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树 | 中日大决战:武汉会战战略解读(中)
长崎事件,前十年与后十年(上)
【橡树防失联微信:zhuerduo1222,关注朋友添加请注明】
武汉会战大致态势图。
武汉会战,战火燃烧遍及鄂、湘、皖、赣、豫南的辽阔战场。这是抗战期间,中日最大规模的决战。
会战自1938年6月爆发。
经历马当战役、九江战役、黄梅战役、广济战役、田家镇战役、瑞昌战役、马头镇战役、星子战役、富金山战役、潢川战役、万家岭战役、信阳战役等等重要战役,以及数以千计的大大小小激战。
鏖战近5个月后,武汉会战结束。
期间,中国与日本之外交、政略、战略、战役和战斗的博弈、较量,远非几篇文字便可以描叙。
本篇文章仅作武汉会战战役解读。关于武汉会战综述,我在以后写作中逐步完成。
武汉会战,是中国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持久战的抗战大战略应用实战的高潮。
1938年7月,在日、苏张鼓峰和谈之后,侵华日军华中方面以畑俊六督率第2、第11军约140个大队25万兵力负责武汉攻略。
是时,冈村宁次指挥第11军主力近70个大队,沿长江两岸仰攻武汉。
为配合冈村宁次部的攻击,日军东久迩宫稔彦王指挥第2军主力近60个大队,沿大别山北麓狭长陆路助攻武汉。
悲恸的武汉市民。日军在武汉会战期间对武汉无差别轰炸,给武汉平民带来极大的伤害。
此外,日军华中派遣军以5个师团完成京沪杭守备,并监视皖、赣方向国军,以巩固后方,在战略上保障武汉会战。
战前,按照日军参谋本部对武汉方向的推演,日军认为,在通常而非加强火力情况下作战,日军一个联队和中国嫡系一个师相当;一个步兵大队和中国地方军一个师相当。
鉴于在武汉会战中,两路日军均得到德川好敏航空兵团500余架飞机作战支援。
尤其沿长江两岸攻击的冈村宁次部,更得到了强大的日海军川古志郎第3舰队120余艘军舰、炮艇加强。
所以,无论日军沙盘推演,还是抗战实战经验,日军深信攻略武汉,日军军力对中国具有压倒性优势。
不过,日军急欲速战、决战。并没有把山水地形考虑进去。也没有把中国对抗战的持久战大战略考虑进去。
其实,在中国方面,武汉会战方案设计由来已久。
早在1936年,法肯豪森将军和德军顾问团即参与国军轻步兵化军改,并且介入了华北、华东、华中、大西南及滇缅抗战的抗日战略设计。
法肯豪森将军是中央军校7期之后对中国军界保守思想的改造者,更是一位坚定的对日作战持久战战略的推行者。
抗战爆发后,法肯豪森将军和德军顾问团全面参与指导、修正淞沪会战、台儿庄会战及徐州会战、徐州大撤退的作战计划,得到中国充分信任和尊重。
在1937年12月13日,法肯豪森将军和德军顾问团参与了中国抗战第三期作战计划,该计划即明确了以武汉为核心,在武汉外围与日军展开持久抗战。
在1938年6月中旬至7月初,法肯豪森将军和德军顾问团参与了武汉会战作战计划的设计、修正。
法肯豪森是最后一任德国援华军事顾问团团长,为中国抗战贡献巨大。
在中国抗战史上,说起武汉会战,人们更多知道的是蒋介石、陈诚、白崇禧、李宗仁、薛岳等人。然而,对武汉会战战略决胜同样居功至伟的法肯豪森将军和德军顾问团却少为人知。
