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礼花 ——西双版纳水利二团十七连知青赴滇50周年联谊会散记(张志贤)
永远的礼花
西双版纳水利二团十七连知青
赴滇50周年联谊会散记
作者:张志贤
语音:原野
2019年9月16日凌晨4点突然醒了,比往常早了点,我知道这是潜意识使然。
2018年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五十周年。进入2019年,这个话题在69届知青中的热度异乎寻常,金秋时节,水利二团知青纪念赴滇50周年的氛围越发浓烈。铭心刻骨的1969年12月15日,我和奉贤129位应届初中生,作为首批赴云南的知青,挥别亲人,踏上了去西双版纳的列车。对于未满16周岁、从未出过上海的我来说,“一片红”这个看起来意外的事件,其实是一场宏大的运动,它的发生蕴含了那个时代深层的动因。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不懂为什么要上山下乡?不知道这是一场人生的遭遇。上山下乡洪流滚滚,置身期间,我不过是一朵小小的水花,懵懵懂懂、随波逐流。历史的画面呼啸而过,一只蚂蚁无足轻重,1700万蚂蚁军团产生了震撼的力量。过了50年,回过头去看历程,青丝染成了白发;过了50年,从山脚走到了峰顶。一览群山,尽收眼底;时过境迁,历历在目。远远的,看到自己稚嫩的身影在南腊河畔,我的青春寄存在那里,凝聚为一片情愫、涅槃成一件珍品,像一颗舍利子,永久的埋在那片山水之间。人们都期望拥有两个50年,匆忙之中已经花掉了一个50年,———个跌宕的50年。潜意识提示我:50年,得纪念它。
难忘团结桥,情系南腊河。举办“西双版纳水利二团十七连知青赴滇50周年联谊会”,激发了我的真情告白:“亲爱的战友们:50年前,我们从川沙、奉贤、浦东来到南腊河,落脚团结桥,十七连成了我们的家。冥冥之中,这是命运的安排,也是我们的缘分。我们同住茅草房、同吃红米饭、同喝盐巴汤;同读一本书、同开一次会、同唱一首歌。一声哨响,同时起床出操,同时熄灯休息;同上一座山种玉米、挖水沟、种橡胶。在风灾、洪灾,凄风苦雨、烈日暴晒,在枯燥的日常生活中奉献了青春,我们是一个同甘苦、共患难的集体。
上图为作者张志贤50年前后的照片。左照摄于1969年,右照摄于2019年。
这几天战友们纷纷上传50年前后的新老照片:十六七岁,姑娘们都是娇艳的鲜花,小伙子都是柔弱的小鲜肉。50年沧桑、白驹过隙。看着这些照片,有一种忍不住流泪的感觉。10年知青生涯,血色苍茫、空手而归;返城40年,各自搏命、白手起家。半世烟火,把我们熏得像腊肉一样,老了、干了、枯了。平头百姓的春夏秋冬、柴米油盐、喜怒哀乐;普通凡人的苦辣酸甜、成败沉浮、荣辱贫富都在心里滤过。世事悠长,人生苦短,有朝一日,我们终将告别所热爱的亲人、家庭,告别社会、大自然,在这个曾经呼吸、行走的地球上消失。我想我不会有什么遗憾:不管人生过得怎么样,我来过了、爱过了!当然,也包括我的宽容。
6月份我全家祖孙三代去到50年前我落脚的南腊河,连队的旧址早已荡然无存,可是曾经的蒙太奇都在我的眼前浮现,我看到了自己和战友们在这里生活、劳动的画面:在南腊河边洗衣、游泳时的晚霞;碧空下的远山;绿野仙踪的团结桥;浓雾漫天的寂静之晨;明月照耀的思乡之夜;听到了排队吃饭的歌声;闻到了劈山炸炮的硝烟……。难道这一切的一切都消失了吗?不!这一切的一切铭刻在我的心底,永不消逝。十七连,在我的心里。”
上图为十七连战友在长兴水库。左起:崔建国、龚文荣、黄晓明、陆金炜、袁全根、李顺成、杨永宁、奚国明、李秀程、王保国。
举办联谊会的消息像一把火炬,劈里啪啦点燃了战友们心中的焰火,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是返城之后十七连历年聚会人数最多的一次。袁全根、王菊宝、韩英娣等第一时间就报了名。特别是朱慧清、朱永芳、王德荣、叶惠章等,是返城40年第一次参加连队的聚会。王菊宝、朱碧瑾、施建英、范永良、沈永平等,为筹备活动做了不少工作。吴康如、强平、丁潮强等因身体、家庭等原因不能参加联谊会,专门致电或微信表达了歉意;姜小青在澳洲、钱凤英在景洪、杨仁薇在广州、张月华到印度旅游,为不能参加联谊会而深感遗憾,专门在微信上表达了对战友们的情谊和对联谊会的祝贺。考虑到战友们的种种原因,筹备组把原定10月31日的报名截止日,延长到11月10日。11月4日,王培珍报名,14日吴其梅报名。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沈静珍在联谊会召开的前一天,因父亲病重而不得不放弃参会。
上图为知青战友联谊会合影。右起:马作群、陆超成、张志贤。
与此同时,战友们也积极的准备联欢会的节目,夏英英第一个报名扬琴独奏《采茶扑蝶》,彭爱梅最近身体欠佳,仍报名表演《老杨式太极扇》,张文琴最近正跑医院,仍义不容辞担纲主持人。朱慧清和特邀的舞蹈老师姚小红,联袂排练了精品蒙族舞《梦回草原》。为了丰富联欢会的节目,还精心策划了舞蹈《欢聚一堂》,从构思、编舞、教练、合成等,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参加舞蹈的施建英、朱碧瑾、钱逸华、丁惠芳、季剑君、韩英娣、傅兆英克服了舞蹈基础差等种种困难,放弃家务,不辞辛劳,反复排练,成为联欢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筹备组的九位战友分工明确、尽心尽力、细致周到、共商共议。特别是袁全根精心制作战友们新老照片的相册,陆超成潜心作联谊会视频的前期准备。上述种种,发自一种悠悠的情怀,来自50年前一口锅里吃饭的情谊,来自心中那团不灭的、壮烈的青春火焰,我为之深深的感动!
