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也谈牛顿这个伪人--编造出来牛顿、开普勒、第谷这一个个伪人

shengminwujiang 生民无疆 2023-01-30


        其实,我在系列文章中,已经多次谈到牛顿是一个子虚乌有的人物。鉴于刘红雄先生的文章发表后,有人依然不服气,现在,我再说几句。

       这里,我只说曾经一再谈到的三个问题,欢迎有人来有理有据地反驳。


一、牛顿时代,欧洲没有天文台

        在《正常的理工农医类专业人员绝不会相信古希腊罗马史!》一文中,我曾写下这么一段,原文如下:

3. 没有天文台,何来天文学家地理学家?      

      1582年(或1581年),神学家、耶稣会士利玛窦抵达中国(记住这个时间,很重要),他和西洋徒子徒孙们以用重金买通了一大批明朝高官,使他们得以混迹于朝堂之上。1644年,明朝灭亡时,他们捧着明末修订的历法觐见清朝王爷,在降清的明朝高官如洪承畴之流的配合下,又被委以重任,如此一直到道光年间。

      专家们宣称,明朝末年来华的耶稣会士个个都是大天文学家、大地理学家。利玛窦等人在他们留下的中文著作中坚定地指出:

      彗星不是星,而是死人尸体中飘浮到天上的“油腻之气”;

      日月金木水火土等每颗星是一重天,每一重天都是用玻璃做成的圆球;

      欧洲也有浑天仪,是用玻璃做的齿轮相互咬合、自动运转的仪器;

      欧洲有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

      ......

      如此等等,便是利玛窦等人的天文学水平。

      至于利玛窦等人的世界地理知识,但就欧洲地理知识而言就足以吓死人,例如:

      希腊有两条河,一条河的水白毛的羊饮了会变成黑毛,另一条河的水黑毛的羊饮了会变成白毛;

      在北欧有个国家叫小人国,那里的人都没有眉毛、胡须和头发,身高不 到2尺(即0.6米),因为个子太小了,常被鹳鸟当虫子叼去吃掉;

      ......

      这么一群连欧洲的地理都只能胡说八道的洋人,在某些专家们的口中,竟然成了指导中国人修订历法、测绘地图的大科学家。

      历史真实是:直到明朝灭亡的1644年,欧洲人还不知道天文台是何物。

     1667年,巴黎天文台成立,这是欧洲历史上的第一座天文台1675年,格林威治天文台成立,这是英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天文台。又过了若干年,这两个天文台才开始正式运行。

      有关大名鼎鼎的牛顿的经历概述如下:1661年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1664年被选为三一学院研究生;在欧洲尚无天文台的1665-1666年间,牛顿在农村老家研究天文学竟然成就斐然;1693年,牛顿患神经病。

      此时此刻,有人一定会搬出第谷天文台之类来救驾。第谷云云,纯属无科学常识的人胡编滥造的伪史。我只问一个问题,不知哪位专家能回答:第谷仰望星空的时间还不到土星运行一周(29.5年)的时间,同时,在丹麦根本不能看到水星,那么,第谷是如何观测、记录并发现土星、水星的运行规律,搞出一个“第谷体系”来的?

      

      据说,第谷·布拉赫的生卒年为1546年至1601年,约翰尼斯·开普勒的生卒年为1571年至1630年。

       可以肯定,有关第谷、开普勒的欧洲“天文学史”,是一群连五星运行规律的常识都没有的科盲伪造出来的。

       可以肯定,开普勒发现“行星运动三大定律”云云,更是彻头彻尾的伪史。西方的科盲胡编伪史,国内的唯西方马首是瞻的科盲也就跟着胡传伪史,还自以为获得了多么了不起的新知识。

       据说,1687年,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此时,距离巴黎天文台创建才20年,同样是不到土星运行一周(29.5年)的时间;距离格林威治创建时间才十二三年。

       即便那时候真有一个人叫做牛顿,也必定是不知道天文学为何物。一个刚刚建立天文台的国家的一个天文盲,在这个刚建好、几乎没有任何像样的天文观测数据的天文台里溜达了几圈,就搞出什么“万有引力定律”来了?

