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树 | 无愧人杰:略纪蔡锷将军
长崎事件,前十年与后十年(上)
【橡树防失联微信:zhuerduo1222,关注朋友添加请注明】
缔造共和的黄兴将军,蔡锷将军(左)。
以勇健开国,而宁静持身,贯彻实行,是能创作一生者。
1916年10月31日,缔造共和的一代人杰黄兴先生英年去世。章太炎挽联云:
无公则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
当时卧病在床的蔡锷将军得悉噩耗,书就挽联:
以勇健开国,而宁静持身,贯彻实行,是能创作一生者;
曾送我海上,忽哭君天涯,惊起挥泪,难为卧病九州人。
辛亥革命爆发后,同年农历九月初九日(即1911年10月30日),蔡锷发起重九起义,推翻了云南满清统治,成立云南都督府。
民国创立,形势稍安,蔡锷辞去都督职务,独身北上,担任了民国经界局督办(类似现在发改委长官)。
担负民国经济建设之余,闲暇,蔡锷将军与蒋百里将军、阎锡山将军等留日军界精英成立了军事研究会。
军事研究会研究的核心,是中国军制改革,以及对可能发生的中日作战方略研究。
这期间,蔡锷非常看重以弱敌强的游击战战法。他认为,在敌强我弱形势下:
与其孤注一掷之举,不如采取波亚战术,以全军而老敌师,俟其深入无继,乃一举歼除之。
波亚战术也称布尔战术,即游击战术。是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之交,出现的世界最先进的作战思想之一。
此外,为巩固西南边防,蔡锷将军亲拟《五省边防计划》。
在这个计划中,蔡锷将军最早提出了现代战争的战区概念。
早在1911年,蔡锷将军即编撰、评论了曾国藩、胡林翼的论兵言论。
借曾、胡语录,蔡锷在按语、评论中加入了自己对现代军事的理解、认识。
后来,这本叫做《曾胡治兵语录》的兵书,成为黄埔军校,红军军校、抗校教材。也成为国共将领的必读。
自袁世凯开始,无论杨宇霆、孙传芳、吴佩孚等,还是后来的国共两军最主要的统帅、将领,诸如蒋先生、毛先生、朱德、李宗仁、刘伯承、白崇禧等,对蔡锷 将军用兵及军事思想,均予以非常高的评价。
红军之父朱德功成名就后,依然尊认蔡锷是他的老师和指路明灯。
然而,在政局迷乱的民国之初,蔡锷热衷共和,对于兵权并不在意。
雄霸一方,声威俱盛,却急流勇退,主动以建国为己任而交去兵权,中国近现代史,唯蔡锷将军一人。
由此看,以勇健开国,而宁静持身,何尝不是蔡锷自己的写照。
八天后,天妒英杰,蔡锷将军溘然离世。
同样在这一年,6月6日,同样是影响着中国现代进程的袁世凯在退位后不久,病逝。
一年之内,逝去三位影响着中国进程的重磅人物。之后,沉闷的中国开始了天翻地覆的变革——很偶然,这样的大事,在一个甲子的六十年后,重复了一次。
1976年,中国也有三位重磅人物逝世。历史,如是圆规。
在起点里验证终点,在终点里感悟起点。
蔡锷将军。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明代词人杨慎喟叹秦汉更替,写了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后来,这首词被毛宗岗父子评刻《三国演义》用在卷首。
随央视的《三国演义》电视剧热播,杨慎的临江仙,家喻户晓。
其实,把这首词放进民国初期,何尝不是非常贴切。
袁世凯到底只不过是一个军阀。北洋政府本来是继承满清王朝的一个极有可能给中国带来希望的政府。然而,袁世凯确实不具有现代意识,满脑子灌的最多的还是主公的思想。事实证明,在维续、经营中国进入现代社会的节点,袁世凯及北洋军阀为现代中国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满清终结,大大小小的北洋军阀们一起雄心万丈。中国很快陷入全面军阀混战。