上图是联欢会主持人,张文琴、程伟华。
上图是联欢会上夏英英的扬琴独奏《采茶扑蝶》。
上图是彭爱梅在联欢会上表演的《老杨式太极扇》。
上图是联欢会舞蹈《欢聚一堂》。表演者:韩英娣、 季剑君、施建英、朱碧瑾、钱逸华、傅兆英、丁惠芳、朱慧清、姚小红。
11月22—24日,联谊会在浙江长兴农家乐正式举行。战友们从相聚的一刻起,激情四射:兴奋与期待溢于言表,相谈与欢笑颤动心扉。姐妹们服装靓丽,弟兄们神情开怀,一朵朵粉色的杜鹃,一道道金色的电闪,仿佛50年前就在昨天。50年的故事,集合成一场空前的盛会。“多哥!水!水!水!”版纳的情谊,浸润着夕阳的霞彩。联谊会主题演讲《五十天命,继续前行》,回顾了50年的历史画面,它的结论是:无论50年的道路走得怎么样?无论50年的境遇怎么样?无论得志还是失意,无论成功与否,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节目表演精彩纷呈,从开场唐金成精心准备的《我的祝福你听见了吗》,到压轴《欢聚一堂》,每一个节目都那么认真,那么有准备,那么胸有成竹。跨越了青葱岁月,坦荡着夕阳情怀;从青春的派对,到花甲的聚会,仿佛一个轮回,演绎着爷爷奶奶们不变的童话。那份荟萃一堂的亲笔签名,那张极具意义的集体合影,充满着战友情谊,代表了一个时代。数千张珍贵的照片,一条条精彩的视频,留下了半个世纪的背影,映照出火烧云般的霞辉。
蹉跎岁月、战天斗地、风餐露宿、浴火重生,在我们的心中灼下了斑驳的痕迹,留下了浓浓的情结;与此同时,对边疆建设作出的奉献,让我们对南腊河、对那片山水有着深深的情感;这种情结、这份情感,经过50年的过滤,上升为为有牺牲多壮志的心态,这就是我们的情怀;50年,求解这个方程,我们需要一种把情结、情感、情怀一统的能量,去进一步修正我们的三观,实现与历史、与时代、与未来的完整对接。在谢幕之际,告诉世界、昭告后代:我们有不朽的精神、不灭的意志;有不败的勇气、不辱的尊严;有宽广的胸怀、磅礴的力量——这就是我们的情商。我坚信,历史终将会有正确的答案。
上图是参加联谊会男知青的合影(因人多不一一具名了)。
上图是参加联谊会女知青的合影(因人多不一一具名了)。
上图为11月22日十七连知青赴滇50周年联谊会战友集体合影。
我们用缘分来解释50年前的集结,这就是我们的战友情谊;我们也不必去解释一些无法解释的人生,这就是我们的命运;我们失去了一些有形的东西而得到另一些无形的东西,这就是我们青春的代价。所以缘分与无形的东西,是永远存在的。我们的青春,就像爆燃的礼花,在夜空绽放,那样美丽,无比绚烂、无与伦比。本文所描述的战友们的种种情怀,都因他们心中的那团焰火而生发。青春殒灭了,可是天亮了,它是知青永远的礼花!
张志贤
2019年11月30日
作者系赴云南西双版纳水利二团十七连知青。
【知青回忆】昆 虫 鼠 蛇 记 遇(张志贤)
本文由作者投稿《知青情缘》编辑发布,转载请前来联系。
坚持推文不易,读完文章的朋友别忘了点“在看”和转发。
投稿邮箱:
56463613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