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顾友泽:平淡而山高水深——《莫砺锋讲宋诗课》读后

顾友泽 程门问学 2024-02-05

出版社图片

莫砺锋先生的《莫砺锋讲唐诗课》出版之后,好评如潮,并荣获“2019年度中国好书”。最近莫先生又推出新作《莫砺锋讲宋诗课》,作为受业弟子的我认真拜读了这部大作,有些感想要与读者分享。

莫先生是唐宋文学的专家,治学唐宋兼顾,而且都取得了一流的成就。但比较而言,莫先生对宋代文学投入的时间更多,取得的研究成果也更为丰硕。莫先生不仅对唐诗熟稔无比,对宋诗更是烂熟于心,因而讲宋诗如数家珍。更为重要的是,莫先生写作该书,带着传承其恩师程千帆先生衣钵这样的心愿,因为他跟着程先生读研时的研究方向便是“唐宋诗歌”:“编写一本专讲宋诗的书,它同样能展示我与程先生的学术渊源。”当然他也怀着普及宋诗的愿望:“我认为宋诗与唐诗一样,既是现代学术界进行研究的重要课题,也应是当今广大读者日常阅读的重要文本。” 

本书的结构与《莫砺锋讲唐诗》一样,都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阅读背景”2篇,分别介绍有关宋诗及宋诗研究的概况。第二部分是“名篇细读”20篇,第三部分是“名篇浅释”50篇,都是对宋诗名篇的解说。第四部分是“问题与思考”6篇,是对宋诗大家及有关现象的探讨。这样的结构,看似松散,实质是作者别出心裁的创造。通常,为了便于接受,一般讲稿类的书籍都会构建一个体系,读者需要从头至尾阅读方能掌握。本书所面对的阅读对象主要是一般的诗歌爱好者,因而有意回避传统的讲稿类书籍的写法,不是从单一的线索展开,而是融鉴赏与研究、概览与专题于一体,多方位、多层次讲解宋诗。当然,如此具有包容性的内容,很容易带来体例上的混乱。莫先生该书的高明之处在于将之分成四个板块,既避免了一般讲稿类著作的呆板,又能眉目清晰。读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阅读的顺序,既可以选择其中的任何篇章浏览,也可以从头逐章逐节阅读。更为巧妙的是,该书虽然四个板块相互独立,实质上又是一个非常有系统的整体。第一部分相当于一门课程的绪论,第二、三部分类似于课堂的主干内容,而且,第二部分细讲,第三部分略讲,详略搭配。第四部分则相当于思考题,只不过是给出参考答案的思考题。这种巧妙地将课堂搬到书本上的方式,既满足了读者系统学习的需要,又照顾了文学爱好者一般欣赏的习惯。

出版社图片

虽然《莫砺锋讲宋诗课》面对的对象主要是一般诗歌爱好者,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术含金量的降低。本书所有的内容都来自于作者的独特思考与体会,而不是对前人观点的简单复述,莫先生在自序中说:“第一部分属于常识介绍,但粗疏之失仍属难免。后面三个部分都是我的一己之见。”其实,不仅后三个部分是莫先生几十年来研究成果的呈现,第一部分莫先生虽然自谦是常识的介绍,其实也都是莫先生独特的体会与见解,高屋建瓴,非积数十年功力难以写成这样的宏文。而第四部分中收录的文章,都是非常有分量的学术论文,每一篇都解决了有关宋诗的重大问题。例如《促成陆游自成一家的“诗家三昧”》,莫先生通过对陆游诗歌进行细致爬梳,发现陆诗的思想内容在从军南郑前后并未发生大的变化,因而前人所通常认为的陆游的“诗家三昧”是指“自觉走上了现实主义的道路”是不能成立的,进而提出“‘诗家三昧’是指陆游找到了属于他的主导风格——雄浑奔放以及与此风格相适应的诗歌形式——七言古诗。”这一结论解决了学术界一直悬而未决的问题,为后人正确理解陆游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就算是对作品的鉴赏与讲解,莫先生也不是仅仅停留在鉴赏层面,而是根据实际需要介绍诗歌的版本、编年、语句的出处,乃至具体字句的理解,引经据典,反复斟酌,以非常严谨的态度讲解每一篇作品。而先生讲解作品之精当,远远超出了一般鉴赏类书籍的高度,不仅能够满足普通诗歌爱好者,而且对专业的人员同样具有示范意义。可以说,莫先生是狮子搏兔用全力!

《莫砺锋讲宋诗课》学术气息浓郁,但这并未妨碍可读性。莫先生的语言,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书卷气非常明显,然而并不晦涩,而是如行云流水,自然成文。因为宋诗自身区别于唐诗的特征,普通读者并不太容易接受,也很难体会其情韵意蕴之妙,要将宋诗讲得清晰、准确并非易事,然而莫先生却举重若轻,似乎信手写来,不费气力。莫先生是语言高手,他善于将平淡无奇的事情表达得文情跌宕,引人入胜。他在南京大学授课时,不仅座无虚席,而且人满为患,同学们都由衷折服于其语言的魅力。曾经有外专业的同学慕名旁听莫先生给博士生开设的专业课,评价说:“清晰明了,能听得懂”,由此可见其语言之清晰。其文字亦如是。如本书中分析王安石的《明妃曲》,文章开头写道:“在历代咏史诗中登场最多的两类人物,分别是怀才不遇的才士和壮志未酬的英雄,前者的代表是贾谊,后者的代表是诸葛亮。原因相当简单:这两类人物最易引起诗人的同情与共鸣,从而惺惺相惜,慷慨怀古,一洒异代知己之泪水。但是咏史诗中还有一个经常出现的历史人物,既非才士,亦非英雄,而且还是一位女性,她就是王昭君。”这样的叙述,一下子勾起了读者的好奇心,不知不觉被莫先生带入了所要讨论的话题中。即便是该书第一、第四部分的论述文字,莫先生也总是娓娓道来,从容不迫,读其文字,不难想见莫先生富有特征的纡徐平缓的语气和波澜不惊的神情。 

