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28)强化定律:好习惯需要不断强化
关心孩子,就关注我们
往 期 链 接
第一章 发掘孩子的内在潜能
3、【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3)鱼缸法则:给孩子更大的空间
4、【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4)马太效应:公正地对待孩子
5、【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5)目标效应:有梦想就有动力
第二章 塑造孩子良好的品性
6、【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6)延迟满足:克制是成功的前提
7、【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7)破窗效应: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8、【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8)标签效应:给孩子贴上正面标签
9、【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9)互惠效应:助人为快乐之本
10、【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10)棘轮效应:让孩子体验生活的艰辛
第三章 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
11、【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11)感觉剥夺:让孩子在实践中成长
12、【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12) 好奇效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13、【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13)倒U形假说:给孩子适当的压力
14、【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14)木桶定律:孩子要均衡发展
15、【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15)德西效应:金钱不是万能的
16、【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16)模仿效应:模仿是学习的基础
第四章 培养孩子健康心理
17、【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17)禁果效应:被禁止的更有吸引力
18、【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18)晕轮效应:评价孩子要避免以偏概全
19、【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19)PAC心理状态:父母应善于调节心态
20、【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20)真爱法则:把爱撒到孩子心里
21、【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21)避雷针效应:及时疏导孩子的心理
22、【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22)章鱼心态:教育要避免钻“死胡同”
第五章 鼓励孩子的竞争意识
23、【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23)狐狸法则:培养孩子独立意识
24、【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24)鲶鱼效应:积极地参与竞争
25、【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25)帕金森时间定律:有效地运用时间
26、【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26)甘地夫人法则:从容面对挫折
27、【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27)沸腾效应:成功需要坚持
