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武龙:“问题导向”是脱贫攻坚的钥匙丨寻找最美第一书记

2017-07-10 党建全媒体 南方先锋号

上南方先锋号 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编者按

为进一步宣传广东脱贫攻坚成绩,展现脱贫攻坚一线指挥官风采,由广东省扶贫办、南方杂志社联合主办、广州鸡博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协办的“寻找最美第一书记”大型全媒体系列报道持续推进,今天推出系列之三十一《张武龙:“问题导向”是脱贫攻坚的钥匙》。


张武龙丨口述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 李焱鑫 刘树强丨 整理


有人说,第一书记是派驻过去的“外来干部”。对我而言,来到和平村工作就像回家一样。


以村为家,是做好扶贫工作的关键。因为等待我们的,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表格,而是热腾腾的农村生活。一年多过去,我依然记得学校领导最初的叮嘱:“从今天开始,广外艺与和平村就是一家人了,我们要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把“公事”当作“家事”,把群众当成亲人,内心便会充实许多:所有的付出都是心甘情愿,所有的辛苦也都值得。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卢羡文(右三)深入和平村调研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院长曾用强(左一)走访慰问贫困户陈敬绍


和平村委会距七拱镇政府约7公里,山多地少,有着粤北农村的典型面貌。如何让乡亲们尽快摆脱贫困,是对我最大的考验。


脱贫攻坚千头万绪,往往是矛盾与困难交织,要想理清头绪,摸准命门,就要有一套完善的工作方法。驻村伊始,我想了很多,决心把握问题导向,有针对性地出实招、想办法。


问题导向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正视问题、找准问题、解决问题。其实驻村工作的关键,就是及时解决群众最关心关注的事。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我把工作重心放在了以下几个方面:为贫困户稳定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水平,为贫困村改善居住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帮扶”,就是有“帮”有“扶”,“兜底”与“支持”相结合。比如针对全村55户172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我们建立了“长短结合”的脱贫项目,让这些贫困户心里有底、手上有业。


说到“长”项目,我们学校自筹资金51.6万元,利用省财政资金103.2万元,通过融资建造602千瓦规模的光伏发电项目,确保有劳力贫困户人均年收入约3000元。同时,学校自筹资金50万元,利用省财政资金17.2万元,入股小水电站,确保有劳力贫困户人均年收入超过800元。


说到“短”项目,就是围绕“有土”“离土”做好两篇文章。比如我们以“贫困户+外出务工+奖励”的形式,帮扶奖励有劳力贫困户转移就业、增加收入,同时,通过“贫困户+种养帮扶+小额贷款”的形式,帮扶资助有劳力贫困户发展种养殖业、增加收入。


一年多时间,我感觉乡亲们的心气起来了,很多贫困户不再怨天尤人,而是积极与我们交流,请我们帮助找准致富的路子。比如我们经常邀请农技专家到村里讲课,前往听讲的乡亲们总是挤满了整个会议室。


张武龙(左一)深入调研贫困户田螺养殖情况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帮扶和平村贫困户提升种养技能培训会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帮扶贫困户发展种养殖业


和平村贫困户签订入股小水电站协议


“问题导向”是扶贫工作的动力源,脱贫攻坚不可能一蹴而就,问题导向也就贯穿始终。


和平村山多地少,宜于发展养殖。在前期调查和征求意愿的基础上,我们为贫困户发放化肥、鸡苗和饲料。并邀请农技专家授课,传授科学、先进的种养技能。


老问题解决了,新问题接踵而来。如何让这些农资真正成为致富的“种子”,而非马上变现的“果实”?我们想了一些办法,要求贫困户在领取农资前签订《相对贫困户发展生产承诺书》,承诺收到的生产资料全部用于自家农业生产。


和平村所有的问题,就是一个“富”字。这个“富”字,既是乡亲的充裕,也是生活的便利、环境的优美,并实现三者互相促进。一年来,我们依托清远市建设美丽乡村的契机,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切实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并按照县镇的工作部署,积极做好乡村休闲旅游业这篇文章。


