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规划学研究》| 刘楚群 老年人话语缺损现象研究
本文原载于《语言规划学研究》2016年第1期
本文是笔者博士后出站报告《老年人口语非流利现象研究》的一部分,蒙导师李宇明教授、苏金智教授悉心指导,并承袁毓林教授、石锋教授、张博教授、靳光瑾教授、张维佳教授、崔健教授等提出宝贵建议,谨致谢意!文章在第八届现代汉语语法国际研讨会(浙江杭州,2015年10月)上宣读。文中差错概由本人负责。
作者简介
刘楚群,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与语言生活研究中心主任,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社会语言学。
摘 要
话语缺损是老年人口语中的常见现象,包括词语缺损、固定结构缺损、句子成分缺损以及篇章结构缺损。从结构位置看,话语缺损表现出明显的右边界倾向。话语缺损属于口语非流利现象,对信息的有效传递也有一定的影响,其产生的深层原因是语言和思维脱节,即想到的内容并没有全部说出来。调查数据显示,话语缺损的出现频率与老龄化具有正相关性,据此判断,衰老会导致口语流利表述能力下降,其中70—74岁是老年人口语流利度下降的一个重要拐点。
关键词
老年人语言 口语 话语缺损 思维
在老年人口语表达中,常常会出现话语缺损现象,即话语中的某个词、短语、固定结构、句子或篇章出现必有构成成分缺失的现象。如:
(1) 你,你闯红灯以后,有几个问题,第一呢,你阻碍交通,出了事你是要承当责任的,还是要(),国家呢(),如果说私人搞的,要赔偿要什么东西,要耽误几多精力啊,是吧?又是打官司啊,又是什么东西啊,耽误几多精力啊,又何必不等这两秒,两三秒呢,是不是啊?所以我跟你讲,这个东西啊我非常反感的,非常反感的。噶这个,这些青年人啊(),有的,有的,老太婆,也,老太爷,他也喜欢乱闯,看着哎呀一拐弯(),我们有时候从那边过,我去那个彭家桥市场买菜,首先不是要过这个马路啦。(85 岁,男性)①
①本文所有例句都是来源于调查访谈的录音转写材料,每个例句后都注明说话人(访谈对象)的年龄和性别。
上边是一位85岁老人说的一段话,总共不足200字,却出现5处缺损现象:第一,从篇章关系看,说话人先说“有几个问题”,但说完“第一”之后就再没有“第二”“第三”了,这从逻辑上看是不完整的,属于篇章成分的缺损;第二,“还是要”,这是一个句法上的及物性结构,后边一定要带宾语,从语境看,可能是“小心”,这是句子成分的缺损;第三,“国家呢”,从语境可以看出,说话人想表达的意思就是对于闯红灯这个事国家应该采取一些措施,但说完“国家”就没有下文的陈述了,然后话题转向了“私人”,留下了缺损的话语形式;第四,“这些青年人啊……”,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应该是“青年人喜欢乱闯,老年人也喜欢乱闯”,“青年人喜欢乱闯”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句,“青年人”是独立的施事主体,但其后边的谓语成分“乱闯”缺损了;第五,“看着哎呀一拐弯”,这里应该是“一……就……”的句法结构,表示两个动作先后紧接着发生,但前一个动词“拐弯”说完后就戛然而止,后边的动词缺损了。
为探究老年人话语缺损的相关特征,我们展开了实验性调查研究。本研究共选择了75 位老人作为调查对象,年龄都在65岁以上。考虑到不同老年人的社会经历差异比较大,我们选择了一个共性较多的老年群体——江西师范大学的退休教师,作为调查对象。这个群体成员的工作、生活、人生经历、话语体系都比较类似,属于高级知识分子,具有相对的同质性。所有调查对象都健康状况良好,没有语言交际障碍。考虑到调查对象的年龄差异比较大,我们以5岁为一个年龄段把调查对象分成5组:老年一组,65—69 岁;老年二组,70—74 岁;老年三组,75—79 岁;老年四组,80—84 岁;老年五组,85 岁及以上。每一小组调查10名男性和5名女性(因为女性退休教师人数比较少,找不到更多的调查对象),共75位研究对象。我们以面对面访谈的方式获取老年人口语录音材料,然后转写成书面文本语料,不做任何加工。访谈设置如下5个话题:(1)日常生活、饮食起居、儿女状况;(2)对南昌人走路闯红灯的看法;(3)人生中最自豪或最难忘的经历;(4)对南昌公交车让座情况的看法;(5)对南昌这个城市的印象。
本项调查录音时长70多个小时,共获取40余万字口语语料本文前三节选取了80岁以上老人的语料约20万字进行分析,主要探讨老年人话语缺损的形式表现、信息负载情况、缺损的基本规律。第四节通过比较5个年龄组出现话语缺损的情况,探究老年人口语流利性与老龄化的关系。
话语缺损的结构分析
从结构特征来看,老年人口语中的缺损主要包括词语缺损、固定结构缺损、句子成分缺损以及篇章结构缺损四种情况。
1.1
词语缺损
说话中某个词或短语的某一构成成分没有说出来,从而造成词语在结构上不完整,即为词语的缺损。如:
