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退休旅游散记之五:明信片的故事( 汪向明)

知青情缘 2024-02-02



退休旅游散记之五

明信片的故事

作者:汪向明





长江游的明信片


       2011年暑假乘长江轮沿江游览了一些非常著名的景点,我得到了不少景点类似极限片的邮品,这就是门票明信片。关于这些门票明信片,倒还有一些小小的故事。



索       最先抵达的是九华山,我已经是第四次来到这里,这次是专门陪妻子而来。这次的门票是明信片式的,以前来这里还没有明信片式的门票,所以在祗园寺我就向地陪导游索取明信片门票,导游说到下一个景点给。到了化城寺放生池边,我提醒导游邮局就在边上,错过了在这里投寄我就不能取得九华山的邮戳了。不料导游说不给,我说那我要投诉的。导游问我哪里人?我说上海的。她说你们上海人都这样的啊!我回答她说,任何地方都有维权意识比较强的人,你不要犯错我自然不会投诉你,现在的关键是你给不给明信片。这样,她只得很无奈地给了我2张,还叮嘱不许张扬。


九华山门票明信片



托       在黄鹤楼,明信片门票倒是发到手的,填好地址及收件人后,一见到邮筒我便准备投寄,地陪导游急忙提醒,等会登黄鹤楼还要验票的。等我登楼观看完风景之后,不料出的是另一扇门,一路游玩,不知不觉已经到了出口,全陪导游也在催促快一点。这时我才想起明信片还没有发出,一旦上车就将上船离开武汉了。我忙和导游商量能否让地陪方便时替我扔到邮筒里。这时全陪、地陪都说没有问题,一定照办。结果是后面的明信片一一收到,就连青城山的门票明信片大约邮路不便也于20多天后收到,只有黄鹤楼的明信片应了崔颢的谶语“黄鹤一去不复返”了。
发       一路上张家界黄石寨、都江堰、峨眉山、乐山大佛、青城山景点都发了明信片门票,四川地陪一再关照如果游客需要收藏就把票根撕下给他们,不需要收藏请把全票给他们。由此,我才明白这门票在导游手中可能会有“再生”作用的。不过对湖南、四川导游尊重游客选择权的做法,我还是很佩服他们的职业道德,不像安徽、湖北的导游(这里大概有些以偏概全了)只想到要让门票“再生”而获利。


黄石寨门票明信片


都江堰门票明信片

峨眉山门票明信片


乐山大佛门票明信片


青城山门票明信片


拾       黄鹤楼的明信片失去了,没有想到在武陵源倒拾到2张天子山索道的门票明信片,尽管上面已有被踩过的鞋印,但我仍然觉得很幸运。导游让我失去部分,上天又让我得到了另一部分,也算平衡了。










天子山门票明信片


       看着这些门票明信片,有的票根已经撕去(都江堰、峨眉山、乐山大佛、青城山),有的是连着票根(九华山、黄石寨、天子山),既有美丽风景的回忆,也有不同导游人品的感慨。


济州寄出的明信片


       2012年6月,在城山日出峰入口的小卖部我见到有济州岛风景的明信片,但由于语言不通,一时没法完成这笔交易,待我们的中文导游来了后,我才买了这一套16张的明信片(4000圆韩币)。


        买好以后,导游接着就问我要不要寄回家,我忙说要,他让我先在明信片上写收信人和地址,我先按照国际惯例,用中文先写了收信人,再写上具体地址,最后用英文写上“China Shanghai”。我问导游这样可以吗?不料导游说你还是先写“China Shanghai”吧,所以我只好在中文的收信人上方重新写上“To China Shanghai”。第二张寄给我自己的就按我们国内的惯例写了,好在明信片上本来就有“From”和“To”的字样,应该不会出错的。我还请导游写上一句韩文,他问我写什么,我说只要是吉祥语就行。他说那我给你写一句吧,我问他,他说反正是吉祥语,你也不必管了,就这样到现在我也不明白他究竟写了句什么话。


       导游主动约我第二天早晨7:45在宾馆门口等他,赶在9:00出发前他陪我去宾馆附近的邮局去发出。不想第二天一早赶到邮局,邮局服务的时间是9:00-18:00,与我们外出观光的时间冲突,我也只好再找机会发出了。真没想到,在旅游车行进途中,导游突然关照司机停车,原来马路对面有一家邮局,他和其他游客打了个招呼,就叫我快跟上他,邮局很空,工作人员称分量报了一下价(2张740圆),没有几分钟就了却了我的一个心愿。


       回到上海后,我想没几天就该可以收到了吧?没想到过了一周,过了十天,过了半个月,明信片竟然如石沉大海一般不见踪影,我甚至想大约又像我前一年那张黄鹤楼的明信片一样“黄鹤一去不复返”了,问题出在哪呢?去年(2011年)应该是被委托的导游忽悠了,这次是我亲自到邮局发出的,韩国那边应该不会有问题,如果真的没收到应该是我家附近的这家邮局了。他们的马虎作风我是领教过的。今年(2012年)年初我两次收到稿费的催领通知单,其实我根本就没有收到前面一张正式的汇款单,所以没去领这才收到催领通知单。5月份还要好,《青年报》的编辑干脆给我发短信问我是否搬家了,因为有2张寄给我共计500元的稿费给退回报社了,他们编辑部的编辑还开玩笑说这个作者真大方,连稿费都不要。这下没有任何挂号凭证,遗失了也无从查对的明信片收不到还有什么话说。然而没想到,就在我几乎已经失望之时,这两张明信片在7月11日下午出现在我们家的信箱里了,我真是喜出望外了,再一看邮戳,韩国济州那边盖的邮戳是“22.06.2012”,上海这边盖的邮戳是“2012.07.10”。两家的邮局都没有耽误,只是邮路就是需要近20天这么缓慢。


龙头岩风景明信片


汉拿山天池风景明信片


 

      再仔细看看这两张似乎失而复得的明信片,我还发现,在我写收信人地址的地方还被封了一层透明胶纸,大约这是韩国邮局的服务吧,我猜测一则怕被改动,二则明信片纸质相当光滑,我们离开的那天正巧变天,回来后查天气才知道我们走后济州岛接连下了几天雨,邮局怕雨水冲糊了地址不便投递吧。第二张明信片上上海的邮戳就是因为油墨未干而污染了。


   

   这就是几张小小的明信片的故事,不由也扯出一通

感慨。




作者简历



汪向明   1949年生于上海,高中68届,1969年上山下乡插队江西万年垱下公社,直至1978年春入上饶师范学院成为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大学生。先在上饶市上饶一中、杭州市求是中学任教,后调回上海,退休前任上海《家庭教育时报·高招周刊》责任编辑,主持学科复习版工作。



作品荐读




插队生涯琐忆之换工经济(汪向明)

插队生涯之奇谈(汪向明)

插队生涯琐忆之怪论(汪向明)

插队生涯琐忆之时运命(汪向明)

插队生涯琐忆之见闻思(汪向明)

插队生涯琐忆之生存刚需(汪向明)

插队生涯琐忆之适应(汪向明)

插队生涯琐忆之奇景(汪向明)

插队生涯琐忆之老物件(汪向明)

插队生涯琐忆之拐点(汪向明)

插队生涯琐忆之回家(汪向明)


退休旅游散记之楔子(汪向明)

退休旅游散记之一 :一个不错的旅游推介创意(汪向明)

退休旅游散记之二 ::2012山东行(汪向明)

退休旅游散记之三:一位让人难忘的导游( 汪向明)

退休旅游散记之四:六色之地( 汪向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退休旅游散记之五:明信片的故事( 汪向明)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