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开营日志第十篇 | 一场流动的“盛宴”——孙九霞教授带你梳理旅游流动的研究脉络、方法与案例

训练营宣传组 何出此言 2019-09-02

编者按:由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与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联合发起并轮流承办的全国旅游管理博士学术训练营,现已举办五届。博士训练营5届共有近五百名博士受训,本届由中山大学旅游学院负责承办的第五届中国旅游管理博士学术训练营于8月3日-10日在广州召开,有近150名来自全球70所高校的旅游专业博士生参加。本公号将对核心内容做跟踪报道。本文为开营日志第十篇,由孙九霞教授讲授的《旅游流动研究的脉络、方法与案例》。

坚持阅读到最后,会有福利哦

孙九霞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

珠江学者特聘教授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首席专家

主持人寄语

本场讲座由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饶勇副教授主持。提到孙九霞教授,饶勇副教授教授不禁赞叹到:“即便与孙教授是多年同事,我也一直是仰望着她”。尽管孙教授的刊发文章以中文为主,但不论是学术内容、学术质量还是学术成就所达到的深度,都走在世界人类学、社会学领域的前沿。她在指导学生学术研究时,也始终强调必须要实实在在地去感受现实,由此产生一个有趣的研究话题。最后,饶勇副教授表示,在座博士在学术研究中经常会被边缘化、遭遇各种各样的学科迷失,由此,隆重邀请孙教授来为各位学员进行解答。

第五届博士训练营第十课饶勇副教授主持

孙教授精彩语句回顾

“学旅游的人还是应该多读些其他学科(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等)的原著书籍,这样脑子里不会太空,就旅游说旅游是说不出什么东西来的,更重要的是探索其中富含的意义与原因。”

“北京和上海被称为“国际性大都市”,广州被称为“国际性大集市”。但是只有“集市”才是你的,才会跟你的生活密切相关,你才不会产生疏离感,老百姓的生活状态才会很强。那么,从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抽取旅游的问题就变得容易了,带着论点就容易形成一定的看法。”

“做研究,跟社会科学传统学科相比,旅游学科理论深度不够;做行业,我们不了解整个业态的投资运营与管理;对于消费者,我们也是一知半解。但这并不代表我们的旅游研究就没有用,相反,业界特别需要我们,他们缺乏对旅游规律的把握和对旅游专业知识的理解,而我们需要的是打通并挖深。”

讲座精彩内容呈现

孙九霞教授强调,在座博士生是未来旅游研究的中坚力量和重要群体,要重视把握一些动态性、方向性和趋势性的领域,不仅要具有旅游视野,更应该具有全球化视野

旅游研究缺乏成体系的成熟理论支撑,这样的情况下,一方面,我们可以用其他学科的理论解释现有的旅游现象;另一方面,旅游世界里许多现成理论尚未充分探索,例如“流动性”。

以下就是这场旅游流动知识“盛宴”的主要内容。

孙九霞教授在授课

认真听讲的学员

现代社会新常态:全方位的流动

“现代社会的主题是关于流动的”,全球化背景下呈现出丰富的流动景观,流动的生活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整体趋势,时空压缩背景下出现生活节奏加快、文化多元化、社会去差异化以及消费的虚无化等现象。此外,原来的地方束缚被逐渐打破,个体可以在更加自由的社会结构中寻求发展乃至自身的社会流动,能否流动以及流动速度成为现代社会阶层重建的新标准。

全方位的流动中,旅游成为一种流动性强、要素复杂的典型现象。旅游流动谱系极具广泛性和延展性,既跨越时空尺度,也跨越现实、想象和虚拟。旅游流动是一系列要素的流动,首先是身体的流动,与之相随流动的各种资源、关系、权力等要素共同构成了旅游流动系统。

第五届博士训练营第十课旅游流动 课间互动

社会科学的新流动性范式


孙九霞教授首先介绍了社会科学领域一直以来存在的两种认识流动的视角:定居主义与游牧主义。孙教授强调采取辩证的视角看待流动与静止,需要认识到固着和流动同是流动性的面向。

定居主义认为,静止和固定的节点(地方)才是最重要的,流动只是方法和手段。相关讨论更多缘于对初民社会根着性的强调,强调人与地方的意义牵涉。人文主义地理学的理论视野中也有类似的倾向如对“地方与无地方”的讨论。

而游牧主义赋予流动以意义。流动常常被作为一个隐喻的概念使用,流浪者、漂泊者、旅游者等都是象征流动的各种隐喻,而这些隐喻构成了现代社会和空间流动的各种话语。游牧主义的取向使得流动所表征的多元社会向度得以凸显。

