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亚探险而生的普尔热瓦尔斯基
普尔热瓦尔斯基 | Nikolai Mikhaylovich Przhevalsky
1839-1888
为中亚探险而生的普尔热瓦尔斯基
袁剑 | 文
《普尔热瓦尔斯基传》
(俄)杜勃罗文著
吉林大学外语系俄语专业翻译组 译
商务印书馆
1978年1月版
随着海洋力量的崛起,中亚乃至整个亚洲腹地在其全面冲击下进入了一个充满着混乱与无序的时代,外围力量开始竞逐这一地区,其中就有曾经局限于东欧平原的俄国。
俄国原本与中亚并不接壤,它在越过乌拉尔山之后,一方面东进西伯利亚,同时也逐渐向广袤的中亚草原拓展势力,并在19世纪后期最终吞并了当时中亚的各个汗国,随后又在与英国围绕中亚的“大博弈”当中取得了决定性的优势地位,最终成为欧亚大陆上最重要的陆权力量。
在这种地缘政治转变的大背景下,获取关于中亚以及更为广阔的亚洲腹地社会、生态和文化的信息与知识,就成为当时俄国政治、军事和知识界的共识,这种共同的需求激励着一批批俄国探险家前往广袤的亚洲腹地,进行长短不一的探险考察活动,拉开了俄国中亚考察的大幕。
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俄国探险家、地理学家、博物学家普尔热瓦尔斯基。
探险将军普尔热瓦尔斯基
/ 01 /
普氏野马的发现者
《荒原的召唤》
(俄)普尔热瓦尔斯基 著
王嘎 张友华 译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0年10月版
普尔热瓦尔斯基出生于俄国斯摩棱斯克省的一个小庄园主家庭。他自幼就喜欢大自然,厌恶城市生活,1855年毕业于斯摩棱斯克文科中学,之后在俄国军队服役,1861年进入俄国总参谋部军事学院学习,1863年前往当时俄国控制下的波兰担任中尉。
在波兰期间,普尔热瓦尔斯基广为阅读地理学方面的知识,深受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洪堡的影响,决定日后前往亚洲大陆旅行。
从1867年至1869年,他对乌苏里边区尤其是中俄边境地区进行了全方面的系统考察。
1869年底,普尔热瓦尔斯基调往位于彼得堡的俄军总参谋部,得以接触当时著名的俄国地理学家,为他之后的地理考察活动提供了必要的人脉。
在一开始,跟当时的探险潮流一样,年轻的普尔热瓦尔斯基所向往的地方是非洲,李戈斯顿当年在非洲的旅行曾经振奋着他,而且当时全世界地理学界都认为对非洲内陆地区的考察尚属空白,但后来的经历最终还是将他的一生的注意力引向了辽阔的中亚大地。
从1870年至1888年,普尔热瓦尔斯基在中亚和更为广阔的亚洲腹地进行了四次考察之旅,其间的各种调查和科学发现,为其赢得了世界性声誉。
1888年,普尔热瓦尔斯基筹备进行第五次中亚探险,并准备以伊塞克湖边的卡拉科尔为出发地,却在当年深秋不幸染病,不久去世,时年49岁。
普氏野马
为纪念他的杰出成就,俄国地理学会于1981年设立以他名字命名的银质奖章和奖金,并以其名字命名了诸多地名和动植物,比如普氏野马就是他发现的,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还有普氏小羚羊,苏联地理协会于1946年设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金质奖章。
/ 02 /
“把我殓以探险服放入棺内”
《走向罗布泊》
(俄)普尔热瓦尔斯基 著
黄健民 译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9年8月版
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但远方却远不仅仅是诗意。穿行广袤亚洲腹地的普尔热瓦尔斯基一行每天所要面对的,除了孤独,还有艰辛。
罗布泊
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戈壁沙漠,荒凉寂寥,它使旅行者昏昏沉沉,难以振作精神。一连好几个星期,眼前都是一幅单调乏味的景观:不是点缀着枯萎的黄色野花的茫茫旷野,就是一片片黝黑嶙峋的垅岗或平缓的山丘。在山岗间,偶尔会闪过黄羊矫捷的身影。骆驼背负着沉重的物品缓步走过了成百上千公里,可是荒原的面容却丝毫未改,依然是那样无精打采,孤独抑郁。
太阳西沉,夜幕笼罩大地,无云的夜空中数不清的星星闪烁起来。驼队又往前赶了一程,才停下来就地宿营。骆驼一被卸去身上沉甸甸的驮包,就在赶驼人的帐篷前快活地卧了下来,而它们的主人此时正忙活着一顿并不可口的晚餐。一个钟头过后,人和牲畜都入睡了——于是,死一样的寂静再度成为旷野的主宰,天地之间无声无息,仿佛连一个生灵都不复存在了……”