本期内容
第六章 规范孩子的行为习惯
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
——[英国]培根
28. 强化定律:好习惯需要不断强化
对于成长期的孩子来说,日常生活中的好习惯和坏习惯都同时存在。如何鼓励孩子保持好习惯,矫正不良习惯,一直是困扰父母的难题。如果适当运用强化定律来做这项工作,事情就会变得容易很多。例如,父母如果在处理孩子的事情上奖惩分明,关注孩子正确的行为,使之强化;批评孩子的坏习惯,使之消失,孩子好习惯的培养一定会变得更为容易。
认识“强化定律”
俄国动物学家巴甫洛夫曾用狗做实验,当狗吃食物时会引起唾液分泌,这是条件反射。如果给狗以铃声,则不会引起唾液分泌,因为铃声本来与唾液分泌无关,是无关刺激,但如果每次给狗吃食物以前就出现铃声,这样结合多次之后,铃声就成为进食的信号了。这时,铃声已转化成信号刺激(也就是条件刺激)。所以铃声一响,狗就会出现唾液分泌。这种反射就是典型的条件反射。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就是天天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这个过程称为强化。
强化在反射形成和消退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它证明了人或动物的本能,如果没有得到强化,最后也会消失。强化定律不仅是动物学习新行为的一种心理机制,也是孩子和成人通过肯定或否定的反馈信息来修正自己行为的手段。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如果人们在无意中做出某种行为之后得到了赞扬,以后就会多做出这类行为;如果无意中做出的某种行为导致了惩罚,则以后会回避这种行为,会尽可能少做这种行为。
在教育孩子时利用强化定律的关键是奖惩分明。如果孩子做错了事情,那么父母绝对不可以姑息迁就,否则,言行不一致的父母无法在孩子面前建立威信,孩子也无法养成好的习惯。同时,如果孩子的行为值得表扬,父母也要及时给予肯定,尽管有时只是说一句鼓励的话,但对孩子来说,那将是他们继续前进的动力。
父母必须对事物的好坏有一个始终如一的意见。父母自己缺乏主见是教育孩子的一大禁忌。最简单的做法是:你要经常解释你的行为,你为什么要责骂他,或者你为什么要表扬他,把你的是非观传递给孩子,并且确保你的行为符合你的是非观。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你的孩子也会以你的是非观去约束自己的行为。正确的行为得以保持,不正确的行为得以矫正。
孩子有时也会本能地使用强化定律。有时候,他们会本能地通过强化某些行为或是消除另外一些行为来训练他们的父母,而不是他们的父母训练孩子。例如,当父母要外出时,小薇薇也吵着要跟去,无论如何就是不肯跟保姆留在家里,为此,甚至不惜哭哭啼啼,在地上打滚,弄脏自己最喜欢的衣服。
想到孩子最喜欢吃奶糖,虽然为了防止她长蛀牙,奶糖都被刻意地藏了起来。但这次为了让孩子早点停止吵闹哭泣,薇薇的父母给她找出了一包奶糖,并许诺回来的时候给他买礼物。
事实上,薇薇父母的举动无意中鼓励了小薇薇以哭闹来达到目的,如果下一次她想达到什么目的的话,首先想到的方法肯定是哭闹。从强化定律上来说,薇薇父母的举动恰恰没能强化孩子的安静,却奖励了她的眼泪和哭闹。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小薇薇还没有开始落泪时就给她以鼓励,鼓励她与父母合作,这样,作用就完全不同了。孩子会在潜意识里形成这样的概念:不哭泣,跟父母合作,就会有奖励。而不是哭泣就能解决问题。
常常听到家长这样教育孩子,“别哭了,宝贝,妈妈给你买好吃的!”“别乱泼水,要是你听话,我给你买巧克力。”……也许当时很有效,孩子马上不哭不闹了。但是,事实上,这是父母在用“奖励”的方式来换取孩子停止不良的行为。短暂的安宁之后,孩子可能会形成不良行为可以换来“奖励”的观点,到那时就为时已晚了。
奖励和惩罚是对孩子行为的外部强化或弱化的手段,它通过影响孩子的自身评价,对孩子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父母在教育子女时,最重要的是赏罚分明,奖励时要抓住时机,掌握分寸,不断开化;惩罚时用语要得体、适度、就事论事,使孩子明白为什么受罚和怎样改过。
一个小故事
有一类梭子鱼特别爱吃鲤科小鱼。如果把这些梭子鱼和它的小猎物们一起放到水槽里,水槽里很快就只剩下梭子鱼了。然而,当我们在水槽里放进一块玻璃板,把梭子鱼和鲤科小鱼隔开,有趣的事情发生了,梭子鱼看不见玻璃,每次当它追逐自己美餐的时候,都会结结实实地撞到玻璃板上。开始时,梭子鱼会一次又一次游向玻璃,撞得晕天昏地。显然,梭子鱼的猎食行为没有得到强化,因此它慢慢地消失了。
