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世界为什么要感谢荷马

2016-07-01 林颐  深港书评




荷马世界里的景象,残忍,完美,直接。却不知怎的,藏着一种对美好,温柔,宽恕的渴望。荷马检视了人生最糟糕的层面而且他不提供任何抚慰。但他想表达的重点依然是:在这充满困境与磨难的世界,真正美丽的东西是爱——尽管暴力很真实,人们还是有爱人的可能。




世界为什么要感谢荷马  

林颐  | 文


 

《荷马3000年》 

(英)亚当·尼科尔森 著 

吴果锦 译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6年6月版 

 

《荷马史诗》是《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统称,迄今大约3000年,它对西方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影响源远流长。英国作家、历史学者亚当·尼科尔森以《荷马3000年》重新诠释荷马,紧扣作者个人认识的逐渐加深,从初遇荷马、领会荷马、爱上荷马、探寻荷马……直到最后再思荷马,全书总共十二章,既是作者的心灵追索过程,更是一趟别具特色的西方文化之旅,让读者充分领略了荷马史诗的珍贵价值。


荷马的六韵步格调奠定了口述文学的基准。口头诗歌从本质上与笔头诗歌大相径庭。这是一种“将素材利用、组合起来的方式,有效、坚固、可靠而真实;可以应对夜间的大海和风暴,可以保持其优雅和价值,就像其丝线在烛光中也能闪闪发光;而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代代传承。”


尼科尔森列举了许多译本对比,细致地剖析史诗的写作规律。蒲柏将荷马带到了英语世界,就像一场激烈的文学风潮,席卷了济慈和雪莱等人,雪莱说“荷马是‘真’与‘美’的化身”,而济慈因为诗风的变化而被称为“伦敦腔的荷马”。但蒲柏译本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实质,对史诗中词语的重复和些微的不雅穷究不休,为了叙事的优雅而牺牲了真实,反而破坏了史诗的本来面目和完整性。


《荷马史诗》形成了一种典型的西方式叙述技巧,即在作品中安排一个事件,构建一个寓言或者一个主干情节。习惯这一类型的读者或者听众不仅会对文学作品有着特定的期待,还喜欢将所有的情节按照自己的感觉进行预设的想象。对古希腊文学源头的研究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了丰富多彩的叙事形式上,但希腊人喜欢事实,他们对铺张的辞藻没有什么兴趣,他们讨厌夸大其辞。



公元3世纪的马赛克描绘尤里西斯(Ulysses,又名奥迪西斯)被绑在船的桅杆上倾听女海妖的歌声然后存活下来的画面。


《荷马史诗》融合了时代的气息,它在口口相传中不断充实丰满,“就像浪涛一般,在希腊的礁石海岸涌动了若干世纪”。 荷马总是把一个繁杂的故事讲得简单而精彩。我们只要真实地去记述荷马,他的伟大、简洁和辉煌就会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这种朴素和真实的力量是文学最重要的品质。


如果说本书前面五章还只是局限于《荷马史诗》文本的研究,那么,在第六章,当尼科尔森意识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陌生的荷马”,他发现自己需要深入精神的内核去寻找“真实的荷马”。“金属和英雄”“草原上的荷马”“匪徒与城市”这些篇章探讨了西方的战争文化、自然与城市的冲突以及永恒的乡愁理念。



奥托墨冬与阿喀琉斯的战马


荷马以一种难以想象的强度展现了战争的惨烈。尼科尔森说,“杀戮是《荷马史诗》的真相”,这个真相中包裹着深沉的叹息,关于生命的无力和杀戮的无益。《伊利亚特》不是阿喀琉斯一个人的愤怒之歌,他还是气势雄伟的特洛伊战争史诗,更是一首人性复苏的赞歌。我们目睹了阿喀琉斯的一切:最初的怒火中烧,盛怒难消,他的专断决绝,他最后克服冲动,陷入无尽的悲痛。直到全诗最末一卷,面对赫克托耳老父普里阿摩斯的痛苦时,阿喀琉斯放下了他的敌意来盛情款待老人。阿喀琉斯站在对手的视角来审视自己,人类在同理心的召唤中获得了共情,仇恨消逝,善战胜了恶。


《荷马史诗》讲述的是英雄的业绩和命定的不幸,但是,如果不在诸神和死者的背景中解读,我们会很容易误读它的意旨。就像尼科尔森所强调的,西蒙娜·韦依将《荷马史诗》理解为反战诗歌,这样的理解还是小看荷马了。英雄的生命激烈、壮丽却转瞬即逝,所有人类的归宿趋向一致,这是神也无法解决的难题。正是出于对这一终极问题的突出兴趣,荷马史诗对死亡的关注远远超过对战斗的关注。这也是尼科尔森本人面对死亡威胁,一次是海上风暴让他想起了《奥德赛》,一次是遭遇歹徒让他想到了《伊利亚特》,他的个人经历是本书一条副线,不时与史诗的主线相交叉,在这种交叉的过程中让我们体会到史诗是如何进入个体的思维,这俨然是西方文化长期演化的基因起作用的结果。


阿喀琉斯和赫克托耳明知死亡的预言依然披甲上阵,英雄们得到了尊享和荣耀,这不是泯灭天良的屠杀,死亡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局限,同时也赋予了意义。


