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树 | 看“追捕”,看杜丘,看真由美——老司机前世今生
荐文:
1979,再看中越谅山战役(橡树中越战争系列)
最早的老司机,是混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比较潮流城市街头。
提着四个喇叭招摇街头的潮流老司机的标配,是蛤蟆镜,喇叭裤,矢村发型,花寸衫,立领夹克、风衣。
当然,老司机出没,满大街都是低沉、暗哑的吟唱:啦~呀啦,啦~呀啦呀~~
歌声中,老司机如果是靓仔,必须眉头紧皱,目视前方,一副苦大仇恨的表情。
老司机如果是靓女,如瀑的披肩长发,自然要依偎在靓仔肩旁。
——靓仔靓女,气宇非凡,蛤蟆镜,喇叭裤,矢村发型,花寸衫,立领夹克、风衣搭配到位,这便是人见人爱的时髦典型。
而改革之初,引领这股时尚风潮的,却是一部日本电影。
——中国第一部非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外电影《追捕》。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i0337od44h5&width=500&height=375&auto=0
追捕电影主题无词歌及片花。
1978年,对中国电影而言,是划时代的一年。
之前,据说革命电影和样板戏就像大肥肉一般,富含精神营养。可怜的十多亿群众在关怀中,几十年如一日就这样享受着肥腻腻的精神营养。
长期营养,群众都有了革命的天赋。
习惯了高举语录,扭犟脖子,拧巴膀子,斗志昂扬地去革命、学习、工作、生活,
拍照,也是一水的才打完鸡血那副精神抖数的千篇一律的定式模样。
——不信,回去翻你家的老照片。
年轻人在街上,肯定是一溜的一身国防绿,或者一身公安蓝。至于城市的成年人,几乎都有一套灰色或深蓝色的中山服。
节假日大家涌在街头,背后一看,男女不分。
文革末期,比较流行的电影基本上都是演绎革命战争,或者继续革命的主题电影。
《地道战》、《地雷战》,革命群众打鬼子,算是当代横店抗战神剧的鼻祖。
《青松岭》、《决裂》,是农村闹革命,抓阶级敌人。
《创业》、《火红的年代》,是工厂闹革命,抓阶级敌人。
就这么着,绝大多数未成年人迷迷糊糊间,到处都在敲锣打鼓炸鞭炮——说是“四人帮”被粉碎了。
就在我们一个胜利走向另外一个胜利,声讨“四人帮”耽误我们幸福生活,群情涌动最是扬眉吐气的时刻,“鬼子”,悄悄地进村了。
《追捕》是一部日本故事片。
东京地方法院检查官杜丘被人栽赃,莫名其妙被人诬告犯有抢劫、强奸罪。
杜丘不甘,便破窗而逃。就此,他踏上为了洗冤剧情。
根据导演安排,杜丘一路艰辛,躲避警察和坏人的追捕。在洗冤调查中,他偶遇并且冒险救了超级富豪的女儿真由美。
此刻,在满脸邪气却秉承正义的警长矢村带领下,警察搜索而来。
英雄救美并且美救英雄。
终于,杜丘得到矢村理解、认同。
随后,就是杜丘装病潜伏,在摄像头监视下无间道大举成功。
按照编译导演的安排,正义自然无敌,杜丘、矢村、真由美等一举消灭了电影里所有的坏人。
最后,在啦~呀啦,啦~呀啦呀~~无词的杜丘之歌中,杜丘和真由美用当时中国人根本无法接受的勾肩搭背模式,扬眉吐气地走向剧终。
这是文革后,引进的第一部西方国外电影。
主角们要不西装革履,要不就戴蛤蟆镜,蓄大鬓角,穿花寸衫,立领夹克、风衣。
在银幕上走来晃去,桀骜不驯,神气活现,打啵睡觉的日本男女,在剧情里,高谈法律、爱情、逃亡、正义。
这些涉及很多陌生词汇的台词,对只知道一生革命到底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而言,就算翻译之后,也是犹听天书。
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
