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橡树 | 第74军往事:王耀武的崛起

流浪的橡树 流浪的橡树 2022-03-18


二战史上,被战斗民族修理的“战斗民族”:苏芬战争全镜解读

南京会战83年回望:从淞沪会战到南京会战

诺门坎会战全景回望:苏军和日军到底谁更厉害?

日军与苏军的战争外交:张鼓峰会战综述

塞外悲歌:蒙古灭国西夏之战

铁血忠魂之豫南会战(下)

盛世才的麻将与主义(上)

杨虎城囚禁详考(2)

黄显声将军和他的义勇军

告别八十年代:黄植诚起义

1979年中越边境战争订阅文章文集

最新:

伏击:军统特工麻克敌北平刺杀天皇特使始末

牺牲:军统特工麻克敌北平刺杀天皇特使始末

徐树铮之死:冯玉祥刺杀徐树铮始末

明清战争的侧面:从“丁卯之役”到“丙子之役”

来路与去路:漫谈我的历史写作

宋蒙战争:忽必烈灭大理国之战

从中央军官学校教导总队漫说黄埔建军

最新:从海禁,漫说明帝国的灭亡

抗战名将王耀武将军。


题记:中国从来不缺热血护国的精英。抗战亦然。


无论国共,很多抗战名将在外敌入侵,家国蒙难之际挺身而出,浴血牺牲……其实,他们都是苍天予我们国家与民族的英雄。


他们本该传世,本该为他们保护过的国家与民族记忆。


然而,因为历史毕竟有着太多的遗憾,使得很多另走别途的他们,最终都被我们误解、遗忘……


王耀武将军,就是这样一个让人同情,而后让人敬仰的历史人物。


在抗战史上,王耀武自抗战军兴之初,即率部参加抗战,从淞沪会战开始,历经南京会战、兰封会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上高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直到抗战最后一场大战湘西会战……


八年抗战,王耀武在前敌领军作战七年有余。


期间,每遇对日会战,他几乎无战不至,无役不予,可谓声名赫赫的抗战名将。


当年,碍于当年中日军队战力差距的现实,王耀武不能说是每战必胜的常胜将军,但是,他对日作战的整体战绩与其他抗战将领相比,确实堪为前茅。


无疑,他是一个典型的、杰出的抗战将领、中国军人。


今天,说说王耀武在抗战前崛起的往事。


作为普通农家子弟,在黄埔三期生里面看似平凡的王耀武,既无靠山、背景、资历、人脉资源情况下,却能够在人才济济的黄埔生里脱颖而出,显然,他主要依靠战功。


抗战之前,王耀武的战功来自内战。


抗战爆发,王耀武对日作战坚决,军事才华得到发挥,数年之间,居功升迁,由第51师师长递升第74军军长、第24集团军总司令、直至第4方面军司令官。 


在淞沪会战期间组建的第74军,正是在王耀武担任军长期间,对日作战顽强、猛烈,被日军称为虎の部队,跻身为国军序列顶尖的王牌军。


显然,王耀武如像有人认为那般贪财、好色的草包将领,绝无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于兵凶战危之机,篡得军长、总司令等高位,领军血战抗日打出优秀战绩的可能。


对此,在评论王耀武军事才能之时,陈毅元帅称赞其为明白人,粟裕大将同样对王耀武有着较高评价。


王耀武为中国抗战史上罕见的极具军事天赋的战将,其实争议不大。


王耀武在20岁时由上海南下广州考入黄埔三期。


在校期间,王耀武遵校训、守军纪、勤学习、行事稳健,其表现出的农家子弟之笃厚,革命军人之果毅,深得何应钦、刘峙等人欣赏。


因而在建设黄埔军队最初,王耀武为负责军队建设的何应钦、刘峙等人提拔,先后任总部宪兵连长、主力军的营长、团长等军职。


就此,王耀武开始在军界崛起。


炮制济南惨案的日军陆军第6师团部分官佐。


济南惨案之后,日军迅速由国内调集主力师团在青岛登陆。


1928年春夏之交,王耀武奉命率部随北伐军北伐张宗昌、孙传芳集团。


在5月3日进抵济南之时,日军出兵武装干预北伐,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三济南惨案。


鉴于当时英美与日本关系密切,欧美列强及日本控制中国北方意图明显等等原因,蒋介石只得忍气吞声,下令撤出济南部队,派出黄郛等人外交协商解决纠纷。


是日,蒋介石日记中写道:


身受之耻,以五三为第一,倭寇与中华民族结不解之仇,亦由此而始也!