最后,梭子鱼终于懂得了这些小鱼是可望不可及的,于是,它改变了自己的行为。这时,再把玻璃板从水槽里拿走,结果却变成:这些鲤科小鱼居然可以十分安全地绕着它们的天敌游来游去。梭子鱼再也不想去吃掉它们,因为它懂得这样一个道理:这些小鱼是吃不到的。
令人吃惊的是,最后,这些大型的梭子鱼竟然饿死了,而它所喜爱的食物还时不时地游过它的嘴边。
用奖赏进行强化
孩子的每一个进步都应该得到父母的赞扬,这是对孩子的积极行为进行强化的最好方式。父母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孩子就会加倍努力,取得的进步一定会积少成多,实现从量的变化到质的飞跃。
在与孩子相处时,父母应该懂得去发现孩子的正确行为,而且立即予以重视和嘉奖,不要在孩子表现良好时漠然视之。表扬孩子的正性行为比责备他们的负性行为更有效。父母需要知道,孩子每一个好的行动都应受到鼓励,哪怕他做得不到位。这种经常的鼓励会增加孩子的正性行为、减少负性行为。这比只关注孩子的错误行为要好得多,并会增加孩子的竞争意识、自信和自尊,激发孩子积极向上的愿望。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孩子正在朝着你希望的方向发展。
当孩子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下决心改正时,父母一定要表示赞赏,给予鼓励,进行强化。不要用怀疑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承诺,更不要讽刺挖苦;对孩子改正错误也绝不要失去信心。当孩子有了改正错误的意愿时,家长除了赞赏和鼓励外,还需要多一分耐心和宽容。如果得不到家长的赞赏和支持,孩子会感到十分失望,很可能放弃改正错误的行动,导致积极行为的消失。
妈妈最近因为小伟的坏毛病头疼得厉害。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小伟经常忘记把牙刷放到漱口杯里,每次刷完牙,他总是顺手就丢在洗漱池边,既不卫生也不整齐。而且,最令妈妈气愤的是,每次当她指出小伟的错误时,小伟总是一副满不在乎的表情,一边继续想自己的问题,一边心不在焉地回答:“知道了。”
有一天,小伟刷完牙后,照例正要顺手把牙刷往旁边搁,突然想起妈妈说的话,于是他认真地把牙刷放到杯子里去,并且还特意摆了摆位置。
不巧的是,妈妈根本没注意到今天这个小小的细节,她把儿子的行为看做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妈妈的表现令小伟很没有成就感。
第二天,牙刷又被扔到杯子外面。
“小伟,你的坏习惯怎么老是改不了。看,又把牙刷放在外面了。我不是对你说过牙刷用后要放到杯子里吗?”妈妈生气地说道。
“我以为你忘记了。”小伟说道。
“怎么这么说呢?”母亲疑惑地望着小伟。
“因为昨天我把牙刷放在杯子里了,而你却什么也没有说!”
事实上,很多家长都存在与小伟母亲同样的问题,他们对孩子的期望比较高,总希望孩子能有“突变”,产生“飞跃”。因而对孩子一些细小的进步不是很注意,反应比较冷淡。但是,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平时大量的细微进步,积累起来才可能有大的变化。因此,对于父母来说,要想让自己的孩子获得“飞跃”,就应该对孩子的点滴进步进行强化。
心理专家建议,在某些时候,父母应忽视孩子的负性行为,将自己的预期目标分成小步骤,一步一个脚印地做,这样事情就能相对容易很多。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孩子有不良的生活习惯或行为,父母不应该对此抓住不放,而应该找到孩子偶尔没有此不良行为的时候对孩子予以表扬。
家教故事
著名的家庭教育专家周弘是赏识教育的倡导者,他用20年的时间,把双耳全聋的女儿周婷婷培养成留美硕士,创造了教育奇迹!
很多父母为了提高自己孩子的写作能力,往往会让孩子写作文时去读范文,拿孩子的作文和范文比,结果越比孩子越没信心。
周弘认为:孩子的作文再差总会有一个句子写得好吧?他就用红笔把作文中写得好的句子划下来,吃饭的时候,让女儿婷婷当着全家人的面朗读,爸爸妈妈一起为她欢呼。
慢慢地,一句变成两句,两句变成三句,婷婷越来越爱写。只要孩子对写作感兴趣,能写不出好作文吗?在这种充满激励的环境中,婷婷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其他方面也有了比较大的进步。
不同的手势有不同的含义。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运用手指最多的往往是食指。父母经常用食指指着孩子的脑袋:“你这个小傻瓜,咋这么笨啊?”