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

约翰·厄里:“流动的社会学”

当前的社会科学面临或正在进行流动的转向。厄里等人提出了新流动性范式,认为应当建立“流动的社会学”。传统的社会学研究范式具有边界性和静态性,类似于定居主义对流动效益和效率的强调。而新的流动性范式则弥补和修正传统范式的不足,采取综合的研究取向,关注流动实践和过程,以及流动所产生的经验、差异性和多重社会关系的建立及其动机和影响,赋予流动现象更加丰富的社会文化意义。

如何理解流动性?流动性是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是像时间、空间一类的普在性概念。流动性可以使得不同主题得以从事多元化的并置和比较,对流动性的思考、书写和描述,实质上是一种揭示的过程。

流动性语境下有着多元的议题。如流动性与地方(置身于全球流动的网络之中的地方如何重新建构其地方意义);地理流动与社会流动(二者相辅相成,流动深刻影响着社会角色的分配和身份认同的展演);流动性与人口流动(迁移过程作为复杂的生存体验);流动性和城市治理(流动建构着新的城市格局,同时城市内部的流动呈现和生产着新的社会结构);流动性和社会冲突(如何应对流动性带来的冲突是全球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等;旅游流动性更是话题广泛、内容深刻的流动性议题。

新流动性范式下的旅游研究

新流动性范式将旅游研究从社会科学的边缘拉回到社会经济文化的中心位置,旅游不应再被视为边缘和“不必要”。流动性和旅游在诸多研究领域存在固有的联系。

新的流动性范式同时隐含着对传统旅游研究中二元对立概念(“家”和“离开”、旅游与日常、东道主与游客、国内与国际等)的挑战,旅游研究面临“流动转向”。

在旅游系统中,我们往常的注意力都在两端,现在人们追求的是在路上,交通方式本身也成为一种旅游方式,旅游者流动的黑匣子被打开,流动、住宿和体验在旅游中相互交融,重要的是游客“为什么”和“如何”流动,而不是“在哪里”。未来研究强调动态化的研究假设。动态性的研究达到一定程度时可能就会产生新的理论,而流动性恰好提供了这样的空间。

“重要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旅途本身”

旅游流动性的研究议题也因此日趋丰富。汉南等(2014)将目前旅游流动性研究归为三个方面:物质性、汽车流动性和技术,认为三个方面构成了旅游流动性中涉及的诸多关键问题。而旅游流动性研究主题远不止于此:旅游流和旅游模式、旅游相关的劳动力流动、旅游流动与多类型移民的关系、旅游流动众多的特殊自类型等等。

流动性研究的方法论与方法

社会科学流动转向的背景下,流动性研究方法论和方法面临创新和多样化的趋势,这是由新的流动性范式引发的认识论转变的必要结果。流动的方法被认为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种独特方法,强调“一起流动、待在一起、一起观察”的必要性,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一起流动以获得更清晰和更精确的理解。

但同时需要警惕,流动的方法并非流动性研究方法的唯一选择,应当对二者予以区分,重视传统方法与流动方法的结合,利用多元化的方法论,采取温和、开放的认识论和本体论,使流动性研究的方法呈现混合性和多样性。

孙九霞教授同时介绍了多点民族志、流动民族志、自我民族志和过程—事件分析法等作为流动性和旅游流动性研究的重要方法:多点民族志强调田野场景的转换,连接、交互和印证;流动民族志更加灵活、非正式和更加依赖情境,部分模拟研究的流动目标;自我民族志用以描述和系统分析研究者流动中的个人经验以理解文化体验;过程—事件分析法将社会事实看成是动态的、流动的,从宏观结构转向分析“微小实践”,将研究对象视作事件性过程来描述和理解。

旅游流动性研究案例

孙九霞教授结合其研究团队目前的研究分享了多个研究案例,从研究选题、研究过程和发现等方面予以阐述。


案例一:旅游移民在目的地的社会融合

旅游流动使得容纳多元身份居民的异质性社区逐渐取代原本的传统社区,旅游地社会中外来人口和原住居民的社会融合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孙教授分别以穆斯林旅游移民在三亚回族社区的社会适应和洱海边的双廊镇旅游劳工移民的社会融合为例展开分析,同时反思流动社会的个体融合困境。


案例二:道路空间中旅行者的空间实践与流动体验不同于以往强调目的地旅游活动与体验的旅行方式,为什么在路上的流动过程能够成为旅游体验的核心?以川藏公路为例分析基于不同流动中介的旅行者在道路空间中流动的实践过程、特征与体验。


