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普京20年系列之七:外交政策的转型(下)

达琏懋 欧亚新观察 2020-09-08

点击“欧亚新观察” 欧亚资讯一手掌握




1999年8月9日,叶利钦提名普京担任总理,不到半年之后,普京被任命为俄罗斯联邦代总统,次年3月当选为总统,俄罗斯历史也翻开了新的篇章。2019年是普京执政的第20个年头,俄罗斯《公报》发表系列专题文章,评述这20年来普京的施政得失与此间俄罗斯在政治、经济、外交等各领域发生的变化。我们将陆续译出该系列文章,供研究参考。本期文章原标题为《弗拉基米尔·普京的20年:外交政策的转型》,作者是俄罗斯外交与国防政策委员会成员德米特里·特列宁。文章观点不代表欧亚新观察工作室立场。

 


普京20年系列之七:外交政策的转型(上)


普京20年外交政策之失

 

普京开启的一些事项没有进行到底:他没有实现精英国家化,更重要的是,没能组建出真正的国家统治精英团队。事实证明,他请来的大多数人没能抵挡住物质诱惑。而如今的俄罗斯精英阶层主要还是一群将集团利益置于民族和国家利益之上,脱离了国家生活,事实上以国家利益为代价生存的人。再加上免除了公职义务和严格的道德约束,如今的俄罗斯精英与其苏联和帝国时期的前辈们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也正是这一缺陷导致现行政治体制失去了长远前景。

 

从建设大欧洲的计划转向大欧亚的过程是痛苦的。俄罗斯与欧洲的合作开始陷入僵局,不仅仅是因为乌克兰危机和俄欧双方政治与公共价值观的根本分歧——俄欧合作的基础是欧洲期待俄罗斯能够逐渐接受其规范和原则,但不接纳俄罗斯加入欧盟,俄罗斯则希望随着冷战的结束,欧盟国家精英能离开大西洋轨道,与俄罗斯共同建设一个大欧洲,事实证明这种想法是不可行的。虽然需要与所有重要势力保持政治接触,但在目前情况下,试图干预欧盟国家内政,协助民族主义和反建制派政治力量是一个错误。在可预见的未来,俄欧互动的主要内容将是经济、科技、文化和人文领域的联系。地缘政治和军事安全仍将是俄美关系的核心。

 

与印度的关系尚未重启。俄印关系自苏联解体后便停滞不前。印度的经济实力和国际野心都在迅速增长,而俄印关系水平却愈发落后于俄中交往水平,再加上俄欧关系的大幅削弱,俄罗斯在大欧亚的地缘政治平衡已经受到了威胁。俄日之间缔结和平条约的谈判陷入僵局,更是加剧了这一局势。普京致力于将日本发展成俄罗斯经济和技术现代化的资源和大欧亚平衡体系中的一个要素。但俄日关系的困境可能会进一步加深俄罗斯对中国的依赖。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与印度和日本建立更密切的关系变得至关重要。

 

普京通过建立关税同盟激活了与几个独联体国家的经济一体化,这显然符合俄罗斯及其合作伙伴的利益。同时,欧亚经济联盟是一个重要但目标有限的项目。它不可能转变为欧亚大陆上囊括经济、地缘政治、军事等领域的全方位力量中心。另一方面,俄罗斯的伙伴国在自身主权问题上都非常警惕,包括俄最亲近的伙伴: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对明斯克和努尔苏丹来说,“独立”首先是脱离莫斯科的独立。欧亚经济联盟没有机会成为其他一体化联盟(欧盟、东盟)或中国的主要竞争对手或全面合作伙伴。独联体地区的进一步一体化—— 包括与白俄罗斯的关系,都应考虑到这些现实。


 

错误


最后,普京时期的一些雄心壮志没有经受住实践的检验。多极世界,即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平衡的世界的理念,符合俄罗斯的利益,也符合俄罗斯的世界观和国内传统。但执着于改变现有世界秩序,即努力消除美国全球霸权的想法,是有害的。而且仅仅因为反对全球霸权便支持美国的敌人并不能巩固俄罗斯的地位,反而会给自己制造更多麻烦,无异于引火自焚。对俄罗斯而言,重要的不是世界秩序本身,而是俄罗斯在这个世界秩序中的地位。

 