(2) 南昌我是快解放回南昌,我江西人。抗战的时()时()我在重庆,解放战争的时候我在南京,就是49年快解放就回老家来啦。(81 岁,男性)
(3)所以我,懂事了以()就是等我懂事了以后,我就知道这个整个的经过,所以我,说实在的话,比较勤快,在家里什么事都会都会做。(80 岁,女性)
(4)所以这个闯红灯的话,来自哪里呢?你就缺(),从社会来讲,从国家来讲,你缺乏这种公民的教育。(93 岁,男性)
(5)省里面……就把我一调,调到调到石家庄,石家庄河北省有一个师范院校叫做石家庄(),就原来叫石家庄师范学院,现在就是河北师范大学。(男性,80岁)
例(2)中的“抗战的时时”,应该是“抗战的时候”,名词“时候”的“候”缺损了;例(3)、例(4)情况一样,“以后”和“缺乏”的后一个语素“后”和“乏”缺损了;例(5)是专有名词“石家庄师范学院”中的“师范学院”缺损。
从词类属性来看,缺损词语以名词为主,也包括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等。我们在近20万字的语料中,共发现词语缺损36例,其中名词有27例,占所有词语缺损的 75%,比如“财(经)、商(业)、影(片)、材(料)、耳(朵)、贵(族)、火(车)、江(西)”等;其次是动词,共5例,如“缺(乏)、住(院)”等;另外还有形容词、副词、介词,共4例。
1.2
固定结构缺损
语言中有一些固定结构或习惯组合,在使用中往往是整体出现的,如果某一个部分没有出现就形成了缺损现象。如:
(6)诶,你,你,你这样反而搞得人家不高兴,你人为地制造那样一个东西,本来就是个形式主义,就是填个表的手续,你就让让人家填个表不就就就(),该咋办咋办,是不,就这样一个小事情,嘿嘿。(80岁,男性)
(7)我们的人生观是怎么样,人活着不是为自己活,应该在社会在社会活动()我们也要尽自己的力量该做的事,是吧。(87 岁,女性)
“V 就完了 / 得了”是一个固定结构,例(6)说话者想表达的是“让人家填个表不就完了 / 得了”,但后边的“完了 / 得了”缺损了;“在……中”是固定表达,例(7)缺损了“中”。从语料分析来看,老年人口语中出现固定结构缺损的情况并不是很多。
1.3
句子成分缺损
话语的基本单位是句子,句子的基本构成单位是句子成分。在老年人口语中经常出现句子成分缺损的情况,即句子中某个应该具备的句法成分丢失了,其中以谓语的缺损最为常见,其次是宾语缺损,补语和状语也有缺损情况。
1.3.1
谓语缺损
谓语缺损是句子成分缺损的主要形式。如:
(8)我我指导的硕士研究生,有四个在国外,诶,有两个(),一个在,一个在上海复旦大学,一个在啊福州大学,啊福建福州大学,有六个,我这里,我那个时候这里只能(),硕士他六个人硕士毕业以后一起读了博士,一起读博士。(80 岁,男性)
(9)因为这个季节不一样,是吧,呃,这个,起来,起来以后,呃,吃早饭,现在冬天,现在这个季节性啊,也比较(),这个吃完早饭以后,这个,这个吃完以后,听听收音机,听听广播。(80 岁,男性)
例(8)的第一处画线部分,先说有“有四个在国外”,后说“有两个”,很明显前后对照,后边应该是“有两个在国内”,谓语成分“在国内”缺损了;第二处画线部分“我那个时候这里只能”很明显话没有说完,缺少谓语动词,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测,缺损的成分可能是“带六个”。例(9)“现在这个季节性啊,也比较”很明显也缺损了谓语动词,具体是什么词很难判断。
我们对所有缺损谓语的句子进行分析发现,缺损的谓语从结构上看主要包括三种情况:一是复杂的谓词性短语,二是单独做谓语的光杆谓词,三是动宾短语的动词。如:
(10)那个为富不仁的不可以,你富,富了以后你要(),人家这个富人,像西方国家人家富了以后他到最后我财产全部拿出来做公益事业,是吧?(80岁,男性)
(11)有的年轻人吃完乱扔,诶,不要乱扔垃圾啊,我就讲诶,诶,我说下次注意点嘞,我说环卫工人也很辛苦,我就这么讲啊,你是当时,听到我(),他就,有一个有一个印象吧,下次他就不会这样。(80 岁,男性)
(12)江西跟全国讲起来,差距比较大的,全国的,城镇居民收入四万多,江西总的两万不到,一万九千多,差一半啊,是吧,一半,过去技术落后,我们的工业不如人家,各方面()人家,所以现在我们也产生麻烦。(80岁,男性)
例(10)依语境推测,画线部分可能是“富了以后你要帮人家”,但谓语部分的整个动宾结构“帮人家”都缺损了;例(11)画线部分应该是“听到我讲”,但谓语动词“讲”缺损了;例(12)依据语境判断,画线部分本来应该是“各方面不如人家”,但谓语动词“不如”缺损了,即动宾结构中缺损了动词。谓语缺损的主要形式是如例(10)、例(11)这样的谓语中动宾结构或动词缺损,而例(12)这样缺损动词而又出现宾语的情况非常少见。
1.3.2
宾语缺损
在句子成分的缺损中,最常见的是谓语缺损,但宾语缺损也不少见。从结构上看,宾语缺损可能是整个宾语缺损,也可能是宾语中心语缺损;从类型上看,可能是动词宾语的缺损,也可能是介词宾语的缺损。如:
