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俾斯麦到一战(17)---- 俄土战争

风云野 生存意志 2019-07-12

  本系列前篇:

直挂云帆济沧海 ----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2)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3)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4)----普奥战争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5)----反思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6)----后续手段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7)----普法必战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8)----建立德国真的很简单吗?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9)----普法战争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10)----腓特烈大帝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11)----从拿破仑到俾斯麦时代

从俾斯麦到一战(12)---- 政治架构,以及英明的威廉一世

从俾斯麦到一战(13)---- 普法战争后的条款、梯也尔和德国短暂的黄金时代

从俾斯麦到一战(14)---- 党派斗争与国家治理

从俾斯麦到一战(15)---- 俄国的崛起、波兰的灭亡,以及德国和英法的关系

从俾斯麦到一战(16)---- 三皇同盟

  1875年4月,俾斯麦放出了要对法国发动一场“预防性战争”的消息,英国和俄国同时表示反对,俄国国内甚至掀起了反德浪潮。因为事情很明显,从军事角度看,德国要击败甚至灭亡法国是没问题的,但是如果德法成为一个大国,对俄国就是个严重威胁。难道德国要利用“三皇同盟”实现自己称霸欧洲的野心吗?普鲁士/德国已经连赢三次了,这样下去怎么得了?!

  俾斯麦收手了。一些历史学家把这理解为他的一次外交上的失败和丢脸,但或许,这本来就是他的一个试探。不过,德俄关系却需要时间来修复。

  不过,不需要等多久,巴尔干半岛和土耳其出事了,吸引了全欧洲的目光。因为在1875年7月,巴尔干地区的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爆发了反抗土耳其统治的武装起义。

  土耳其,正式名称是“奥斯曼帝国”,那个年代一般都称为“奥斯曼”。“土耳其”的叫法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22年国家改名为“土耳其共和国”之后的事。一直到今天,仍然叫“土耳其共和国”,简称“土耳其”了。因此,是叫“奥斯曼”还是“土耳其”,反映出年代的区别。但为了简化起见,我们这里都称为土耳其。

  我们知道,土耳其是个伊斯兰教国家,对它统治下的巴尔干地区的其他宗教信仰的人,长期实行宗教和民族压迫。但是这段时间基本上没人管,为什么?

  因为能管的国家,都不想管,或者不能管。我们一一看看:奥匈,不久前被普鲁士打败,而且自己国内的民族问题也是一锅粥,没精力管;俄国,1855年被英法土联军击败后一直不敢染指巴尔干;法国几年前被普鲁士击败,还要防备德国的再次进攻;英国,为了限制俄国海军出黑海,和土耳其的关系一直不错,不好意思管。德国呢?中间隔着奥匈,而且德国/普鲁士在历史上从没有在巴尔干发挥过什么作用,管不着。

  所以,自克里米亚战争后,土耳其可以优哉优哉地享受自己的统治了。我这里用了“享受”这个词,因为苏丹就是在享受。

  自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俄国的军事压力、法国大革命、欧洲科技革命的影响下,土耳其也做了一些改革,逐渐引入了一些世俗化的制度,但是总体来看效果不大。而且只要外敌压力大,土耳其的改革速度就快一些;如果压力不大,改革就会停止甚至倒退。1855年克里米亚战争后,列强都不来找土耳其的麻烦了,土耳虽然仍在改革,但已经没有足够的动力,苏丹一直在享受生活。

  土耳其这个国家,国际贸易基本上都是逆差。因为工业品肯定是逆差,主要来自英国;而农业和纺织品,英国也可以提供更物美价廉的商品,所以土耳其基本上只能对外销售一些民族文化用品,什么土耳其地毯、壁毯之类的,当然就是长期逆差了。此时怎么办?苏丹根本不担心,寅吃卯粮呗,反正过去发动“圣战”、从事东西方贸易时赚的钱太多了。

  但是时间一久,这些钱都花完了怎么办?没事,借钱。英国提供大笔贷款,反正英国是土耳其最大的贸易国,赚的钱也最多,英国愿意用贷款维持土耳其政府的运行。法国一看,也来和土耳其贸易并提供贷款。所以在1875年,土耳其的外债高达24亿英镑,每年财政收入的80%用于还利息。