这一结果,对当时主导天下局势的袁世凯而言,确有不可推卸之责任。
1913年,宋教仁被刺杀。孙中山、陈其美等以此指认袁世凯,力主暴力讨袁。在激情洋溢的革命党人呼吁下,二次革命随之爆发。
就此,大大小小的政客、军阀泥沙俱下,民国开始陷入内战战乱。这次内战开了中国近现代政客、军头以私利挟持武力搅乱中国文明进程的先河。
偶尔,回望二次革命开始,到连绵不断的北洋军阀混战,苏俄支持下广州和北京的多年混战。不知那一代致力推翻满清的“革命志士”们,到底想过些什么。
当时,继甲午战争、庚子国难之后,各种花式的军阀内战进一步损耗着、伤害着中国本该进入现代社会的发展之深沉,在20余年后的抗战前夜,亦然暴露无遗:
国民经济发展差异悬殊之外,中日军用飞机保有量总数对比是1V8,其中战机对比为1V18;海军对比是1V13,钢铁产量是1V145,石油储存是1V129。
二次革命是蔡锷较为显眼地出现在近现代史上的第一个镜头。
当时,蔡锷率军保境,滇军虽然也和其他山头火拼,但是更多处于保境安民作战。多次战胜对手,蔡锷也没有急于向川、黔扩张。显然,蔡锷本人并不热衷这次南北权力比拼的内战。
二次革命,很显然是孙中山和袁世凯为各自政治私利开始的是一场典型内斗,结果自然一片狼藉。
二次革命的发起人孙中山先生也就飘洋东去。
民国成立第三年,孙中山在东京组织了中华革命党。
孙中山亲拟入党誓约,规定入党者要绝对发誓效忠个人,无论资格多老,皆须重立誓约,加按指印——同盟会以黄兴为首,哗然不服,抗议不绝。
可能,这是希望当上绝对大佬的孙中山遇到的最大的挫折吧。当然,黄兴早逝,孙文执意坚持入党誓约,其余人也就见风使舵,群起附和。
历史如此冷幽默:
以反对满清帝制,力主民主、自由的革命者自居,却亲拟跋扈、专断的入党誓约。
就此,同盟会对民国举足轻重的影响,就在宋教仁被刺杀,孙中山亲拟新党入党誓约后,风轻云淡。
此消彼长,挟武力自重的袁世凯再无顾忌,自然踌躇满志。
为国民争人格的护国军发起人蔡锷(中)
蔡锷,确实是让我敬佩的人。
满清,民国,如此交替,各种款式标注的这样、那样的先驱如云,烈士似雨。
然而,衮衮诸公,细心查看其生平事迹,少有理性、温和与大局为重。其杰出者多是留学日本,接受日本武士暴力文化,然后再以暴力革命去实现自己主张的。
不过如是。
南北权力比拼的二次革命结束,随着北洋军取得胜利,袁世凯声望也到达了他一生最辉煌的巅峰。
到达巅峰的袁世凯,也就自然有了袁世凯的想法。
无论北京,或者上海,无数鼓噪民主、自由的革命者顿时齐喑。
整个中国,只有春风得意的袁世凯,以及尾随其后的政客、军阀,他们呼风唤雨。
洪宪皇帝和中华帝国,呼之欲出。
嘴上鼓噪民主、自由的孙中山及其弟子们,昨天尚在眉飞色舞指点江山,一旦袁世凯坐大,便已经无可奈何。
1915年,袁记"筹安会"挂牌。在清末维新派信徒和反传统文化先驱杨度等人的扶持下,袁世凯跃跃欲试,准备君临天下。
嘴上激昂的人们,偃旗息鼓——其实,回望历史再看,辛亥革命如不爆发,再等二、三年,如是满清实现虚君宪政,历史拐弯后前行,结果未尝不如连绵内战的历史。
历史不容假设。唯一在分析、观察二次革命之后活跃的那个时代的政、军豪杰等头面人物们可以发现,人人都在喊爱国爱民主,人人却又是私心不可告人。
这时,半隐状态的蔡锷却在计划力挽狂澜。平心而论,他当时尚且算不上可以影响全国的政治、军事的一流重磅人物。但是,他确实做出来影响中国进程的重磅的大事。
如是《讨袁檄文》第一条:
凡属中华民国之国民,其恪遵成宪,翊卫共和,誓除国贼。
本来旧病缠身的蔡锷将军终于设计逃离北京——世人争先传闻袁世凯如何软禁蔡锷,争先羡慕蔡锷与小凤仙的风流趣闻。
风流趣闻里藏着的蔡锷将军当时胆色、勇略,在坊间闹成了蔡锷将军的艳闻沸沸扬扬。民众及后来的民众却不愿按照世俗逻辑去认真一想:
以袁世凯的权势、声望,他会以软禁的方式去控制一位毫无过错的政府大员?而以蔡锷以其苛己,律己的性格,他要反袁,何必采取这样市井的艳俗动作?
