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戊荪:评《江边对话——一位无神论者和一位基督徒的友好对话》
▲2006年9月,《江边对话》出版。
交流、理解、探索、友谊、和谐
评《江边对话——一位无神论者和一位基督徒的友好对话》
有关科学、宗教,尤其是神学、哲学的书籍,往往不为大多数读者所青睐。但新世界出版社的新书《江边对话》(2006年出版,编者注)非同一般,它有自己独特的视角,使用的是通俗的语言。所以人们,无论是青年、中年还是老年,即使过去没有涉猎这些主题的,都可以从这两位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意识形态和职业背景的公众人士的思想交流中获得启迪和乐趣。
这本书记录了中美两位高层人士的思想交流——不时还会出现相当激烈的交锋——双方不断向对方提出问题,同时也不断企图解答这些问题。但正如孔子所提倡的,君子之争应该像一场传统的射箭比赛,赛前相互作揖谦让,赛时全力以赴,赛后彼此对饮,表示领教对手之长(《论语.3.7》,“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他们比的不是中的的多少,不是谁是谁非,而主要在于谁的论点和论据更有说服力,更能体现自己的风格。所以,在这场文化对话中,解答双方讨论的问题,要靠读者自己去思考,去寻求,这就更增加了这本书的魅力。
赵启正曾多年任政府发言人,但他的权威性不完全源于他的身份,更多的还在于他态度诚恳、知识渊博、思路清晰、语言生动,因而赢得国内外受众的欢迎。他的前两本著作《向世界说明中国——赵启正演说谈话录》和《向世界说明中国——赵启正的沟通艺术》(分别于2005年、2006年出版,编者注)在市场上畅销就是有力的证明。现在他已退离官位,但仍然活跃在对外传播界,参加各类国际会议,还是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院长,可以说是我国公认的形象大使。路易斯·帕罗是美国著名拉美裔的布道家,经常在美国和世界各地布道,每每听众成千上万,反应热烈,还出版过数十本著作,他的学识、口才和个人魅力可见一斑。
赵启正在《江边对话》的发布会上说,他在此书中代表了我国知识分子,这确实是由衷之言。他的发言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和向往,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对社会的关怀、对老幼病贫等弱者的同情、对真理的追求。他说明,虽然中国传统的入世哲学基本上没有涉及宇宙和生命起源等“终极问题”,而且中国人大多不信教,但同样可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崇高的个人理想、社会道德等价值观念。
但我认为,赵启正发言中独到之处,也是最有说服力和吸引力的地方,还是他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在肯定《圣经》的文学、历史和伦理价值的前提下,他对其中“创世论”的分析,特别是对光早于太阳的说法,提出了一个物理学家的质疑。而“创世论”又是神存在的不可少的依据。他强调,仅仅靠想象和推理是不够的,还要有实证,实验室里的实证或现实生活中事实和数据的验证,这些是任何其他权威所无法代替的。大家知道,这种方法是近现代科学发展的前提和依据,当代自然科学的惊人发展和成就一再证明它的有效性。改革开放初期,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讨论,正是以这种思想方法战胜教条主义,从而使广大人民解放思想,焕发出巨大创造力,由此推动社会迅猛前进。
赵启正曾是一位核物理学家,他担任国新办主任不久,就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以这一科学精神,用事实和数字,有力地驳倒了美国议员考克斯造谣我国盗窃美国核机密的报告,使这个无知的政客输得精光,关于“考克斯报告”的新闻在美国被评为当年十大坏新闻之一。
帕罗是位美国神学家,又是颇具影响的布道家,有学识,多年来往返于全球各大洲,与广大群众有着密切联系。他以自己的激情和雄辩之才,赢得不少的信徒,可以说是一位现代西方基督文化的杰出代表。他曾多次表示自己对中国人民、中国文化的特殊感情。在对话中,他为自己的宗教信仰做出有力的说明和“申诉”。他说,有不少大科学家也是基督徒,这说明科学并不能解决人类、社会和个人的所有难题和困惑。人们在物质需求之外,还有对神、对来世的期望。他认为宗教是社会的黏合剂,真正的宗教徒应尊重无神论者,因为后者往往对神的存在与否有过认真的思考。
我以为,无论是有神论者或是无神论者,教徒或非教徒,都能像帕罗那样彼此持有同样宽容的态度,我们的世界将会赢得和平。两位对话者一致的意见是,孔孟之道与基督的教义有着众多的共同点,这些都是人类精神财富的精髓,也是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基础。正是在这种交流和理解的基础上,赵启正与帕罗建立了牢固的友谊。
人们对客观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需要上下求索,终身学习,包括向不同文化和不同观点的人学习。认为自己已经掌握所有真理而别人一切不同看法都是错误的人,往往是视野狭隘、思想僵化、坐井观天的愚人。《江边对话》的两位智者不断提出问题,不断寻求答案,通过发人深思的交流,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客观世界,探求真理,播种友谊和了解的途径和方法。
其实,真正有效的交流并非易事,既要有尊重对方和容纳百川的心态,又要有优异的理解力和表达力,做到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两位出色地显示了自己在这方面的才华。处于网络时代的今天,不仅有志于传播、特别是对外传播事业的同行,即使是那些有志于学习交流艺术的青年,也可以从中汲取营养。
《江边对话》提出了许多意义深远的倡议。如,为什么不能大力开展宗教徒与非宗教徒以及不同宗教之间的对话呢?当今世界,文化冲突论和“保卫文明”的论调甚嚣尘上,其结论只能是战争解决问题。而开展对话的思想给世界提供了另一种选择,也可以说是唯一明智的选择。因为事实已经证明,战争是无法解决文化冲突的,当然也无法平息信仰分歧和宗教矛盾,相反,它只能激化这些矛盾。
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应该看到,尽管我国大多数人都是非教徒,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是宗教徒,而宗教徒中基督教和天主教徒又占了多数。因此,了解宗教,了解基督徒的信仰,可以说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乃至和谐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另一方面,主要是由于反华势力的宣传,西方世界仍有不少人相信中国没有宗教自由;他们往往认为,既然中国共产党员都是无神论者,中国政府当然会反对宗教和迫害宗教。《江边对话》中,赵启正用事实说明了我国政府的宗教政策和介绍了中国宗教的实际情况,帕罗则以自己在中国各地的观察印证了赵的叙述,对西方读者来说,这是了解真相的可靠途径。
总体上说,这是一本严肃的书,涉及困扰人类的一些重大问题,但读来却没有任何沉重感;正相反,由于谈话起伏跌宕,时而带有幽默和激情,使人兴趣昂然。如,帕罗对赵启正说,你对《圣经》的概括真好,你可以当传教士了;赵启正对帕罗说,我要小心,否则会被引入歧途,还说,我们是好朋友,要是能上天堂,我一定会去找你,让我们先交换联系密码,免得失之交臂。这些都体现了前面所提到的对话风格,让读者时而发出会心的微笑。
历史上曾有过许多传世之作采取了对话形式,如我国的《论语》《孟子》,西方的《圣经·新约》、柏拉图的一些论著(体现了他的老师苏格拉底探求真理的方法,即所谓Socratic method,也是辩证法的雏形)、爱克曼的《歌德谈话录》,但纪录一位无神论者与一位有神论者的对话和交流,这可以说是首创,它已经在美国引起了广泛的兴趣,相信它在我国也会得到各方面的关注,成为一本雅俗共赏的书籍。但愿我们的青年人能花点时间去品读它,相信他们将会从中受益。
作者:林戊荪,中国著名翻译家,中国翻译协会顾问,中国外文局原局长。
▲点击图片购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