  土耳其和英法的关系最为密切,商贸往来也最多。但是在军队建设上,却长期和普鲁士保持密切关系。自腓特烈大帝以来,土军觉得普军的战斗力很强,所以此后一直都聘请普鲁士/德国教官,枪炮也买自普鲁士/德国,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二战,时间将近二百年,所以土军和德军的关系非同一般。在十九世纪中叶,土军十几万最精锐的部队都装备了德式枪炮,也有一定的战斗力。不过到了1870年代,土耳其大部分财政收入都要还债、已经到了破产边缘时,就没钱再大规模更新装备了。

  按说财政这么紧张,苏丹得省点钱吧?那可不行,苏丹已经穷奢极欲惯了,还修了一座大宫殿,这就是在当时的首都伊斯坦布尔的多尔玛巴赫切宫。这座宫殿从1843年就开始修建,由于克里米亚战争而停工了几年,之后继续修,1856年才完工。没钱就借钱修,反正英国人有钱。宫殿沿博斯普鲁斯海峡而建,绵延达600米,极为雄伟。

  宫殿的内部也极尽奢华,仅装饰就耗费黄金十四吨、白银四十吨,用的都是全世界最好的东西。比如最大的厅堂由56根圆柱支撑,中间吊着一个重达4.5吨、由750颗灯珠晶体构成的水晶吊灯,这盏灯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送的,当时是世界上最大的水晶灯。宫内还有不少世界名画,星罗棋布于各个大厅和客房。现在,这个宫殿已经成了土耳其的国宝,旅游名胜。

  来,我们先欣赏欣赏。


  这么个大宫殿得用多少仆人和卫兵?每年的维护费肯定是一笔巨款。

  屋漏又逢连天雨,1873~1874年,土耳其东部的安纳托利亚发生大饥荒,不少农民饿死,赈灾需要粮食和钱,土耳其的财政基本上崩溃了。眼看土耳其的国力日益衰退,于是在1875年7月,西北部巴尔干地区的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率先起义,他们都是土耳其的属国,想彻底独立出来。

  土耳其立刻派兵镇压。但镇压就要花钱,连利息都还不起了,财政彻底崩溃。但仗着优势枪炮,土军剿灭起义军还是不成问题的。而且土耳其镇压起义极为残酷,因为那是异教徒的起义,以东正教徒为主。这么一搞,英国、法国、奥匈帝国、俄国,全都有些急眼了。

  他们一致谴责土耳其政府的残暴。但除此之外,大国都各怀心思。英国和法国因为被欠几十亿英镑,担心土耳其政府垮台。奥匈则担心土耳其镇压不利,导致巴尔干地区的国家独立,那么奥匈内部的民族就会仿效,所以也想出兵镇压东正教起义,顺便扩大地盘。而俄国,眼看大量东正教徒惨死,是真的急眼了。俄国不仅派出少量的“志愿军”(鉴于历史原因,俄国还不敢多派军队,而是派出“志愿军”),而且在1875年秋天向土耳其发出了最后通牒:停止武力镇压,召开国际会议解决争端,否则俄国要武力干涉!

  但是,俄国如果要武力干涉,奥匈和英国都坚决反对,于是英俄、俄奥之间的矛盾,也日益严重了。

  俾斯麦,当然也要代表德国适当谴责土耳其,这些面子上的工作总是要做的。但是他基本上是冷眼旁观,而且心中暗喜,因为列强都被土耳其事件吸引过去,就会逐渐忘记德法危机。在俄国,德法危机时民众充斥着反德情绪,现在已经被反对土耳其的浪潮所取代。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可以做调解工作,展示亲和力,这对德国是很有利的。

  但在危机开始时,俾斯麦命令外交部的官员,“不要擅自发出任何倡议,也不要旗帜鲜明地拥护任何一方。”“只要维也纳(奥匈首都)和圣彼得堡保持一致,我们就与他们同步。”但是现在,俄奥的态度已经不一致了。但是俾斯麦就是不出声。他在以静制动,希望列强之间因为土耳其问题产生更多矛盾。

  眼看俄国因为英国和奥匈的阻挠而不敢出兵,土耳其更来劲了。第二年,也就是1876年5月,保加利亚又掀起规模更大的起义,要脱离土耳其的统治。土军不分青红皂白,见人就杀,三万多东正教徒被屠,几百个村庄被夷为平地,起义被残酷镇压下去。

  这下子,俄国已经怒发冲冠!

