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波罗的海三国经济的历史、现状及走向

点击“欧亚新观察” 欧亚资讯一手掌握



随着苏联解体,世界版图上出现了 15 个新的国家,它们都面临经济转型——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具有不同的初始经济条件,因此在独立后以不同方式走过了30年的经济发展历程。


本文聚焦拉脱维亚、立陶宛和爱沙尼亚三国经济问题,即 30 年中这些国家是如何发展的,哪些因素影响了他们的成功和失败。

 

苏联解体前后的经济状况



20世纪80年代,苏联已经日薄西山,产生了一系列经济问题,最终导致严重危机。80 年代中期,在石油需求严重下降和生产过剩背景下,国际油价暴跌:1980 年世界市场上“黑色黄金”的价格达到顶峰(每桶 35 美元,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相当于今天的大约118 美元),然而到 1986 年,国际油价已跌至每桶10美元以下甚至更低(约为现在的每桶25 美元)。油价跌幅之大,不能不影响到苏联经济,当时原油开采、石油产品生产及其出口在苏联经济中已占最重要地位(石油出口在苏联对外贸易中的比重超过50%)。


同一时期,苏联国内正在开展禁酒运动,导致预算收入减少。同时阿富汗战争也是一项重大开支。改革时期的经济变革等一系列原因(从工业生产减少到卫国战争以来首次使用食品券)最终导致1989-1991 年的经济危机。尽管如此,1990年苏联经济仍位居世界第二位,领先于德国、日本、中国等国,仅次于美国。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1990 年苏联的 GDP 为 2.66万亿美元(占全球GDP总量的 12.1%)。


正如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经济学博士米哈伊尔·戈洛夫宁和鲁斯兰·格林贝格在一篇学术文章中所指出的那样,几乎所有苏联加盟共和国都在 1990-1991 年经历了经济衰退。比如,南高加索国家经济降幅最大,亚美尼亚负增长21.1%,阿塞拜疆负增长22.6%,格鲁吉亚负增长43.1%,下降幅度最小的国家是土库曼斯坦(负增长 1.3%)和乌兹别克斯坦(负增长 2.1%),只有吉尔吉斯斯坦出现了经济正增长(+1.1%)。


苏联解体后,新独立国家选择了不同的经济转型战略,为更准确地比较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的经济发展情况,我们将它们分为两组,一组是走上融入欧盟道路的波罗的海国家,另一组为其他 12 个后苏联国家。


通往欧洲之路



正如俄罗斯前驻立陶宛大使亚历山大·乌达尔佐夫所说,波罗的海国家是作为农业国加入苏联的,在那里三分之一以上的居民从事农业生产领域的工作,是欧洲生活水平最低的国家。三国情况大致相似。


50多年后,波罗的海三国脱离苏联,成为具有高度发展潜力的工业发达国家,这是因为苏联时期大量资金(超过1000亿美元)被投入到“苏联橱窗”(译者注:通常是指波罗的海国家),这里开办了许多企业(从大工厂到核电站)。然而,波罗的海各共和国独立后,在苏联时期建立起来的现代化企业已不复存在,失业率开始上升,人口开始流向欧洲国家。总的来说,人口减少是今天这一地区最严重的问题之一。自苏联解体以来,波罗的海国家已流失了近 25% 的人口。在人口外流方面,立陶宛和拉脱维亚居欧盟前两位。 


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在于移民:人们去西欧工作和永久居留。饶有意味的是:那些曾经为自己独立国家的存在而竭力奋斗的波罗的海国家公民正在率先“逃离”这些国家。人们不应忘记,90 年代俄罗斯居民也曾大批离开拉脱维亚、立陶宛和爱沙尼亚。立陶宛和拉脱维亚的死亡率也是欧盟国家中最高的,爱沙尼亚的死亡人数已超过出生人数,结果是劳动力人口移民了,领取养老金的人留在了国内,很快就会没人养活他们了。正如立陶宛国家战略分析中心专家安德尔·普塞瓦特所说,到 2050 年该国一半以上的居民将步入老龄。


苏联解体后,波罗的海国家的服务业(第三产业)开始取代工业,并在其经济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今天,服务业占拉脱维亚国内生产总值的73%以上,立陶宛国内生产总值 的60%以上 ,爱沙尼亚国内生产总值的70%左右。为使这种经济模式发挥作用,必须不断刺激国内对服务的需求,在现代波罗的海国家,欧盟补贴和在西欧工作的移民的侨汇非常重要。


尽管如此,波罗的海国家经济在整个后苏联空间仍是最好的。目前,爱沙尼亚和立陶宛的经济指标大致处于同一水平,后者正在赶超前者,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爱沙尼亚曾处于显著领先地位。社会和经济研究所所长、经济学博士阿列克谢·祖贝茨认为,波罗的海三国的经济指标如此之高,正是因为他们从最初就有目的地加入了欧盟。波罗的海国家从融入欧盟后,立即受到了西方的“保护”并获得了他们的支持。这些国家并没有原材料资源,只有爱沙尼亚是一个例外,它拥有页岩油矿产资源。事实上,油页岩成了爱沙尼亚经济的基础——这个国家的确依赖于原材料,因此它在波罗的海国家中占据了最佳位置。但总的来说,欧盟的优惠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波罗的海国家的独立自主。


本国经济地理条件与欧盟的“凝聚政策”



拉脱维亚、立陶宛和爱沙尼亚于 2004 年成为欧盟成员国。2004-2020年,拉脱维亚从欧盟获得的补贴超过150亿欧元,立陶宛获得超过190亿欧元,爱沙尼亚则超过100亿欧元。


波罗的海国家经济增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良好的地理位置。国际贸易和一体化研究中心主任维亚切斯拉夫·科洛明指出,从苏联时期起,波罗的海各共和国就以交通便利而闻名,许多通航流量都集中在波罗的海港口,如克莱佩达、里加和塔林。经济地理位置对这些国家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至今依然如此。尽管很大一部分货运量转向了俄罗斯港口,白俄罗斯仍继续通过波罗的海出售自己的钾产品。顺便说一下,俄罗斯也尽全力在这个方向开行集装箱列车。


祖贝茨认为,今天波罗的海国家在人均 GDP(按购买力评价核算)方面已超过俄罗斯,但我们必须认清,这些国家多年来一直在接受欧盟的补贴。未来随着补贴的减少,这些国家的生活水平将开始逐渐下降。


此外,欧盟的“凝聚政策”也将对波罗的海三国经济产生影响,目前欧盟越来越多地谈论削减所谓“凝聚政策”的开支。所谓凝聚政策,是指旨在减少欧盟内部富裕和欠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的措施。波罗的海国家将在更大程度上受此影响,他们将失去很大一部分预算收入。科洛明指出,波罗的海国家仍然没有在欧盟找到自己的位置。实际上,今天它们只是在为欧盟提供劳动力。由于此前欧盟推行的“凝聚政策”,他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生活水平提高了一些,但很难说这是一个成功的先例。


原文题目:30 лет без СССР: какраспадался Союз и что стало с экономиками стран Балтии?

原文出处:https://centrasia.org/newsA.php?st=1640616540

翻译:尼基塔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