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观 | 叶赛宁:备受俄罗斯爱国者喜爱的诗人
点击“欧亚新观察”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Sergei Alexandrovich Yesenin,1895-1925),苏联时期俄罗斯抒情诗人,是20世纪最受欢迎和最著名的俄罗斯诗人之一,短暂的30年人生,为世人留下了众多不朽的诗篇。令人唏嘘的是,在处于最好的年华、最富创作力的年龄,却于1925年12月28日拂晓,在列宁格勒的一家旅馆投缳自缢。离他去世近百年了,但他并没有被人忘记,他的诗作中散发出的思乡之情,他那浪漫而又不羁的“叶赛宁气质”,他的爱国情怀,尤其是他对十月革命的歌颂,使他在俄罗斯爱国者中备受欢迎。
农民诗人
“农民诗人”谢尔盖·叶赛宁(右),1915年
叶赛宁一度自称为“农民诗人”,这种接地气的称谓颇为讨好。是的,他来自农村,诗篇中不乏对家乡的喜爱和思念。但叶赛宁也有“狂妄”的一面,称自己为俄罗斯“最好的诗人”。其实,这或许并非指创作技巧和诗句本身,更多地是指诗篇中散发出的精神。
叶赛宁是一个令人着迷的矛盾体:才华与美貌俱备、阴郁与浪漫并存。他是一个诚实的乡下男孩,一个淘气的斗殴者,一个能为了出人头地而让自己变得厚颜的人。是的,他厚颜,但并不无耻。一个乡下孩子,为了有好的名声去见当时著名的诗人、文学巨匠亚历山大·勃洛克(Alexander Blok,1880-1921),若非脸皮厚,如何鼓起勇气、生出胆量去见这位俄罗斯象征主义流派的领军人物?又如何会有后来的伟大诗人叶赛宁?
叶赛宁的确是一个敢想敢干的人。1915年初,一个乡下的大男孩儿,穿着略显寒酸的农民服装,只带着一个朴素的旅行箱来到了繁乱的圣彼得堡,径直从车站去寻找他的偶像居住地,只是为了去见他。
这只是叶赛宁创造的众多“神话”之一。在20世纪早期,俄罗斯诗歌界挤满了才华横溢的诗人,遑论在世界范围内了。所以,为了出名,人们不得不诉诸计谋,创造神话。基本上,你必须想尽办法,找到一种推销自己的方式才能脱颖而出。聪明的叶赛宁决定以本色取胜,精心培养一个特立独行的农民诗人的形象。“农民诗人”,扑面而来的泥土气息,立即为他赢得了好感,也为他日后成名打下了基础。
点燃了俄罗斯人的怀旧思乡之情
叶赛宁和阿纳托利·马林霍夫,1923年
叶赛宁的确来自一个村庄,但他的家远非贫穷,他的穿着也很好。他受过良好的教育,在去圣彼得堡之前,在莫斯科住过几年,作为旁听生在一所公立学校学习,并在一家印刷厂工作。去见勃洛克之前,叶赛宁的处女作《白桦》一诗在一本杂志上发表,这给了他去见勃洛克的底气。他最早发表的这首诗至今仍是每个俄罗斯孩子都要用心去背诵的。诗的开头是这样的:
在我的窗下,
挺立着一株白桦,
籍着冬雪的映照,
闪烁着银色的光华......