而与此同时,这种枯燥的生活却没有摧折他的意志。漫长的旅行生活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使他养成了周密考虑自己一切行动以及每一步骤的习惯。
苦行僧般的意志使他自己坚持了下来,也让他的团队坚持了下来,一步步走向计划中的终点。
西藏喇嘛,普氏摄于1879年
在普尔热瓦尔斯基这几次探险之旅中,他留下了大量著作、地图、照片、绘画和众多的实物,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素材,而与此同时,作为一个大自然爱好者和博物学者,他又带回众多鸟类、哺乳动物、爬行动物和鱼类标本,并在欧洲学术界首次系统记载了野骆驼、野马和西藏熊的信息,为博物学和亚洲内陆动植物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
普尔热瓦尔斯基最后的第五次探险之旅,最终壮志未酬。
在他的遗嘱中,这样写道:“我一点也不怕死,我曾几次同死亡面对面打过交道。我死之后,一定要把我埋葬在伊塞克湖边波浪所不及的地方,墓碑上简单地写下这样的文字:‘旅行家普尔热瓦尔斯基’,并把我殓以探险服放入棺内”。
他以这种方式最终留在了中亚,留在了如今被称为普尔热瓦尔斯克的地方。在当时那一批世界著名的探险家中,他可能算是离世时最年轻的,但其成就却足以使其永生。
/ 03 /
为俄国的中亚研究填充空白
《普尔热瓦尔斯基》
马大正 主编 杜根成 丘陵 著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2002年1月版
普尔热瓦尔斯基在亚洲腹地传奇般的考察之旅为他以及整个俄国学术界带去了极大的荣耀,在助力俄国在中亚军事行动与调查能力的同时,也使俄国在中亚以及亚洲腹地的实地研究方面得以赶上同时期欧美对手的步伐。
对此,正如后来的苏联科学院院士奥勃鲁切夫在回顾俄国在亚洲腹地的探险成就时所指出的:俄国“内陆亚洲真正的科学考察,从波塔宁、普尔热瓦尔斯基和别夫佐夫的旅行开始……他们三个人共同勾画了内陆亚洲地理面貌的基本结构。后继者们是在此基础上从各自的专业领域展示成就,也就是说,在同一幅画上描绘细节……”
可以说,作为奠定俄国对中亚乃至更为广阔的亚洲腹地科学认知的灵魂人物之一,普尔热瓦尔斯基以其实际行动和毕生精力成为这一欧亚大陆中心地带科学认识“巨大空白”的有力填充者。
在普尔热瓦尔斯基去世之后,俄国作家契诃夫在纪念文章中这样评价他:“如果说文学塑造的正面典型是有价值的教育素材,那么生活本身提供的同样的典型则是无价之宝。在这方面,像普尔热瓦尔斯基这样的人物特别可贵之处在于:
他们生活的意义,他们的业绩、目标与道德面貌是连幼小的孩子都能理解的。一个人越是接近真理,他便越朴素,越容易理解,从来如此。
可以理解普尔热瓦尔斯基为什么在中亚度过了他一生最好的年华,他甘愿承受的那些艰险的意义,他在远离故土之地悲惨的死亡以及他的临终遗愿——死后仍继续自己的事业,以自己的坟墓给沙漠增添生气,都是可以理解的。
读他的传记时,没有人会问:为了什么?由于什么?意义何在?但是任何人都会说:他是对的。”
或许,当我们抛开当时殖民时代的种种不堪,而单从探索和追求的境界来看,我们也会说,他是对的,因为我们现在需要的正是这种精神。
尼科莱·米哈伊洛维奇·普尔热瓦尔斯基
Nikolay Mikhaylovich Przhevalsky
1839-1888
俄罗斯十九世纪最著名的探险家和旅行家。生于白俄罗斯一个贵族家庭,曾在波兰华沙军事学院教授地理。普尔热瓦尔斯基自从青年时代便立志要前往西藏拉萨探险,自1867年起,普尔热瓦尔斯基已多次前往西伯利亚进行探险工作,曾一度到达西藏和中国的天山。1888年在探险途中逝世。
- End -
亲可能,还会对以下内容有兴趣
舌头和味蕾没被开发,属于一种智障 | 这一年,两股敌对的全球势力从废墟冒起 |《出轨》| 我并不相信黑与白,我相信灰色的阴影和朦胧 |谢默斯·希尼:让熟悉的生活闪现光亮| 你是一个单纯的人,还是一个深刻的人?| 看啊,那些失败的人|女人为什么比男人漂亮?| “里约大冒险”开启 又要被掏空了 | 你的脉搏,如果它剧烈跳动着,那就是摇滚的声音 | 哈佛教授的幸福处方 | 一部非西方视角的世界史 | 颠覆阅读体验的烧脑神书《S.》你读懂没?| 他将文学批评视为“史诗”事业 | 物华天宝大唐史 | 卡达莱 | 世界为什么要感谢荷马 | 你为什么还这么穷? | 现实和理想火拼,最终以理想毙命而终结 | 炎凉的另一面 | 农夫生死书| 走出你自己的"谷仓" | 马尔克斯 | 爱情对策 | 极简宇宙史 | 罗马 | 阿城 | 诗意的沦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