他们的往事,往往局限在小众、专业的历史圈子。不能不说,这是现在研读抗战的一个遗憾。
关于法肯豪森将军和德军顾问团的往事,我将在后来抽空专文介绍。
这是闲话。
是时,不仅德、意、美、英等国关注中国抗战,经过孙科联苏抗日的外交努力,中国争取到了宝贵的苏援。同时,苏俄尽力斡旋,在武汉会战的组织、实施及会战目的方面,国共两党也取得高度共识。
1938年7月5日,延安建议:
我们认为最急迫的问题莫过于如何保卫武汉与取得第三期抗战胜利。
中国利用武汉外围大别山、鄱阳湖及长江中游腹地复杂地形逐次展开防御,在鄂、湘、皖、赣、豫南决战日军的计划已经成熟。
当然,抗战初期依仗现代化军力大量杀伤抗战国军,在华北、京沪杭攻击中所向披靡的日本人,并没有在战略上充分考虑中国武汉会战的决心,以及武汉会战的战场。
冈村宁次在战前就对华作战,对属下有句名言:敌非敌,地形是敌,征战我不爱山水。
在尚无信息化、智能化的机械化、驮马化战争时代,地形是敌。
风光无限的好山好水,更是强敌。喜欢旅游的朋友不妨旅游时稍微观察,但凡好山好水,曾经都是战场。
众所周知大别山目前是国家4A级景区和国家地质公园,当然也不例外。
山之南山花烂漫,山之北白雪皑皑,气候地貌南北悬殊,故称大别山。风光无限可想而知。
然而,在军事上分析大别山,却是另外一番风光。
沿大别山北麓西犯的日军。
大别山脉分隔江淮,由东北向西南连绵数百里。整个山区由于褶皱断层发育、分割,战场地势极度破碎不说,横贯南北河流众多,道路崎岖,植被也是非常茂密。
如果战事不算激烈,仅仅是大兵团穿越大别山行军,虽吃苦头,倒也无妨大碍。
不过,如在这样环境下被迫拉开阵势进行大兵团决战,日军大兵团作战展开、收拢极为不便之外,要想发挥优势现代化火力,受地理限制同样拘谨。
大别山区,便是中国选择的武汉会战主战场之一。
自然,东久迩宫稔彦王指挥第2军主力对武汉的长途奔袭,并没有预料到他们急欲穿越大别山北麓的纵向攻击线,会迎面遭遇国军坚决的狙击,被迫张开变成几无止境的大战场。
在大别山纵深,国军次第沿要隘、山丘、村镇布防,频频与日军大兵团搅浑作战。日军为战事频繁只能展开,分散,向四面纵深作战。
大别山山麓线挺直,丘陵小山密布,比高既大,坡度也陡。战机、火炮,日军现代化火力展开不便,作战效率大大降低。
这样的战场,日军步兵的进攻、冲锋,作战目标散乱,并且更为费时费力。
如此一来,日军作战遭遇困难与中国国军完全一样。
昼夜温差既大,血肉之躯苦挨极端气温折磨。山区运输艰难,后勤无法保障激战,同样面临弹尽粮绝的威胁。现代化与近代化的战力差距,客观上正在拉近。
日军东久迩宫稔彦王第2军攻势,很快便转变为与且战且退的国军胡宗南、宋希濂、张自忠等部的消耗。
同样,拥有日海军配合仰攻武汉的冈村宁次第11军主力,也在九江至武汉长江段及鄱阳湖地区,遇到了更“好”的湖光山色。
沿长江西犯的日军。
鄱阳湖有承五河通大江之誉,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
在九江至武汉长江段及鄱阳湖战区,长江转折向东,港汊密集,更兼鄱阳湖平原水系发达,遍布湿地。
此外,赣北、赣南密布山地丘陵,地貌复杂、植被茂密。
楚天开阔,万里烟波。可是,如果俯首察看长江两岸抗战战场,大江曲折处便是要塞,山地丘陵相接地更为关隘。
这样的战场,如何打仗?