在和平村,有着著名的“学发公祠”,由爱国华侨朱海均先生为纪念其父朱学发而建,其宏壮之规模为北江数府州所未有。目前,阳山县和七拱镇正计划建设大禾岗学发公祠乡村旅游示范点,打造集民宿餐饮、生态景观等新业态于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观光产业区。我们也会全力配合好县镇的工作部署,按县镇的要求落实好相关工作,力争通过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带领村民致富奔康。


一年多来,和平村的面貌有了可喜变化。“污水靠挥发,垃圾靠风刮”的现象得到了很好根治,休闲小公园、体育健身设施一应俱全,集行政、卫生、教育、金融、电商“五位一体”的公共服务中心投入使用,多个村组顺利通过清远市第一批美丽乡村建设整洁村(示范村)验收。2016年,和平村整体工作在全镇18个村(居)委中排名第1(2015年排名第13),农综改工作、美丽乡村建设也得到上级部门的好评。


回想驻村这一年,我内心唯有一种感恩,感恩学校给了我一次提高自己、丰富自己的机会,感恩各级党委的指导和帮助,感恩镇村干部的齐心与协力,感恩乡亲的信任和支持。而每当有人问起驻村工作有怎样的艰苦,我总是微笑以对:和平村就是我的家,为家付出,只有欣慰,没有劳累。


和平村人居环境整治效果、美丽乡村建设一角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大学生到和平村开展关心、关爱留守儿童系列活动


学发公祠


第一书记主持召开党员大会选举新一届党总支部委员会委员


张武龙和七拱镇领导,与和平村新一届村党总支部委员合影


寻找最美第一书记

广东省扶贫办 南方杂志社 联合主办

统筹丨戎明迈 执行丨李焱鑫 运营丨刘树强

系列报道

李德刚:人到,任务到,心更要到

李军:物质脱贫,更要精神脱贫

黄德山:走进深山,是为了走出贫困

钟汉宏:这个最美揭西人来自他乡

邓波群:唱好脱贫攻坚的客家新歌谣

林晓丹:一位80后母亲的驻村故事

邢华龙:整村搬迁,黄正村走进幸福时间

韩志勇:这个群主不简单

郑晓峰:金光大道上走出“村长伯伯”

伊江林:“小鲜肉”也有大作为

梁音:做好人,不做“老好人”

王培忠:饶平柘林的海风最提神

曾庆辉:带头吃苦才配得上这个头衔

陈光:从“白面书生”到“乡镇干部”

林炎勇:让几十年的“饮水难”终成历史

侯广勇:“三地分居”为“大家”

古新标:援非归来的驻村人

彭彬:我是一名“番薯哥”

郭朝明:妻子临产,我离开了家

覃朝阳:送钱送物,不如建个好支部

杨小帆:新点子走出新路子

孙凯军:总书记的接见,鼓舞我前行

谢云峰:“敢啃硬骨头”的葛坪村“设计师”

梁劲:用知识改变贫困乡村的命运

李云华:土地就是“农垦人”的家

张剑峰:从“县长”到“村长”

钟培敬:人到了村里,村就在心里

翁如萍:咱村来了女书记

张俊峰:沧海之旁出桑田

冯永成:扶贫十五年,我无怨无悔

特稿:南方杂志笔下的“最美第一书记”,省扶贫办主任为他点赞

致敬脱贫攻坚的一线指挥官!


致敬第一书记!


【寻找最美第一书记】 

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有多少位第一书记,就有多少座被改变的村庄,就有多少个动人的故事。


讲好一个故事,树起一面旗帜。欢迎各省直、地市组织部门提供先进人物报道线索,也欢迎各界人士推荐或者自荐。在这里,您可以针对穷根子开出药方,可以发布求助信息,可以充分阐述对脱贫难点的思考, 把您的心里话,和我们、和读者倾诉、分享。


联系邮箱:nfdysj@163.com,或在南方杂志微信公众号留言。

《南方》杂志订阅电话

(020)87377371


来源丨南方先锋号

编辑丨林琳 莫群

统筹丨戎明迈

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广东最专业的党建传播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