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树 | 远东俾斯麦的神话?笑话?
长崎事件,前十年与后十年(上)
【橡树防失联微信:zhuerduo1222,关注朋友添加请注明】
李鸿章。
今天说李鸿章。
他被称为晚清中兴名臣,是洋务运动主要发起人和推手,因行二,故合肥民间老乡称他李二先生。下面,即以李二先生称谓,说点不容易注意的往事。
以前,说起来,李二先生本来是人所皆知大汉奸,大卖国贼。
然后,随着史料更多解密,人们却又看到了更立体的李二先生:
手创淮军卫国,致力洋务强国,李二先生奔波到风烛残年,也为满清海军、外交操心,在风雨飘摇、内忧外患间,以孤老之躯,尽力与列强周旋。
当然,李二先生还可以得到一位外孙女张爱玲的加分。
所以,现在再说李二先生,人们自然就在传统定论上,对他多了几分理解,也多了几分温和。
理解和温和之后,很多人也习惯相传一些名人对他的评语,比如当时日相伊藤博文点赞李二先生那句:
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也比如当年日本报纸类似评语:
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
很多人读完这些评语转而喜欢李二先生,也就想起在亚洲之外去找欧美的评价。其中,美国人评价他是:
以文人来说,他是卓越的;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作了有价值的贡献。
以从政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
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一气呵成读完评语,是不是有千古一人,旷绝古今的感觉?
其实,这是在网络上说起历史名人的惯用句式。
——这种句式,脱胎于英语语法,似真似假,排比罗列一旦抡开,层层推进,颇有排山倒海气势,自然让人不得不信。
当然,对李二先生的褒美不尽于此。
说起来,最出名还是当时德国海军大臣对李二先生的评价流传最广:
远东的俾斯麦。
不过,这句话至今我没有找到出处。同时,很多海外传来的美誉李二先生的评论,也是较难找到准确、可信的出处。
所以,看到大伙把李二先生比作俾斯麦,稍微一想,就是笑话。
甲午战争结束,李访问欧洲会晤俾斯麦。
俾斯麦何许人也?
他是德国统一的强力推动者,更是德国现代文明改革的推动者。
俾斯麦担任德国统一后的首任总理,有铁血总理之称、纵观俾斯麦一生,他促成德国在体制上步入现代,使得四分五裂的德国跃进跻身世界一流强国。
尤其,在现代制度设计和德国改革上,俾斯麦对现代德国、现代欧洲乃至现代世界的影响极为深远。
正是俾斯麦的设计、推动,工人养老金、健康和医疗保险、社会保险等制度这才得以横空出世。
如此一来,想起我们拿李二先生塞在俾斯麦身边,要求他们在史书里并驾齐驱,不免为此感到肉麻。
也正是很多文章都爱拿李二先生相比俾斯麦,使得我不由好奇而重新认识李二先生。
这时,我才发现,李二先生在历史上真算不上什么了不起的人物。
李二先生生前,作为顶层人物,控制顶层政治资源,确实是能够影响、左右满清王朝顶层重大决策。
然而,这位看似了不起的重磅级人物,对未来的正面影响,却又几乎无足轻重。如此这般名不副其实,想想也是难堪: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能力与责任存在着不可割裂的必然联系。
然而,李二先生身上,却看不到这个必然联系。
这位在满清末期只手擎天的超级重磅的人物,居然与推动中国文明前进无关,不得不说,这正是历史的悲哀。
当然,换一个角度,在传统、世俗的成王败寇视角,以达尔文进化观念去看,李二先生一生荣华富贵,福荫子孙,倒也堪为最顶级、最辉煌的成功者。
一人两面,李二先生无疑是非常有趣的历史人物。
1847年,李二先生考中进士。
而后,由投身曾国藩幕府摇笔杆子开始,再到编练庐州团练,组织淮军,步步高升,到1868年任湖广总督,李二先生步入帝国顶层发迹线路非常清晰,少有曲折。
由两江总督、湖广总督而直隶总督,由协办大学士到北洋通商大臣、文华殿大学士,近300年来,在满清官场,李二先生混人生比小说里的韦小宝毫不逊色。
他不仅是所有汉臣任职最高的一人,同时也是实权在握的第一人。
可见,李二先生确实在满清一代创出官场奇迹。
既然李二先生混人生比小说里的韦小宝毫不逊色,那么,说起李二先生生平本事,拿得出手的,自然是办洋务,办北洋海、陆军等政绩。
尤其洋务运动,更是重点。
苦心编撰李二先生不平凡的一生,文人如是动情,写得李二先生往事轰轰烈烈回肠荡气,自然会赢得更多好奇的看客认可:
看来,他老人家真是推动近代化的元老。
然而,可惜,兴办上海洋枪三局开始,李二先生督办、兴办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以及更多近、现代化企业,看似遍及矿业、铁路、纺织、电信等行业,眼花缭乱。
可是,近距离打量洋务运动,更像是裱糊匠为满清刷一道脂粉。
