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演讲丨刘泓志:数字化驱动下的城市新空间与新场景

鬼鬼匠
2024-08-30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数据团 Author AECOM











本文内容来自AECOM亚洲区高级副总裁刘泓志今年五月在“数字创想家”暨大创智数字赋能工作坊活动宣讲会上的讲演(节选)。



我们需要一座怎样的城市? 


城市要具备辨识度。城市值得去记忆,要具备它一定的特质,而标准化是追求高效的手段,数字化如何结合城市空间的标准化和个性化?


城市要具备包容度。城市运营要讲究效益,但是要容许差异,数字化如何平衡城市运营的效益性?


城市要具备信任度。数字化如何兼顾城市治理的信息与信任品质?在这次疫情之下,起初信息的不流通不透明导致了一些问题。城市所追求的品质,是靠管理和使用信息,帮助城市建立人与人、人与政府、人与机器之间的信任感。


作为城市规划设计师,我们应该设计一个怎样的城市,能够让人感到舒适、安全?我们要一座怎么样的城市——这个问题要回归到我们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


认知能力:城市的发展不外乎在变与不变之间做选择,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我们能够通过数字手段去让城市朝着更美好的一面改变,在这其中,认知能力帮助我们选择。


创新能力:我们不止要为未来的“变”而创新,更要利用创新的力量将过去“不变”的留存下来,比如城市的肌理、文脉等。创新能力的背后是想象力和运算力。


设计能力:设计能力包含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这种角度来思考设计,我们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印度建筑大师巴克里希纳·多西(Balkrishna Doshi)曾说:


“设计可以把居所转化为家,把住宅转化为社区,把城镇转化为机遇的磁石。

Design converts shelters into homes, housing into communities, and towns and cities into magnets of opportunities 。”


居所与家、住宅与社区、城市与创造机遇的城市,它们的差别在哪里?这就是设计可以发挥功能的地方。



 01

进化中的城市空间与场景 




后疫情时代的城市发展课题


此次疫情给我们带来很多冲击。后疫情时代,传统技术体系应对城市发展的课题可以总结为三种困境:

  • 问题本质的多元性和技术方案的单一性之间的局限;

  • 城市宏观发展战略和实际生活质量创造之间的落差;

  • 城市静态设施与空间和城市动态发展与需求之间的矛盾。



城市不是人口或建筑的简单集聚,公共服务才是城市的核心要素。因此,城市空间的定义也不应只是在物质空间层面,任何发生供需活动、公共活动的空间,我们都把它看待成城市空间。在这样的基础下,设计得到了拓展,数字化技术也将有机会与城市空间结合。


城市运营的要素


城市的本质是服务,是满足供需关系与公共品质的服务体系。基础设施是城市供需的核心系统,公共资源是城市的供需基础,公共服务是城市的供需产品,公共空间是城市的供需载体,而公共品质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品质。公共品质包含三个面向:公共服务、公共资源,以及公共空间。 


城市场景是一种需求


城市即服务,城市空间不仅有物理空间,还有数字空间和社会空间。而城市服务的提供、资源的转化,其中间的需求就是场景,城市场景是一种需求,从这个角度看场景,场景就脱离了物理空间的概念。


城市空间的拓维与进化


城市空间有三大维度,除了较熟悉的物质空间,还有数字空间和社会空间。物质空间要发挥的是环境能力,数字空间要发挥的是一种科技能力,而社会空间要发挥的是一种人文能力,用信任用关系去补足或加强过去没有办法做到的工作。


城市空间的三大维度


三个空间之间有很强的介面和关联。在单纯固定化的物质空间中加入流动性的社会空间的思考,就会形成场所;同样的思考应用在社会空间和数字空间之间就形成场景,数字空间能够动态响应和匹配多元化的社会空间的需求。


城市空间一直在进化当中:

 城市空间的进化


物质空间:

  • 第一空间——原生态的自然平衡

  • 第二空间——自然环境质量与城市环境质量的平衡

  • 第三空间——自然环境质量、城市环境质量、人类感性质量的平衡

数字空间:

  • 数字化1.0——以GIS为支撑,行政导向的线形管理体系

  • 数字化2.0——以云计算为支撑,市场导向的面型服务体系

  • 数字化3.0——以IoT为支撑,生活导向的全方位管理+服务体系

社会空间:

  • 初始社会——人与物的需求关系

  • 进阶社会——人与人的需求关系

  • 高阶社会——人与精神的需求关系


在可见的未来,场景将引领未来城市空间发展。场景就是需求,世界的发展,正是因需求而产生新的科学探究、技术探索、市场机会,哪里有需求,我们的技术就会往哪里走。过去我们只接受客户的命题,但未来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找到命题。当传统规划设计与数字化结合,产生的结果不是必然,重要的是我们要找到命题所在。 