案例三:当代中国“旅游达人”的社会流动路径

回应旅游流动经历对个体社会流动的影响,关注到当下中国新兴的“旅游达人”群体,对具有代表性的“旅游达人”流动路径进行长时间追踪,探讨旅游流动是否构成了个体实现社会流动可能的渠道。


案例四:旅游语境下流动的白族手工艺社会

以大理新华村为例,分析旅游影响下物、人和技艺的流动过程,探讨白族银器流动的社会生命史,及与之相伴的社会网络的流动特征与规律。


案例五:旅游发展背景下的劳动力回流与再嵌入(可能的研究议题)

旅游导向下的农村劳动力回流迁移不同于一般形式的回流迁移,随着旅游业在乡村的发展,乡村地区的人地关系发生了改变,外出的农村劳动力会呈现出由“城”流动到“乡”的回流过程,重新与地方建立联系并“再嵌入”于乡村,个体的外出行为会对乡村旅游发展产生影响。

未来的研究方向


孙九霞教授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指出旅游流动研究领域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研究方向:

未来的旅游流动性研究应当从对流动现象的关注上升到对流动性本身的探讨上,注重理论对新范式的回应;注重研究话题的广泛性,同时要关注中国特殊的旅游流动实践和情境,如中国特殊的生活方式流动,旅游引导下的乡村劳动力回流,东道主、旅游移民、游客、经营者等不同主体(不同类型)的旅游流动体验及其主体意义建构等;

此外,需要关注旅游流动中的时间问题,时间地理学的分析方法以及人类学等学科中对时间过程的分析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与借用;关注流动性增强背景下的社会冲突与地方治理问题以及流动自由与流动正义的价值,理解固着性所塑造的群体情感、社会空间及其社会意义,以及背后所彰显的权力、平等等问题。

营员提问环节

Q1.我自身是管理学背景,研究地方感和地方依恋问题时关注到流动性,在申请基金时也被拒,那么当被问到学科归属问题时我自身也比较疑惑,它是一个管理学的问题还是一个社会学、地理学的问题?也希望教授能够对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的身份认同或地方感变化对自身或社会影响的深入研究提出一些建议。


孙教授:地方感和地方依恋是地理学的问题,学科归属一定属于地理学,基金要资助你肯定是看对学科的贡献。但你是受的管理学训练,就希望你能够回归到管理学上,使用管理学的范式解释地理现象。地理学的基金需要回归到地理学的话语体系当中,相应地,在申请管理学的基金时,就要用管理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去解决这样一个现象。那么等你转过来之后,再重新思考寻找新的切入点进一步深化。

山东师范大学 贾衍菊教授(厦门大学已毕业博士)

Q2.在做移民的地方融入问题时,在丽江访谈过程中访谈对象回答:我很喜欢这个地方,我的经营状态也很好,但是将来我还是会离开这个地方。那么就引起我一个困惑,这些人是属于旅游移民还是旅游流动人口?我应该怎样去界定旅游移民这样一个人群?


孙教授:现在关于旅游移民的定义有很多,有不同的说法和角度。我们通常将流动人口也纳入、统计在内,例如半年以上的计入在册,而旅游的季节性特别强,更缩短了这个时间,我们有时在界定时超过3个月的就算是旅游移民。

陕西师范大学  黄清燕  博士研究生

Q3.新、旧流动范式的本体论是怎样的,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孙教授:PPT中列出的表格事实上并没有给出准确的答案,它目前还处于一个演变的过程中,流动范式还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因为范式是指导一个学科发展的成熟理论及方法论。而现在的一种方式是用新的范式来反思旧的,是一种出发点。在旧的范式中,我们认为固着是为了动,研究动是注重效益和速度,而动也是为了不动,例如阶层流动后就是想要实现固化,但在新的范式中,现在的就是阶层之间的流动,而不是固化。它其实是一种开放的理念,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这件事情还在路上,并没有固定的答案。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曾韬 老师

Q4.盲人、身体残障的人很少旅游,而聋哑人有进行旅游,国外文献是与聋哑学校进行合作研究聋哑人,而在国内很难进行研究,那么我就想我能不能自己假扮聋哑人来进行研究人际互动与旅游体验的问题?


孙教授:我觉得不一定要到假扮的程度。你可以使用参与观察,与他一起行动,同吃同住同游,参与他们的活动。但是你也可以学一下手语和哑语与他们交流,这也是人类学家要求的,学会他们的语言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可看到深层的社会歧视对他们的影响。那些原来研究吸毒者、同性恋者特殊群体的先行者的研究一定能出好东西,因为我们还不清楚这样特殊的群体的具体情况。

湖南师范大学 彭建 博士研究生

Q5.民宿业主也算是流动的群体,那么我是比较好奇您在这方面做的是哪些内容的研究?