(13)本来是本来是,有个钟点工,就要就要给锁匙给她,完了以后她做(),完完了以后嗫,那这个之前呢,我也散散步,反正要把锁匙给她,锁匙以前我散散步,给她以后呢再散散步。(80 岁,男性)
(14)从我来讲,分到高等学校,还是比较好,还是一个比较重要的()。1956 年,为了提高师院的教学水平,56 年我又到中央美院,56 年我又到北京去进修了一年。(83岁,男性)
(15)你看你们学生也这样有好多也也也会看到这个情况,诶,经常看到吧,诶你现在就比比()好多了吧,所以现在南昌的风气正在转。(80 岁,男性)
例(13)缺损了光杆宾语“饭”;例(14)画线部分依语境推断应该是“还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地方”,但宾语中心语“地方”缺损了;例(15)很明显缺损了介词宾语“过去”。
1.3.3
补语、状语缺损
除了谓语缺损、宾语缺损之外,语料中也出现少量补语缺损、状语缺损的情况。如:
(16)我是没有职称的,我是一个行政一个行政那个呃行政干部,呃所以有职称的呢工资长得就(),当时来讲因为过去有职称的对于评老师呃工资是压得比较低的,压的比较低的,这个事实我们应该清楚。(83岁,男性)
(17)声音耳朵不太好。(调查人:这个字看得清吗?)看得(),看得()。请聊聊您现在的日常生活状况、饮食起居习惯、儿女,你们这个是研究什么的?(83岁,男性)
(18)你可以教育他嘛,你也将来也会老诶,你要理解老人家的事诶,老人家劲力()方便,脚力也脚力都不行,站又站不稳。(85岁,男性)
例(16)、例(17)都是补语的缺损,依语境可知,完整的表述应该是“工资长得就快”“看得清”,但其补语“快”和“清”都缺损了;例(18)是状语的缺损,说话人的本意是“劲力不方便”,但状语“不”缺损了。
1.4
篇章结构缺损
一般认为,句子是句法构造的最大单位,比句子更大的话语形式被视为篇章。篇章涉及的方面非常多,句子之间、句群之间、段落之间的衔接、关联和照应等都属于篇章的范围。篇章结构缺损的常见表现形式是说了前句没后句,造成表意不完全。如:
(19)所以老年人嘞,一般不太敢到马路上去,像我一般哩,我我出去散步有几个原则:一个尽可能不要过马路,那现在大马路倒不怕,必要的大马路我是敢,因为那个摄像头好严呐,你完全可以拍下来。(80岁,男性)
(20)你看最近打老虎打的多了,现在打了打了十一个十二个啦,如果打不下去,不了了之了,或者拖拖下去,()。所以你看八项规定完了以后一定要规定,一定要这个弄到底啊,现在哪个都不敢,做工作要考虑考虑,是吧。(80岁,男性)
(21)所以闯红灯的问题啊不是一下子就能改得好的,诶,随着人们的素质提高,这个交通情况的改善),()。闯红灯跟当地的这个交通状况也有关系嘞,是吧,如果你能够控制这个车辆的速度,诶,能够这个增加点这个这个道路的这个这个这个空间诶。人家就就不会嘛,是不是。(80岁,男性)
例(19)说话人先说“有几个原则”,但只说了一个原则,即“尽可能不要过马路”,之后就没有再说其他原则了,从而造成篇章缺损;例(20)是“如果……那么……”的假设复句,很明显说话人说完“如果”始发句之后,忘记说“那么”后续句了,从而造成篇章缺损;例(21)是“随着……,……”句式,依语境可以判断,说话人想表达的意思应该是“随着人们素质的提高,交通情况的改善,闯红灯的人会越来越少”,但说完前半部分就忘了说后半部分,转向了其他问题,从而出现了篇章缺损。
总之,老年人话语缺损从结构来看包括词语缺损、固定结构缺损、句子成分缺损和篇章结构缺损。各种缺损情况所占的比例不一样,我们在近20万字的语料中共搜索到话语缺损的实例227例,其中词语缺损36例,固定结构缺损4例,句子成分缺损181 例,篇章结构缺损6例。很明显最多的是句子成分缺损,占80%,其次是词语缺损,占16%。
2
话语缺损的信息损耗分析
语言是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语言结构的任何组成部分都承载了特定的信息内容。语言结构所承载的信息内容可以分成两类,一是科学信息,二是言语信息。语言结构的科学信息指对语言结构的每一个组成部分进行严格科学分析所得出的信息,语义学上的义素分析法所分析出来的信息就是科学信息;语言结构的言语信息指在言语交际过程中所传递出来的信息。科学信息是严密而精确的,言语信息则往往带有一定的临时性和模糊性。人们常说,语言最本质的功能是传递信息,或者说语言是人类传递信息的最重要载体。这句话所说的信息往往指的就是言语信息。毋庸置疑,任何言语信息都依附于特定的语言结构,但并不是语言结构中的任何成分都承载重要的信息内容,加之言语信息具有一定的临时性、模糊性和整体性,所以并不是任何话语结构的缺损都会导致言语信息的损耗。老年人话语缺损的四种情况在实际言语交际过程中信息损耗情况各不相同。
2.1
词语和固定结构缺损的信息损耗分析
词是句子最基础的构成单位,也是语言传递信息的最小承载单位,也就是说,在言语交际中,任何一个词都承载了一定的信息量,而词的信息是由其构词语素所负载的,那么词中每一个构词语素的缺损都可能造成信息的损耗,比如“张三昨天去了北()”,很明显作为目的地的名词“北()”是一个缺损形式,如果离开了语境,听话人是很难理解这个目的地到底是哪里,可能是“北京”“北方”“北戴河”“北非”“北极”“北欧”等等。但是人们在接受语言所传递的信息时,并不是一个语素一个语素地去接受和理解,而是把词作为一个整体,甚至会联系词语所依托的句子以及整个交际语境来接受和理解,所以在很多情况下,词中构词语素的缺损一般不太会影响信息的传递。比如:
