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橡树 | 从元旦到春节:详说春节来源

流浪的橡树 流浪的橡树 2022-03-18


二战史上,被战斗民族修理的“战斗民族”:苏芬战争全镜解读

南京会战83年回望:从淞沪会战到南京会战

解读朝鲜战争:苏美冷战与朝鲜战争的扩大化

诺门坎会战全景回望:苏军和日军到底谁更厉害?

日军与苏军的战争外交:张鼓峰会战综述

塞外悲歌:蒙古灭国西夏之战

铁血忠魂之豫南会战(下)

盛世才的麻将与主义(上)

盛世才的麻将与主义(中)

盛世才的麻将与主义(下)

杨虎城囚禁详考(2)

黄显声将军和他的义勇军

杨虎城被捕详考(1)

中日战事:由山海关事变拐弯(上)

郑成功收复台湾始末:从南京会战到台江海战

郑成功收复台湾始末:从台湾开府,到大员海战


借此文向各位新老朋友拜年!


现代人仿照古人的祭祀活动。


春节,农历大年初一,中国传统节日。


中国之外,亚洲国家诸如韩国、朝鲜、日本、越南、泰国、新加坡、印尼、大马等国,都有过春节的传统习俗。


可见,春节确实是华人及世界华夏文明圈认同度最高的节日。


然而,春节虽然为大众熟悉,不过,春节的真正的来历,却很少有人说得清楚。


官办院校及体制史学界对中国春节起源、来历的考证、研究,历来少有兴趣,没有得出具有影响性的定论。最终,解释春节起源、来历,也只得就着落在民间的坊传、故事、传奇。


就此,各种摇大蒲扇的春节起源传闻登堂入室,有的几乎成为约定俗成的春节来源。


比如,最广泛流行的关于春节的传说:


远古有怪兽,本性凶残,其名为年。


每到腊月三十,年便窜村挨户寻噬良民,人们血流成河,却又无可奈何。


某年的腊月三十晚上,年到觅食到了某个村庄,正逢村民舞动火把正在聚会。


偶然间,人们挥舞火把发生碰撞,火把燃烧爆出噼里啪啦声响,年受此惊吓,转身逃窜。


于是,人们得以幸免……


此后,年怕响,怕红,怕光,人们也就定期挂红、点火、燃爆竹来过年以保万全。


如此这般儿子孙子地传下去,传到现在,过年就成为风俗


这类技术含量很低的春节传说,通常挂起民间传说、传统文化的招牌,以粗俗浅显、意象明确,平易近人的故事打动人心,非常契合人们人云亦云的风格化阅读,因而,传播最广。


随着时代、地方的变迁,这样的传说、故事往往不断翻新,得以衍生更为多种多样的故事。


至于故事里吓跑怪兽年的声响,更是丰富多款。


既有人们避寒烤火取暖,燃松节、燃竹节爆响,还有顽童抽陀螺、甩牛鞭子发生音爆的鸣响……这类春节起源的故事,荒诞、离奇、粗俗之余,更无逻辑可言。


这类说法明明荒诞不经却又确实最为流行,最为人们接受。可谓笑话。


现代人模仿古人的腊祭活动。


那么,春节来历到底如何?


其实,春节为辛亥革命产物,其历史并不算长。但是,春节文化源出古代岁首年节文化,上下渊源何止2000年。


因此,我们要再往辛亥革命之前谈及春节,就得去了解春节的前身大年初一,以及古代岁首年节文化。


辛亥革命之前,中国农历并没有春节说法。


那时,每年的大年初一被称为元旦。


传闻,元旦源自公元前2000多年的某日。


那天,传说中的舜即了天子大位。


在率群臣祭拜天地完毕,他顺手就将即位的日子当作为一年的岁首,称之为元旦


须知,文字记载是历史存在的根本。


在中国历史上,公元前841年的共和元年为中国古代史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开始。在此之前没有文字记载的传说,就算十分威武、美妙,其内核万往往也是文艺性的传奇,或者神话。


舜天子传说源自口述,过于趋前,过于简单,因而,这一传说实则不具考证春节来源的实际价值。


先秦时代,列国各地元旦不尽相同,元旦更是摇摆难定。


那时的元旦,时而定位正月,时而定位腊月。


在秦始皇吞并六国之后,元旦则设在了十月。


此后,汉随秦制,沿用秦历。


直到公元前104年,在张骞出使西域及汉匈战争第一阶段战事结束之后,中原帝国完成了对西域凿空,汉武帝这才在司马迁、公孙卿、壶遂、邓平、落下闳等人襄助下,制订、推行《太初历》


《太初历》将孟春正月初一定位为岁首。


岁首即元旦,这天,就是后来的大年初一


《太初历》基本确定了农历框架,每年岁首终于得到基本的稳定。


虽然传说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古代的历法尖端先进,不过,如是参考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都出现了的自己的历法,西汉时期这部《太初历》,可能才算做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历法。