  但是,亚历山大二世绝不是一个冲动的人。除了在外交上对土耳其施加更大压力、和英奥继续吵架之外,在决定最后出兵前,他于1876年10月再次访问柏林。

  因为现在的德国已经不是当年的普鲁士了,他一定要当面搞清楚德国的态度。他明确地问俾斯麦:如果俄国出兵土耳其,万一与奥匈帝国开战,德国将采取何种行动?

  直截了当的问题!而如果俄奥开战,意味着三皇同盟的彻底破裂!

  那么,俾斯麦是怎么回答的呢?

  他的回答主要有两点:1、德国的最高目标,是继续保持与两国的友好关系。2、如果不得不在俄奥之间做出“痛苦的选择”,那么不论谁输谁赢,德国决不能接受任何一方受到重创。

  俾斯麦既展现了对俄国的友谊,又希望俄奥一旦开战,双方别那么狠打。也就是说,两国不要形成大兵团决战,否则一旦有一方惨败,德国就要参与进来。

  这种说法,亚历山大二世显然是比较满意的。因为:1、德国展现了对俄国的善意,对三皇同盟的珍视。2、他也不想和奥匈大打,俄国的主要敌人是土耳其和英国。3、他相信奥匈也不会因此和俄国大打。4、俾斯麦对待奥匈的态度,应该是和对待俄国是一样的。因此就算万一俄奥走到了大兵团对决的局面,德国也会及时调解。

  也就是说,如果俄国出兵土耳其,俄奥之间的局面不会严重到哪儿去。

  既然如此,那就出兵吧!巴尔干的小弟们早就等急了,俄罗斯如果还不出兵,实在有失大哥风范,以后那些小弟谁还会跟俄罗斯混?

  但是,以后的局面真的会不严重吗?一旦和奥匈发生战争,以后怎么样就很难说了,这在历史上有多次证明,古今中外都有:一旦两个大国开打,以后的局面只有天知道。所以,这很可能是俾斯麦给沙皇下的一个套,一旦沙皇形成和各方为敌的局面……但表面上又滴水不漏。

  但是,亚历山大二世也相当沉稳,他还是没有急于出兵,而是在等待1877年1月的又一次解决危机的国际会议,想看看能否在会议上解决。

  这次会议,仍然没有解决土耳其危机。土耳其就是要残酷镇压异教徒的反抗!在土耳其苏丹和政府看来,这是土耳其的土地,外面人瞎BB什么。

  亚历山大二世又忍了忍,还是没有出兵。

  他继续和奥匈反复沟通,说明俄国这次出兵的必要性,并反复申明并不针对奥匈。很显然,他总想在出兵之前,和奥匈达成一致意见。1877年3月,维也纳终于同意俄国和土耳其开战。但条件是:1、事后,奥匈占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2、俄国不能在巴尔干半岛建立“大俄罗斯主义”的附庸国,以免对奥匈境内的斯拉夫族群形成吸引力。

  这两个条件,亚历山大二世都同意了。

  在亚历山大二世看来,奥匈的条件相当苛刻,基本上等于俄国白忙乎。但是如果俄国答应苛刻的条件,以后奥匈违约的可能性应该小得多。而且仗一旦打起来,俄军取得胜利,甚至能控制巴尔干半岛,这种军事和政治上的重大胜利,以后必然会换来相当的成果,绝不是事先的约定所能限制的,那时奥匈再瞎BB也未必有用了。

  由此可以看出,亚历山大二世同样老成谋国。而且,如果在和德奥反复沟通之后俄国出兵,奥匈乃至德国以后仍然“反水”,这两个国家估计不仅永远得不到俄国的原谅和信任,恐怕在全世界都没人信任了。

  于是,在俄国又和罗马尼亚达成反对土耳其的协议后,1877年4月24日,俄国对土宣战!