想要在正客观形成的世界新秩序中占据有利位置,就必须制定明确的目标和周密的战略。缺乏长期战略、热衷于机会主义和战术演习会使外交政策面临巨大风险。普京曾一再表示,俄罗斯不希望与美国发生对抗,但事实上,美俄对峙已经持续了五年之久。如今普京保证不会与美国进行新的军备竞赛,但随着军控体系的瓦解,无法保证在不大幅增加国防开支的情况下,俄罗斯能与美国保持军事技术平衡。当然,并非一切都取决于莫斯科,华盛顿有自己的计划和战略,而且它们随时可能会朝着对俄罗斯不利的方向发展。俄罗斯作为实力弱于美国的一方,要维护自身利益,就必须避免与对手发生正面对抗。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俄罗斯外交政策的一个根本性错误是对北约东扩问题的执着。毫无疑问,东欧和波罗的海沿岸的前苏联国家加入北约没有巩固俄罗斯的安全,并削弱了莫斯科的外交立场。而莫斯科针对北约东扩的信息战和试图从政治上进行反制的努力,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加剧了这一进程对俄罗斯的负面影响。莫斯科在乌克兰危机中采取的军事和政治行动,则为北约注入了新的活力,并恢复了俄罗斯“西方军事对手”的形象。在冷战结束四分之一个世纪后,这一形象的复活是俄罗斯的战略失误。

 

这种错误的根源在于陈旧的战略思维模式,即对地理位置和战略纵深的过分强调。1941年6月22日的可怕创伤导致俄罗斯要求潜在敌人的部队尽可能远离国家最重要的政治和经济中心。正是按照这个逻辑,卫国战争之后,苏联在东欧建立了一个安全带。但在40年代后半期,随着核武器和战略轰炸机、以及紧随其后的洲际弹道导弹和导弹潜艇的出现,这一战略缓冲区的重要性已经被大大冲淡。如今人们很难想象会有国家像1941年那样,为发起大规模进攻在俄罗斯边境附近建立一个军事基地。而真正对俄罗斯构成军事威胁的潜力主要集中在美国。对威胁的应对必须针对其来源,这是战略稳定的基础。

 

这个问题还有另一面。如果对俄罗斯来说,问题不在于北约是一个由三十个不同规模国家组成的联盟,而在于北约是美国针对俄罗斯部署武装力量和军备的平台,那么即便某一个欧洲国家不加入北约,也不能解决俄罗斯的安全问题。事实上没有什么能阻止美国在亲其的非北约国家领土上部署基地和武器系统。2014年之后,美国海军无法再进入塞瓦斯托波尔,但美国正在积极开发奥恰科夫和敖德萨。在亲美的东欧国家领土上是否会出现新的美国基地,几乎完全取决于华盛顿的决定。

 

认为与邻国之间存在未解决的领土争端或冲突便不会加入北约也是错误的想法。冷战期间,尽管当时战后欧洲形势仍不确定,西德也被北约接纳为了成员国。联邦德国的边界问题被正式谈及是在1937年,而美国及其盟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拒绝承认东德。华盛顿目前没有邀请乌克兰和格鲁吉亚加入北约,并不是因为在顿巴斯或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存在未解决的冲突,而是美国不愿意承担由此引发与俄罗斯直接军事冲突的责任。用二战后的西德来进行类比也是行不通的:乌克兰特别是格鲁吉亚对于今天的美国而言,其重要性与冷战时期的西德无法相提并论。

 

过度重视北约东扩,对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政策产生了决定性影响。也正是这一政策成为近年来俄罗斯外交最严重的失误。这里讲的不是为应对基辅局势剧变在克里米亚采取的行动,而首先是导致2014年乌克兰危机——后苏联时期俄罗斯外交政策转折点的行为逻辑。除了对北约扩张的无端恐惧外,导致失误的原因还包括克里姆林宫对乌克兰精英阶层目标和乌克兰社会性质的误判。莫斯科认为,乌克兰精英愿意被纳入欧亚一体化项目,同种同源的乌克兰人和俄罗斯人将会支持这个项目。还有人提出,如果没有乌克兰,就无法实现建立一个拥有2亿人口的欧亚权力中心的目标。

 

但事实上,普京将乌克兰纳入欧亚经济联盟的努力不仅仅是徒劳而已。这种一体化即便能够启动,从一开始也会出现极大问题,对俄罗斯而言代价巨大,且注定失败:乌克兰精英阶层不会放弃的 "独立自主 "的政治项目,原则上与任何形式的对俄一体化,哪怕是纯粹的经济一体化,都不相容。即使当年维克托·亚努科维奇的自保本能在最后一刻起了作用,他击退了独立广场的反对势力,对莫斯科而言,也会演变为一场更大的与美国和欧盟关系的危机,其后果也要比克里米亚和顿巴斯危机更为严重。不得不说,乌克兰是对俄罗斯充满敌意的一个庞大邻国,这种情况将长期存在。对莫斯科而言唯一的慰藉是,乌克兰内部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甚至可能永远不再是俄罗斯的负担。不过普京时代尚未结束,现在下定论还为时过早。


(翻译:达琏懋,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特聘副研究员)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