腊祭核心自然是天地祖宗。


岁首元旦确定,也就有了围绕岁首元旦的腊月、正月。


于是,岁首之前的腊月也就随之出现。


腊,即是肉干。


腊月,自然与肉干关联的月份。


古代时科技落后,渔猎、畜牧,产量有限,因而,那时的人们能够吃肉,确属相当奢侈的事情。


古代没有冰箱,如是渔猎、畜牧丰收,获得较多珍贵的肉食品,既无法几顿吃完,也就只好想法储藏起来。


就算捂得馊了,臭了,那也舍不得丢弃。


于是,人们灵光闪动,就将肉和着盐、香料捏吧捏吧,晒干风干,制成了珍贵的肉干。


逢年过节摸出老肉干,一番嚼嚼,解馋,那是上等人的专享。


肉干,就是腊。


古代,汉、匈民族在农耕、游牧、渔猎为生计,受气候与节气影响,每逢冬季大多时候外出劳作毫无意义。


因而每每冬季到时,风雪交加,他们大多时候也就只得守在家里,闭门不出,总结过往,憧憬来年,这便是所谓守岁的开始。


腊月期间,孟月将近,眼看春暖花开在即,人们苦熬一冬于饥肠辘辘间看到新年希望,当然就要以储存的有限的食物保障吃喝,恢复体力,以备来年开春,可以恢复足够的体力,以投入生产、劳作。


当时,汉、匈各族民众都有其自有其成体系的鬼神文化,好东西拿出来大吃大喝之前,当然要遵循自己的文化传统,于是,祭天祭地祭祖先的祭祀活动就此拉开帷幕。


腊,一岁之大祭。


一边祭祀,一边吃肉,腊月由此出现。


有了正月,再搭配腊月,从农历腊月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在其前后大约十余日甚至二十日余日期间,也就有了且不限于腊八、小年、除夕、大年初一及元宵节等的全套组合的岁首年节。


这些岁首年节的祭祀,都有着明显的鬼神文化痕迹。


比如岁首年节祭祀的跳傩。


“巧笑之瑳,佩玉之傩”


傩,读作nuó。


这个字的意思,就是人在手舞足蹈。


在华夏文明传统神鬼文化范畴,傩就是手舞足蹈的驱傩、跳傩、傩舞的意思。


在古代,驱傩、跳傩、傩舞,都是被顶层意识形态垄断了的装神弄鬼的高技术、高科技。


从业者的往往是顶层确定的世袭巫师,职业巫师,宫廷巫师。


他们呓语起舞,既要引导人们去信奉天地、鬼神、祖宗,还要承担通灵天地人的重要责任,用骨头龟甲做成神符,再搭配草根、树皮、昆虫等等当做灵丹妙药,居高临下守护那些苦熬人生的芸芸众生……


巫师也被人称为巫医。


最早的中医、蒙医、藏医、苗医等等,都是源自巫医。


卧床的病人,和为之治病的女巫医。


古代的巫医治病看似很不靠谱,不过,那些巫医确有相当的情操。


和现在的医院先收钱才治病的赚钱为本的规矩完全不一样,古代的巫医更为崇尚悬壶济世的职业操守。


古代生活与生存的环境极端艰苦,因而生命更为脆弱。


每年寒冬腊月的每一次气温突降,更是对生命而言都是极端严峻的考验。


因而,冬季既是人类生命最难熬的生死季节,自然也是巫医们最为活跃的季节。


他们夜以继日着驱傩、跳傩以拯救生命的季节


且不说驱傩、跳傩是否真有疗效,但是,每年巫医们总会帮助人们顺利熬过寒冬,于是,安然无恙的人们对巫医及巫医的驱傩、跳傩更是敬畏,当然要拿出最好的东西,以供驱傩跳傩,祭天祭地祭祖先所用。


他们希望能够以物资去祈愿。


这样的祈愿,有着现实,务实特点,仅需虔诚,无需信仰。


千万不要认为古人操办祭祀仅仅是他们热心公益事业,又或者搞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留给今人。


其实,老祖宗和我们一样庸俗。


显然,岁首年节前后的所有祭祀其实都是老祖宗们想当然的,用最好的祭祀物品对天地祖先的贿赂、收买。


我给你祭祀,你保我传宗接代、升官发财、出人头地。


千年以降,传宗接代、升官发财、出人头地成为传统文化最核心的价值符号,也就传延到了现在……如今春节,其实和古代岁首年节区别不大,大吃大喝之余,人们照样热衷祭天祭地祭祖先。


