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傣家廊桥记忆(崔玉宝)
傣家廊桥记忆
作者:崔玉宝
语音:原野
橄榄坝,顾名思义,是一个橄榄形的坝子。但是,我一直很纳闷,云南的橄榄,或者橄榄坝的橄榄,其实并非内地常见的两头尖中间大,而是圆圆的如樱桃大小的那种。那么,问题来了,橄榄坝人并没有见识过内地的橄榄,那“橄榄坝”这个地名是谁起的?什么时候起的?虽然在那里生活了十多年,却从来没有人说清楚过,至今仍不得其解。
贯穿橄榄坝东西的有一条主干道,可从澜沧江边的勐罕公社所在地,也就是橄榄坝农场场部所在地,去到三乡,也就是农场二分场所在地。从那往里走,就是农场的五分场,再过去,则又可去到勐腊地界的云南热带植物园。到农场七、八个月后,我从二分场二队调总场医院,医院也在场部附近,因为工作需要,或者回队里看望老同学老职工,走过无数次这条路。
从医院去二分场,要经过一分场七队,那里有一条河,大约十多米宽。有河就有桥,这条河上也有一座桥。版纳是傣族为主的地区,傣族又多住平坝,所以,这桥是傣族老乡建的,自然也是傣族样式的。而且还是廊桥,自然也是傣族样式的廊桥。
对于廊桥,内地的人、城市的人是认得的,就是那种有屋顶有廊檐的桥,既可以用于交通,又可以遮风挡雨,供人歇息。这种样式的桥,在中国很多地方都有。不仅中国有,外国也有。曾经有部美国电影,叫《廊桥遗梦》,说的就是由廊桥引发的浪漫爱情故事,虽然是婚外情的故事,还是感动了无数人。
我们初到农场时,橄榄坝到景洪有路,但是断断续续,还不通汽车。因此,去景洪来往主要靠船,或逆流而上,或顺水而下。船虽然是汽船,即烧柴油的那种以柴油机为动力的船,但是吃水量小,拉点人,装点货尚可,体积大的,分量重的,如汽车、大拖拉机等就不行了。
由于交通不畅,那时的橄榄坝还很闭塞,还处在较为原始落后的状态,生产力水平极低。譬如,傣族人家有缝纫机,可是买不到缝纫机用的针和线,知青就让家里寄来,与傣族老乡换鸡换鸭换红糖。橄榄坝坝子里傣族人口不多,就算加上农场的,人口也不能算多。所以,即使没有汽车、拖拉机,日子倒还是过得下去的。那时手扶拖拉机是有的,农场在用,而傣族老乡的运输工具则多为马车牛车。由于远离城市文明,在橄榄坝,知青去的初期,这座傣家廊桥安然坐落在河上,发挥着上下交通和供人避雨歇息的重要功能。
版纳为热带雨林气候,分旱季、雨季,通常情况下天气较为炎热潮湿。由此,就有了适合哪个地方的建筑,干栏式建筑,楼上住人,楼下悬空,用以存放农具,拴置牲口,如马、牛等。干栏式建筑在人类文明早期世界很多地方也都有,那时可能为的是躲避野兽的侵袭,人住楼上较为安全。而在版纳,除了要躲避野兽的侵袭,更多的,则是因为那里的炎热潮湿。版纳作为边陲之地,医疗条件十分落后,人们的医学知识也匮乏,对于常见的疟疾等没有认知,以为是感染了瘴戾之气,住在楼上,也可多少躲避瘴气的侵扰。
热带雨林中,植物茂盛,树木参天,竹林成片。那时不像现在有这么强烈的环境生态保护意识,林木可以随意砍伐。所以,傣家,包括住在山上的哈尼族、基诺族等少数民族,他们的房子多用竹木搭建,以木材作为主干骨架,竹子剖成竹笆作墙作地。这种房子由于用榫卯方式连接,十分牢固,甚至不怕地震。屋顶则有用茅草片的,也有用小挂瓦的。
橄榄坝的这座傣家廊桥,一如他们的居所,也是木头榫卯结构,也用小挂瓦。傣族建筑的屋顶为多重翘檐,房脊高耸,尤其是寺庙建筑,更为典型。这座廊桥也是,还有承载天人合一理念的各种装饰物,如风铃等。这是一种和内地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完全不同的廊桥,很有特色。
以前,每每走这条路,都要在廊桥里坐坐,歇歇脚,吹吹风,看看景。所以,对这座傣家廊桥,一直存有好感。但是,不知不觉中,廊桥开始有了变化。先是拆掉了屋顶,后来拆掉了廊椅栏杆,再后来甚至连木的桥面都被拆掉了,以铺着粗大水泥涵管的土路取而代之。因为有河,虽然还可称之为桥,而留下的仅仅是通行的功能,完全丢失了傣家建筑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统,甚为可惜。
这种变化,无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不可阻挡。就如傣家的很多传统,在开放进步的背景下逐渐丢失了一样,不可阻挡。然而,离开那里很多年了,橄榄坝的这座傣家廊桥依然深深的刻于脑中,时会泛起记忆的涟漪。
作者简介
崔玉宝,1968年12月上山下乡赴云南西双版纳橄榄坝农场,长期在农场医院工作。1979年3月返城回沪,先后在黄浦区团委、黄浦区卫生局、黄浦区中心医院、黄浦区委党校,以及市委组织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上海市委党校任职,直至2012年退休。知青一场,与云南、版纳、橄榄坝结下了毕生的情怀,念之、系之、忆之、记之,不负曾经的付出,充实如今的韶华。
作品荐读
知青时代的大塘往事(崔玉宝)解析知青大返城的若干动因(崔玉宝)粉色的浪漫记忆 (崔玉宝)
美丽的西双版纳,曾经有我一个家(崔玉宝)打火机的旧时情结(崔玉宝)
悼知青战友(崔玉宝)
也说“知青精神”(崔玉宝)留守知青"颜木头"回沪记(崔玉宝)难忘第一口油鸡枞(崔玉宝)
悼德平(崔玉宝)回望“小芳”(崔玉宝)
“勐巴拉娜西”的梦境 (崔玉宝)
本文 由作者投稿《知青情缘》编辑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坚持推文不易,读完文章的朋友别忘了点赞和转发。
投稿邮箱:
56463613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