(22)江西物产也还可以,其他也还可以,但是也封闭,封闭,看,该怎么说呢,封(),所以就封闭就是不那么时(),不那么赶潮,潮流呀,其(),就是这么个情况。(88岁,男性)
(23)老二就是搞经商,学财(),搞这搞商()这方面的,还在读书,就在美国一个什么大学我记不清名字,反正美国是一个最最有名的学校还在那里读书,还没毕业。(92岁,女性)
(24)嗯,他们讲的我能够做的我也做一点,不可能全部都做,所以饮食起居很注意,现在你像早晨,我都吃了洋葱,我怕说话都有口()。早餐一定要三大元素:就是,蛋白质、淀粉还有维生素。(88岁,女性)
例(22)—例(24)中,缺损的语素一般不太会造成信息的损耗,不会影响正常的交流,听话人都能根据语境判断出缺损词语的完整形式,分别是“封闭”“时髦”“其他”“财经”“商业”“口臭”。
我们统计了近20万字的老年人语料,共发现36例词语缺损的情况,根据我们对语料的考察,这些缺损的词语基本上都不会造成明显的信息损耗,不影响正常的交流。有的词语缺损孤立地看很明显造成了信息的损耗,但在语境中都不会造成交际障碍。
固定结构的缺损一般也不会造成明显的信息损耗。
固定结构是人们在长期的言语交际过程中形成的结构比较定型的话语形式,如前述的几个例子“V 不就完 / 得了”“在……中”,这些固定结构所承载的基本信息模式已经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母语使用者的大脑中,所以在说话过程中,某些成分的缺损并不会影响听话人对该结构主要信息内容的接受。诚如萧国政(2001)所言,人们说话是为了传递信息,听话是为了获取信息。从表面上看语言是一种形式,人们的交际过程是输出形式和接收形式,但实质上,在语言使用中说话人是在通过语言形式把信息传递出去,听话人则是在通过语言形式把信息提取出来,当信息交流完成时语言形式往往被扔掉了,就像有人说的“得其意忘其形”(这里的“意”就是信息)。因此,绝大多数人的交流,记住的是信息,而不是语言形式,当一个人转达别人的意思的时候,常常转达的是别人要求其转达的信息,但不一定还用原来的句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如果人们对固定结构所承载的基本信息已经有了先入性的心理准备,那么这些结构中某些构成成分的缺损往往不会影响信息的传递。在上述两个固定结构中的“完 /得了”“中”都属于结构的形式成分,也许在结构形成之初这些成分都承载了很重要的信息内容,但是当结构已经完全定型之后,这些成分就基本上变成了纯粹的形式性的东西,不再承载明显的信息内容,所以这些成分的缺损一般也就不会造成明显的信息损耗,不影响正常的言语交际。
2.2
句子成分缺损的信息损耗分析
老年人话语的句子成分缺损主要表现为谓语、宾语、补语和状语四种句子成分的缺损,那么这些句子成分的缺损是否会造成信息的明显损耗呢?从语料分析来看有的会造成信息的明显损耗,有的则不会影响信息的传递。
2.2.1
谓语缺损
谓语是句子的核心成分,它负载了比较重要的信息内容,所以谓语的缺损很容易造成信息的损耗,但有时也可以通过上下文语境来弥补这种损耗。如:
(25)所以这个东西(注:指遵守交通规则),我们跟不上,是吧?所以,可能,我估计可能要是再过十年二十年,那可能这个规矩,大家就会很自觉地(),是吧。(82岁,男性)
(26)这个反正每一天呢这个江西电视台晚上都看的,中午看凤凰台,凤凰台这个这个,是,这个这个都看,晚上以后,这个这个,晚上嗫,好的电视就看一看,不好的这个(),稍微,反正乱拨,拨了以后到九点多以后十点多就睡觉。(80岁,男性)
(27)中国式的过马路,晓得吧?诶,这个,反对中国式的闯红灯,反对中国式的过马路,就是闯红灯。所以嘞,这个一个一个地方啊(),闯红灯我也很注意,上海北京南京也有,诶,也有,但是它管得比较好,诶。(80岁,男性)
上边例子都缺损了谓语,但其信息损耗情况不一样。例(25)尽管缺失了谓语中心成分,但听话人根据句子的基本语势很容易明白缺失的谓语是“遵守”,所以尽管该句的科学信息受损了,但其言语信息损耗并不明显。例(26)画线的句子很明显缺失谓语,使该句的信息残缺不全,但从后文的语境中可以明白,缺失的谓语应该是“就不看”,换句话说,该句的科学信息和言语信息都有明显损耗,但其言语信息的损耗在篇章语境中可以弥补。例(27)“一个地方”应该是说话人发起的一个新的话题,或者说是主语,按常理来说,说话人应该做一番评论,但这里缺损了,听话人无法知道其内容,即使联系语境也无法明白其所指,信息传递明显受阻,换句话说,言语信息损耗非常明显。
由上例可以看出,谓语的缺损有的会造成言语信息的明显损耗,也有的可以通过语境来弥补这些损耗的信息,我们无法对这种差异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释,只是通过数据把基本规律找出来。我们共找到102例谓语缺损的例子,经过仔细辨析,发现造成明显的言语信息损耗、影响信息传递的有64例,约占63%。
