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还这么穷?
信息渠道闭塞让穷人失去摆脱贫穷的机会,
经济上的贫困过渡到心智上的贫困。
穷人需要的不只是食物,
而是一次翻身的机会!
穷人是怎样生活和想问题的
彭以夤 | 文
《穷人的经济学:如何终结贫穷?》
(美)阿比吉特·班纳吉 艾丝特·杜芙若 著
许雅淑 李宗义 译
台湾群学出版公司
2016年2月
一直以来,经济学家声称他们正在从事一门研究人类行为的学问,可是他们对于人类真正的行为模式往往不甚了了。他们以为可以就市场上的行为习惯,为遇上经济问题的任何国家政府提供灵丹妙药,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这在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思维大行其道之后尤为严重,比如他们以为能够解决的贫穷问题。
其实,市场论者的偏执可说是建立于另一派经济学家对经济援助持过分乐观的态度之上。后者以《消灭贫穷》的作者、发展经济学家杰佛瑞·萨克斯为代表,他像医生一样为陷入贫穷问题的国家开药方,但万变不离于大幅度的经济援助,萨克斯相信每个社群、国家都有脱离贫穷的意愿,问题是他们需要“老大哥”美国扶他们一把。如此“慷慨”的论调自然招惹相信市场功能的芝加哥学派攻击,隶属芝加哥大学新自由主义鼻祖佛利民一派的威廉·伊斯特利,就写了一本《白人的负担》,来反驳西方人道主义经济学家对于“白人负担”的“迷信”,指出贫穷国家自有其市场运作,一味地援助不单不会让穷国的贫穷民众重回市场行为的轨道,还会令他们一直依赖援助,因而无法发愤致富。两派各执一词,究竟孰是孰非?
其实两者都没有站在受赤贫之苦的平民百姓角度来看问题。有人说,经济学是个意识形态的斗争场所,此话不虚。就像上面所说的两派经济学家,芝加哥学派对发展经济学的批评多少有些道理,那些非政府组织派发的大量物资不是被中饱私囊,就是穷人根本就不会用。但信仰新自由主义也无法解决问题,反而扩大了贫富差距。《穷人的经济学:如何终结贫穷?》两位作者之一的班纳吉来自印度贫富悬殊严重的地区,他明白要解决贫穷问题,就必须先从穷人的生活里寻找答案。
首先,经济学家假设人们会理性地考量如何将利益极大化,并据此付诸行动,可是穷人往往不这么想。就拿最简单的吃的问题来说,那些非政府组织或西方国家运送米及其他谷物援助贫穷人口,这种援助行动建立于所谓“贫穷陷阱”的说法,即处于赤贫线以下的人,因为极度饥饿而无法有效工作赚钱,如果能够援助他们吃饱,就可以让他们自力更生。但因为基本援助而脱贫的人,之后想的往往不是解决最基本的需要。
说到“贫穷陷阱”,就不能不提S形曲线,它是以未来财富和现在财富为坐标的纵横两轴,而S形曲线靠近轴心位置的弯曲线条则代表收入最低者在工作营生增加未来财富时的困难。杜芙若和班纳吉以2008年生活在印尼村庄的男子帕克为例子,他是一名农村佣工,有三个孩子,最大的13岁孩子当建筑工人,而太太则在城市里工作。由于太穷导致营养不良,他没有气力当建筑工人,只能替其他农民打工。当油价和肥料价格上涨时,农民们都没再雇用工人,这更令帕克没有钱去填饱自己的肚子,因为太饥饿没有气力,所以连涉水捕鱼的能力都没有,然而一旦有了维持基本卡路里的食粮,他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吃更美味的鱼鲜。
本书两位作者举了大量例子,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中国的贫穷受助者当得到能购买大米的援助金,他们想购买的反而是鱼和肉类这些“较为奢侈”的食物。甚至在印度乌代浦,作者说,标准穷人“如果把烟、酒与节庆的花费全部省下来,最高可以多出三成的钱来购买粮食”。
这并不是说,所谓“贫穷”,是穷人自己选择的结果,而是说贫穷问题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没错,饥饿、疾病、教育不足及基本设施匮乏导致贫穷,而贫穷又反过来助长或延续了这些问题,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但不是单靠把食物、蚊帐、药物塞给他们,或不断派出教育团队就能帮助他们脱贫,他们对待援助的态度才是关键。而在许多贫困地区,人们对物质和生活的态度并不如芝加哥学派经济学家想象般,自由市场发挥不了作用。“钱不花在刀口上”只是其中一例,而个中原因很多,有时是基于传统信仰,例如印度乌代浦等偏远地区,村民认为与其长途跋涉去医疗站,不如去找巫医求助,更何况这些国家的正式医院,其设施也不一定卫生可靠。
