研究佐证的。


美国很多家庭的家里,都有专供孩子玩的沙箱


在澳大利亚执业的妇产医生 @澳洲妇幼Dr韩 说过:


孩子行为引导过程中,最根本的原则是判断孩子的需求是否合理。合理的需求,给予满足;不合理的需求没有条件可以谈,不给予满足。有条件地满足孩子的需求,会让孩子慢慢形成:为了获得某样好处或者为了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才去做符合家长预期的事。


最后,尽量不要把吃饭、睡觉、读书、学习等生活中最自然的事,与奖赏或惩罚挂钩。大人在背后做足功夫,引导孩子建立做这些事的内在兴趣和动力,才是上策。


抛弃性别刻板印象


因为它们不仅已经过时,而且会对孩子有很多害处。


已经有太多研究发现,要求男孩 “像个男人”的阳刚教育,实际上让男孩深受其害。关于这一点,可见旧文 阳刚教育与男孩危机:诚荐一部关于男孩教育的纪录片 。而且认为男孩不需要做家务、不需要有生活自理能力的观点,不仅让他们变得依赖,而且将来很可能找不到伴侣。毕竟,越来越多的女性不愿意给男人当妈了。


情感、精神和经济不能独立的女孩,将来也只会更加被动 (中国成年女性的处境,参见旧文 说说中国女性对丈夫出轨的焦虑 中国妈妈们的终极爆发:你不焦虑你来啊!。独立是女性实现经济和精神自由的,唯一出路。停止幻想自己的女儿可以靠找到 “白马王子” 幸福一生,更不要让她以为女人的价值取决于外表怎样 (参见三篇旧文【更新】容貌焦虑:为什么女人总觉得自己不够美?和小女孩聊天该谈些什么?与女儿聊天:如果有人夸你漂亮,你该怎样反应?)。


相反,我们需要让她明白,不需要依赖男人和婚姻的人生,才是更好的道路 (参见旧文 《摔跤吧,爸爸》:你可以成为你想成为的任何模样)。


永远信任和支持你的孩子


做他们永远的温暖港湾,让他们不论做错什么事,都不畏惧告诉你。而不是像药家鑫那样,因为害怕父亲惩罚而杀人;也不是像一些婚前怀孕的女孩那样,宁死也不告诉家人。


总结


这篇文章的内容概括成一句话,就是:只爱孩子还不够,要有同理心地爱和养育孩子。 


这里引用教育家John Holt 的一段话:

如果要我给出一个与儿童生活和工作的一般性原则,那就是:请谨慎对一个孩子说或者做,任何你不会对一个你所尊重的成人说或者做的事。请节制使用一种指示儿童做这做那的叫做 “大人权威” 的权力。请倾听孩子的声音。


与大家共勉。


相关阅读:

孩子能打吗?听听科学家们怎么说

两三岁的孩子不听话怎么办?

林奕含已经离去,而这6个关于性侵的重要真相依然少有人知

「防狼手册」反而可能害了你的女孩?

“立规矩”需要从婴儿时期就开始吗?

不要老想着教育孩子,就是最好的教育

规则出自孩子内在的需要,育儿关键在大人管好自己

不要老想着教育孩子,就是最好的教育

捍卫孩子吃饭和睡觉的权利

从娃娃抓起,防止电视“沙发小土豆”

说说喂饭如何影响孩子的人格

关于儿童说谎的科学研究发现了什么?

为什么你的孩子要撒谎?

阳刚教育与男孩危机:诚荐一部关于男孩教育的纪录片

《摔跤吧,爸爸》:你可以成为你想成为的任何模样

孔融为什么让梨?

不被歧视的衣服

没有翅膀的天使也是天使

漂亮可爱聪明都不让夸,还怎么带娃社交啊?

怎样才能养出快乐的孩子?0-1 岁教养指南

十种父母常用的糟糕管教方式及其替代做法 (上)

十种父母常用的糟糕管教方式及其替代做法 (下)

一哭就抱,我需要担心宝宝会被宠坏吗?

其实男生也可以:一个爸爸的德国育儿手记

特别推荐:中国妈妈与美国女儿的养育故事

孩子打人怎么办?妙招详解


打赏鼓励笨妈继续原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