2.2.2
宾语缺损
一般认为,句子的信息结构遵循“重心在尾原则”,即句子的信息编排往往是从旧到新,越靠近句尾,信息内容就越新。宾语一般都处于句子的末尾,所以,一般来说宾语都承载了比较重要的信息内容,也就是说宾语的缺损很容易造成信息的损耗,当然在特定的语境中其缺损的信息也可以有一定的弥补。如:
(28)你看还一个,我一个化学系的,也是我也是我带的一个带的一个学生,心理学我教的,现在在×× 一中当副校长,这个唐××,现在去问下还在,唐××,诶,唐××,也是我的(),化学系,到现在二十多年我们都有联系。(80岁,男性)
(29)现在年轻人啊,往往因为也是有这样有有原因的,独生子女多,独生子女都一般来呢就父母溺爱,家庭溺爱,家庭一溺爱的话就就比较娇,所以养成了就是(),还有一、一个问题嘞,就所以现在我听到这个放二胎啊我很高兴,应该如此。(93岁,男性)
(30)宜春大学是我记忆的一个重点,这是我生活一个(),宜春大学,中山大学是我永生忘记不了的,培养我的母校。(87岁,男性)
上边例句都是宾语的缺损,都造成了信息的损耗,但有的可以在语境中弥补。例(28)缺失了宾语中心成分,但依据语境可以知道应该是“学生”,也就是说本句虽然科学信息受损,但言语信息并没有明显损耗。例(29)也缺失了宾语,但根据语境可以大概明白说话人的意思,指“娇生惯养”一类的贬义词语,当然具体是什么词也不好确定,总之,其言语信息有一定损耗但还不至于影响交际。例(30)也缺失了宾语中心成分,即使根据语境也没办法知道说话人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也就是说其信息传递损耗非常明显。
我们分析了全部69例宾语缺损的句子,造成了明显的言语信息损耗、影响听话人信息接收的情况只有26例,约占38%。
2.2.3
补语和状语缺损
补语和状语都是谓语动词的补充性成分,其所承载的都是一些辅助性的信息内容,即使缺损了一般也不会造成主要信息的损耗。如:
(31)我讲呢我们吃200左右那个那个那个钱咯,好吧,也不要吃太差也不要吃(),结果我儿子就讲,200块钱,200块钱能吃到什么东西咯。(83 岁,男性)
(32)他在就在,马路上走,一直,随便走路,在马路上走,马路上走路,就等于一辆车子当时就()撞死了,撞死在马路上。(92 岁,女性)
上边是补语和状语缺损的例子,依据语境不难判断缺损的词语应该是“太好”“把他”。
我们仔细分析了补语缺损的8个例子和状语缺损的2个例子,发现在语境中都可以明白其意义,不影响其信息的传递。也就是说,补语和状语的缺损所造成的信息损耗都可以在语境中弥补。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谓语缺损对信息的损耗最大,宾语其次,而补语和状语的缺损则不太会影响信息的传递,其中原因也容易理解。布拉格学派的创始人马泰休斯(Mathesius)根据话语在具体上下文或语境中的交际目的,从信息论的角度,提出“主位”和“述位”两个术语:“主位”是叙述的出发点,是已知实事或公认的实事,所以不增加句子的信息量;句子的其他部分是“述位”,是叙述的核心,它包含了要传达给听话人的全部信息量(戚雨村,1993)。很明显,功能语法中的“主位”和“述位”就大致相当于结构语法中的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也就是说,谓语部分承载了需要传递的全部的新信息,因此谓语的缺损会造成句子信息的明显损耗。宾语作为谓语部分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缺损会影响到整个谓语部分的信息承载量,所以其缺损也经常会造成信息的明显损耗。补语和状语都是句子的辅助性成分,其信息负载也是辅助性的,所以其缺损所造成的信息损耗很容易在语境中获得弥补。
2.3
篇章结构缺损的信息损耗分析
篇章涉及句子之间、句群之间、段落之间的关系,其中最小的关系自然是句子之间的关系,老年人话语中篇章结构缺损主要表现为后续句子的缺失。句子是言语交际的最小单位,每一个句子都独自承载了一个完整的信息内容,这些内容不是上下句所能替代的,所以句子的缺损就一定会造成信息的损耗。如:
(33)当时讲为什么回来呢,就是就是我爱人是原来江西教育学院的一个老师,呃,当时我们结婚多年了,又没有生孩子,另外老想调到哪里去呢?调不去,所以我就要求回江西来,所以我就我就这样回来的。(83岁,男性)
(34)所以我对南昌啊,怎么说嘞,我对南昌,应该说,那个,啊,我总记得,我,父亲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说南昌人一开口,就流里流气,痞里痞气。(90岁,男性)
上边例句都是篇章结构缺损,造成了明显的信息损耗。例(33)“老想调到哪里去呢?”是一个自问自答的句子,说话人本应该自己回答这个问题,但并没有回答,所以听话人自然无从知道其想调去的地方,这个信息的损耗在上下文语境中也无法弥补。例(34)本应该介绍自己对南昌的印象,但这些话语缺损了,转向了父亲曾经说过的话。