孙教授:我们通常把民宿业归为旅游小企业。双廊很大一部分就是旅游小企业主。我对这个的研究最开始关注的是丽江古城的驱客事件,想做的是契约关系在旅游语境中的有效性。那么第二个就是游客的互动问题;第三个问题就是旅游小企业主的创业幸福感这一话题,还有一些本地精英与外地精英的知识传播等问题。

华侨大学 王璐 博士研究生

孙教授为学员解答疑惑

孙教授解答学员问题

主持人结语

讲座结束后,饶勇副教授总结道:这样的交流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也颇为有趣。美好的时光总是过得太快,上午的三个小时一眨眼就过去了。应该说,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孙教授为我们展示了以人类学为基础进入旅游研究领域,在忠于某学科的研究方法的前提下,在旅游研究领域找到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而她的团队也做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选题。饶勇副教授认为,今天最大的收获是,孙教授告诉了我们旅游研究可以很有趣,可以很有用,也可以很有深度。

延伸阅读

1. 《虚无的全球化》——乔治•里茨尔

2. 《乡土中国》——费孝通

3. 齐格蒙特·鲍曼的“后现代性三部曲”:《流动的现代性》、《流动的爱》、《流动的生命》

4. 约翰·厄里的“流动的社会学”:《超越社会的社会学:21世纪的流动性》、《游客凝视(The Tourist Gaze)》、《流动性(Mobilities)》

5. “过程—事件分析法”经典研究:孙立平. 实践社会学与市场转型过程分析[J]. 中国社会科学, 2002(5):83-96.

6. 民族志方法:《民族志的深描与浅析》——马库斯

7. 案例一延伸阅读:孙九霞, 黄凯洁. 融合与区隔:穆斯林旅游移民在三亚回族村的社会适应[J]. 民族研究, 2016(6):61-69.

8. 案例二延伸阅读:孙九霞, 王学基. 川藏公路与鲁朗社区的旅游中心化[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6):36-44.

小编最后福利大放送!

享用过一顿旅游流动知识的“盛宴”后,想着大家一定是有些“酒足饭饱”了,不用着急,慢慢消化!那么小编也在“宴会”的尾端赠送给大家一些带得走的“伴手礼”!为了让大家能够更好的消化这顿营养大餐,小编尽力搜寻孙教授推荐的原著书籍,帮助大家进一步深入阅读和理解,以便能够和孙教授形成进一步的交流和对话!当然,小编能力有限,只能将搜寻到的鲍曼“三部曲”中的两部曲(英文)、厄里的《游客凝视(The Tourist Gaze)》(英文)以及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的有关链接分享给大家,当然也希望更有能力的你们能够找到其他的资源分享给小编和读者,小编随时等着你们来撩哦~

戳一下,带走您的“伴手礼”~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LBRyCWl__mBIEr2pTH-esQ  

密码: 97fn


撰稿人:张庆芳

摄影:徐雨晨

照片整理:徐雨晨

排版:徐文月

校对:彭菲、徐文月


本届往期精彩内容呈现:

为了共同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基础:第五届旅游博士训练营开幕

保继刚教授的训练营开幕式致辞:建立共同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基础

开营立军规|元老宋海岩教授畅谈科研伦理:做一个有责任感的研究者

开营日志第三篇 | 李刚老师的《旅游与酒店研究定量方法》你值得拥有

开营日志第四篇 | 曾国军老师带来基金申报与论文写作“美食大餐”

开营日志第五篇|王永贵教授吐“真经”,请速收下实用的工商管理研究秘籍

开营日志第六篇 | 戴先炽老师助力科研论文从想法到发表 ——做有趣的研究,让学术更有味道

开营日志第七篇 | 王宁教授:穷究于理,成就于质——质性研究抽样与资料分析

开营日志第八篇 | 案例开发与研究——小案例大智慧 欧阳桃花教授系统讲解案例研究

开营日志第九篇 | 黄业坚老师“大小数据”混合应用的道与术

学术论坛|文旅产业与特色小镇未来十年:“特”“色”“小镇”

博士训练营 | 研究设计讨论专场(上篇):学术火花在这里激荡

博士训练营 | 研究设计讨论专场(下篇):思想在这里碰撞


获取更多训练营的课程内容,请长按下方图片关注公号获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