当时,在北伐军奉命撤离济南时,年仅24岁的王耀武营长正值血气方刚之年龄,为日军暴行激怒,一度有意抗命,准备率部留在城内,联合同样年仅24岁的第1军第2师第5团李延年团长,一起血战日军,死守济南。


后来,王耀武在其《自述》里回忆:


我曾向上级坚请向日寇反击,未准,气愤满胸膛,忍痛退出济南。”


——五三济南惨案对中国高层如蒋介石、黄郛等人,中国军队黄埔精英王耀武、李延年等人,以及对中国当时所有读书读报关注时讯的民众,都是一次空前的刺激。


至此,自1923年9月关东大地震之后,中日两国温和群体努力升温的中日关系在一夜之间,迅速下降,沦陷冰点。


随着中国国内反日情绪更高涨,中国方面也就渐行渐远地放弃联日外交,转向加速与欧美国家外交。


中国就此开始了针对日本可能军事侵华的国防准备。


言归正传,继续回到王耀武。


王耀武参加北伐战争、中原战争,一路建功立业,为何应钦、刘峙、胡宗南等高级将领看重。


后来,在1932年宜黄之战中,王耀武善战名声越传越远,终于为蒋介石知晓。


宜黄之战,是装备较好,训练有素的独立第32旅奔袭宜黄要地之后,为红军主力围困,继而,独立第32旅凭借宜黄县城,依托有利地形和工事,与红军主力进行的一场攻防作战。


当时,王耀武鉴于全旅陷入红军合围态势,力谏独立第32旅旅长柏天民放弃突围,坚守宜黄,避免与红军野战。


最终,柏天民权衡利弊,采纳了王耀武的建议。


宜黄之战期间,国军另外3个旅为红军猛攻逼退,选择离开防区全面撤退。


沿途,国军遭遇红军主力野战突击,节节败退,损失惨重。


然而,独立第32旅选择守城,在缺乏重火力的红军主力围困中,最终有惊无险地扼守宜黄20余天。


红军装备简陋,攻坚困难,最终后勤不支,被迫撤围。


独立第32旅徽章。


战后,柏天民重伤,被送往南昌的医院治疗。


蒋介石尤其嘉许独立第32旅守宜黄战功,因而亲往医院看望柏天民。


柏天民在病房内谈起宜黄战事,尤其褒奖王耀武。


柏天民鉴于自己需要长时间疗伤,因而向蒋介石力荐王耀武接替独立第32旅旅长职务。


为此,蒋介石在南昌指挥部召王耀武谈话,在谈及宜黄战事方略之时,蒋介石询问王耀武不退死守宜黄理由,时年不过28岁的王耀武慷慨回答:


已经身陷重重包围,突围已不可能。与其突围失败而死,不如坚守与城共亡。


何况宜黄是战略要地,一旦失守,即便付出万人牺牲也未必能够重新夺取。为整个战局着想,我们便下了与城共存亡,宁死也不放弃的决心。”


王耀武侃侃而谈,条理清晰,精神振奋,让蒋介石非常满意。


于是,蒋介石鉴于独立第32旅为主力部队,该旅团长、副旅长等都是黄埔一、二期学长,王耀武的资格浅,提升快了不好带兵的现实,遂任命王耀武为非主力的补充第1旅旅长,加少将衔。