上文分析显示,在我们的语料范围之内,词语、固定结构、补语、状语的缺损在语境中基本不造成信息损耗,也就是说不会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但篇章结构的缺损会造成信息的明显损耗,一部分谓语、宾语的缺损也会造成信息的损耗,影响信息的传递。从数量特征来看,造成信息损耗的谓语缺64例,宾语缺26例,篇章结构缺损6例,合计96例,占所有话语缺损的42%,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老年人话语结构成分的缺损对老年人信息的有效传递会有一定的影响。
3
话语缺损的基本特征及原因分析
3.1
话语缺损的位置特征:右边界缺损倾向明显
话语缺损从结构类型上看主要包括词语缺损、固定结构缺损、句子成分缺损、篇章结构缺损四种情况。从结构本身的构成来看,这些话语结构都属于复杂结构,复杂结构都有下一级的构成成分,所以一个复杂结构至少可以分出首部和尾部两个下位构成单位,有的甚至还可以分出首部、中部和尾部三个下位构成单位。因此,如果从缺损成分所处的结构位置来看,话语缺损就可以分成首部缺损、中部缺损和尾部缺损三种类型。语料分析显示,老年人话语缺损的一个最显著的倾向性特征就是以尾部成分缺损为主,即表现出明显的右边界缺损倾向。下边我们从数量差异上进行阐述。
我们深入分析了80岁到93岁的26位老人近20万字语料,共获得话语缺损227例,发现缺损的主要是结构的右边界成分,下边是具体的情况。
3.1.1
词语和固定结构缺损的位置倾向
在 20 万字的语料中,我们共发现词语缺损 36 例,具体词语列举如下:
时(候),以(后),说(法),原(则),规(矩),栏(杆), 江(西), 混(蛋), 红(灯), 革(命),一(间), 重(点), 英(语), 口(臭), 职(称),时(髦), 年(底), 火(车), 耳(朵), 贵(族),自(由), 材(料), 财(经), 商(业), 影(片),石家庄(师范学院),吵(架),下(放),知(道),住(院), 缺(乏), 难(熬), 封(闭), 慢(慢),作(为)。
(广)播。
这些缺损词语,以名词为主,还包括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不管什么词类,除了“广播”是词首语素缺损外,其他全是词尾语素的缺损。很明显,词尾缺损是主流,其比例超过了97%。
固定结构缺损只发现4例,毫无例外全都是结构尾部成分的缺损。
3.2
句子成分和篇章结构缺损的位置倾向
在20万字的语料中,我们共找到谓语缺损102例,宾语缺损69例,补语缺损8例,状语缺损2例,没有发现主语和定语缺损的例子。
谓语缺损的102例中,属于复杂谓语缺损的有62例,光杆谓语缺损的有37例,而缺损动宾结构中动词的只有3例。复杂谓语和光杆谓语都处于小句的句尾,属于句尾性缺损,如前边例(10)、例(11);动宾结构中动词的缺损属于句中性缺损,如前边例(12)。数量对比非常明显,句尾性缺损占了97%,句中性缺损只占3%,表现出明显的右边界缺损的倾向性规律。
宾语缺损,包括动词宾语缺损和介词宾语缺损。从句法位置来看,动词宾语缺损一般属于句尾性缺损,在语料中没有发现有前置宾语缺损的情况,而介词宾语缺损大都属于句中性缺损。宾语缺损总共有69例,其中动词宾语缺损有66例,占96%,而介词宾语缺损只有3 例。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宾语缺损以句尾性缺损为主,即右边界倾向明显。
补语和状语的缺损,总共只发现10例,其中补语缺损8例,状语缺损2例。很明显,补语缺损属于句尾性缺损,状语缺损属于句中性缺损,句尾性缺损的比例也要远远高于句中性缺损。
总之,在所有句子成分缺损的例子中,没有出现句首性缺损的情况,句中性缺损只有8 例,而句尾性缺损有173例,其比例高达96%,由此看来,句子的缺损以句尾性缺损最为常见,表现出明显的右边界倾向。
篇章结构的缺损,一共6例。因为篇章缺损的主要表现就是说了前句忘了后句,所以毋庸置疑,都是属于尾部缺损。
表 1 显示各类缺损的具体数据和比例:
表 1老年人话语缺损倾向量化表
上表清楚显示,在227例结构缺损的例子中,尾部缺损有218例,比例达到96%,据此判断,老年人话语缺损,在结构位置上表现出明显的右边界缺损的倾向性特征。
3.3
话语缺损的深层原因:语言和思维脱节