可能是叶赛宁点燃了俄罗斯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无垠的田野、银白的桦树、金光闪闪的黑麦田、熊熊燃烧的篝火和金色的森林。桦树是他最喜爱的,他称俄罗斯为“白桦之国”,他的祖国以无限广阔的乡村景观成为是他诗歌中永远存在的主题。他歌颂祖国,歌颂美丽的大自然,这正好契合了俄罗斯人的爱国情怀,尤其是他诗歌中散发出的怀旧思乡之情,触动了人们心中最柔软敏感之处。是呀,有谁不对家乡有一种魂牵梦绕的思念之情?他住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但是,来自农村的孩子,确实很思念自己的家乡。由于对俄罗斯乡村的执着眷恋,更由于对家乡的深沉热爱,他无法接受现代文明的快速发展对乡村造成的破坏,他有一种强烈渴望,那就是能够保留住特定时代的地域文化。19世纪的贵族诗人对自然的看法和描绘都与叶赛宁有所不同:他们也欣赏和赞美大自然,但并没有带着如此凄美的痛苦。
拜访勃洛克对叶赛宁来说真的非常重要,事实上也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去拜访勃洛克之前,先是寄了一封礼貌性的便条,通知这位著名诗人他要去拜访。在他们会面后,布洛克在日记中写道:“一个来自梁赞省的农民,19岁。这些诗清新、干净、响亮、语汇丰富。语言。他于1915年3月9日来访。”这样的评价出自一个伟大的诗人之口,对于初出茅庐的叶赛宁来说,无疑拿到了打开通向未来光明之路大门的钥匙。
叶赛宁的朋友阿纳托利·马林霍夫后来引用诗人的话写道:“他来到圣彼得堡是为了寻找全球声誉和一座青铜纪念碑。”他确实找到了自己需要的名望,而且还不止如此,事实上他得到了更多。对于有爱国情怀的俄罗斯人来说,叶赛宁至今仍然是他们最喜欢的诗人。
放荡不羁的诗人
叶赛宁与美国著名舞蹈家伊莎多拉·邓肯
叶赛宁是一个个性十足的人,他才华横溢,其诗作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人风格,但他也有放荡不羁的一面。
1918-1919年,叶赛宁与一群古怪的想象派诗人交往密切,关系友好。但不幸的是,他也变了,从一个“单纯的乡村男孩”变成了“流氓”和“厚颜无耻的莫斯科恶作剧者”,并把他简单的乡村服装换成燕尾服,戴着礼帽,拿着手杖。他并不避讳他的所作所为,甚至在自己的诗中,也谈论其作为“斗殴者”的名声。
平心而论,叶赛宁的现实生活是真实的,符合他诗意的形象:酗酒,经常在酒馆花很多时间,争吵和打架,慢慢积累了另一类名声。他的心中总是涌起某种悲伤,这个从酒中寻找乐趣的可怜孩子思念家乡,憎恨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似乎正在迷失自己,但人们还是希望爱能拯救他。
是的,叶赛宁自己也希望用爱来救赎自己,这位年轻人忙着寻找爱情,他多变的爱情经历就是明证:几次失败的婚姻、数个被遗弃的孩子、许多为他心碎的女人。在众多与他深陷爱情的女人中,就有著名的美国舞蹈家伊莎多拉·邓肯(Isadora Duncan)。他们一起去欧洲和美国旅行,度过了一段愉快的时光。当时的叶赛宁已是颇有名气,但比起邓肯来,还是相差甚远。作为现代舞的创始人,邓肯的名气实在是太大了,完全盖过了叶赛宁的风头,这位高傲的诗人无法忍受笼罩在她的阴影下,所以他们很快就分手了。他的最后一位妻子是索菲娅,她是创作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不朽巨著的俄国文学泰斗列夫·托尔斯泰的孙女。不过,这次婚姻又以失败收场。后来,他回到了他的秘书加琳娜·贝尼斯拉夫斯卡娅身边,她深深地爱着他,但她的爱情并没有得到回报。他死后,她在他的坟墓上自杀,随他而去。
在《一个流氓的自白》(Confessions of a Hooligan)一诗中,叶赛宁写道,"他令人发指的行为是故意的,他喜欢被斥责。他再次表示热爱他的祖国,并问他的乡村父老,他们是否知道“他们的儿子是俄罗斯最好的诗人!”
