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树 | 中日大决战:武汉会战战略解读(下)
长崎事件,前十年与后十年(上)
【橡树防失联微信:zhuerduo1222,关注朋友添加请注明】
前往武汉战场的川军
1938年9月以后,中国抗战大撤退进入最为紧张、最为关键阶段。
这时,中国在已经尽量放弃机动作战不惜在武汉外围血拼日军,竭力抽调军民运力以保障抗战大撤退。
如此,抗战国军在武汉会战的作战难度大大增加。
武汉会战中、后期,随日军西犯,武汉会战战场纵深削弱,回旋余地减少。国军为防止日军突破、穿插、攻击后方及破坏抗战大撤退,不得不放弃机动作战,开始寸土寸血的防御作战。
现在,无视这点,动辄指责武汉会战防御作战机械、呆板的网络军迷很多。这也是无知者无畏的遗憾。
会战后期,第9战区和第5战区因为有着补给上的地理差距,广州供应物资抵达长沙再分配上,第9战区尚可得到少许物资保障会战,第5战区为长江隔断,物资供应尤为艰难。
第9战区集中战区人、财、物在万家岭痛殴日军之后,第9战区物资已濒绝境。而同期的第5战区,早在9月末,各部早已粮弹奇缺。
这是武汉会战外围第5战区苦苦支撑,逐渐不支,致使豫南及大别山北麓的江北战线开始崩溃的客观原因。
是时,第5战区主力宋希濂、张自忠、孙连仲、胡宗南等部伤亡巨大,既得不到补充兵员,粮弹更是陷入绝境。屡日血战,战力日渐衰竭。
武汉会战中巷战的国军。
目前,抗战史比较流行李宗仁对第5战区武汉会战的二条说法。其一,是物资供应亏欠地方军。其二,是蒋介石嫡系胡宗南率先撤退。
不过,当时第5、9战区物资供应差异确实另出有因之外,胡宗南部撤退也是无可奈何。
在豫南战场,胡宗南部力敌日军2个师团轮番攻击,所部激战近月。
然而,同样因为物资保障不力,胡宗南部配属作战的轻机械化装备的邱清泉突击军第一纵队,以及成建制8门150mm口径榴弹炮团,苦于无法得到来自广州的油料、炮弹,遂成战场摆设。
西犯武汉的日军。
其时,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命令胡宗南部继续南下,在武汉以北桐柏山、平靖关山地组织防御。
不过,为保住突击军第一纵队、榴弹炮团这一抗战国军唯一的现代化家当,胡宗南还是按照重庆命令,抗命李宗仁撤往南阳。
以当时中日两军战力差距和战场态势,在第5战区多支主力战力已经枯竭情况下,再往武汉以北外围投入同样弹尽粮绝的胡宗南部,既无法逆转江北战局,同时,胡宗南部突击军第一纵队、榴弹炮团等陷入绝境可想而知。
所以,每每读史,很多时候我不会把当事人的回忆录当真。尤其李宗仁回忆录,重点参考人物、地点、时间即可。
武汉会战后期,中国军队利用沿途有利地形,逐次展开顽强阻击。既有江北黄梅、广济、田家镇惨烈鏖战,也有江南南浔路大捷。在日军侧后,汤恩伯、李仙洲等部也在频繁发起牵制攻击。
武汉会战战场既大且乱,累日血战,相互消耗,日本方面始料未及。
日军虽不清楚第5、9战区当时会战物资几乎消耗殆尽的情况。不过,武汉会战态势既出乎日军决战武汉预期,也标志中日战争卷入中国腹地,中日战事迅速扩大。
西犯武汉的日军。
这样一来,日本天皇明白,武汉会战旷日持久,日本欲求速战决胜的战略势必成为泡影。
情急之下,日本方面只得再次调整对华侵略政略、战略,欲求尽早终结会战。
日本方面对武汉会战的战略目的修正后,荒唐明确为:使蒋政权降为地方政权。
为此,日本不得不由本土、满洲等地抽调部队、物资补充武汉前线。会战后期,为应付迅速扩大的侵华战争,日本除近卫师团之外,为支援武汉作战而国内陆军、库存武器几乎抽调一空。
武汉会战后期,日军往武汉战场增兵近10万。
同时,日本急于速战决胜,只得冒险踩踏英美列强利益红线,实施饮鸩止渴的侵华战争扩大化的作战计划:
只要攻占汉口、广东,就能支配中国。
于是,日军向中国广州开辟战场提上日程。
9月7日,日本天皇御前会议决定编组第21军,由陆、海军协同攻略广州。9月19日,大本营下达了进攻广州的大陆令、大海令及陆、海军的战斗序列。
10月上旬,日军第21军下辖第5、第18、第104师团分别从各自驻防的青岛、上海、大连出发,于台湾澎湖集结后,在日海军联合舰队3个航母战斗群配合下,于大亚湾登陆攻击广州。
无疑,日军欲图攻击广州,扼制汉粤线,截断中国武汉作战的大动脉。在大战略上威胁中国求和,以实现其迅速终战国策。
广东人历来尚武、刚勇。不过,当时广东和全国各地一样,均以主力军队集中开往武汉战场。剩余主力,不过是匆忙武装起来的民团、壮丁。
毫无悬念,广东方面虽有国军第4战区浴血抵抗,日军占据优势,还是在10月初,完成了其广州攻略。
1938年10月21日日军侵占广州市政府,广州沦陷。
自1937年8月淞沪会战起,日军便开始空袭。截止广州沦陷,日军对广州实施非人道无差别轰炸,轰炸规模、密度仅次于后来的重庆大轰炸。广州平民为此伤亡近2万余人。
现在,重庆大轰炸渐为人知,广州大轰炸却似乎少有人知道。
广州沦陷,中国在武汉战场也就失去极为有限的物资保障。于是,中国选择了结束武汉会战。
是时,国军第5、9战区在武汉会战次第作战,以近代化步兵力敌现代化、立体化日军血战不溃,更取得了抗战以来消耗日军的战略目的。
最为重要的是,中国圆满完成了武汉、宜昌的抗战大撤退。
并且,在整个武汉会战中积极以持久战应用实战,既没有遭到日军毁灭性打击,第5、9战区分置长江南北钳击武汉的战略阵势也没有被打乱。
1938年11月1日,日军冈村宁次以战胜者姿态进驻武汉。
不过,中国第5、9战区各部早已于武汉外围迅速脱离作战,日军劳师远征,消耗惨重。其满心期待的决战武汉计划更是落空。
此前,中国实施以凡有可能被敌军利用之虞的设施均予以破坏的焦土抗战。不及搬迁物资在二、三天内焚毁一空。
是时,即便日酋冈村宁次,在其总部环顾四壁也只得喟叹:空空如也。
1938年10月25日,日军由江北部队突入汉口,武汉沦陷。
武汉沦陷会战到底谁胜谁败?
