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永远纪念她”——李佩告别仪式侧记

2017-01-18 陈晓雪 知识分子

李佩先生的遗体安放在白菊之中。摄影/杨天鹏。来源:中国科学院大学新闻网


撰文 | 陈晓雪 (《知识分子》编辑)

责编 | 李晓明


● ● ●


1月17日的北京,天空阴沉,冰冷的空气里飘荡着霾。


上午10点,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中国科学院大学外语系教授、“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夫人李佩先生的告别仪式正在这里进行。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科院院士王志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科院、工程院两院院士郑哲敏,中科院院长白春礼,中科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丁仲礼,中科院院士李家春、张涵信,中国工程院院士胡启恒等,以及几百名来自中科院力学研究所、中科院大学等单位机构,来自上海、合肥,甚至海外的几百名哀悼者,排队依次与李佩做最后的告别。


簇拥在白菊之中,遗像上的李佩,一头银发,围巾洁白,微笑宁静。


2017年1月12日凌晨1点26分56秒,李佩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去世,享年99岁。


怀抱李佩先生画像。摄影/李晓明


“她是一个好老师”,“一心为学生的好老师,特别有奉献精神的好老师,一个关心学生的好老师”,中科院大学校长丁仲礼说。


礼堂门口由丁仲礼先生撰写的挽联“心中惟学生似燃蜡照明滴泪成灰春蚕今日哭丝尽,天堂有爱人曾携手报国因公忘家阖家从此喜团圆”,表达着他对李佩的敬重。


丁仲礼在中科院地质研究所取得博士学位。1982年,当他来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读书时,李佩先生是外语教研室的主任,教授丁仲礼等研究生英文。“她那会儿65岁,已经到退休的年龄,但是那个她还担任外语教研室主任,一直到我博士生毕业,我们博士生的课也是她上。”丁仲礼说,李佩一直工作到很晚,“完全把她的一生献给了教育”。


李佩的学生已经捐了10万元钱,丁仲礼说,这笔钱将用来建立一个李佩的铜像,放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校园,以纪念李佩先生。同时,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办公室已决定将设立“李佩老师奉献奖”,以“奖励那些自觉奉献、无私奉献的老师”。



2016年12月20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学院两院院士、李佩认识近70年的老朋友郑哲敏看望李佩。照片由李伟格提供。


“她走的时候走得很安详,比较宽心一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郑哲敏院士与李佩是交往近70年的老朋友。“她的一生,经历了很多坎坷……很了不起的女性,值得我们大家纪念……一直在她去世之前,参加一些小型的会议,值得我们学习。”郑哲敏说,“我们会永远纪念她”。


郑哲敏最后一次见到生前的李佩在去年的12月20日,李佩生日那天。他与原中科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颜基义等一行5人去中日友好医院看望李佩。“那天她的情况很好。我们进去的时候,她的眼睛是闭着的,我们进去一会儿,她眼睛睁开了,可是,很可惜,没能说话。睁开眼,(她)跟我们点了点头。我们走的时候,(她)向我们挥手,告别。十分感动。”92岁的郑哲敏回忆说。


中科院力学所李伟格是李佩已经去世的女儿郭芹的好朋友。十几年来她担任中国科学院翻译工作者协会的秘书长,以助手的身份协助李先生的工作。她说,李佩先生一生中最大的两个心愿,一个是她发起成立的中国科学院科技翻译工作者协会,一个是她创办的钱学森科学与教育思想研究会。她希望这两个机构未来都能继续得到较好的发展。令人欣慰的是,李家春院士挑起了中国译协科技翻译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的担子,郑哲敏院士义不容辞地接过了李佩先生主持人的话筒,带领科学家们活跃在周三的钱学森科学和教育思想研究会的论坛上。 


李伟格说,中科院大学与中科院力学所尊重家属的意见先将李佩先生的骨灰盒暂时在八宝山保管,将在清明前后郭永怀诞辰之日,与郭永怀的骨灰合葬,一起安放在中科院力学所郭永怀的雕塑之下,以慰籍李先生对永怀的思念之情。



曾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教的郁百杨,2007年与时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候建国等到李佩家中拜访,萌生了改编郭永怀与李佩故事的想法。他根据查阅到的资料将剧本写到第五稿,才敢请求李佩的授权。此后,他多次与李佩深谈,拍摄下李佩家中的角角落落,几番修改剧本,最终形成了一部大型舞台剧《爱在天际》,多次在各大高校上演。郁百杨曾经送给李佩一条青花瓷花色的围巾。每次来看望她,李佩都会把这条围巾戴上,这让他非常感动。郁百杨说,李佩实际上是有很多围巾的,但她却从来没有说过特意为他准备的,“李先生很细心,很尊重人却从来不说”。


2016年12月22日,郁百杨见了生前的李佩最后一面。很多学生为李佩送来了生日贺卡,郁百杨为李佩一张一张地念。“她没说话,手指动动,我就知道了意思是谢谢。”在最后的告别会上,郁百杨回忆起与李佩接触的那些小事,不禁落泪。




李佩 爱这个世界



2009年6月7日,王丹红看望李佩。摄影/王鸿飞


原《科学时报》主任记者、《知识分子》专栏作者王丹红写过关于李佩的一系列文章。她爱戴李佩,敬重李佩,也希望能够刻画出一个真正的李佩。旅居美国的她因为要照顾读书的女儿未能亲自来送李佩最后一程。1月17日,李佩告别仪式当天,她引用编辑了纪念戴安娜王妃的一首歌《风中之烛》Candles in the Wind寄托自己的哀思。


亲爱的李佩老师:

爱这个世界


May you ever grow in my heart 

You were the grace that placed itself 

Where lives were torn apart 

You called out to our country 

And you whispered to those in pain 

Now you belong to heaven 

And the stars spell out your name ...