  简单说说战争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十万俄军出动,通过罗马尼亚领土攻入土耳其。7月20日双方进行普列夫纳会战,俄军被击败两次,被阻挡在巴尔干山脉以北。俄军行动如此迟缓,而且打不过被德国训练和装备的土军,战斗力可想而知。这些都被世界各国看在眼里,尤其是德国。当然,德国人不可能对俄军的战力发表什么意见。

  亚历山大二世大怒!最精锐的俄军居然打不过被德国人训练的土军,这也太丢人了,于是继续调兵遣将狂攻!1878年8月底,俄军攻克西普卡山口,土军损失惨重。9月7日,俄、罗马尼亚联军再次强攻普列夫纳要塞,还是打不下来,于是改为长期围困:我就不信你粮食吃不完!

  终于,在当年12月10日,土军由于突围失利,剩下的所有精锐全部投降。然后俄军越过巴尔干山脉继续进攻土耳其腹地,而失去精锐的土耳其兵败如山倒,1878年1月31日,能作战的土军已经损失殆尽,俄军开进伊斯坦布尔。

  首都丢失,土耳其惨败,不得不向俄国求和。这场持续半年多的战争,双方各有约十万人战死。

  顺便说一句,1876年近东危机发酵时,土耳其首次实行了君主立宪制度。但是,不仅这场君主立宪很不彻底,苏丹仍然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而且接受现代教育的土耳其民族主义者(后来叫“青年土耳其党”)成立议会和政府后,对俄始终执行强硬政策,这也是导致俄土战争爆发并扩大的重要原因。现在首都都丢了,说明土耳其民族主义者的强硬路线遭到了失败,他们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实力和英国的救援速度了。

  不过,沙俄的胜利还是让英国很生气。英国海军进入马尔马拉海峡,希望阻止俄军占领伊斯坦布尔。英俄军队对峙,战争一触即发。另一方面,奥匈帝国也觉得俄国赢得太多了,于是向俄国边境调集军队。俄国眼看要重蹈克里米亚战争的覆辙,于是被迫放弃灭亡土耳其的打算,转而尽量敲诈土耳其。1878年3月3日,俄土签订和约,土耳其在巴尔干的领土几乎丧失殆尽,塞尔维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脱离土耳其独立,波黑自治,并向俄国割让大片土地。

  但是,这个合约并不能让局势缓和,因为保加利亚成了俄国延伸至地中海的附庸国,违背了俄国与奥匈帝国之前的约定。而俄国势力延伸至地中海,也让英国不能接受,因为以后俄国要切断苏伊士运河将更加容易。于是,几个国家决定在柏林召开国际会议,商讨解决办法。

  这是柏林成为欧洲政治中心的标志,也符合德国的国力身份。俾斯麦,又可以大展宏图了。

  1878年6月13日,持续一个月的会议在柏林召开,欧洲所有大国,包括法国,都全部参加。会议的成果是:

  1、土耳其作为战败国,只能任人宰割。

  2、俄国取得了土耳其在高加索的领土,并收回了克里米亚战争后割让给罗马尼亚的领土。

  3、罗马尼亚获得了之前属于土耳其的多瑙河三角洲,并实现了形式上的独立。塞尔维亚、黑山等公国,也获得独立。

  4、奥匈占领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5、英国取得了塞浦路斯,这是地中海中的一个岛,在希腊南面。有了这个岛,以后就可以阻挡从黑海出来的俄国海军了,这对稳定英国在中东的势力,尤其是保卫苏伊士运河,很有好处。

  6、法国,私下里也谈妥了对突尼斯的占领问题,尽管名义上突尼斯还是土耳其的侯国。意大利也想和法国“分享”突尼斯,被法国一脚踢开。

  7、保加利亚还是获得了独立,但是领土要小一些,也不能延伸至地中海。

  由此可见,衰弱的土耳其就是一块任人宰割的肉。之所以还没宰完,因为列强之间还有矛盾。这,就是当时弱肉强食的世界。

  德国的收获呢?

  德国也有收获,那就是收获了俄国的愤怒。

  在俄国看来,得到土耳其的高加索领土是理所当然的,收回之前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损失的领土,也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俄国这次打进了土耳其的首都!和这样的战绩相比,得到这些领土又算什么?但是,俄国却不能在黑海地区取得更多领土,保加利亚也不能延伸至地中海。难道“泛斯拉夫主义者”和沙俄的军队,损失十万人得到的就是这样的结果吗?