        信不信由你!


二、牛顿的天文学常识从何而来?

       没有天文台,就不可能诞生天文学,这是常识,不展开。

       更重要的是,没有天文学,还会出现如下局面:

       1.  分不清东南西北;

       2. 不知道今日为何年,更别提几点几分几秒了;

       3. 不知道经纬度,更谈不上天图、地图的测绘。

       这也是常识,不展开。

        连时间、空间的概念都没有,请问:牛顿的这公式、那定律是怎么来的?

        吹嘘牛顿如何牛,就如同夸耀一个从没有听说过牛的厨师,红烧牛肉做得如何好吃。

       在牛顿时代,有没有靠谱的天文观测数据和靠谱的天文学理论体系呢?答案是:有!在中国,只有中国!

       事实上,当今世界的天文学理论体系,完全来自中国。详情点击:《中国是不是世界天文学的祖师爷?请看资料

        

三、英国的天文学到底是怎么回事

      早前,我曾写过这样一篇文章《20个英文单词,透露出西方天文学的真实源头》,如果你认真阅读后,就该知道西方科学的源头了。全文如下。

世界天文学的祖师爷在哪?也许,得出结论并不难,难就难在如何解开崇洋、恐洋的心结

一、一年四季

在学习英语不久,我们便都熟知了这四个单词:

1.  Spring :n. 春季,春天。

2.  Summer :n. 夏季,夏天。

3.  Autumn :n. 秋季,秋天。

4.Winter :n. 冬季,冬天。

在学习英文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欧洲人“春天如何如何”、“秋天如何如何”之类文章,而且,甚至会发现,在中国明朝末年的时候,英国的“大文豪”莎士比亚还写出了《仲夏夜之梦》的“名作”。

但是,事实上,整个欧洲、北非、西亚地区,根本就不存在春、夏、秋、冬,不存在一年四季的气候。

先说古“巴比伦”的气候:


再看古“埃及”的气候:


再看古“印度”的气候:


事实证明,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统统毫无关系。

下面说西方文明典型而权威代表地区的气候。

先看希腊的气候:


再看罗马的气候:


事实证明,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也毫无关系。

  再看西班牙的气候:


  再看巴黎的气候:


英国的气候是这样的:



事实证明,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与西班牙文明、法兰西文明、英吉利文明同样是毫无关系。

那么,英国的一年四季的概念从何而来? 

二、二十四节气

英文词汇中,还出现了中国独有的“二十四节气”。最典型的是这四个:

5.  春分:vernal equinox ; spring equinox;

6.  夏至:summer solstice;

7.  秋分:autumnal equinox ; fall equinox ; autumn equinox;

8.  冬至:Winter Solstice 。

这四个单词,内涵十分丰富,因为,它们属于现代天文学中最基本的词汇,也是中国古代编制历法的核心内容。

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最早诞生于何时?答案是:已不可考。在现存文献中,尧舜时期,便建立了天文台和专职的天文工作队伍,基于广阔地域长期的天文观测而编制了较成熟的历法,有了一年四季,《尚书·尧典》:


“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帝曰:‘咨!汝羲曁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釐百工,庶绩咸熙。’”



西周初期,已经有了对二十四节气的详细介绍,《逸周书·周月解》:

“凡四时,成岁,有春夏秋冬,各有孟仲季以名,十有二月,中气以著时。应春三月中气,惊蛰、春分、清明。夏三月中气,小满、夏至、大暑;秋三曰中气,处暑、秋分、霜降;冬三月中气,小雪、冬至、大寒。闰无中气,指两辰之间。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地之正,四时之极,不易之道。”


此前,我们说过,中国传统的历法,博大精深,既包含有太阳(日)历、太阴(月)历,也包含有五行历(金木水火土)。期中的“二十四节气”,便是用于指导人们生产生活的太阳历。

编制太阳历的主要基准,便是要准确把握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这四个时间点:

