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十所曾经闻名世界的大学,永远消失在历史中

槛外记 2023-11-30


民国热已经持续好些年了,至今仍没有退去的迹象。对此,有人觉得时局动荡、民生凋敝的年代并不值得怀念;但也有人认为,那是中国历史中少有的思想自由、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


傅国涌先生就曾说:“一个时代如果孕育出了姿态各异、生龙活虎般的各样人物,那个时代就值得我们反复回望、致敬。”


01

燕京大学




燕京大学,20世纪初由四所美国及英国基督教教会联合在北京开办的大学。

这是近代中国规模最大、质量最好、环境最优美的大学,创办于1916年,司徒雷登任校长,曾与哈佛大学合作成立哈佛—燕京学社,在国内外名声大噪。

在中国高等院校1952年院系调整中,燕京大学被撤消。中国大陆国民政府迁中国台湾后,燕京大学在中国香港被并入香港中文大学的崇基学院。

在中国大陆,其资产由中国政府接管和整并,文科、理科多并入北京大学,工科并入清华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并入北京政法学院(今中国政法大学)。校舍由北京大学接收,现在其建筑仍为燕京大学古迹。







02

辅仁大学



辅仁大学,1925年由罗马教廷创办,20世纪初与北大、清华、燕京并称北平四大名校,并驰名于海内外华人社会。

创始人之一同为复旦大学的马相伯先生。1952年在中国高校调整过程中被撤销,其校舍划入北京师范大学北校区。人员与系所编制则分别并入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

现辅仁大学旧址为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03

齐鲁大学



齐鲁大学,正式校名为山东基督教共和大学,为1904年至1952年在中国山东省办学的一所教会大学,由来自美国、英国以及加拿大的14个基督教教会组织联合开办。

鼎盛时号称“华北第一学府”,与燕京大学齐名,有“南齐北燕”之称。大陆许多知名学者如老舍先生、历史学家顾颉刚、墨学大师栾调甫、戏剧学家马彦祥等纷纷到此执教。

齐鲁大学是当年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十三所教会大学之一,在1952年的院校大调整中被撤销,原校址今为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

其各学科分别被并入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农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



迁到四川的金陵大学,齐鲁大学,光华大学


04

东吴大学



东吴大学,20世纪初中国第一所民办大学。于1900年由基督教监理会在中国苏州创办,其法学教育在当时饮誉海内外,是中国第一所西制大学。

1951年在台湾复校,也是台湾第一所私立大学。1952年中国院系调整时,东吴大学与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数理系合并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定名为江苏师范学院,在原东吴大学校址办学。

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改办为苏州大学。经教育部和江苏省省政府批准,苏州蚕桑专科学校、苏州丝绸工学院、苏州医学院先后于1995年、1997年、2000年并入苏州大学。

东吴大学在上海的法学院,并入华东政法学院(今华东政法大学),会计系并入上海财政经济学院(今上海财经大学)。





05

圣约翰大学




圣约翰大学,中国首个全英语授课的大学,以“光与真理”为校训。

有“东方哈佛”和“外交人才养成所”之雅称,创下了民国教育的多项第一,尤其是在体育教育上遥遥领先。

上海圣约翰大学前身是创建于1879年的圣约翰书院,1905年升格为圣约翰大学,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大学之一,也是在华办学时间最长的一所教会学校。

1952年,圣约翰大学被分拆至上海各大名校后解散,圣约翰大学原校址给华东政法大学,一代名校就此消弭于历史长河。

该校培育了林语堂、张爱玲、邹韬奋、顾维钧、宋子文、荣毅仁、刘鸿生、贝聿铭、施肇基等一大批影响中国历史的杰出人物。






06

震旦大学




震旦大学,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在中国上海创办的著名教会大学,是中国近代著名高校。由中国神父马相伯于1903年2月27日,在徐家汇天文台旧址创办。

所设学科有语文、象数、格物、致知四门。

震旦是印度对中国旧称,英、法文校名分别为Aurora和L'Aurore。

1952年中国院系调整,将震旦大学各院系分别归并上海市各有关高等学校(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





07

之江大学




之江大学,基督教美北长老会和美南长老会在中国杭州联合创办的一所教会大学。也是中国的十三所基督教大学之一,在中国高校中有一定历史地位。

林汉达、金仲华、朱生豪(翻译家)等知名人士都是之大校友。

1951年被浙江省文教厅接管,美籍教员离校回国。1952年因中国高校院系调整解散,院系拆分至浙江师范学院、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之江大学宣告结束。






08

金陵大学




金陵大学,美国基督教会美以美会在南京创办的教会大学。

教育家陶行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哲学家方东美、文学史家程千帆等著名校友均出自于此。

是第一个向中国政府请求立案并获批准的教会大学。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对外人在华所办大学编类中,金陵大学是教会大学中唯一的A类,持有金陵大学学位的毕业生有资格直接进入美国大学的研究生院。