第9战区沿九江至武汉长江段及鄱阳湖战区纵深布兵防守,同样节节防御,且战且退。
鏖战近五个月,中国以近代化军队支撑着第二段抗日战略防御线,苦苦抗住了日军战机、重炮、舰炮及坦克、战车的现代化军队的猛烈攻击。
正是武汉外围的好山好水帮忙,中国苦战之余,并没有出现早期抗战一触即溃的颓势。
广袤的武汉外围战场不缺纵深,更不缺下一个要塞、关隘、险地。
反之,日军每次消耗巨大向前推进,只要国军不溃,防线不被击穿,日军的下一次攻击发起时,战线和后勤线又将拉长一分。
沿长江西犯的日军步兵。
如此消耗作战,只要国军防线不再崩溃,日军对武汉攻略便将落得强弩之势。
由此,日军失去耐心,遂有冒险以106师团突入南浔路,长途穿插第九战区后方的战役动作。
是役,国军第9集团军总司令吴奇伟指挥国军第66、4、74军等部,抓住日军孤悬战线的战机,在万家岭、大金山、张古山一带,利用山地丘陵一举击溃日军106师团,取得万家岭大捷。
这一战役处于武汉会战后期。就此侧见,有了好山好水帮忙,战力、装备、给养、战训处于弱势的国军,照样可以有取得胜利的机会。
然而,武汉会战态势变幻,正是万家岭激战前后。
长江以北第5战区几经血战,伤亡巨大,粮弹更是陷入绝境。是时,中国方面以广州进口军火、粮食、油料保障武汉会战。
彼时,广州进口有限物资由广州登陆运往长沙第9战区防区,再分配往第5、9战区作战部队。
辗转艰辛而来的有限物资,对鏖战累日的第5、9战区不免杯水车薪。
然而,中国再无办法抽调运力。
武汉外围激战是时,由京沪杭、豫、皖、苏、浙、鄂、湘等地匆忙撤出军工、钢铁、煤炭、服装等工业设备、器材、原料等物资,在武汉、宜昌一带堆积如山。
这是中国持久抗战的最后本钱。
先人不易。武汉、宜昌向重庆的抗战大撤退。
为抢运这些重要物资,武汉往宜昌、重庆的水陆两路,中国军民昼夜不息,进行着中国人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抗战大撤退不仅是撤退物资,还有抗战伤员,还有来自沦陷区抢救出来殉国军人孤儿和难童,教师和学生,职员和工人,以及其他文化、新闻人士和平民。
这是中国持久抗战的最后血脉。
武汉会战最为重要的目的,便是在武汉外围以持久战略,抵抗日军进逼,保住中国持久抗战最后的本钱和血脉。
抗战大撤退持续近9个月,保住了中国抗战的工业、人才根本。在这场堪为伟大的大撤退中,民生公司彪炳史册。
坐镇宜昌指挥撤退的卢作孚被誉为民族英雄(蒋介石语),和为中国近代史上万万不可忘记的人(毛泽东语)。
遗憾,根据文革后的重庆文史资料记载,1952年卢作孚在五反运动自尽。原民生公司副经理及船长等人员也被牵连,其中,有两人被冤杀。
1938年9月,我的祖父追随曾祖父前往桂林筹办军费,我的祖母便是携带家父、二叔,随国民政府财政部的家属们在武汉登船,进入重庆。
兵荒马乱中,日机沿江追逐、轰炸。
星光黯淡,孤月隐云,在江流湍急的三峡,船队大多昼伏夜行,穿越惊涛骇浪,撤往中国抗战的大本营重庆。
写到此刻,怀念先人,不由感怀万千。
先人不易。武汉、宜昌向重庆的抗战大撤退。
假设没有抗战大撤退,假设没有我的祖母的坚韧,假设没有民生公司和卢作孚先生为抗战大撤退决定性的努力,可能,也无我在此刻,能够独坐书房,用汉语去书写这段历史了吧。
万幸。当然,这是闲话。
伏案写作、查比资料、看图推演间,不知不觉已经夜深,今天到此为止。最近拟就武汉会战主题陆续推出中日大决战武汉会战系列。请关注每日更新。还望朋友们支持、鼓励。多谢。
关注朋友,可注明添加我的微信zhuerduo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