虽然没有太多资料去反证蔡锷与小凤仙的传闻,不过,在我看来,这个传闻更像是早期孙中山及其弟子们涂抹杰作。
每每读史,我喜欢在很不起眼的记述中去查询我感到疑惑的问题。就北洋时期的政局常态而言,一旦知道蔡锷与梁启超的师生情谊,再知道孙中山与梁启超的互不了然,以及当时国内的军阀分治格局,便可以在逻辑上推论:
蔡锷反袁,与孙中山完全没有关系。
蔡锷能够在孙中山及其弟子们也在躲避袁世凯势力的时候起兵反袁,颇具古风,算是那个时代杰出的让人敬佩的人。
《曾胡治兵语录》,是后来国共两军非常看重的军事教科书。在这本书里,最早涉及和诠释了游击战及运用。
中国现代战争史上游击战的鼻祖。
宜忠国家,宜敦信义,宜重俭朴,宜守纪律,宜尚武勇。
蔡锷将军以此治军,以此自律。
这样的军队,自然所向披靡;这样的将军,自然备受敬重。
1915年12月,袁世凯称帝。
潜回云南的蔡锷将军力排众议,在12月25日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
教科书认为是孙中山发起、领导的护国运动。
实际上,蔡锷将军并非同盟会会员。更不是革命党人。
他要举事捍卫共和,把他奉若神明的滇军都督唐继尧以下各级军官、士兵无不响应。
不仅仅是滇军部众。护国军发布《讨袁檄文》,天下响应。
护国军不到二万部众,而袁世凯拥有天下。众寡悬殊,莫过于此。
蔡锷将军为第一军总司令,亲率4个梯团(旅)约8000人壮士,开始用热血和生命去捍卫共和的征战,践行了一个护国者的爱国承诺。
以数千,对敌数万。
这不是课本宣称的靠正义、道德、口号就可以轻松助胜的战争。
庸民碌碌,总是攀附强势。
护国军第一军进入四川,以弱计强,国内国外都不看好。北京、上海报界甚至也有劝和舆论。
面对弱势的护国军,一向忌惮滇军的川军将领因为有北洋军撑腰,也学会了轻敌与傲慢。
然而,护国军攻入四川境内,却打得北洋军和川军狼狈不堪。
护国军和北洋军作战,和支持袁世凯的川军作战,能够在以少击多态势下占据主动,靠的,还是蔡锷将军谙熟战阵,善于用兵。
与其孤注一掷之举,不如采取波亚战术。
护国军夺叙州,抢泸州,东取重庆,兵势灵动,川军与北洋军重兵围攻,多次被护国军从容击溃。
蔡锷将军率护国军在四川境内,尤其泸州一带的作战,是现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游击战的实战运用。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当时蔡锷将军麾下的梯团长朱德,是这场战事的实践者与见证人。
十多年后,游击战十六字诀被用在了井冈山。
蔡锷将军的用兵思想再次被实战证明了高明之处。
再到文革,游击战不再是蔡锷将军的发明,十六字诀也不再是朱德的贡献。
所以,现在说到游击战,军迷都认为我们玩游击战天下无敌。至于中国战争史上何时出现真正的现代游击战,以及游击战如何发扬光大,确实不甚、也不愿去了解了。
在东京纪念护国运动胜利的中华革命党人们和孙中山(抱小孩者)
再造共和,为国民争人格,万古流芳。
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
这其实不是蔡锷。这只不过是与蔡锷并没有太多关联的孙中山对蔡锷的强人设想。
这个孙中山亲手书写的挽联,隐隐然汉皇手笔。姑且不论孙中山当时心情。这一挽联后来广为人知,似乎不免为了证实、强调当年蔡锷,确实在孙中山麾下的想象。
岁月迢迢,蔡锷将军护国功绩,几番轻描淡写到了现在,只不过是一些“小凤仙”的传说。
当年,在蔡锷将军追悼会上,人们耳听目睹蔡锷将军遗言:
吾侪今日不得已而有此义举,非敢云必能救亡,庶几为中国民争回一人格而已。
确然,在那个时代,孙中山和袁世凯,不如蔡锷太多了。
写作不易,鼓励随意。
最新抗战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