是当时社会评价为“中国最好的教会大学”,享有“江东之雄”“钟山之英”之美誉。

1952年中国高校院系调整,金陵大学撤销建制,主体并入南京大学,其余院系参与组建南京农学院、南京师范学院等高校。其历史档案划归南京大学。南京大学将校址从四牌楼旧址迁至金大鼓楼校址。









09

岭南大学




岭南大学,前身为格致书院,开创了中国华侨教育的先河,由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于1888年在广州创办。

当时以钱树芬为首的一批爱国校友倡议接办学校,同年7月经广东政府批准,学校收归中国人自办,并正式改名私立岭南大学,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南方著名的大学。

1927年4月学校宣布停办。1952年岭南大学在院系调整中与国立中山大学及其他院校的文、理科合并,组成现在的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







10

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的故事起于忧患,1937年8月28日,北大、清华、南开三校校长,接到了来自国民政府教育部的公函。公函要求:三校南迁长沙,联合组建长沙临时大学。一个多月前,“七七事变”爆发,硝烟弥漫的北方,已容不下一张安静的课桌。
 
11月1日,长沙临时大学开学。但课桌未稳,部分教授和学生还没到来,长沙的天空就响起了空袭警报。1937年12月,南京陷落。日军进逼武汉,长沙危若累卵。“国家亡了可以复兴,文化亡了就全亡了”。为了保住文化血脉,临时大学决定西迁。“兵分三路,水陆兼进前往昆明”。其中一路,完全徒步,翻山越岭3600余里才能抵达昆明。
 
他们开始了“中国教育史上最伟大的长征”。

战乱年代,执掌一所大学,都是一件非常令人头痛的事。要执掌三所名校组成的联合大学,更是难上加难。联合大学,究竟该怎么管?

“蒋梦麟的不争,成就了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成功的坚持了下来,这既得益于蒋梦麟、张伯苓的让,也得益于梅贻琦的“公”。“自从联大成立,梅公心中就只有联大,没有清华。”清华有庚子赔款做后盾,设备经费远胜其他两校,但三校共用之。正因为“兼容”,各方大师才纷纷投奔联大。因为她“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

▲左起:张伯苓、梅贻琦、蒋梦麟

▲西南联大教授会

▲西南联大文学系师生合影

20世纪80年代,沈从文出国访问,研究联大的外国汉学家问他:“抗战条件那么苦,为何西南联大八年培养的人才,超过了战前北大、清华、南开30年人才的总和?”
 
沈从文只回答了两个字:自由

在西南联大存在的8年多时间里,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共计3882名。这些学生,后来几乎都成了各自领域的大师。西南联大之奇迹,不在于他拥有大师,更在于他培养了许许多多的大师。

1946年,冯友兰撰写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


▲点击图片链接,可阅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全文


碑文上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获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
 
正如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教授伊瑟雷尔所说:“这所大学的遗产属于全人类。”


杨振宁说,西南联大是中国最好的大学。
 
这座抗战时期组成的临时大学,让我们至今为之着迷:虽然它只存在了8年,却拥有中国近现代最传奇的老师和教授;造就了最有成就的一批学者大师。炮火中的满目疮痍处,竟然出现了这样一座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甚至有人说,当时世界教育中心有三个,美国、英国、还有中国昆明。即使已过80年,依然挡不住老一辈的怀念,新一代的向往。
 
但是,怀念西南联大,却常常陷入过去的沉湎和追慕:推崇有之,膜拜有之,甚至将那段历史送上中国教育的神坛;却很少有人试图理解它的意义,反思它的真正价值。一个民族需要仰望星空的人,回眸历史,追寻西南联大的足迹,我们看到的不仅仅只是一座学校的教育奇迹,更重要的是那个时代中自由思想的潮流,以及它们对今天的意义。
 
为此,先知书店鼎力推荐“寻找西南联大四书”,全面了解西南联大的历史,以及那个时代中汹涌澎湃的思想潮流。

◎《民国思潮读本》:只有深入那个时代的思想深处,了解前辈们的关怀与思考、主义与理想,发现繁荣与乱象背后的激荡思想潮流,才能算真正理解民国,了解西南联大。这套《民国思潮读本》从思潮的角度重新串联民国,让我们能够深入、全面的读懂民国,读懂西南联大诞生的思想背景,更读懂当下。

◎《南渡北归》(含签名版):首部全景展现西南联大历史,以及20世纪思想大师命运的力作,被公认为“现代人非收藏不可的经典”。这部岳南先生耗十几年心血的百万字皇皇巨著,时间跨度近一个世纪,历史还原了真相。读来令人心胸豁然开朗的同时,又不胜唏嘘,扼腕浩叹。

◎《重走》(含签名版):一段行旅之路,往往就是一场蜕变的过程;一个传奇背后的关键,往往就是一段不平凡的旅途。重走“西迁之路”,或许是理解西南联大的最佳方式。杨潇的这本书就是选择了这一段旅程,借着公路这一极具现代意义的线索,杨潇巧妙地将时间转化为空间,用空间的重合、用肉身的行动,打通了时间上的距离,感通西南联大的历史和生命。