王耀武就此成为黄埔三期第一位将军。


王耀武的补充第1旅看似杂牌,其实也是大有来头。


在1933年长城抗战结束后,民国军政部为备战华北对日国防,决定抽调北方杂牌部队,在保定编练了6个补充团,直属民国军事委员会,预备转入主力野战军。


这6个团改编为2个旅,补充第1旅即为其中之一。


补充第1旅虽然不如独立第32旅兵强马壮,王耀武由团长而升任旅长,在当时终究是一次由战术主官向战役层面主官的跨越。


就此,王耀武旅长有了独当一面的资格。


补充第1旅成为王耀武在军队发展的根本部队,即后来的第74军主力师第51师。


王耀武的补充1旅在保定等地训练不久,即划拨黄埔一期的浙江省保安处长、浙赣皖闽边区"追剿纵队"司令俞济时指挥。


外表看似文弱的俞济时,为黄埔一期悍将。


在1932年的淞沪抗战期间,俞济时为国军最精锐第88师师长。当时,他率尚未完成整编第88师由浙江驰援上海,对日作战。


俞济时部虚挂第19路军番号进入战场。


是役,第88师上下同心,作战顽强,战术灵活,表现极佳,予日军沉重杀伤。


最终,第88师阵亡将士1091名,伤1698人。


黄埔一期名将,第74军首任军长俞济时。


1932年淞沪一二八抗战期间,国军巷战阵地。当时,南京部队最精锐的种子部队第87师、第88师调往战场,为对日作战的主力部队。


俞济时师长本人则在蕴草浜激战中,抵前指挥,腹部中日军机枪弹而重伤。


俞济时伤愈之后,任浙江省保安处长,负责整训、整编地方保安部队为野战部队。


1933年秋冬,南京以其中央军向江西红军发起第五次战略合围,同时,并调浙赣皖闽等地区地方部队助战。


因而,俞济时在1934年兼任了浙赣皖闽边区"追剿纵队"司令,率领他的地方保安部队和划拨给他的杂牌军,开始在浙赣皖闽边区“追缴”红军。


在俞济时麾下的各路地方部队和杂牌军里面,补充第1旅经过王耀武精心调教,战力得到提升,成为俞济时部的绝对主力。 


1934年9月,王耀武部奉命阻截红10军团。


然而,按照上峰命令匆忙赶往目的地的王耀武部却在进至黄山谭家桥之时,遇到了红10军团的伏击。


谭家桥之战,是王耀武的成名之战。


面临红军主力伏击的绝对被动的态势,王耀武指挥若定,凭借其战术、军事素养、天赋,灵动指挥部队在山地快速运动,集中兵力抢占两翼高地,在后发而先至控制高地之后,遂指挥该旅分录穿插,对红10军团实施山地近距离突击……


一番激战、混战,红军远离根据地连续作战,十分疲惫,因而不抵补充第1旅反攻。


最终,王耀武率部以寡敌众,以弱胜强,逆势击败了红10军团主力。


是役,红10军团副总指挥、红19师师长寻淮洲战死,红21师师长胡天陶被俘,红10军团损失惨重,实为红军先遣队全军覆灭的军事前因。


此后,王耀武率部继续追击红10军团残部作战,经怀玉山一战,再次重创红10军团主力。导致方志敏被俘,第10军团的3个主力师师长寻淮洲、刘畴西、胡天桃分别战死、被俘。


最后,红10军团仅粟裕率数百人突围。


王耀武率补充第1旅连战连胜,不仅赢得俞济时的嘉许、信任,其连续作战几乎全歼红10军团主力,更被蒋介石认为是俘虏方志敏的首功。


显然,这是王耀武在历史上的最大污点。


想必王耀武晚年最为懊悔的事情,莫过于率部参加国共内战,尤其谭家桥之战、怀玉山之战这两场战事。


行刑前的方志敏。


客观而言,王耀武虽然军事才能出众,但是他出身低层,本心中庸,对国共内战其实并不积极。


后来,王耀武在撰写文史资料之时,更是对当年国共内战酿成悲剧极为痛心。


王耀武本为农家子弟,父兄早逝,自幼受寡母教导,虽然为职业军人、高级将领,然而其农家子弟的优柔、善良等本性犹存,确实是当时至现在很多史料侧证的事实。



显然,如是站在宏观的历史角度去看,王耀武以农家子弟的心性和职业军人身份,最终身不由己卷入国共内战,既是他个人的悲哀,何尝不是国家、民族、时代的不幸?