社会各界人士前来与李佩先生告别。右一为王丹红的先生王鸿飞。摄影/李晓明



《知识分子》编辑部敬挽




不平凡的一生



►1953年,郭永怀、李佩和女儿郭芹。图片由李佩家人提供


在礼堂大厅两侧的电子屏幕上,从李佩的少女时代到李佩与丈夫郭永怀、女儿郭芹的合影,到李佩2015年参观两弹一星纪念馆时在郭永怀照片下的一幕,再到李佩与学生们的合影,一张张照片轮流播放,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李佩的生平。


从1917年到2017年,李佩的人生跨越了一个世纪,见证了中国从民国时期进入共产党执政的新中国时期,见证了新中国时期第一代海归科学家归国建设的成就,见证了文革对许多科学家的不公正待遇与迫害,也见证了拨乱反正之后中国科学发展的恢复与再次繁荣。


而她本人的命运,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下,充满了悲剧性色彩,却又因对中国自主留学、中国英语教育做出超出了自己职责与义务之外的卓越贡献而伟大,令人尊敬,被称为“中科院最美的玫瑰”、“中关村的明灯”、“年轻的老人”。


1917年12月20日,李佩出生在江苏镇江的一个书香家庭,其父曾赴英国伯明翰大学留学。她幼年随父母前往北平(现北京)生活,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习英文,中学就读于北平私立西式学校贝满女子中学。1936年考上北京大学经济系,1938年转入西南联合大学度过余下的大学生活。1947年,李佩前往康奈尔大学留学,并在一年后的春天与康奈尔大学航空学教授郭永怀结婚。1956年,李佩与丈夫郭永怀和女儿郭芹一起乘船回国,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文革开始,因为在美国留学的经历,李佩受到工作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审查。1968年12月5日,为核弹导弹和卫星研究均做出卓越贡献的郭永怀在返京途中因飞机失事殉职。失去爱人的李佩则先后在北京、合肥遭到隔离审查、监督劳动。


1974年起,57岁的李佩因英文教学重获启用。之后,她创建了中国科学院科技翻译工作者协会,出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外语教研室第一任主任。1979年,李佩与中科学院外语教研室的外教Mary Van De Water等,帮助近百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赴美国留学。1980年,她参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李政道创立的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项目(CUSPEA),8年间帮助915位优秀物理学生赴美留学。1987年,李佩离休,但依然发挥着自己的能量。她与其他几位热心老年事业的教授共同发起成立“中关村老年服务中心”,为所在社区的老人们提供急救信息、家政家务帮助信息、医疗保健讲座和咨询、义诊和配眼镜便利等服务。同时,邀请科学家每周五下午举行一次知识讲座,内容覆盖科普、健康、时事政治、文化文艺、社会科学与法律等领域。


正如郑哲敏先生所说,李佩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女性,值得我们大家纪念”,“我们会永远纪念她”。




生命的最后时光


挥手,依依不舍……


在李佩先生生命最后时光的99岁华诞,2016年12月20月这天,家人朋友为她庆祝生日,《知识分子》也在这一天发表文章《被遗忘的一代人——写在郭芹去逝二十周年》为其庆生,并纪念李佩、郭永怀夫妇唯一的女儿郭芹。


如今,李佩、郭永怀、郭芹一家三口在天上团聚。


2016年12月20日,李佩在病房中度过最后一个生日。照片由李伟格提供。


李病房中的生日。图片由李佩家人提供


病房中的生日。从左到右:颜基义、李伟格 、谈庆明、郑哲敏、袁和(李佩外姪女),其中颜基义(左一)是李佩庆生诗《挥手 依依难舍》的作者。图片由李佩家人提供


2016年12月20日,李佩的老朋友们在力学所为她庆生。照片由李伟格提供


注:感谢李伟格、王丹红、中国科学院大学提供图片,授权《知识分子》使用。


欢迎个人转发到朋友圈,

公众号、报刊等转载请联系授权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点击查看相关文章

李佩逝世||谢宇谈女性成就|留住“患者”|科学评价

2017新年献词|2016最受欢迎 |西湖|农场10年|抗癌药 

屠呦呦 | 王晓东 | 白岩松 | 何江 | 张锋 | 杨振宁

大隅良典 | 科学队长 | 冬虫夏草 | 艾滋 | 疫苗

卢煜明|王小凡|期刊|LIGO|诺奖图集


知识分子为更好的智趣生活ID:The-Intellectual投稿:zizaifenxiang@163.com授权:copyright@zhishifenzi.com长按二维码,关注知识分子



点击“阅读原文”,赶快加入科学队长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