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树 | 世上没有“投名状”——中越边境战争四十年闲话
长崎事件,前十年与后十年(上)
1979年2月,河内街头。
前记:战争,对于平民而言,和血有关,和浪漫与理想毫无关系。
两年前,我经常和参加过对越作战的老兵联系,看他们写的零散的回忆,在语音、电话里听他们讲述各自在战争中的遭遇。
他们讲述着过去,往往平静开始,时而哽咽,时而无语。
转眼,已经是2019年2月了,那场战争已经过去四十周年。
当年参战的他们已经老去,他们的孩子已经成熟。偶尔,他们会在我的朋友圈留言,会谈到那场战争,心境依然是那般的感慨。
在1979年中越边境战争四十周年纪念日,越南举办越南北方边界战役,及中越边境战争四十周年的研讨会。
此时此刻,越南人同样感慨万千。
1979年2月,河内街头。
1979年,这是对中国影响非常关键的一年。
中国在1978年作出改革开放决策,刚到1979年,中美在1月正式建交,中越边境战争就在2月月爆发——每个事件都有必然的联系而不能孤立去解析。
如是只看到中美建交和中越边境战争爆发,人们势必认同类似“投名状”的传闻。
如是再看中国在1978年作出改革开放决策,以及最初改革开放遇到的一波三折的阻力。那么,那场战争就有着更复杂的意味。
既然在当时情况下,中国改革开放已经不可能寄希望于苏联。
那么,改革开放的决策者自然只有选择和美国合作,寻求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
这不简单是“投名状”的问题。这是特殊环境下的二选一的选择题。
何况,在中国做这个选择题时,还有着赫鲁晓夫苏联为榜样的前车之鉴。
在更早1962年的中印冲突中,赫鲁晓夫苏联就选择支持不同体制的印度,而不是同一体制的中国。所以,中国决策出兵南方,无非彼此彼此。
当时,中越边境战争直接打击苏联越南同盟,表明中国态度。国内存在的、强大的改革阻力自然也就被断绝了退路。
毕竟当时两大阵营的冷战并没有结束,中国毕竟是和苏联、越南同一体制的国家。而苏联和越南同盟在纸面上的对手,正是美国。
说到这里,我们不妨再看一下越战。
越军的单兵火箭筒和全民皆兵。
很多人知道越战但是根本不了解越战。
通常,人们愿意理解这场二战以后美国参战人数最多、影响最重大的战争,是北越按照游击战去苦战多年,屡次打败美军,最后逼迫美军撤军而取得胜利。
然而,事实正是相反。
越战中,越南人确实在连战连败几乎崩溃的前夜,在美国、苏联、中国的战略博弈的空隙,出人意料地滑到了最后的胜利。
越战爆发和扩大化期间,在欧洲冷战加剧和中苏论战背景下,最大力度去支持北越撕毁日内瓦会议签署的停战协定,借道柬、老国境,发起越南南方革命的,应该是苏联而不是中国。
苏联支援北越进行南方革命的武器、物资,源源不断借道中国。
当然,出于对中南半岛出海口的期待、共运大局、中越高层私人传统关系等角度,中国也为越南盟友提供了巨大的援助和牺牲。
但是,中美在朝鲜战争本来打得头破血流的关系,确实也在这场冷战中的热战中得到较为完善的修复。
进入197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到核战争边缘。
北越地区的越南汽车兵。
经历斯大林、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已经让北京有了重新的评估:
对苏联军事力量增长的担心,是改变中国对世界事务看法的主要因素。
1972年,尼克松访华。
2月28日,中美发表上海联合公报,宣布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
这段看似简单的往事,既是泾渭分明的冷战大格局下石破天惊的大事件,更是北京当时两霸中争取一霸的联美抗苏战略走向台面的公开实践。
这一消息对于苏联而言是个意外。对于北越黎笋集团而言更是非常意外。
那一年,中国和英国修缮外交关系,与日本建交,同时也陆续与英联邦其他越战参战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建交。