卫生比粮食更能说明穷人的心态。对穷人来说,医疗十分昂贵,然而又不能不面对,对他们来说,保健往往是很渺茫的希望。但作者提醒我们,即使富国人民或穷国的特权阶层,也同样面对“病急乱投医”的问题。从本质上说,即使最先进的医疗制度,目前仍未能根治许多绝症或严重疾病。在教育方面,虽然大部分现代国家推行普及教育,但最终仍然是较有钱的人能够接受精英教育。像食物、教育、医疗、保险等对穷人来说永远是他们打工赚钱或做生意的一大障碍,很多时候往往为了赚取更多钱而牺牲一些基本需要的满足,而这些基本保障我们都认为是工作营生背后必不可少的保障。而在那些落后或发展中地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灾难往往对穷人产生莫大的伤害,加上这几年在美国引发的金融海啸及对世界的影响,他们的处境就更艰困。
但是,政府援助往往助长了耗费和管理不善的现象,到头来穷人仍然没能获得帮助。目前印度有很多帮助民间农业及脱贫的小型贷款机构,但由于规模太小而往往资金不足,作者认为关键在于银行制度。另外,作者也重新审视认为穷人短视的一贯偏见。很多时候,穷人无法脱贫的原因,往往是在投资生产时遇到诸多困难,例如手头上没有足够的钱购买肥料,即使存了一点点钱,他们也会因为各种急事或意外(例如家里有人生病、有喜庆或丧事要办理,或者要招呼客人等)而把钱用在别的方面,如何自制存钱是一个更关键的问题。
本书没有过于复杂的经济理论,相反,作者以很多生动的例子向读者展示穷人是怎样生活和怎样想问题的,并告诉读者,只要银行能提供适当资助,穷人不单可以脱贫和偿还债项,他们还可以成为企业家并且实现梦想。
阿比吉特.班纳吉 | Abhijit V. Banerjee
毕业于哈佛大学,目前是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福特基金会国际讲座教授。曾担任经济发展分析与研究局主任、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以及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同时也是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院的国际研究员,以及美国文理科学院与世界计量经济学会院士。获得许多奖项,并且担任世界银行、印度政府等组织的荣誉顾问。
艾丝特.杜芙若 | Esther Duflo
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减缓贫穷与发展经济学讲座教授。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以及麻省理工学院,获聘为该校经济系助理教授,任教至今,同时是美国文理科学院与世界计量经济学会院士,也曾经获得许多奖项。《经济学人》将她评为当今世上最好的八位经济学家之一。
穷人与一般人本无二致,人人都喜爱从食物获得心灵的慰藉,但穷人却被化约为一套投入热量、产出动能的生理机制。
缺乏资源的穷人错失人生的各种机会,没有实质参与社会的基本能力,而平白流失的人力与才华也是国家的损失。
奖项与推荐
2011年《经济学人》年度好书
2011年《金融时报》商业类年度好书
这本了不起的著作把有关贫穷的辩论带往关键的问题:哪一种援助对穷人才是最好?──《纽约时报》
两位杰出的研究者对于贫穷本质的探索,为我们带来这本精采绝伦且充满洞见的著作。──Amartya Sen,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作者检视贫穷对于人与社会的各种影响,颠覆政府、援助机构与非政府组织的传统见解与认知,进而引领经济援助与人道救援的方式。──《华盛顿邮报》
绝对要读的重要作品……如实呈现穷人的情况,并且有机会带来实际的结果。──《富比士》杂志
有好几年的时间,不曾有一本书教我那么多东西。《穷人的经济学》将经济学推向最高的境界。──Steven D. Levitt,《苹果橘子经济学》作者、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
都说知识改变命运,
其实,只有运用知识才能改变命运。
所以,亲,读书,并运用于生活~
亲可能,还会对以下内容有兴趣
再读阿城 | 诗意的沦亡 | 约翰·列侬的私人领地 | 怎么治无聊、易变、焦虑的现代病? | 最优秀的人早已死去 | 管教对孩子有用吗?| 俞晓群:影响我人生的三本书 | 读书 这么美好的事 | 世上最美的爱 | 萨特 | 纯净,质朴,是美书 | 跑,是一种信仰 |食物记忆最是长情 | 是枝裕和 | 鸟儿终于落地| 足球史传奇|惊人之吻|血瘟|她写情欲,只见美感,而无猥亵|人之所以异于电脑者……|天才与梅毒:原谅大咖一生放纵不羁爱自由|带枪的狄更斯,嗑药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别让孩子继续错过生命这堂课 | 明日的餐桌上是有机,还是转基因?| 博物,其实是人道| 少罪恶,假服从之名而行?| 没有外国入侵,中国的帝制也会崩溃 |西西弗|王尔德|什么才是生活中最大的围城?|斯通纳|除非朝霞有一天赶上晚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