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写出台湾最惊心动魄的小说,他77岁又捧出新作

2016-10-16 张家瑜 深港书评


他者的人生

张家瑜 |



 《剪翼史》

王文兴  著

洪範

2016年8月版


记得几年前,王文兴老师为了纪录片《他们在岛屿写作:背海的人》,来到香港宣传,我和他在半岛酒店的咖啡厅做了一个访谈。


访谈稿里我写着: “他由酒店的咖啡厅远处走来,像是由纪录片中走下来,白衣淡裤,白发。个儿不高,背着一个背囊,淡定斯文,就像个日本游客。只是多了一小夹背心。坐下,介绍,并各人叫了茶。录音机开启。王文兴的独幕剧掀幕,以小心翼翼的方式。文学为始,文学为终的对话。”


那时,王老师已经提及他在写新小说,只是不知书名为《剪翼史》。他每日在他的小书房书写,从纪录片看来,空间还真是小,书桌上布满纸片,他说,每天写35个字。


窗外的树影有阳光筛出细碎的光,他乱乱的白发和细瘦的身影,宛如一个苦行僧,低着头沉浸在他几十字的斟酌里,有时用笔尖大力地刺穿纸片,大力敲击,揉掉不满意的纸头,丢得满地都是。那是暴戾的书写。


这个小说家,那么用力地写小说,他的作品,一半在内容,一半则在于文字,而文字,是声音和形状,是反复推敲的,把中文的字体变异扭曲敲打增减,试图巅覆既定的、流畅的阅读经验。读者不能不小心翼翼,因为想进入王文兴的文字世界,就要以他的方式去读他的小说。


“我怎么会,变成了,这样?”贺宗成,一个大学教中文的教授, 性格古怪,多疑多心, 是王文兴擅长描述的孤独疏离之人,出现在讲堂上,以一个异形之体浮游在不见容的体制里,永远以他者的身份无法融入现实世界。


贺宗成的偏执,恰恰令他变成一个纯粹的个体。这样的个体,如加缪的陌生人,如卡夫卡的变形虫,如众多散落在地面上,无根可附、无心可归的浪人。


贺宗成既不求救赎,也不冀人理解,他的婚姻可有可无,但连离婚都懒。最后还是对方提出,才离得成。“他确是忘恩负义──这四个字,他实当得起。”他自己觉得,只有宗教才能解救他。


他是一个书虫,平日只是逛书铺,看一箱箱的新书可有他的喜好。吃过饭,就一直看书,读书至半夜,全是一个人的活动。一个孤影,幽灵般行走于学院与住宅。一个对外面世界与人事无感的男人。对这样的人,本来既不喜欢,也不厌恶,却生出一股同情来了。


不管是《家变》《背海的人》,还是这本《剪翼史》,作者想打动的,皆是小众的读者,虽然新书一出,就有年轻的台湾作者洋洋洒洒万言书,直言这本书是自我沉溺之作。但是,作为小众读者的我,跨过作者所设的障碍,静心地看着空格、注音、新字与符号,悄悄读诵,竟也就进入小说的情境,进入那个被世界遗弃,被自己幽禁的男主角的世界。




这本《剪翼史》是王文兴花了13年的第三部小说。巧合的是,他1973年出版的《家变》亦是用13年的时间写成。《背海的人》用了24年。如今他已77岁。他说或再没有气力写新的长篇了。




不过他说一定会继续书写, 而读者如我,会耐心等候。




他们在岛屿写作:寻找背海的人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z0160g14m92&width=500&height=375&auto=0





王文兴 | 1939年9月24日-

籍贯福建福州,台湾著名作家。1946年迁居台湾,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曾赴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作家工作坊从事创作研究,获艺术硕士学位。1960年和白先勇等人创办《现代文学》杂志。曾任台湾大学外文系教授,现退休,专事写作。著有长篇小说《家变》、《背海的人》。2011年,以他为主角的纪录片《寻找背海的人》获金马奖最佳剪辑奖。


- End -



亲可能,还会对以下内容有兴趣


舌头和味蕾没被开发,属于一种智障 | 这一年,两股敌对的全球势力从废墟冒起 |《出轨》| 我并不相信黑与白,我相信灰色的阴影和朦胧 |谢默斯·希尼:让熟悉的生活闪现光亮| 你是一个单纯的人,还是一个深刻的人?| 看啊,那些失败的人|女人为什么比男人漂亮?| “里约大冒险”开启  又要被掏空了 | 你的脉搏,如果它剧烈跳动着,那就是摇滚的声音 | 哈佛教授的幸福处方 | 一部非西方视角的世界史| 颠覆阅读体验的烧脑神书《S.》你读懂没?| 他将文学批评视为“史诗”事业 | 物华天宝大唐史 | 卡达莱 | 世界为什么要感谢荷马 | 你为什么还这么穷? | 现实和理想火拼,最终以理想毙命而终结 | 炎凉的另一面 | 农夫生死书| 走出你自己的"谷仓" |马尔克斯| 爱情对策 | 极简宇宙史 | 罗马 | 阿城 | 诗意的沦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