习惯了被革命电影、样板戏营养的观众,瞬间,几乎不用听清楚这些陌生的台词,便为剧情开始如痴如醉了。
一票难求啊。
电影院外,人山人海拥挤着企图买票的人,才看完眉飞色舞高谈阔论剧情的人,以及三五成群偷偷摸摸的“黄牛党”先驱。
据说,截至当下,这部电影上映创造了空前绝后的天文数字的票房观影人数、次数的记录。
可能,引进这部电影的决策者也没料到电影上映的超级盛况。
盛况不仅是电影放映期间。
之后,有关系有门路有条件的人继续以录像带的模式,小众聚集观映。
后来,票房不错的国产伤痕悬疑电影《戴手铐的旅客》,由内容到形式,也就是对《追捧》在剥离了爱情、桀骜之后,一次全方位的照搬。
无论当时蹲在黄土高坡的张艺谋,还是在文工团舞台下边被呼来唤去的冯裤子,这部电影诸多元素也存在他们后来的作品中。
也正是这部电影大热,之前,革命电影和样板戏塑造的浓眉大眼的英雄,风光不再。
说起,心寒啊。
革命文艺熏陶下的观众,说叛变,就叛变。
而后,在改革初期,《追捕》剧情和角色,很长时间都一直驻留、徘徊在人们的生活里。
托剪辑的福,男主角高仓健在剪辑后的影片里,有点地下党的风采。
然而,沉默寡言着的高仓健,以精湛演技塑造的坚毅、冷峻、沉稳、温厚的杜丘,远比革命电影上那些正宗地下党男主角们,更受欢迎。
高仓健,及他扮演的杜丘,是当时女人们神魂颠倒的绝对偶像。
自然,也是托剪辑的福,《追捕》里面,杜丘和真由美的热吻、赤裸的镜头被删除。
真由美的激情、性感与男群众们擦肩而过。
但是,热情似火,开朗纯真,敢爱敢恨的中野良子,同样也是毫无悬念,成为当时男人们不朽的偶像。
1979年,中野良子来到了中国。据中野良子回忆:
在北京机场,中野良子受到了敲锣打鼓像是欢迎总统一般的接待。
当时,北京青年们由北京各个方向脚踩自行车,向中野良子下榻的北京饭店汇聚。
早晨、中午、晚上。
他们像守护自己的初恋一样,在北京饭店痴情、热情地守护着他们自己的“真由美”。
人潮涌动,他们守在饭店大门,喊着真优美的名字——还有那位老大哥存留这份记忆?
经历了文革爆发,当过红卫兵,搞鼓文攻武卫,再有了参军下乡经历的人们,当时正值芳华,却对感情、爱情懵懵懂懂。
人们似乎不太关注这部电影涉及当时日本司法弊端,钱权交易的社会问题。
人们在为杜丘和真由美,以及桀骜不驯但忠于正义的矢村感动。
经历红卫兵运动,文革,人们习惯了在身边发生的太多的检举揭发事例。
很多时候,批斗大会上突然出现的叱责人,检举人,就有可能是被批斗者、被检举揭发者的兄弟、姐妹、丈夫、妻子、朋友、甚至父母子女。
本来习惯了那些年的军装、皮带、武斗、粗话。
窗户推开,年轻人们似乎恍然大悟,原来,红布之外,情感自有辽阔的天空。
如果生活中真的有这样一个人,她能够为他去死——当时,为剧情感动年轻的她们,不止一个人有过这样感慨。
同样,年轻的他们,也不乏类似这般惊世骇俗的青春感慨。
这部至今看来似乎不算高难的电影,确实是1978年之后年轻的他们与她们对爱情最早的影像认知。
原来,男人居然可以如此去爱。
原来,女人居然可以如此可爱。
居然,在《追捕》里,深藏内心的有种感情,可以高于法律和国家利益,而且如此浪漫。
就此,人们明白,就算关门革命热火朝天,外面的世界,确实才是魅力无穷。
后来,更多的西方电影进入影院。
《叶塞尼亚》、《流浪者》、《佐罗》——推开窗户,满目春意。
在涌动的蛤蟆镜、喇叭裤、矢村发型、披肩发、花寸衫、立领夹克、风衣等时尚潮流里,八十年代漫步而至。
年轻的他们和她们,再不迷信革命电影和样板戏的英雄。
年轻的他们热吻、拥抱、学英语、跳交谊舞,充满理想、希望和活力。
那个时代,还真是美好。
朋友鼓励,随心随意。
【防失联橡树微信zhuerduo1222,添加注明】
汤恩伯及汤军团抗战系列文稿(点击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