风雨之后,脂粉洗净,洋务运动留给后来的民国,只有一副蓬头垢面的样子。
洋务运动的近代化新式工厂。
李二先生是聪明人,办洋务既有心得,套路也是颇深:
不是官督商办、官商合办,便是商为官用、官商一体。
于是,近、现代化企业来到满清帝国,也就变了在欧美、日本列强的近、现代化企业本该有的味道。
李二先生和当时办洋务的同僚们,无人不是将官商混为一谈。
左手捏官印,在衙门发一纸命令。右手在企业大肆制造、销售劣质产品后,闷声数钱。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洋务大臣、官员收入暴增,吃香喝辣,追随他们的各路心腹商人,同样也是顶戴花翎,登堂入室。
在满清帝国,洋务运动最大的价值,莫过于就此开启了民国时期官商混为一谈的社会怪象。
所谓洋务运动发展了民族工业,无非是李二先生、张之洞流为圈钱养兵筹办的做官的游戏。
在洋务运动中,与官府无缘的人才、民资遭遇排斥,洋务衙门严密控制企业资金、生产、供需、技术。
于是,冗员废材充斥其间不提,久而久之,被官商混为一谈乱象驱动,洋务运动背离工业化轨道,既苦了清廷,也害了吹泡沫吹出来的北洋海陆军。
当时,世界排名第九,远东排名第一的北洋舰队的燃料、军火、维修等业务,均由国内洋务企业承接。
可是,如无李二先生亲笔批条,北洋舰队至关重要的训练,甚至作战,根本得不到洋务企业军用优质供应。
煤炭匮缺,便是北洋舰队在甲午战争一败涂地的原因之一。
洋务运动推动江淮商帮崛起,这是满清的经济现象。
不过,在洋务衙门庇护下,真正在洋务运动赚钱的商家,无非背靠李二先生,在与民争利中闷声发财,索取富贵而已。
这一现象历来被称为资产阶级萌芽。不过,靠洋务运动崛起的商帮,无一具有正常生产、经营而独立生存的能力。
它们和民族资本主义萌芽,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他们存在、发展、辉煌,其实不过是依附在洋务大臣们膝下,扮演着代官府出手敛财的扒手的角色。
乱象之下,商帮、企业与衙门你中有我搅浑不清,蔓延到民国,确实是官僚资本主义成为潮流的滥觞。
由寒门而豪门,李鸿章可谓传统市井价值最认可的赢家。但是,他确实连累中国三十年。
其实,无论满清、民国,只要想发展资本主义,那些近、现代企业的先进设备,只要掏钱,随时都可购置。
然而,等这些近、现代企业在洋务运动中落地了,与满清国情、官情融为一体了,满清那些与衙门你中有我搅浑不清的官僚资本主义,也就尾大不掉,终于定型了。
早期工商业变得畸形,后期真的很难校正。
这就好比在空地准备建一套房子。
只要有空地,有建房的想法,满世界不缺建筑公司。精心准备设计,材料然后施工,建成漂亮的风格化房子不算是太难的事情。
可是,如是稀里糊涂乱修一气,定型了。看似修建了房子,但是后人入住却发现八面透风,四处漏水,再想改造,无疑万难。
无疑,李二先生当年洋务运动,耍完了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类似招数,自己赚钱心满意足,可惜留下的,终究是让后人叫苦不迭的玩意。
满清一朝,轰轰烈烈洋务运动重重地耽误了中国整整三十年。
三十年间,世界各国发展日新月异,甚至连日本,也在这三十年里完成明治维新,绝尘而去。
当然,换在清廷的角度,这倒也是李二先生鞠躬尽瘁为清廷当裱糊匠,裱糊延绵满清国祚的三十年。
所以,慈禧盛赞李二先生再造玄黄,非常应该。
只是,对民众而言,延祚三十年毫无价值。所以,非要拿这件事表彰李二先生,可能通常文人,还真的没有资格。
不过,就李二先生裱糊匠本人而言,在这三十年,他也并没有白干。
三十年前,李二先生祖辈是穷且困,至年终时,索债者如过江之鲫。
等到三十年后,李二先生大显神通,加了外挂由寒门起跑,已然升级钟鸣鼎食的满清顶级富贵榜的大户。
长江杂谈:流浪的橡树备用号,欢迎添加。
写到这里,夜已深沉。
晚饭少食,此刻饥肠辘辘,我自然没心情去讴歌这位荣华富贵的李二先生。
姑且,算我气量狭小。
由温饱晋级豪门,李二先生及其儿孙,可谓名不虚传的人生赢家。
在我看来,李二先生的成功,不具人文价值,也没有什么励志的价值。
李二先生和韦小宝成功一样,不过升官发财,福荫子孙的最杰出、最典型的个案而已。
在古代当官,最讲究什么?自然是养好脾气,闷声发财。所以,和韦小宝在《鹿鼎记》四面讨好类似,李二先生同样颇有心得:
受尽天下百官气,养就胸中一段春。
一句点破内春功混迹官场的真功夫,李二先生这句亲笔书写的升官发财秘诀,传到现在,确有很多传说、佳话。
在朝野舆论的风口浪尖,李二先生忍气嫁女给清流领袖张佩纶,这才有了后世才女张爱玲。
不过,李二先生望风使舵缓和与清流派的矛盾,在风云突变时刻,确实当官不倒,实力保护了自己辛苦一生赚来的家当。
带伤签署《马关条约》,背负骂名与列强谈判、签订《辛丑条约》,同样是李二先生练成内春功的真本事。
《马关条约》终结洋务运动,自然截断了李二先生论秤分金银的发财之路。
不过,在之前洋务运动赚来的家财,甲午战争也好,庚子国变也罢,李二先生倒是没有损耗分文。
既然无法保证继续发财,在洋务运动终结时,也得保住自己在洋务运动赚得的钞票不少分文。
李二先生签字时,谁能够理解他这番无法言喻,也不能明言的心声?