冬至日,就是太阳行至南回归线的那一天,从上一个冬至到这一个冬至的时间就是一年;而夏至日则是相反,就是太阳行至北回归线的那一天。

春分日,就是太阳从南回归线往北越过赤道的那一天,当然,从上一个春分到这一个春分的时间也是一年;反之,就是秋分日。

中国古人结合中国大地的实际,将一年的气候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根据天文观测,以“二分二至”为基础,编制了二十四节气,并且给“二分二至”取了符合中国气候实际的名字。

所谓“二分二至”,就是太阳运行的黄道与赤道之间的关系。理清这一关系,观测、记录、计算并掌握“二分二至”的时间,是把握太阳运行规律、编制太阳历的前提。


古天文台遗址,河南登封告成镇


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只适合于中国大地。中国历史上,长期以河南嵩山地区作为天文观测的“地中”,其临近的郑州的气候是这样的:



令人大惑不解的是,在英语词汇中,“二分二至”,如此关键的四个“天文学”名词,竟然完整地使用了中国独有的春Spring、夏Summer、秋Autumn、冬Winter概念。

还有其它一些有趣的词汇。如clock,即时钟。读起来,就是“刻漏”,中国古代的计时器。 

三、天人合一

在中国古人看来,天有春夏秋冬,人有生老病死,天地运转与人类生长的规律是一样的,也是不可分割的。《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南方生热,热生火……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中央生湿,湿生土……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西方生燥,燥生金……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北方生寒,寒生水……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



大致内容如下:

万物都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春季,是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季节,对应:东方,五行之木,人体的肝;

夏季,是万物生长,最旺盛的季节,前半部分时间,对应:南方,五行之火,人体的心;

夏季,是万物生长,最旺盛的季节,后半部分时间,对应:中土,五行之土,人体的脾;

秋季,是收获的季节,对应:西方,五行之金,人体的心肺;

冬季,是万物藏伏的季节,对应:北方,五行之水,人体的肾。



有趣的是,我们在学习英语时,也发现了这一点:

Spring :n. 活力; vi. 生长;涌出;跃出。

Summer :n. 全盛时期。

Autumn :n. 成熟期;渐衰期,凋落期 。

Winter :n. 萧条期 ;vi. 过冬 ;adj. 越冬的。

英语诞生于没有四季的国度,但是,其与四季相关的词汇的内涵,竟然与中文含义高度一致。

更加奇怪的是,英语中的五脏六腑的词汇,也与中医理论高度契合。

9.  Liver :肝脏;生活者(live:v. 生活;生长)。

10.  Heart :n. 心脏;感情;勇气。

11.  Spleen:n. 脾脏;坏脾气;怒气。

12.  Kidney :n. 肾脏;腰子;个性;元气。

在英文中,肝脏,与春季的生长相关;心脏,与感情、勇气相关;英国人的怒火,也与脾脏相关(发脾气);英国人的“元气”、“个性”也在于肾脏。 

四、神仙体系

古人认为,地上的一切均为天上的意志的表现,因此,天上的与地上的是一一对应。天上的星体,被称为“天官”, 《史记·天官书》正义道:


“张衡云:‘文曜丽乎天,其动者有七,日月五星是也。日者,阳精之宗;月者,阴精之宗;五星,五行之精。众星列布,体生于地,精成于天,列居错峙,各有所属,在野象物,在朝象官,在人象事……’”



古代中国敬天法地,慎终追远。如果以当今西化的思维来看,中国自有史以来,便建立了一整套官方的“神仙体系”,《周礼》:


“(大宗伯)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



这一套体系,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一直传承至清朝末年。




日月金木水火土,中国称之为“七政”。《晋书·天文志》这样描述它们:


“日为太阳之精,主生恩德,人君之象也……月为太阴之精,以之配日,女主之象……岁星曰东方春木……人主之象也,色欲明,光色润泽,德合同。……荧惑曰南方夏火……荧惑法使行无常,出则有兵,入则兵散……填星曰中央季夏土,信也,思心也……太白曰西方秋金,义也,言也……辰星曰北方冬水,智也,听也。”



早在西周时期,便基于这一理论来设置中央政府的机构,以天官冢宰“掌建邦之六典”,地官司徒“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以春官宗伯“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以夏官司马“掌建邦国之九法”,以秋官司寇“掌建邦之三典”,以冬官司空掌国家的之建设。

