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橡树 | 九一八事变:浅说知识界当年的热血

流浪的橡树 流浪的橡树 2022-03-18

最新文著,点击可阅:

五代十国:由黄巢到石敬瑭

山口百惠,不熄灭的一种憧憬

塞上悲歌——蒙古侵略西夏简述

流氓对邪恶的打教!——纽约犹太黑帮与纳粹愤青往事

火力悬殊,使得抗战如此艰苦

新过秦论

七月抗战战史新系列:

庄户会战——被忘却的北京抗战往事(上)

庄户会战——被忘却的北京抗战往事(下)

火力悬殊,使得抗战如此艰苦

功著旂常第一军——淞沪会战与胡宗南

淞沪会战:宁折不屈,钢军浴血蕰藻浜

山海关大战,灭亡明帝国的决定性战役

哭庙案与金圣叹之死

九·一八事变:军事浅析张学良的不战而逃

九一八事变,侵入沈阳的日军。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柳条湖段南满铁路路轨,借机发难,引爆九一八事变,逼退东北奉军,占领沈阳。


此后,日军步步紧逼。到1932年2月,伪满洲国成立,东北全境沦陷。


九一八事变可谓中国近现代史最为悲凉、凄惨的记忆。


此后,东北三省成为日本的原料、粮食、工业基地和战略大后方。


日本背靠东北向中国发起全面侵略战争,更是严重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和文明进化,给中国造成极为惨烈的、空前的、重大的伤害。


一晃,经年。


现在,九一八事变远去,不知不觉已经88年。


再到9月18日,我们固然可以年年纪念,在政治、外交、军事、经济等方面,去分析、沉思当年日本对中国侵略、霸凌。然而,我们却少有审视自己。


九一八事变这段往事,确实还有太多碎片、细节,真的值得现代人去思考。


其实,当年九一八事件爆发之后,人们不分老幼,在内地的愤怒,更多源自对真实的情况的不了然。


以大国对小国,不数日而沦亡东北三省——这个现实,对当时的国民,尤其以清高著名的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而言,完全是骇人听闻的事件。