愿和平常驻中国,愿国人相爱相亲。


可能是受母教育和性格使然,王耀武无论为黄埔学员,排长、连长、直至补充第1旅少将旅长,他无论治军、为人,总是习惯将自己放在一个相对较低而平和的位置。


他带头执行军纪,以身作则,对下属平易近人,亲和爱护,因而为官兵拥戴。


他对同级温和有礼,友善团结,因而为同僚们尊重。


他对上级更是诚惶诚恐,绝对服从,因而为官长们信任、器重。


其实,无论官兵的拥戴、同僚的尊重和官长们的信任、器重,表面上看似因为王耀武为人低调,赢得人缘。


然而,在生死瞬间、场面凶险的战争年代,王耀武要真正赢得来自属下、同僚、上峰的拥戴、尊重、信任和器重,军事天赋和实战战绩,显然才是十分必要前提。


兵凶战危,本事远比虚无人情世故更为重要。


因而,在谭家桥之战、怀玉山之战之后,王耀武在补充第1旅威望空前膨胀,同时,他和补充第1旅在诸多二线杂牌部队里面,迅速崛起成为榜样,数次得到嘉奖,并且进入了南京军改重点部队名单。


不过,荣耀之下,王耀武很快便由最初的兴奋,进入了迷茫。


其实,根本很多资料侧证,被很多传记记述成“剿共先锋”的王耀武,可能不是一位内战的爱好者而是历来对内战极为排斥。


作为一位有着农家子弟心性的职业军人,王耀武对内战极为复杂的心情。


济南战役后被俘的王耀武。


参与内战,赢得胜利,战功会给他带来了荣耀、前途。


同时,参与内战,中国人之间的血腥残杀,也让他的内心背负了愧疚、茫然。


王耀武这种心情在后来的第二次国共内战的济南战役期间,表现得更为明显。


这点后话,以后撰文专门再说。


抗战之前,王耀武仅是国军的一般的中级将领,其当时言谈不如他在后来身居高位那般被人们记述得清清楚楚。


不过,根据零星记载,当时王耀武在参与内战与厌倦内战的矛盾中,虽然升迁顺利,但是还是深为内战困惑,曾经数次有过淡出军界,转业经商的想法。


很难想象没有抗战,茫然内战而热衷商道的王耀武会变成另外一个什么样的王耀武。


持续内战到了1935年秋冬,使得率部一路尾追红军进入藏区的王耀武颇为失落。


这时,他开始怀疑自己的军事天赋和实战经历。


可能对内战极度反感使然,他与友人书信往来,经常是津津有味地谈及自己准备弃军经商。


不过,就在王耀武尚在从军、从商之间优柔难断的时候,1936年2月,王耀武接到南京一道命令,使得他最终改变了自己的想法。


当时,中日关系日趋进展,南京方面加速扩军。


就此,王耀武和补充第1旅接到紧急命令,要求他们速度从松潘、甘南等地,调往汉中驻扎、整训,准备扩编为国军第51师。


手捧再升一级的委任状和扩编核定状,王耀武既惊且喜。


荣升师长,这对出身贫寒,自幼被寡母养育成人的王耀武而言,无疑是极为难得的鲤鱼跃龙门的瞬间。


何况,补充第1旅扩编为国军第51师,即被南京政府列为嫡系,拟定为第二批进行陆军改革的部队。


这批部队,极为网络文史流传的德械调整师。


第51师被列为南京国军主力师,能够任第51师师长,这对任何黄埔系军官而言,无疑为梦寐以求的好事。


王耀武亦然。


于是,王耀武终于放弃转行经商的设想,兴奋投入第51师的征兵、换装及扩编等等工作。


然而,他没有想到就在第51师刚刚编成,招募新兵尚在进行全面训练期间,淞沪会战爆发了。


1937年8月中旬,王耀武奉命率部东进。


路上,王耀武多次召集连、营、团、旅等各级军官讲话: 


昨日之功与今日之战大不相同。 


大敌当前,民族至上,现在可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了”。 


王耀武这番讲话之后,更要求各部军官层层下达官兵,要让全师官兵认识对日作战和内战的区别,振奋精神对日作战。


就此,尚未完成装备、战训的第51师主力乘军列东进,沿陇海线、津浦线、京沪线向上海进发。 


8月23日夜间,第51师沿京沪线开进,接近上海。


1937年8月29日,在抗战全面爆发的最初的时间段,王耀武率领新建不久的第51师投入了淞沪战场。


就此,以内战起家的王耀武终于得到了率部为国家、民族而战的机会。


(本文下接第74军往事:淞沪鏖战,虎贲建军1,淞沪鏖战,虎贲建军2

公众号改了推送模式,现在只有加了星标置顶、点赞、点了在看、评论,才可能在第一时间收到推送,橡树同时也才能在第一时间看到您的留言。

有空有闲,不妨点转,鸣谢情谊赞,支持橡树写作,关注朋友请注明请加:zksd122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