历史书对李二先生当官办洋务赚了多少钱,并没有权威数据的记载和考证。
不过,李二先生作为官僚资本的鼻祖,家产富可敌城完全可以想象。
到庚子国变时,历史确实再次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了李二先生的身上。
甲午战争之后,李鸿章访美。
当时的李二先生,已经不是早年红眼杀降,关门赚钱的李二先生。
甲午战争之后,李二先生有了远赴欧美,深入考察欧美列强之文化、政治、外交、社会、民情的阅历,也被推为东南互保运动的带头大哥。
乱世之下,这位带头大哥,对中国影响毫不逊色西逃路上的清廷皇室。
可惜,李二先生两手哆嗦在谈判桌上签字,最后登上历史舞台谢幕的形象,还是那副颤巍巍的样子。
挤出赴国难庄严的表情,心里想的还是为守住最后的富贵。
如此装猪吃象。
还是在电影《走向共和》里,有李二先生准备去北京谈判前的桥段,说得清楚。
电影里,梁启超拜见暮年李二先生,希望借李二先生之名发动革命。
梁启超言:
目前局势,大人有上、中、下三策可以选择,乱世出英雄,晚生为大人计,摆脱朝廷,当拥两广自立,而后挥军北上,为亚洲创建一个君主立宪国。
李二先生问道:那,谁来做那个新皇帝啊?
梁启超回道:光绪可做皇帝,大人可当总统。
李二先生喃喃而语:谋反呐?
历史给出答案,李鸿章即便富贵至极,却没有为亚洲创建一个君主立宪国的本事。他选择了奉诏进京的下策。
这一剧情出自电影,但是,东南互保运动时期,史料记载,如梁启超、孙中山等思变志士和欧美列强,确实曾经把中国改良的希望寄托在了李二先生的身上。
可惜,荣华至极,富贵落袋,这时的李鸿章断然无法接受任何风险,涉身改良。
——谋反,不仅可能掉脑袋,而且可能要掉荣华富贵。
史书记载,李鸿章在北上途中无限唏嘘:
不能预料,惟有竭力磋磨,展缓年份,尚不知做得到否?
吾尚有几年?一日和尚一日钟,钟不鸣,和尚亦死矣。
这番唏嘘,不难看清,李鸿章像似为庚子国变而感伤,实则更像似一位暮气沉沉的爆发富家翁。
他在弥留之际尽量打起最后的精神,恋恋不舍看着身边的子女,看着这一辈子挣来的大院、牛马、田地、银牌,患得患失而又无限伤感。
这样的人,肯干,能干,却无非娇妻美妾公侯万代的韦小宝。韦小宝那有什么资格去与俾斯麦并列?
当代网络层出不穷有讴歌李鸿章的以一人敌一国,或者年少不懂李鸿章,如今方知真中堂等等呻吟,冷笑到了自己已经麻木后,却情不自禁万般感慨。
其实,为李二先生裱糊匠生涯抹一把涕泪的,大致是识文断字的文化人。
既然现代连识文断字的文化人,都还无法看清韦小宝与俾斯麦的差距,遑论让更多人去真正认识李二先生呢?
坐在清廷的龙椅望去,群臣中,李二先生算是最拔尖的能臣。
可是,无论当时、现代,放在世界格局下,李二先生确实不算人物。
他早期既不过是类似酋长私人高参类的角色,上不了世界文明的桌面;晚年认知世界后,却又缩头只顾自己和儿孙们的岁月静好。
和所有一夜爆发的土豪全无两样,李二先生一生的精明和最后的精明,其实都耗在怎么升官发财,以及如何保住一生赚来的富贵上了。
可见,李二先生无非是历史上的韦小宝,一生花拳绣脚,练的武术无非保全妻儿老小而已。
请支持、鼓励橡树写作。有空有闲,不妨转发。
为免失联,关注公众号朋友,请注明添加微信:zksd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