最纯粹的俄罗斯诗人
谢尔盖·叶赛宁,1924年
在布尔什维克革命也就是十月革命爆发时,叶赛宁正在莫斯科,但他对俄罗斯政治发展的评论很少,而且很谨慎。在事件发生的旋风中,他似乎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所以,他又开始酗酒,在他的诗中倾诉:弹着吉他,听吉普赛女人歌唱。他试图忘记自己,忘记那些经常与警察打交道的可怕的日子。
他目睹了俄罗斯内战的恐怖,并在席卷莫斯科的混乱中经历了普遍的饥饿和寒冷,但他首先关心的不是这场冲突的结果,而是他心爱的祖国的命运:
从头到尾,
我的祖国,
正被冲突撕裂。
燃烧的火苗,
随剑闪烁.....
然而,他还是站在了布尔什维克一边。革命前,他向皇族朗诵他的诗歌,但他认为,作为平民的代表,他应该站在苏维埃政权一边。1924年,他写道,他想成为“苏联伟大国家”的当之无愧的儿子。但他也说,无论地球上爆发了什么战争,也不论不同部落间彼此的敌意,他仍然会用他整个诗意的灵魂来赞美“占全球六分之一的俄罗斯”。
他歌颂革命,赞扬工人阶级,对祖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深沉的热爱,因而被誉为俄罗斯诗人中的俄罗斯人,最纯粹的俄罗斯诗人。
最神秘的死亡事件
叶赛宁的遗体
在1923年的一首诗中,叶赛宁要求那些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和他在一起的人,“把他放在有俄罗斯图案的衬衫下死去”。然而,事与愿违,他的实际死亡与他的要求并不相同。此外,关于这位重要的农民诗人的死亡之因,仍然没有一个令人普遍接受的理论。
官方的版本是自杀,看起来是这样,但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1925年12月28日,叶赛宁在列宁格勒的Angleterre酒店自缢身亡。由于没有墨水,他留下了一首用血写的诗:再见/我的朋友/再见/这世间/死亡并不新鲜。就这样,俄罗斯最后一位农民诗人飘然而逝。
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莫斯科刑事调查局的一名调查人员提出了一种理论,即叶赛宁被国家安全官员迫害,策划了他的自杀。支持这一理论的主要证据是诗人脸上的血肿,在他死后的照片中清晰可见,调查人员认为这可能是暴力死亡的迹象。也许是因为以前发生的酒馆争斗,叶赛宁受到报复,与前来杀他的人进行了战斗。
这一理论为诗人的形象增加了又一个令人激动和悲剧性的维度,所以被流行文化所接受,他的死亡被拍摄成数部电影和电视剧,这一切也就不足为奇了。
斯人已逝,但他诗作和他留下的爱国情怀却永不磨灭。
翻译/张贵余
图片/互联网
推荐阅读
再造“苏联” ?真的想多了
俄罗斯专家:北约正在研究“认知战”新方法
外媒摘译:塞尔维亚会走上离俄亲美之路吗?
科尔图诺夫:一场新的大战或因轻率而引发
米尔济约耶夫连选连任,乌兹别克斯坦真正的挑战刚刚开始
前事不忘与今日抉择:从美军欲进驻中亚谈起
前事不忘与今日抉择:从美军欲进驻中亚谈起
“联系国三角”能否为乌格摩三国叩开欧盟大门
周旋在俄美之间,土耳其外交平衡有术?
特列宁:中美对抗对俄中关系的冲击
欧亚新观察2021年第17期“欧亚记事”(下)
莫斯科能破解阿富汗“谜题”吗?
中国的能源危机对俄罗斯意味着什么?
美国能在乌兹别克斯坦建成军事基地吗
俄气、俄油、普京与欧洲天然气危机
第四轮疫情来袭,俄罗斯抗疫效果不佳
国家杜马大选前后的统俄党和俄共:俄罗斯政党体系建设与权力博弈
QUAD+AUKUS:美国在亚洲的“灵活遏制”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