历史,极为吊诡。


当时,居然还有很多人认为,日本并非中国对手,甚至有人还干脆把日本看成是中国的寄生虫,不必作战,只需要抵制日货一年半载,小小日本,必然崩溃。


这可不是民间普通的菜市场大妈们的声音。


当年,看不起日本的高端大气的声音,洋洋洒洒着,往往都出自中心城市的主流报媒、大学、论坛、沙龙。


越是知识密集的场所,这类声音就越是流行。


无疑,这是当时知识界最为爱国、正义、主流的声音。


可见,不分年代,爱国知识界人士的智商款式,大抵都是非常的相似。


甚至于现在,网络依然还是有很多高见认为,假设张学良、东北军在九一八事变中奋起还击,中国打败日本,完全理所当然。


不信,各位可以在网络查询。


偶尔,我在网络读史时都会产生幻觉,认为在九一八事变之前,日军没有窃据东北财富,东北的军工,东北的飞机、武器,未必可以战胜强大的张学良的东北军。


在1931年,中日国力、军力差距被字面上拉近,谁也不知出于如何原因。


九一八事变时侵入沈阳的日军。


在当时,这种激情澎湃的声音,自然属于知识界的专家、报人和年轻的学生们的原创。


其中,最为著名的上海光华大学的教授王造时、罗隆基,以及著名的生活周刊主编邹韬奋等人。


当时,坊传九一八事变主要策划者石原莞尔完成对中国的官、民、兵,以及爱国学生调查之后,都有极为尖刻的评论。


尤其石原莞尔对中国知识界的评论,极为不堪。


九一八事变期间,当时的知识界,尤其大、中学生们,用行动证明了石原莞尔的评论确属精准。


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现代文明和教育进入且基本普及中国,已经二十余年。


然而,国难当头,作为国之重器、国之栋梁的知识界却少有对时局理性、稳健的分析。人们为断断续续传来的小日本侵略东北的消息激怒,忙着义愤填膺,忙着怒不可遏。


大学教师、专家们和更为广大的学生们更是在激情、义愤间互相感动。


九一八事变在关外造成大幅国土沦丧,在关内则影响、加温着知识界。


彼时,比较出名的王造时、罗隆基、邹韬奋等人奋笔疾书之外,其他名气稍小的诸如天津北洋工学院院长王季绪,北平清华大学讲师吴其昌等,誓言生死感动国府要人,公开宣布绝食,激情表达对东北沦丧之义愤。


大家一起激情,场面基本都很热烈。


让人倍感尴尬,除却胡适这样极个别、少数精英,以自己位居知识、信息顶层优势为国家、社会出谋划策之外,当时号称人才济济的民国知识界,屡屡上书国民政府,除却热血沸腾的口号之外,却几乎没有任何有益国家的实质性献策。


教师们和学生们的请愿风潮迅速从南京发起。


知识界这场风潮,很快席卷上海、杭州、北平、济南、武汉、太原等地。


义愤到处,大家在抢跑道德高地间,顺手打砸国党、政府机构,报社和政府外交官、领导人等,自然不在话下。


蒋介石在南京与学生们。


1931年12月13日,南京局势大乱。蔡元培向上海各大学校长发出劝阻学生来南京电报。


然而,12月15日,数万师生还是由上海赶到了南京。


作为北大老校长,蔡元培温言与师生对话,不料,当即挨打。


中华民国史事纪要记载,蔡元培甫发数语,该团学生即将蔡氏拖下殴打


仅仅打,不过瘾。


学生们一声吆喝,架起蔡元培冲向门外。


当时,蔡元培已经63岁,年事已高,腿脚残疾,被拉扯拖行数百米间,被学生辱骂,乱棍击打,满头青包,胳膊扭伤,十分狼狈。


这算是文革的预演?不得而知。


等到二、三十年后,反右、文革运动期间,想来,这些殴打蔡元培的年轻人们,如是留在大陆,自然会有他们的独有的体会吧。


闲话。


当时,知识界,尤其大学师生们认为:


现在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向我们进攻了;国际联盟就是企图瓜分中国的机关;不斗争就是死亡


国民政府哭笑不得,既要应付东北局势,又得温言安抚他们的激情洋溢。


最后,大学师生们步步紧逼得手,更加意气风发,终于非常任性地向国民政府发出最后命令,要求国民政府:


立即收回东北失地;


立即退出国联;


立即全国总动员对日本绝交


这批学生六亲不认,整日闹腾,骂完国民政府就声讨张学良。


退到热河、平津之后,张学良所部再无后退余地,在国联斡旋之下,中日双方对峙长城。


当时,东北军开始修筑防线,张学良接受张伯苓给他的建议,建议平津两地的学生参军上前线,但是,学生们冰雪聪明,当然不肯答应。


张学良在回忆录记载,招兵不成,他旋即提议学生到后面挖战壕。然而,学生们因为嫌累,还是拒绝了张学良的邀请。


回忆这段历史,谈起平津的学生,晚年的张学良依旧恨声不绝。


无疑,尘埃落定,张学良堪为九一八事变浮出水面的第一罪人。


然而,我们在认知张学良的同时,却往往不太了解当年的民众,确实也存在他们的遗憾。


确然尴尬。



很多资料证实,九一八事变之后,当时的大学师生多以罢课、示威、责骂国民政府,揪斗殴打政府官员、政见分歧者等方式以表达抗日情绪之外,极少有人愿意真正参军,走上前线真实抗战。