周弘身上其他地方的肌肉似乎都不发达,惟有大拇指的肌肉不同。婷婷从小到大,只要在爸爸身边,爸爸的大拇指总要晃来晃去。在婷婷心中,大拇指就是“婷婷好棒”的意思,这就是一道射进孩子心灵的金色的阳光。
得不到强化的行为会渐渐消失
如果孩子的某些行为,得不到强化,最终会逐渐消失。例如,很多孩子喜欢哭闹,他们这样做,一个原因是想吸引大人的注意。很多孩子的坏习惯是成人对他们过度关注造成的,比如孩子伤心时赶紧安抚,哭叫时立即迁就,激动时马上观看。在这种情况下,父母最好的教育方式是减少对孩子不良行为的过分关注,装作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平时怎么对待他还怎么办,或者用其他方法转移他的注意力。把你要他改正或要做的事交代完后,静观其变,耐心地等着。孩子见父母没有改变主意的意思,最后就会照着做了,脾气暴躁的孩子的情绪也会因为父母采取冷处理而逐渐平稳下来。
有一位母亲就是利用这个方法,来消除孩子的哭闹行为的。当孩子开始哭闹时,这位妈妈会说:“宝贝,你这样呜呜地哭,我可听不懂你的话。我的耳朵很好玩,它们就是听不懂呜呜啊啊的哭。不过你要是好好地跟妈妈说话,妈妈一定能听懂。我们来试试好好说话好不好?”每一次当孩子不好好说话,哭着耍无赖的时候,妈妈就对这些呜咽声充耳不闻;另一方面,对孩子用正常声音表达的要求,这位妈妈会立即给予关注,不仅要行动上给予关注,而且语言上要给予奖励,比如:你瞧,你这样好好说话,妈妈每次都听得懂,妈妈喜欢你这样好好说话。我知道你是个乖孩子!
家长用冷处理的方法来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时,一定要注意两件事情。
一、你要学会坚持。不要觉得孩子哭得有多可怜而心软。或者你觉得:哎呀,就这一次。不行!一旦你没有坚持住,这场战争你必输无疑。
二、随时用语言解释你的行为。不要以为孩子小,不懂,从小开始,坚持跟孩子解释你的行为。长此以往,你会发现孩子会比较讲道理,而且听得进去道理。当你需要制止孩子的某些行为时,你就不需要怒吼了。
家教故事
江民有一个脾气暴躁的儿子,为此头痛不已。用尽了各种各样的教育方法,打他、罚他站墙角、赶他早点上床、责骂他、呵斥他,但这些都不起多大作用。
后来,有一天晚上,江民和妻子在客厅看报纸,他们说了些什么话惹怒了儿子。小家伙便倒在地上雷霆大发。他尖叫,用头撞地,挥手踢脚。这次,江民和妻子都被彻底激怒了,但却一时不知所措,于是他们便置之不理,一声不吭地继续读他们的报纸。
这恰恰是这个小家伙最不期望的情形。他站了起来,看着他的父母,又倒下去把先前的好戏上演了第二遍。江民和妻子再一次对此没有任何反应,这一次,他们心照不宣地看着对方,然后惊讶地打量着儿子。
小家伙突然又倒在地上上演了第三遍。江民和妻子继续不理睬他。最后,小家伙也觉得自己趴在地上哭叫实在太傻了。
从此,小家伙不再朝别人乱发脾气了。
沙丽娜: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高级讲师,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河南省德育教育先进工作者,平顶山市优秀班主任。文学作品多发表于《星星诗刊》《诗选刊》《绿风诗刊》《中国诗歌》《中华日报》(泰国)《燕赵诗刊》《当代小说》《三月》《岁月》等数十家国内外报刊杂志。作品多次入选《诗选刊》“中国女诗人作品专号”、中国作家协会《中国诗歌精选》、《河南当代女诗人档案》、《中国新归来诗人》、《中国当代百名女诗人诗选》《中国网络诗歌史编》等多种选本。获《教师报》全国征文大赛一等奖、获“虞姬杯”全国征文大赛一等奖、 “东坡诗歌奖”全国华语诗歌大赛三等奖、第四届“大江东去杯百善孝为先”全国诗文大赛一等奖。2005年出版个人文集《记忆的手语》。
心理咨询:恋爱婚姻家庭,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咨询电话 17737837679
主编
沙丽娜
编委
张梦晗 庆向铃 徐熙甜 李滟哲
封晓鹏 李若兰 康高雅 梁超会
李紫一 闫梦珂 李惠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