  俄国首相和外长戈尔恰科夫,在柏林也被俾斯麦抢尽了风头,好像俾斯麦在故意羞辱俄国?所以在条约签订后,俾斯麦在俄国立刻成了最招人恨的人。

  那么,既然俄国很不满意,又为什么要签订条约呢?

  因为在商讨一个月之后,俄国不得不对列强让步。归根结底,实力决定一切,亚历山大二世不愿意因为巴尔干问题和英奥、乃至德国摊牌。

  但是,俾斯麦却如沐春风,好像他根本意识不到俄国人的愤怒,意识不到俄国之所以同意在柏林召开会议,就是觉得两国很友好,亚历山大一世又是威廉一世的外甥,想靠东道主德国的帮忙,在巴尔干获得更多利益。可是,德国过于“公正”了,简直是在向着奥匈和英国说话,而置俄国的利益于不顾。

  为了表达不满,1879年春,俄军在波兰集结和演习。但是俄军的做法又让德军参谋总部感到不安,老毛奇不得不全面调整军事计划的优先级,西线防备和准备进攻法国的精锐德军,大部分都调到东线,要防备俄国了。

  没办法,两个相邻的军事强国一旦产生龃龉,双方都不得不防备对方的强大力量。所以,相邻的两强要想保持长期友好,实在太难了。还是两雄不并立啊。

  此后不久,德国又大幅提高了俄国进口农产品的关税,再次伤害了德俄关系。

  前文说过,当时还是经济危机,各国经济都不太好,有打仗的冲动。综合考虑内政外交,俾斯麦于1879年大幅提高了俄国农产品的关税。粮食出口占俄国出口的九成以上,俄国急需粮食赚取外汇来发展工业。所以德国大幅提高关税,在俄国人看来,德国这是想压制俄国的出口,压制俄国的工业化。

  再加上俄奥的关系,所以在1879年时,三皇同盟已经形同一张废纸。

  俄国忍了吗?

  忍了又忍,俄国还是忍住了。因为:

  1、俄国的工业化不仅仍远逊于德国,而且俄国的建设资金,仍然需要靠德国来提供。

  2、俄国当时和英法的关系都不好,国际上融不到资,奥匈也没钱,能给俄国融资的只有德国。

  3、德奥关系很好,而俄国还没有和英法结盟,此时如果和德奥翻脸,难道俄国要单挑四大国吗?

  所以,要翻脸也得在西边拉个盟友。英国是没指望了,法国怎么样?

  1878年,俄国想拉法国为盟友,而且做了明显的试探。

  大国外交,就是这么变幻莫测。

  可惜,俄国这次碰了钉子。

  怎么会呢?法国不是很想对德国复仇吗,现在俄国露出了想和它结盟的意思,法国应该很高兴才对啊。一旦法俄联合,法国将多了一分坚强的保障!

  这是结盟失败,是因为:

  1、为了挑唆英法关系,俾斯麦支持法国占领突尼斯。前文说过,突尼斯是土耳其的属国,现在被法国人拿去了。当法国真想占领突尼斯时,又遭到英国的反对,却获得了德国的支持。于是法国对德国的好感突然大幅增加,德法关系得到缓和。

  2、法国共和党人执政,君主制复辟的可能性已经越来越小,而俄国对于实行共和制的法国一直都不信任。

  3、俾斯麦已经隐隐听到风声,但是他没有点破。他深知沙皇很讨厌坚持自由主义的英国首相格莱斯顿,于是警告俄国,说英国“当年反君主政体的大陆政策将重新上演”。这让俄国又重新考虑法国的关系,觉得还是不能太近,免得君主制受影响。

  4、法俄在历史上有深仇大恨,那就是拿破仑进攻俄国,又被俄国打败。现在法俄两国要转过这个弯,短期内也不太容易。

  所以在多种因素作用下,法俄没能结盟,俄国不得不回过头来继续忍受德国。但所有人都能看出来,德俄关系,已经相当危险了。

  这是俾斯麦想要的吗?