虔诚祭祀,无非也是祈求天地祖先们保佑自己发财、升官、生子。


祭祀活动出现的花样繁多的各种祭拜,终于为统文化丰富和添加了跪礼。


——跪礼和祭祀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说来话长,这里点到为止。


于是,在腊月与正月之间,人们无休无止地叩头,没完没了地烧香。


他们一面祭祀各路鬼神、祭祀自家祖先。一面除旧迎禧,布新纳福,祈求丰年……岁首年节全套过完,这才算是过上了最传统、最正经的原汁原味的中国农历新年年节


和中国的历史一样,正月、腊月、大年初一及春节的历史也是自有其发育轨迹。


由东、西周而秦汉、唐宋、明清,滥觞于共和元年的华夏文明几经战乱,多次断代,不同族群由西方、北方,通过河西走廊、汾河谷地、辽西走廊等通道,轮流冲击中原。


战乱不息,于是,战胜者总能够对岁首年节形成极大的影响。


连绵不绝的战争犹如锋刃,雕刻了历史,也雕刻了农历岁首的年节。


正如前言,农历岁首的年节滥觞最初,确实和被称为腊的老肉干相关。


史书记载,因为生产力低下,人们畜牧、狩猎获得肉食经常都是处于断顿的状态,因而,在两汉、三国、魏晋期间,无论国家、朝野、村社,都会根据打猎运气、收获而去选择、确定腊祭的合理时间。


史书记载,那时的腊祭,并没有固定时间,而是“择日举行”


腊月既然可以择日举行,腊月之后的正月当然也可以随机摇摆。


由此可见,至少在两汉、三国、魏晋期间,虽然太初历》及其相关历法得以广泛推广,实则这些历法的正月、腊月,同样没有精确定位。


岁月总是这般稀里糊涂。


也就在这个时期,中国历史在血雨腥风中拐向了永嘉南渡和十六国及南北朝乱世。


永嘉南渡,这是改写中国历史进程的大事件。


当时,大量喜欢狩猎吃肉的游牧族群提着砍刀,从北方恶狠狠挤入黄河流域及江淮之北。


于是,中原农耕族群被战乱挤压,南渡长江以南。


文化是华夏文明极为核心的元素之一。


受外敌入侵威胁,中原农耕族群被驱离中原家园,被挤压在江淮之南荒芜之地,他们既要时刻警惕北方入侵,还得抓紧时间,在荒芜的江南新世界开辟农田、开发城镇,以求继续生存、发展。


那时的江淮之南,远不是现在江淮之南那么发达。遍布森林、滩涂、猛兽、毒蛇、瘴气、土著,处处惊险。如是亚马逊流域密林。再加上南方湿润,中原农耕族群南迁的水土不服。于是,他们惶惶不安以为南方瘴气遍生,山神作怪,只得举行更频繁的祭祀,然后,磕头、祈愿。


烧山开荒的烟熏缭绕之间,树枝、竹节燃烧爆响,南渡的中原农耕民族也就开启了他们的新的时代,新的世界……


时间长了,渐渐地,迁徙江淮之农耕族群也就欣欣然习惯了南方生活


就此,被驱逐离开中原南渡的中原农耕族群变成了南人。


等到隋朝吞并南陈,南北朝结束,江淮以南曾经荒蛮的南方经过多年开发,已经变为隋唐时期经济、文化最为繁华的地区。


于是,为怀念当初烧山开荒,苦熬瘴气的激情燃烧的岁月,已经成为南人的南迁的农耕族群便选择在正月一日,春秋端月等等特殊日子,专等第一声鸡鸣,随即起床,“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


爆竹最为南人的一种习俗,就此出现。


隋唐时代的南方,以扬州为中心,四周多有极度繁华、时尚的大都市。


等到北方人在烟花三月下了扬州,再看到南方人穿着华丽、时尚,而且逢年过节他们居然会烧竹子整出噼里啪啦的动静,确属好玩。


于是,隋唐以后,不分南北方人,大家都学会砍竹子燃着听声响玩。


砍竹子点燃,玩爆竹成为当时流行的时尚玩什。


——爆竹的出现与火药毫无关系。


至于课本上传说的靠硫、硝、碳混合火药做的炮仗、焰火,同样和春节发源也是没半毛钱的关系。


古人迎新点爆竹。


历史还在继续。


农历岁首年节的故事和文化,当然还得继续发育。


自古以来,中国的传统文明都不是课本反复强调的纯粹的农耕文明。


如是站在远东及亚洲的视角而不是中原王朝的视角去观察中国古代文明史,不难发现,中原历史一直都是来自河西走廊、汾河谷地和辽西走廊的文明与传统中原文明的斗争史、纠缠史、融合史。


周王东迁、秦灭六国,汉匈战争、永嘉南渡……以至后来突厥、契丹、女真、沙陀、回纥、蒙古、满人等等,他们几乎都是先后自西域、贝加尔湖和西伯利亚而通过河西走廊、汾河谷地、辽西走廊而涌进中原。