隋唐以来基于《周礼》所立六部官制,有助于我们较简易地理解上述内容:吏部(天官)、户部(地官、土)、礼部(春官、木)、兵部(夏官、火)、刑部(秋官、金)、工部(冬官、水)。

有趣的是,在英文相关词汇中,我们也能找到似曾相识的一个个“西方神仙”。

13.  日:sun,Apollo太阳神;

14.  月:Moon,月神(Luna)是太阳神的妻子, Diana  黛安娜(女性守护神);

15.  木星: Jupiter,jove朱庇特(主神);

16.  火星:Mars ,战神;

17.水星:mercury 墨丘利神,即智慧之神,同近义词:energy , spirit , soul , mind , genius;

18.  土星: Saturn 农业之神。

略微复杂的是金星。

19. 金星:Venus ,维纳斯(爱与美的女神)。 不过,如果我们稍稍了解一下中国“西王母”的故事,也就释然了。

有趣的是,在英文中,金星又被称作Hesperus,即所谓“黄昏星”。事实上,金星既是“黄昏星”,同时也是启明星。英国人不会连这个也看不到吧?英国人强行称之为“黄昏星”,大约是因为中国将金星定义为“金方即西方之星”了吧。

顺带说一下,无论是在古代中国的天文学中,还是在中国的历史文化意义上,北斗星都是十分重要的。

,中国又称之为:勺子星。在《史记·天官书》便说北斗七星“杓携龙角”云云。




毫不奇怪的是,在英文中,北斗七星也是:一把大的长柄杓

20.  北斗:Big Dipper 。dipper :长柄勺。 

五、天文学基础词汇

发展天文学,编制历法,首先得有天文台。

1667年,巴黎天文台成立,这是法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天文台,也是欧洲历史上的第一座天文台。

1675年,格林威治天文台成立,这是英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天文台。

既然是建设了前所未有的天文台,应该取一个前所未有的名字吧?

21.  observatory  :天文台;气象台;瞭望台。

英语中的天文台,是从法语借用过来的。

以前,这里只有瞭望台。在英国人看来,天文台、气象台,与瞭望台没啥区别。

建立天文台的目的,是为了观测天体运行,绘制星图。那么,就应该给星图取一个天文学专业名字吧。

22.  map :地图;天体图。

天上的图,地上的图,都是图,便共用map一个名。

无论是绘制天图,还是地图,都必须依赖几何学。

在英语中,几何学到底是啥意思?

23.  geometry :几何学。geo—metry,即地理测量。

测量之后,最大的工作量是计算。

24.  arithmetic  :算法,算术。arith—metic,即外来的数学。 

六、几句闲话

对于英语,本人是外行。

希望精通英语的人,在用pot做饭,盖上pot cover后,或者将饭菜放到pan后,利用闲暇,多多研究一下中文与英文在天文学、数学,乃至各种计量单位(尤其是代表了海洋文明的航海计量单位)的相通之处。

锅:pot。英文中,盆盆罐罐就是做饭的锅。pot :壶;盆;罐。


锅盖:pot cover 。

pan :盘子。

英语中的盘子,就是汉语拼音。


        



相关文章

     铁证如山:明末耶稣会士剽窃中医,伪造译著,虚构出西洋医学

     明朝末年,欧洲不具备诞生《几何原本》的基本条件

    《同文算指》托名利玛窦,实为李之藻抄袭中国文献而成(系列2)

    《几何原本》作者是徐光启,托名利玛窦而已

     徐光启伪造《泰西水法》,假冒耶稣会士熊三拔所作

     利玛窦的中文著作集锦,令人笑破肚皮

     中国是世界天文学、地理学的祖师爷

     20个英文单词,透露出西方天文学的真实源头

西班牙才是欧洲文艺复兴的中心,格里历也诞生于这里

 明末欧洲传教士说:1610年欧洲天文学水平如此这般

      明末意大利传教士说:“文艺复兴”时意大利是这样的

    “古希腊”“文艺复兴”是真是假?明末西方传教士这么说

     修补发布:利玛窦等明末清初的西方传教士的学问有多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