◎《上学记》:本书是西南联大学生何兆武先生前半生的回忆录,也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群像,还是一部“特殊的”中国近现代史。作为国内顶尖的历史哲学大家,何兆武先生对岁月的思考无疑是深刻的。我们能通过《上学记》获得的,不仅是一份“从没有见过的时代记录”,更是一个资深思想者的理路。

这套“寻找西南联大四书”从各个方面全面记录、回忆了关于新南联大历史的前前后后,寻找西南联大的精神遗产。读这套书如乘坐老旧但真实的时光穿梭列车,摇晃着前往那只有黑与白交替的时代,看见国家的命运,看见个人的悲歌,看见教育的奇迹,也看见思想的光辉。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含签名版)。

五部有口皆碑的好书 | 总有一本,能治愈你的“精神内耗”
新的一年,在极寒之地,幻想春天
比权力更重要的,是对规则的尊重
刀尔登:“得民心者得天下”很动听,可惜是句谎言
巴黎和会:影响中国百年格局的历史拐点
盛世距离废墟有多远?
“丛林法则”的思维范式,为什么依然“屹立不倒”
八十年代的中国是怎样引进的《一九八四》?
文学与历史:四个人的百年中国
愚蠢又自负:三种最值得警惕的权威
纪念保罗·约翰逊:一剂注入知识分子群体的“清醒药”
无用之用,实为大用:一个民族需要仰望星空的人
逃不脱的“柏克定律”
中国一百年以来的新年贺词(1909-1999)
阿克顿勋爵诞辰189周年 | 历史是个邪恶的老师,只对自由人诉说真相
米塞斯:取消市场经济,实际上取消了一切自由
严复诞辰169周年 | 被遗忘的中国近代西学第一人
宋教仁之死:近代中国最值得期待的一场政治实验的终结
世界名著四书:译文珍藏本,一套“重新认识纸书”的藏品级经典
永远的布列松:用审美赋予世界意义
2023先知精选新年礼:五套为“价值”而生的典藏好书
历史剧变的七种征兆
先知书店 | 2022年度精选书单
“独立”精神的基本底线,何时成了知识分子的最高要求?
最后库存 | 《中国救荒史》:一部中国史,其实就是一部灾荒史
莫言:历史这个壮观的剧场,给了人性以无穷的展示机会
王小波:但愿新的一年里,我们能远离一切古怪的事
张鸣:冯玉祥的真与伪
索尔仁尼琴104周年诞辰:不撒谎,不原谅,一句真话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
一个时代大潮裹挟下的女人,以“人的尺度”重新丈量中国近代史
92岁吴敬琏重磅发声:什么是当下经济问题的根源?
“政治的时代”,知识分子为什么容易成为“背叛者?”
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的台前幕后
荒诞的时代,没有干净的人
个人即政治: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
生活的奥秘存在于艺术之中:审美是最奢侈的稀缺品
唯有去看,去感受:总有一幅好画,能治愈生命中独处的不安
木心逝世十一周年纪念 | 守护与送别:木心先生的最后时光
梁文道:为什么有些国家,明知道有问题却回不了头?
在这个时代,比文盲更可怕的,是“美盲”
大棋局:关于1944-1950年历史最深的五大误解
胡适诞辰131周年:那些曾抛弃胡适的年轻人,晚年又重新选择了他
诺奖的六位“异类”:任何伟大都源于承认无知与思想自由
乌托邦的四个掘墓人:通往地狱的路,都是由美好的愿望铺成的
“上海三部曲”:被遗忘的另一种上海
用生命书写的人道之书:亲历者的角度揭开“恐怖历史”的真相
一寸山河一寸血:从淞沪会战到南京大屠杀
名家签名精选合辑:最理想的藏书,也是年尾最好的礼物
张学良的“双十二”:不但改变了中国,世界都改变了
蒙克:痛苦常有,而表达不常有
八十年代的回望与反思:五四精神悲壮的落幕
20世纪中国人的生死流转:历史的细节,让人恐惧
一所只存在了八年的大学,何以成为百年来最好的大学
渡不过的巨流河:曾经有那么一群年轻人,每一次起飞都可能是永别
读黄仁宇就该从这本书开始:一部“失败者”的自传回忆录——《黄河青山》
【孤独的斗士:哈耶克】真正改变世界的,唯有思想
活的百科全书:人类文明的五个殿堂
独立思考的人,最难被征服
鲁迅:正视,是一种勇气
所有的战争宣传,都来自那些不上战场的人
茨威格:那个崩塌了的昨日世界……
北岛诗歌依然流行,是一种“不幸”
再谈王小波:我们是否依然是沉默的大多数?
此间风雅:中国文化的精华在文学,文学的精华在这里
木心:街上没有兵,没有马,却兵荒马乱
恭贺刘道玉先生九十寿辰——四十年来最好的大学校长
不宜泄露书名的乱世奇书


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