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峰 陈文:国外翻译史研究的课题、理论与方法 |《中国外语》2020(3)
转自: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
摘要:为了给我国翻译史研究提供国际借鉴,本研究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SSCI、A&HCI期刊论文为数据来源,检索到2005—2017年间共有149篇文献以“translation history”或者“history of translation”为主题词。借助CiteSpace、VOSviewer、Histcite等工具,本文展开文献计量与知识图谱分析,旨在回答以下四个问题:(1)国际翻译史研究的整体情况如何?(2)中国学者的翻译史研究国际发表情况如何?(3)国际翻译史研究的重要议题有哪些?(4)国际翻译史研究的主要理论与方法是什么?主题词:翻译史; 翻译学; 文献计量; 文献综述; 知识图谱;
作者简介: 王峰,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应用语言学系客座研究员,研究方向:翻译学、文体学.陈文,上海建桥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语料库语言学、文献计量。
文章来源:《中国外语》2020年第3期,文章已获作者授权。
1 翻译史书写
学术界普遍认为我国有文字可考的最早译作是春秋时期越女棹歌《越人歌》。由此推断,我国有迹可考的翻译实践已经至少有2000多年的历史。西方翻译史最早则可追溯到公元前15世纪,即赫梯语与古埃及语互译的《赫梯法典》(泥版),现存土耳其博阿兹柯伊赫梯档案馆(曹明伦,2013:12-15)。与历时千载的翻译实践比,翻译史作为学术研究起步较晚,仅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才逐步成为国际学术界关注的课题(André,2009:133),堪称扛鼎之作的是Pym(1998)的Method in Translation History,该书对翻译史研究方法论展开了系统、科学的探索性研究。中国内地译学界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的翻译史课程的设置以及相关研究,开创期代表作是1984年马祖毅的《中国翻译简史——“五四”以前部分》、1989年陈玉刚的《中国翻译文学史稿》、1991年谭载喜的《西方翻译简史》等,自此拉启了国内译学界编纂中西翻译史类著述的帷幕(谢天振,2009:v)。
2翻译史国际发表总体情况及中国学者参与度
鉴于本文研究的样本规模和时间跨度并不大,不宜将发文总体划分为初始期、发展期和高峰期(例如王峰、陈文,2017),本研究将通过发文量变化推断国际期刊在翻译史选题上的决策。表1是翻译史研究国际核心期刊历年发文数量的概况,年均发文量12篇左右②。
3 国际翻译史研究的课题
通过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分析,我们将继续探讨国外翻译史研究最关注的课题。表5是借助Histcite软件从149篇翻译史论文中计算得出的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论文,包括两个参数:(1)该文被其他SSCI、A&HCI期刊论文引用的频次(WoS引用);(2)该文被本研究148篇国际翻译史文章引用的频次(同行引用)③。
4 国际翻译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4.1 共被引文献聚类
4.2 关键词聚类
5 结论
通过知识图谱分析和文献计量的方法,本文回顾了SSCI、A&HCI期刊2005—2017年间发表的翻译史研究论文:第一,翻译史研究起步较晚,发文量不高,主要由专刊组稿(特别是Translation Studies每年的第2期专刊)拉动区域翻译史研究。第二,期刊论文发文量与学术著作被引情况均显示中国学者(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国际翻译史研究领域有较为显著的贡献。第三,翻译史研究的两大课题,即“历史中的翻译”与“翻译在历史中的作用”,呈现出以前者史料为基础,向后者推进的“社会化翻译史”研究取向。通过关键词聚类分析和共被引文献聚类分析,本文发现翻译史研究方法是当下翻译史研究的热点。在Pym (1998)的方法论奠基之作之后,当下翻译史的解释方法百花齐放,一方面是趋于求同的世界主义、跨文化交际、描写译学,另一方面是趋于冲突的改写理论、后殖民主义、冲突叙事和异化理论。
语言学图书精选推荐
目前已有1.57万语言文学、国别区域
研习者关注↑↑↑本公众号,
欢迎加入我们,交流分享,共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