他们信奉安全爱国。这是文化的传统。


江桥抗战消息传来,上海学生情绪饱满、热泪盈眶,誓言参军支援东北抗战。


1931年11月30日,500余位青年刺指滴血盟誓,组成著名的青年援马团。


马者,即江桥抗战的国军将领马占山也。


青年援马团每日在上海公共体育场从事训练,例行开展示威散步,八方呼吁武器、钱粮赞助。


12月1日,援马团在上海公共体育场集合,扛着棺材,挥舞到东北去的旗帜,决意步行前往东北抗战。


彼时,鲁迅推窗眺望青年们远行,无不感慨:


中国现在总算有一点铁路了,他们偏要一步一步的走过去


——步行走到东北,看起来慷慨激愤。


九一八、一二八期间,鲁迅和他的日本朋友们。


然而,在鲁迅们的眼里,在更多的能够沉下心看了援马团的究竟的人们眼里,看完也就看完,他们也只好在灯火阑珊处,拾笔闲谈一二。


提笔写豪言壮语,容易;提笔写理性思考,甚难。


当年如此,现在依然如此。


真要直言道出这些青年是靠爱国作秀,不仅蔡元培会被围殴,胡适、鲁迅们何尝不被骂成汉奸?


事实上,在当时的上海报媒的论战中,鲁迅也确实为左翼激情文人责骂。


民国时期的知识界,确实遗憾。


如蔡元培、鲁迅、胡适这般看透了现象,能够冷静、理性去引导学生、青年的师长,确属个别。


绝大多数的教师、专家挥舞爱国的旗帜,站在安全的地方,保持着振臂呐喊的姿态,早已忘我。


群情涌动,塑造一个至今让人望去,尤为后背发凉的时代。


1932年1月29日,九一八事变不久后,南京各界五万人集会,欢送十九路军开赴前线。


据统计,欢送会上,大家例行情绪饱满、热泪盈眶地高呼口号。然而到了最后,现场却仅有4名中、大学生报名参军,赴上海抗日。


安全地爱国,被那个时代的知识界和学生们心照不宣地设定成了的爱国常态。


人人附和。


传说中的七君子。左起王造时、史良、章乃器、沈钧儒、沙千里、李公朴、邹韬奋。


由此,这个爱国常态很快波及政界、军界。


能够认清当时中日差距的知识界精英,自然看重奔波于引入国际势力,依靠国联,以和谈、斡旋设法善后。


——然而,站在他们的对面,各有理想的知识界大佬们却有自己不同的主张。


武力收回东三省呼声日高,所向披靡。到了最后,如蔡元培、胡适、鲁迅等人纷纷铩羽消声。


同步,邀集国内社会各界名流、学者、政治代表,召开国难会议,共同商讨救亡御侮之策,顺其自然就代言了当时国家的正义与良心。


无意间,知识界在九一八事变后的两种对立的态度,很快沦为当时的军阀、政客们,尤其在中原混战之后失势的军阀政客们回归权力、势力舞台的跳板。


当时,形式上完成统一的国民政府应急九一八事变的决策,受各派各势力的影响,很快在权力分配和分化上跑偏。


由华北到华东,由西北到中南,由四川到两广,各地军阀毫无顾忌地展开各自的外交,摇动各自的旗帜,发动各自的战争……


空前一盘散沙,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至暗时刻。


本来分散、分裂的中国军政势力,在九一八事变之后并没有团结起来,一致对外。


反而,因为国党内部分裂加剧,分属不同党派、山头的政治、军事势力在更为分散、分裂态势下,持续爆发新一轮内战。


历史如此,奈何?


理性去看历史,原本是最为难得的纪念吧。


感谢朋友们关怀。

点击关注精彩橡树后续文章,鸣谢情谊赞,关注朋友注明请加:zksd1222

抗战温故随谈,军神早已死去

我们的瓦尔特时代

国魂千秋,瞻望抗战

侵华日军师团的战力有多强

中国空军抗战:重庆长空,英魂碧血

重温九一八,再论张学良

抗战防御战略简述(上)

普及:影视剧外的抗日战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