每一次外来文明与中原文明的碰撞,主客两种主流文化都是在河西走廊、汾河谷地、辽西走廊这三大区域,进行充分、极端的斗争、纠缠和融合。


随着北方民族一波又一波入主中原,中国传统岁首年节也就融合了来自北方的萨满鬼神文化,本土的中原传统鬼神文化,形成了更有特色的神灵众多的神鬼文化。


神鬼文化渲染,使得岁首年节也就有了更有趣的传说。


唐、宋以后,萨满文化强势注入中原,进入千家万户,使得腊月时节的五祀神灵如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既不断换成各种强势民族人物,祭祀天地祖先的传统习俗也就更是慢慢让位了萨满鬼神文化。


萨满鬼神与传统中原驱傩、跳傩、傩舞混杂一气,无法分割。


中国古代,无论秦汉、唐宋、明清,每逢改朝换代,总会有代表新兴的强势势力的新的偶像,新的鬼神被创造出来。


数以千年演化,神文化本身存在缺陷,既无法升级为宗教,然而其频繁造神,塑造新的偶像,新的鬼神,却是潜移默化影响了后人。


因而,人们大多相信鬼神、神灵。


连绵不断的改朝换代,沉淀了历朝历代的历法,也沉淀了有着众多神灵的神鬼文化……鬼神、神灵的斗争、纠缠、融合使得历法随权力波动,更是显得混乱。


于是,来自葡萄牙的汤若望和来自比利时的南怀仁,就成为传统历法与鬼神文化纠缠乱象的解铃人。


2009年,央视在《探索发现》栏目第81期的《他与帝国同行》节目里,直接定义了汤若望为农历编撰人。


实则,汤若望并非农历编撰人。


在明清之交和康熙年间,汤若望和南怀仁在参考西历之后,重新划分并且基本明确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及二十四节气。


他们修正了摇摆、飘忽、模糊的传统农历。


新修订的农历为传统节日如午、重阳、元宵、除夕、大年等等,明确了统一的标准。


南怀仁在1660年往北京协助汤若,汤若望去世后,1669年,南怀仁接替汤若望,任钦天监监副。


在这个统一标准规范下,虽然北方吃饺子,南方吃汤圆,各地民俗不同,但是全国各地就此了相对稳固的、精确的、统一的历法


显然,汤若望、南怀仁制订的农历实为现代春节出现的前提和基础。


——我们也可以将汤若望和南怀仁看着为现代春节的奠基者。


时间一晃,来到1912年1月1日。


这是西历新年岁首。


当时,孙先生在南京宣誓就任民国临时大总统,发布大总统宣言书。


在宣言书末尾所署时间为大中华民国元年元旦


官面上,农历为民国临时政府废除。


但是,民间里,人们仍旧坚持在农历正月初一过节日。


如此一来,农历废除匆忙使得农历端午重阳、元宵、除夕、大年等等节日自然随之乱七八糟……


为此,袁世凯在1912年正式就任大总统后,在继续推广公历以接轨世界的同时,重新发布命令,宣布从1913年起,将端午重阳、元宵、除夕、大年等等传统农历节日,统统配套公历过节。


这次改革,未尽妥善。


既然将除夕改到公历的12月31日,岁首元旦和正月初一,当然就要改成公历的1月1日。


然而,如此一改,农历腊月相隔春季更远。


在农历腊月末期除夕,而后在正月初一过大年,这是世世代代传承的习俗,岂有说改就改的道理?


况且,国人本来就习惯了传统农历本来的摇摆、飘忽、模糊与不太确定。


现代春节之父,民国内务部总长朱启钤


当年,正值民国初建,新旧鼎革,公历农历如此纠缠不清,使得在1913年的公历元旦和农历除夕、大年,民国各类公职人员纷纷为此魂不守舍。


他们团圆的团圆,拜年的拜年,上班的上班。


国家行政乱套,糊涂,时任内务部总长朱启钤为顺从民意起见,就农历四时令节事项,专门上书袁世凯:


我国旧俗,每年四时令节,即应明文规定,拟请定农历元旦为春节;


端午为夏节;


中秋为秋节;


冬至为冬节。


凡我国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假一日


1913年7月,袁世凯鉴核施行朱启钤的农历四时令节提议。


就此,民国政府确定公历岁首为元旦,农历岁首正月初一为春节。


次年,1914年就成为了元旦和农历春节同时存在的第一年。


于是,1914年1月26日,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春节。


以文拜年,隔网祝好同行诸君辛丑牛年阖家安康,万事大顺。


感谢三点一转支持橡树。

请与橡树同行,注明添加zhenxiangshutian微信号,备用诸君联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