史诗的作者到底是谁?一直以来众说纷纭。尼科尔森汇总了《荷马史诗》的历代手稿遗迹,也汇总了各类研究者的不同意见,最终在美国学者密尔曼·帕里的研究成果上继续阐发,认为荷马应该是真实存在的个体,但他的成就整合了前人“程式化的框架”“精准的记忆”和“灵光闪现的创作”。所以,“《荷马史诗》实质上继承了多样的传统:既是灵活的、现编现演的诗歌,又是永恒不变的、像墓前的石碑一样的、前人伟业的丰碑。”


《荷马史诗》从来就不是神圣的作品。这是与其它文化之间的根本区别。其他文化的文学大多始于宗教作品,如古伊朗文化开始于琐罗亚斯德的“小阿维特斯陀”赞歌,《摩西五经》是古希伯来文化的源头,而伊斯兰文化则始于《古兰经》。《圣经》虽然被视为“万书之书”,成为西方的核心文本,但是它的地位一直受到冲击,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古代文学的持续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在文艺复兴之后得到了加强。希腊人大体上来说是天真的,甚至是孩子气的,他们的宗教完美地表现出一种叔本华称之为“将人向上提升的巨大力量”。



海伦与帕里斯


荷马史诗里的神并不高高在上,他们也软弱、也卑鄙,也会犯各种错误,在那样神祗遍地的时代,人却是荷马作品的主角。希腊文化的文本并不是靠宗教权威来奠定自己的地位,而仅仅是通过其文学的高超技艺。自《荷马史诗》以来,希腊以及欧洲的传统都习惯于要求高水平的作品要具有相应强烈的、处于高位的道德方向,这也是通过《荷马史诗》实现的。阿喀琉斯拒绝阿伽门农的礼物,奥德修斯历经艰险回归故里,追求自由、追求崇高成为西方价值观的核心,肉身虽死,而信念永存。

亚当·尼科尔森

英国历史学者和作家。出身文坛世家,曾在剑桥伊顿公学接受教育。著有《纽约时报》畅销书《上帝的大臣》 《海的房间》《西辛赫斯特》等。其中《西辛赫斯特》获得2009年“英国皇家翁达杰文学奖”。他还曾获毛姆文学奖、海涅曼图书奖、英国地形学奖,是英国皇家文学协会会员、苏格兰考古学会会员。




牛掰推荐

《经济学人》年度杰出书单

“塞缪尔·约翰逊”入围奖

《每日电讯报》年度杰出图书

比肩《耶路撒冷三千年》的史学巨作


从尼科尔森诗一般的文字中,你可以看到《荷马史诗》对诗人——雪莱和济慈的影响;对哲学家——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的影响,对城市、对草原的影响。简而言之,荷马存在于欧洲的每一处海滩。


荷马:虽然来自西方,却能唤醒东方感应。本书在眼前徐徐推开一扇通往西方文化发源地的大门。《荷马史诗》的瑰丽来源于它的真实,来源于他对人性不加以评判的直白的描述。




精彩书摘

P75  |  身为诗人的他知道——在大战前夜的动员讲话中,士兵领袖身具两面:一是文明,一是狂野。


P102  |  《伊利亚特》是一幅图画,画的是我们的过往和传承;而《奥德赛》看到的却是我们的现状和未来。无须为这些景象加上时间刻度:无论是回顾还是展望,它们都反映了永恒的人类境况。


P161  |  史诗与人生不同。“当前时刻”可被视作刀刃,它把“过去”与“现在”一刀切断;但“诗”把“时间”割开的伤口缝合了


P262  |  史诗与人生不同。“当前时刻”可被视作刀刃,它把“过去”与“现在”一刀切断;但“诗”把“时间”割开的伤口缝合了。


P324  |  阿克琉斯认为战争是人类悲剧的本源,奥德修斯认为战争是自我发展的机会,而荷马凌驾其上,他通晓一切,却注视着我们,不做决断。


P363  |  在面临人生抉择时,他能在漩涡和礁岩之间保全大局。




请欣赏“荷马史诗的宠儿”Troy《新木马屠城》预告片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q0167iys3u6&width=500&height=375&auto=0

经典重温,且让我们更珍惜滴活于当下~



亲可能,还会对以下内容有兴趣  

"他者"被欧洲定义的东方世界 | 你为什么还这么穷? | 现实和理想火拼,最终以理想毙命而终结 | 炎凉的另一面 | 农夫生死书 | 走出你自己的“谷仓” | 董桥眼中的钱先生、杨先生 | 马尔克斯 | 我们侵犯也被侵犯的尊严 | 爱情对策 | 极简宇宙史 | 罗马 | 阿城 | 诗意的沦亡 | 约翰·列侬的私人领地 | 怎么治无聊的现代病? | 最优秀的人早已死去 | 管教对孩子有用吗?| 俞晓群:影响我人生的三本书 | 读书 这么美好的事 | 世上最美的爱 | 萨特 | 纯净,质朴,是美书 | 跑,是一种信仰 |食物记忆最是长情 | 是枝裕和 | 鸟儿终于落地| 足球史传奇|惊人之吻|瘟|写情欲,只见美感,而无猥亵|人之所以异于电脑者……|天才与梅毒:原谅大咖一生放纵不羁爱自由|带枪的狄更斯,嗑药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别让孩子继续错过生命这堂课 | 明日的餐桌上是有机,还是转基因?| 博物,其实是人道| 少罪恶,假服从之名而行?| 没有外国入侵,中国的帝制也会崩溃 |西西弗|王尔德|什么才是生活中最大的围城?|斯通纳|除非朝霞有一天赶上晚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