出版社图片


对于一个古代文学专业的教师而言,《莫砺锋讲宋诗课》最令我感兴趣的还是其内容。莫先生著作等身,2018年即出版皇皇巨著《莫砺锋文集》十卷,有关宋代文学研究的专著与论文非常之多,而且皆为精品。然而,莫先生在编写《莫砺锋讲宋诗课》时仅仅选择了为数不多的几篇,这自然可以视为最有助于理解宋诗的文章。再结合该书的赏析之文,我们大体可以了解先生的宋诗观。总体而言,莫先生认同程千帆、缪钺、钱钟书等前辈对宋诗的评价,认为宋诗是与唐诗一样具有审美价值,不过宋诗与唐诗属于不同的审美范式。正是有这样的宋诗观,莫先生在编写该书时,有意与唐诗对比,突出宋诗的特征,引导读者对宋诗的把握。从其第四部分“问题与思考”所列出的六篇论文可以看出,其中三篇是有关宋型诗歌的代表人物——王安石、苏轼与黄庭坚,并且着重介绍他们诗歌的特征。而第二部分“名篇细读”则更是莫先生宋诗观的具体展示。莫先生这20篇文章,不仅详细解读作品,而且为每一讲都取了标题。从这些标题中,明显可以看出先生的用意,其标题中诸如“推陈出新”“议论的深化”“草蛇灰线”“宁朴毋华”等直接揭示出宋诗的典型特征,其他虽然没有在标题中直接体现,但渗透在论述过程中的此类观念也处处可见。通过讲解作品来向读者介绍宋诗的特征,具体可感,更容易为读者接受。 

莫先生书中,还有一点非常吸引我的注意。当下的学术界“内卷”,古代文学研究人员往往很难找到好的研究论题。学界通常的做法是,向异域借理论,向外邦求文献,或者研究中小作家,探讨生僻乃至溢出文学范围的问题。然而,莫先生的研究却异于是。先生始终坚持学术研究的文学本位,始终认为大家才能代表文学史发展的高峰,故而他的研究从不回避大家。莫先生并不热衷于新材料的收集,也不热衷于各种理论的探讨,而是依靠自己深厚的积淀,紧扣作品,上下勾连,纵横捭阖,于常见材料中挖掘文学史中深层次的内蕴。这正与莫先生的生活态度高度一致。莫先生曾自述其生活态度:“乘公交车、吃家常菜,读常见书。”先生在《莫砺锋讲宋诗课》中秉承其一贯作法,不作高深之论,亦不选择炫人耳目的话题,而是实事求是,选择宋诗发展史上关键的作家与作品,以锐利的眼光发现问题,以深厚的学养解答问题,以平实朴素的语言讲解问题。然而,莫先生又决不简单地重复前人之见,而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更深入讨论,或引述他人之已言而谈出新意,或直面前人遗留下来的难题而条分缕析,或于无疑处读出疑问而厘清文学史发展中一些隐秘的问题。莫先生的讲解不务新求奇,平实朴素,而能切中肯綮,直指人心。朱熹曾言:“寸铁可杀人”,诚哉斯言。莫先生的治学路径可以给饱受内卷之苦的年青学人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古代文学的学术研究并未山穷水尽,努力练好“内功”,定可走上治学的正途。

莫砺锋先生已年过古稀,不仅继续指导博士生,而且笔耕不辍,将自己的心得写成书籍,金针度人,其行为正是程千帆先生以六十五岁高龄移砚南京大学的人生精神的延续。薪火相传,这是“程门弟子”生生不息的奥秘之所在。 

>原载《中华读书报》2021年7月21日第16版,经作者授权发布


【问学书屋 · 今日推荐】

《莫砺锋讲宋诗课》

莫砺锋 著

凤凰出版社2021年版


长按识别二维码购买




【相关阅读】
莫砺锋宋诗的历程
莫砺锋:唐宋诗词是最优雅的文字表达
跟随程千帆先生读懂唐诗 |《唐诗课》出版
莫砺锋:程千帆先生的《唐诗课》是研究生读本
四十年薪火相传,莫砺锋与程千帆同讲“唐诗课”
为什么是苏轼(上)
为什么是苏轼(下)
缪钺:论宋诗
徐有富:宋诗的理趣
徐有富:《读宋诗随笔》新意叠出
胡晓明:宋诗研究怎样突破
莫砺锋:宋祁的故事
莫砺锋:杀风景的诗评
莫砺锋:真正有价值的作家作品,不可能永久湮没
莫砺锋:创新精神是东坡艺术的灵魂
莫砺锋:在万山深处的磐安,我对陆游的《游山西村》有了新的认识
莫砺锋:中国宋代文学学会第十一届年会开幕词
莫砺锋:宋代文学研究的价值与担当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顾友泽:平淡而山高水深——《莫砺锋讲宋诗课》读后

顾友泽 程门问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