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好事须相让,恶事莫相推 | 修身诗课16

莫砺锋 程门问学 2022-07-15


今日主题词谦让  


朗读 | 片刻



好事须相让,

恶事莫相推。

但能辨此意,

祸去福招来。


——唐·王梵志《梵志诗》



清·丁观鹏《太平春市图》局部


王梵志的家世和生平的具体情况,现在已很难确切知道。他大概生活在隋末唐初时期,出生时家庭还比较富裕殷实,五十岁左右家道中落,他因此饱尝了穷苦生活的辛酸,也深刻体验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王梵志思想十分错综复杂,杂糅了儒释道三种成分。


这首诗体现了王梵志诗语言浅切明快的特点。诗中阐述的道理似乎也很简单:遇到好事要让给别人,碰到坏事却不能推诿于他人。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就能避祸得福,一生平安。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好事”与“恶事”的内涵。王梵志诗常常宣扬佛教的“奉行诸善,诸恶莫作”,其诗中有“恶事总须弃,善事莫相违”两句,与这首诗中的说法似乎有冲突。其实“恶事总须弃”两句是指道德意义上的善与恶,而“好事须相让,恶事莫相推”两句中的“好事”与“恶事”是指利害关系上的有利与无利。这首诗揭示了得失与祸福的辩证关系,阐明了互相谦让、吃亏是福的道理。这两句诗告诫世人在利益面前要学会谦让,遇到不利的事情时要敢于承担,这样才能去祸得福。


儒家文化十分推崇谦让的美德。据古史记载,在舜、文王等贤明的君王当政时,耕田者纷纷让畔(给对方更多的土地),把官位让给他人的事迹也为数不少。道家则认为退让是保全自我的重要方法。“好事须相让,恶事莫相推”两句包含了儒家道德和道家智慧两种成分。无论怎样,崇尚谦让对于我们的社会机制的有效运行有着重要意义,它既有利于促进全社会的和谐安宁,更有助于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


>本系列文字均摘自《诗歌与道德名言》一书,联合撰稿人:莫砺锋、李南晖、徐国荣、郝润华、张智华、殷祝胜、党银平、胡传志、路成文、吴正岚、孙立尧。


【往期回顾】

01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 02 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 | 03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04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 05 好乐无荒,良士休休 | 06 心安身自安,身安室自宽 | 07 身贵心弥下,功多口不言 | 08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 09 失既不足忧,得亦不为喜 | 10 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 | 11 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 | 12 人生不自省,营欲无终已 | 13 长堤溃蚁穴,君子慎其微 | 14 万事不如身手好,一生须惜少年时 | 15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上期打卡精选】


“程门问学”新开“修身诗课”栏目

与你一起品读古诗词中的格言警句

欢迎留言打卡,参与互动

不定期送出学术大家签名本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