为什么老年人话语中很容易出现结构缺损的情况呢?这其中应该有比较深层次的心理认知原因,主要原因可能是语言和思维的脱节,造成“言不由衷”“心口不一”。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是历史上一个悬而未决的哲学问题,不同学科、不同学者对这个问题看法迥异,到目前为止也难以达成共识。如果避开语言和思维谁先谁后的本源问题,有一个事实应该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语言反映和表达思维。按照福多尔(Fodor,1975)、皮亚杰(Piaget,1926)的说法,语言无非是移植在认知上面以表达独立于语言之外的思维(转引自桂诗春,2000)。语言反映和表达思维,可以这样理解,外显的语言形式在大脑中都有一个思维的过程,换句话说,人们在说话之前或伴随说话的同时往往都有一个或长时间或短时间的思维活动。这个思维活动的过程在说某种不熟练的外语时比较明显,说话人往往需要先在大脑中组织好具体的词句后才说出来;但是在说母语时,这个思维活动因为非常短暂往往不容易被察觉,但这个思维活动一定是有的,在一些比较正式的场合或者面对一个比较复杂的话题时,说话人往往也需要事先进行语言的组织,这个时候的思维活动就比较明显。由此看来,对于一个正常的母语使用者,在普通的言语交际中,语言和思维基本是同步的,想到什么就可以说出什么,说出了什么是因为想到了什么。但事实上,语言和思维的关系非常复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会发生语言和思维脱节的情况,就是说,想到什么不一定就说出了想到的内容,说出的内容不一定就真的是大脑中所想的内容(不包括讲假话)。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口误就有一部分属于此种情况。比如,甲、乙两人在讨论晚上去哪里吃饭,两人之间发生了一段对话:
(35)甲:今晚咱们去哪儿吃饭呢?
乙:去“柴米油盐”。
甲:哎哟,你不是一直喜欢去“菜肴故事”的吗?怎么今天改口味了?
乙:不是,说错了,是去“菜肴故事”。
从这段对话不难看出,说话人乙心中想的是去“菜肴故事”吃饭,但说出来的却是去“柴米油盐”,这就出现“说的不是想的”,即“口不对心”的情况。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当然很复杂,需要心理学方面的深入研究,我们想说明的是语言和思维确实会出现脱节的情况。
语言和思维的脱节正是老年人话语缺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其主要表现就是想到了的内容并没有都说出来,从而出现了缺损,但说话人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种缺损情况的出现。看下边的例子:
(36)但这种方式,给我带来很大的呃,呃,副作用吧,就是胃呀或者是腰呀(),好像跟这个有关系,前一段时间发作了,后来,我现在在比较注意。(79岁,女性)
(37)读书是我们的生命寄托,读书是一种生命的寄托,你懂吧,一种生命的追求,我把它提高到这么一个(),如果停止了读书,生命也就结束了。(87岁,男性)
(38)在旧社会,在西方世界,到目前到我们这个社会主义社会,我的看法是什么呢?是吧?要录音是吧?(调查者:要给老师回去调研。)没关系,要汇报,哈哈哈。他们(儿女)都很好,嗯,我每天生活习惯都其实一样的,这个还要谈什么?(89岁,男性)
例(36)很明显说话人想说的是“胃呀或者是腰呀不好”,但说出来的却只有“胃呀或者是腰呀”,后边的谓语“不好”缺损了,说话人应该并没有察觉这种缺损,也就是说,语言和思维在这里脱节了,说的和想的不一致,所想到的并没有完全说出来。例(37)情况类似,缺损的是宾语,说话人心中想表达的应该是“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但“高度”没有说出来,语言和思维脱节。例(38)“我的看法是什么呢?”是一个自问自答句,说话人在自问的时候就一定想好了要回答的,因为这是说话人要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可能是受到干扰(调查者摆弄了一下录音设备),所以问完之后就没有再回答了,而是转向了其他问题,从而也造成了语言和思维的脱节,即想到的并没有完全说出来。
总之,我们认为,老年人话语结构缺损的主要原因是语言和思维的脱节,从而造成说的与想的不一致,往往是说出的内容比想到的内容要少。
4
话语缺损的年龄关联度
话语缺损不但影响了信息的有效传递,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口语的流利性,属于口语非流利现象。巴斯曼(Bussmann,1996)认为,非流利指任何形式的言语流利故障。Tseng (2003)将非流利分为四大类:语流中断(沉默、停顿、短停顿)、词语修补(重新开始、重复、显性修补、编辑语、错误、词段)、不完整句法结构(不适当用法、被对方打断、句子中断)、语助词和感叹词。老年人话语缺损属于非流利的不完整句法结构。我们试图探讨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出现话语缺损的频率差异,以此探究口语的流利性和年龄的关联度。