当时,据《黎笋谈越中关系的报告》记载,黎笋闻讯中美高层即将会晤后隐忍怒火,回应:
同志,你愿意说什么都可以,但是我仍然不会跟从。
同志,你是中国人,我是越南人,越南是我自己的国家。
不过,尼克松访华,双方高层必然就寻求结束越战进行秘密会晤,这也不是黎笋一厢情愿可以拒绝的事情。
可是现实如此清楚,辽阔的中国国土是越南人民的可靠后方言犹在耳,国际形势却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这使得正在“革命”兴头上的北越,反应近乎失去理性。
北越地区的越军军官们。
1972年3月,北越动员几乎全部武装,冒险对南越全境发起了比1968年春节攻势更大规模的袭击,即复活节攻势。
北越这次攻势,客观上代表了黎笋集团对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的态度。
然而,这次北越倾力出击的攻势,却遭到美国在越战期间空前严厉的反击。
美国加大了在越南的军力投放,寸土不让反击北越地面攻势的同时,更以B-52战略轰炸机对北越进行全境轰炸,派出舰队全面封锁了北越港口。
于是,北越在越战期间发动的最大的复活节攻势应声崩溃。
这次惨败,北越几乎完全丧失丧失了战争能力,可想北越黎笋集团心烦意乱而愤怒不堪。这时,他们只能选择进入美国期望的和谈的轨道。
北越期望统一,不想谈判。
可是,此刻迫于内外交困的现实,他们又不得不选择谈判。
如此一来,他们对中国会是如何的看法?不得而知。
1971年到1973年,是中国向北越援助最多的3年,几乎占总援助的一半。此后,中国援越开始减少。
1973年,迫于现实而不得不谈的北越、北越南解同盟与美国、南越在巴黎签署和约。
在北越山地演习的越军。
然而,这时尼克松再选连任总统,美国则把外交重心放到了与苏联谈判核裁军的各种条约和协定上。随之, 美苏冷战出现缓和。
这时,中美关系、苏美关系对越战局面影响更为明显。
1974年,中国海军打响西沙群岛保卫战,同期,美国按照巴黎和约全面撤军,越战也就完全变成了越南人的战争。
同时,这一年也是苏俄紧锣密鼓支援北越和恢复北越军力的一年。
苏联不仅加大援助各类物资,甚至还援助了当时苏联国宝级的最为先进的米格-27战机和СА-75、CA-75M防空导弹系统。
北越用苏联支援的米格-27战机和СА-75、CA-75M防空导弹系统,彻底制服了本来占据上风的南越空军。是军史公认的北越取胜越战的主力兵器。
无疑,北越对南越最后的兼并战争,正是靠着苏联的支持才得以实现的。
而1975年北越统一越南前后,正是中国处于文革最后的政治、经济低谷时期。
彼时,苏联对越南的能源、交运、通讯、农业、渔业、商业、工业、教育、高科技等等,继续进行全方位的援助。
苏越关系继续升温,使得苏联得以在中南半岛拥有了控制南海的军事基地。
这时的越南,客观上助长苏联军事力量增长,成为了事实上苏联包围中国的东南亚锁钥。
向中国边境抛掷石子的越南人。
到1977年,统一后的越南与改革开放前夜的中国举行边界谈判。
这时,继中南半岛出海口早成泡影后,南海分歧,成为这次边界谈判不欢而散的重点。
可能当年海军如有足够的战力,1979年中越边境战争主战场大概率会选择在海上。
南海分歧,是越战之后横在中越关系上似乎不可逾越的障碍。
即便现在,俄罗斯与越南在南海的合作也在持续进行,俄罗斯援助越南的主要针对航母、军舰的苏30战机,同样也在南海巡航。
谁说的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这句话确实颇有道理。
要改革开放,要打破苏俄炮制的南海锁钥,还要维持南海、南疆的领土主权。在1979年,无法骑墙,只能选择。
何况战端一开,国内既然有了选择,为大势所趋,当时对改革开放理解不同人,也得为大局搁置争议,团结踏上一条与苏联截然不同的发展之路。
可见,那场战争还真不只是“投名状”那么简单。
为免失联请注明添加微信:zhuerduo1222。
最新点击可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