  笔者认为,这恰恰是俾斯麦想要的结果。

  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亚历山大二世对德国和俾斯麦越发不满,已经近乎怒火中烧,但忍了又忍。这种发展过程,和之前的约瑟夫一世、拿破仑三世,没什么两样。

  所以,这很可能是俾斯麦故技重施。

  第二,巴尔干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仍然是欧洲的“火药桶”。俄国不仅和德国的关系不睦,更奥匈的关系出现裂痕,和英国的关系也始终不好。俄国仍然会首先关注巴尔干问题,只要德国处理得当,俄国首先在巴尔干卷入战争的可能性仍然很大。

  第三,通过关税大幅降低俄国的外汇收入,对德国有长远的好处。两强不并立,这是最粗浅的道理。德国虽然和俄国友好,但并不想帮助俄国快速发展。在这方面,俾斯麦比1920年代的魏玛共和国强太多了。

===

  注:1920年代,战败的德国被英法索要巨款,尤其被法国欺压,新生的苏联也被西方封锁。于是苏联和德国这两个难兄难弟走到了一起。德国出口工业品和技术,包括成套的武器生产线和图纸,以换取苏联的市场和资源,德国甚至将部分武器研发搬到苏联。例如,1926~1927年,有“德国装甲兵之父”之称的古德里安,将伪装成农用拖拉机的德国第一代坦克运到苏联喀山,进行了各种环境下的机械化行军及遭遇战演习。他的闪电战理论和实践,被苏军观摩和学习。1926年苏军在第聂伯河举行代号为“西方”的多兵种大规模演习,古德里安居然被邀请参与编写演习大纲。

  这种政策一直延续到希特勒时代,苏联在短短十几年实现了工业化,军事水平也得到大幅提升。长远来看,苏联得到的好处要远远大于德国。

===

  第四,除了对俄关系,德国对其他大国的关系都有明显改善。总体来说,德国的对外形象是温和友善的,包括对俄国。

  因此从理论上说,此时的德国,并不惧怕俄国对德宣战,何况这种可能性并不大。而且,如果亚历山大二世头脑发昏,在巴尔干地区动手的可能性反而更大。如果出现这种局面,不正是俾斯麦所希望的吗?

  老谋深算、老奸巨猾的俾斯麦,正在通过各种措施,想让俄国滑向外交孤立、不可控的战争中,但德国又要撇清关系。非常显然,俄国在工业化之前,在没有广泛结盟的情况下,如果贸然发动对欧洲强国的战争,俄国将面临灾难性的结果。相反,在德国左右逢源的情况下,俾斯麦乐于看到这种结果。

  不过,亚历山大二世毕竟不是寻常沙皇,他忍住了各种冲动。

  另一个原因是,1878年初,清朝已经收复了新疆大部分,只差被俄国占领的伊犁了,清朝正在为收复伊犁和俄国交涉。伊犁是新疆的中心,土地最为肥沃,俄国实在不愿意放手,而清朝在左宗棠的力主下,一定要收回!双方在这个过程中都使用了各种外交和军事恫吓手段,大打心理战。所以亚历山大二世的精力被分散了很多,在欧洲必须要更忍耐。

  于是,俾斯麦还得装出对俄友好的样子,俄国也假装继续对德友好,双方都没有撕破脸。

  大国斗智,真是不容易啊!

  顺便说一句,在左宗棠的力谏和1880年抬棺进新疆、发誓要收复伊犁的气势下,在曾纪泽的据理力争下,清朝最终在1881年2月21日,和俄国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基本上收复了伊犁。虽然还是损失了一些土地,并“赔款”900万卢布,但是一个英国外交官评论说:“中国已迫使俄国做出了它从未做过的事,把业已吞下去的领土又吐出来了。“

  左宗棠,从亚历山大二世手里,拿到了一分!

开始改革是危险的,但是停止改革会更加危险。---- 亚历山大二世

  回到俾斯麦。这里,可能有人已经看出,俾斯麦一直在玩高难度动作,幸亏这次法俄没有结盟,一旦结盟,德国是不是早就面临两线作战的局面了?

  我可以告诉大家:就算法俄在1878或1879年结盟,俾斯麦仍然有办法。

  什么办法呢?

  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再说。不过我们必须承认,地处中央的强国,外交确实很难做。一个不留神,就容易被周边强国联合防范和进攻。

  而且,1881年发生的一件大事,居然让三国再次重建了“三皇同盟”。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博弈--驻京办主任的周旋  官场争锋

官位            宦海浮沉

  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可关注本号,不定期得到风云野的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