考察人的老龄化和语言流利性的关联度有两个视角:一是个案研究,即对单个研究对象做长时期的观察研究,此种研究耗时较长,需要几十年才能见效果;二是群案研究,即选择某个老年群体,对其进行年龄分段,考察各年龄段语言流利性的差异情况。我们选择群案研究的方法。群案研究最大的问题是需要考虑老年群体的同质性问题。不同老年人的知识水平、职业生涯、人生经历、生活环境、文化背景以及健康状况等都有很大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对其语言流利表述能力都会有影响。我们选取了一个同质性较强的老年群体——江西师范大学的退休教师,作为考察对象。
上文已述,我们把所有研究对象以 5 岁为一个年龄段分成5组。为寻求研究对象最大的同质性,排除性别差异对研究结果的干扰,在话语缺损的年龄关联度调查中,只选择男性老人作为观察对象。每个年龄组选择10位男性老人作为研究对象,共50位研究对象。本项研究还设立了一个参照组——中年组,其成员都是江西师范大学40来岁的中年男性教师,共 10 人。
我们以相同的话题对所有调查对象进行了一对一的访谈,访谈时间从半小时到一小时不等。然后从每个调查对象的口语材料中截取前面 2 万字作为分析的语料,因此每一个年龄组的口语语料都是20万字。我们仔细分析了所有语料的话语缺损情况,统计了各年龄段出现话语缺损的次数。下边是具体的统计数据:
表2 话语缺损次数与年龄关联情况表
从统计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整体看来,口语中出现话语缺损的频率并不是很高,在12万字的语料中总共才出现138次。第二,老年组出现话语缺损的频率整体上高于中年组。第三,就老年人而言,随着年龄的增加,出现话语缺损的频率越来越高。第四,65—69岁的老年组和40来岁的中年组出现话语缺损的频率比较接近。第五,70—74岁的老年组话语缺损频率明显高于65—69岁。
根据调查分析可知,老年人的口语流利度整体上低于中年人,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其口语流利度在不断下降,其中70—74岁很可能是老年人口语流利度下降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关于70岁可能是语言能力下降的转折点,国外学者也有过类似结论,阚泊尔等(Kemper, Thompson & Marquis,2001)进行了一项对老年志愿者写作的纵向研究,发现到了70多岁以后,老年人在语法的复杂性和命题内容方面存在着明显的老化衰退现象。高云鹏等(2013)综合外国多项研究成果得出结论,人在30岁以后,大多数身体系统的机能每年大概会下降 0.8%—l%,当然,这个过程很缓慢,只是到了60岁以后,变化才容易被人观察到。不过,不同的机能老化的程度不同,复杂机能比简单机能老化得快,简单反应时间从婴儿期到30 岁之前越来越快,到50岁、60岁时开始逐渐减慢,但减慢的程度不明显,70岁以后,反应时迅速减慢。
5
结论
话语缺损是一种口语非流利现象,还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信息损耗,缺损成分在结构上表现出明显的右边界倾向,其产生原因可能是语言和思维脱节,从而造成“心口不一”。话语缺损的出现频率与老龄化有正相关性,年龄越大,出现频率越高,其中70—74岁这个年龄段尤为明显,据此得出结论,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增加,口语流利度在不断降低,其中70—74岁是口语流利度下降的一个重要拐点。
参考文献(略)
征稿
《语言规划学研究》是语言规划学学科的重要刊物。本刊欢迎以下各类来稿:
1. 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研究
2. 少数民族语文应用研究
3. 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研究
4. 语言生活调查研究
~~ 稿件要求 ~~
1. 字数:8000字左右。
2. 来稿请用电子邮件以附件方式发送至yyghxyj@blcu.edu.cn。
往期回顾
《语言规划学研究》| 张日培 我国外语使用政策的重要探索与实践 —《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介评
《语言规划学研究》| 王洪君 普通话审音的一个难点——中古入声字的异读:历史、现状及思考
讲座回顾 | (干货!)里程碑式的“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
李宇明 | 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 ——在“纪念《汉语拼音方案》颁布六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总结发言
标哥开讲 | 第一讲 皮书·语言生活·语言生活派(音频+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