现在再看,武汉会战之后,日军确实无力再发起如此规模的攻势。这也是武汉会战标志中国抗战由防御阶段到相持阶段的主要依据。
这次会战,无论战术、战役层面,日军依仗军力优势虽然步步紧逼。但是,日军为国军坚决、勇烈抵抗,并没有对中国军队打出一场歼灭战,反而遭遇中国数次反击吃亏。
国军伤亡远过日军是不争的事实。
可是,鉴于中日战力、物资保障等巨大悬殊,以及武汉会战以后中日两军在长江中游对峙阵势,很难说谁是真正的赢家。
不过,在战略上却一目了然。
诸如以日军兵力不足,战线拉长,捉襟见肘,中国辽阔地域面积是深不可测的无底洞等等战略分析,认为日军失策,都很正确。但这只是传统课本说法。
日军在武汉会战最大的战略失策无疑有二:
其一,日军最初攻略武汉更多考虑以类似淞沪会战、南京会战那般决战武汉,一举击溃中国,继而争取速战速决。
然而,日军却忽视了中日战争与当时的国际关系、列强利益的相互的、必然的巨大影响。
自日军淞沪会战之后冒险跨越制令线攻击南京之后,无论英、美、德、意、苏,一应俱全对中日战争予以相当的关注。
在冒险西犯中国武汉及长江中游腹地发起武汉会战,日军既没有实现决战武汉的战略目的,继而旷日持久作战,再到最后占据武汉,兵势几乎用尽,却对列强影响更大。
在武汉会战中,苏俄军事、物资援华,德军顾问团援华,以及列强在舆论上谴责日本侵华,既有力支持了中国抗战,也暗藏了后来的变局。
抗战期间,日本封锁中国海陆运输变得十分困难。英美协建的滇缅线成为向中国抗战的大动脉。
其二,武汉会战旷日持久,日军消耗巨大,久拖不决,冒险在广州开辟战场,更是直接对英美列强以全面侵吞中国,威胁东南亚的潜在威胁。
很难得有人愿意去想武汉会战给当时世界格局带来的影响。
武汉会战、广州沦陷之后,美国迅速与中国达成了抗战期间的第一笔贷款协议,即桐油借款。
美国根据桐油贷款协议向中国提供贷款2500万美元预购中国桐油。这笔贷款主要用作购买汽车及改善滇缅路运输。
显然,日本掐断了中国抗战的广州输血管,而美国与中国正在预备构建滇缅路新的抗战输血管。
桐油借款数额不大,为数甚微,不足解我困难。但是,桐油借款却是抗战艰苦岁月里一缕辉光。
美国、中国、日本对桐油贷款都是毫不怀疑,这是一笔政治目的非常明确的借款。
为此,蒋介石代表中国军民极具情感地感谢美国:
一笔数量可观的美国贷款,将立即加强我国人民的信心,并使我们能更有力和更有效地抵抗日本的疯狂进攻。
不只是美国。
英国旋即也为中国抗战表态,宣布对华提供50万英镑贷款,支持中国购买英国卡车,并追加贷款500万英镑,作为中国法币平准基金。
同样,无论中、日,或者世界列强都看得清楚,这是英国对中日战争的一次选边站队。
英国既提供卡车为中国开辟新的抗战输血管之外,追加贷款更是直接参与为中国搭建输血管。
英国的选择,显然是对日军悍然在广州开辟新的战场的强烈反弹。
无疑,正是国军在武汉会战浴血奋战的努力,刺激日本恼羞成怒,不得不寄希望在广州开辟战场,以大战略包围去截断中国战略后勤线,去寻求武汉会战的决战胜利。
然而,日本虽然占领武汉却并没有取得决战武汉的胜利。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军偷袭美国珍珠港。
战线一旦拉开,日本漫长的战线不仅张牙舞爪威胁远东,更是直接威胁到了东南亚。由此,虽然日苏迅速媾和。
但是,为中日战争陷入长期化不得解决,英、美列强与日本矛盾便迅速明朗、激烈起来。
半夜,写得手软,终于完成这篇武汉会战战略分析。此后,我将断断续续就我自己推演的武汉会战进行系列写作,朋友们鼓励、支持,多谢。
关注朋友,可注明添加我的微信zhuerduo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