城市空间进化


从城市空间进化的角度看,物理空间、数字空间和社会空间分别代表了环境、技术和人文驱动的进化,而空间本身在类别性、主体性、公共性和空间性上也产生了改变:


 进化中的类别性


进化中的类别性:从传统规划系统认定的开放空间,包含公园、广场、水体,进化到街道,再到公共建筑和相关的基础设施,比如图书馆、社区中心、市集等等,这些都被认为是公共空间。公共空间的类别变得丰富起来,它可以进化到任何公共可感知的空间,如城市风貌、建筑天际线等。此外还包括信息共享和交换的空间。 


进化中的主体性


进化中的主体性:公共空间的拥属权通常是政府,但从运营的角度来说,公共空间还有很大的弹性,其主体性也在进化。如果我们可以将权属拆解成拥属权、开发权、管理权和使用权,公共空间就可以产生更多资源要素交换的可能。


进化中的公共性


进化中的公共性:我们所有的土地或空间都是有权属的,从公属权,到私有权,还有混属权,从公共性角度,存在公共性、半公共性和私有性,但科技的进化帮助我们重新去理解空间的权属,公共空间可以从私有性向公共性集中。城市空间跟实体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模糊,空间可以被多种功能使用,其过程将打破刚刚提到的主体性的问题。


化中的空间性


进化中的空间性:物理空间、数字空间和社会空间为人居而服务,我们叫它人居场所空间(Space of Place);对应还有另外一个空间叫做要素流动空间(Space of Flow),要素流动空间的公共性越来越重要,包含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承载这些流动的空间载体,无论它是物理的、数字的还是社会的,都可以看待成公共空间的一部分。


资源要素流动促进城市发展


2020年4月9日国家出台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中提到,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都是非常重要的要素,要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的改革,对要素市场化进行运行机制的改善。这一政策首先定义了资源要素,其次表明要素是可以被价格化的,最后说明要素是可以在市场化的机制下运营,是可被交换的。这一政策让我们能够通过可衡量的尺度去看待资源。


数字技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城市或经济体的发展,需要考量三件事:是否有资源要素,是优质要素还是劣质要素;要素是否有可流动性与可交易性;是否具备匹配要素的机制和能力。让城市供需更高效地平衡,就是城市治理。数字技术能够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以多维度城市空间和数字化公共服务系统,将更有效促进资源要素的强流动与大循环。 


城市发展与空间结构


在数字化的背景下,城市发展有三大趋势与效应:

  • 基础设施共享——降低城市运营成本

  • 城市资源匹配——经济分工放大体量

  • 信息经济效应——非线性的收益增长


同时这三大效应会呼应到物质场所空间、社会生产空间与数字互联空间。


传统规划设计的三大误区


  • 少数人决定多数人的需求

少数城市工作者或决策者以专业经验为复杂的全城市人群服务,主观覆盖客观,人们的生活需求和个性选择与决策之间存在断层。 


  • 用静态空间应对动态发展

传统的规划设计产品是静态或固化的,然而城市的需求场景多变,城市发展更加动态化,空间产品和城市发展需求的调适度愈加重要。我们一直用经验取代科学,在工具发展和跨专业合作方面存在挑战。


  • 以理性体系指导感性质量

对建筑或城市质量的判断,最后应该回归使用者或大众的感知和体验。传统规划设计体系是一个理性系统,我们用量化的指标来衡量,但我们不知道最终结果是不是人们想要的城市。


以上的三大误区,可以通过数字化的能力来改善和解决,我们要思考怎样把数字化的能力与传统规划设计的盲点、痛点和难点对应起来。跨行业的运营模式,跨专业的技术路径,和跨时间的空间思维,是未来新的发展方向。


城市设计到城市运营的当前挑战


在城市设计中,许多城市品质最终与设计产生落差,其中很重要的环节是城市运营。在传统规划设计中,我们做空间的环境改造,但没有参与或结合资产;我们常常提供设计技术方案,但没有知识和能力提供机制体制工具;我们常常认为成果很重要,但面向未来城市,它是发展的过程,是以操作为核心内容,而非以最后成果为目的;我们常常探讨课题,课题能帮助指引方向,但如今城市发展是以利益为核心驱动,而我们从来没有触及利益方式。


我们要思考怎么去结合数字化路径,把多方利益、多种机制变成可能。数字化不仅是一种工具,它可以改变我们的传统思维和能力。


空间运营的路径思考


将传统城市空间结合数字化手段变成资产,使其能够进行运营,就能够使空间在存量时代产生最大化的价值。这里可能有三种机遇:


发展机遇1. 数字化能力赋能传统城市产业与公共服务,以设计思维掌握科技+人文的未来价值


未来的城市规划设计,和城市管理、城市运营之间的界限,会随新科技的对传统行业渗透而逐渐模糊。物质空间和虚拟空间的改造与升级行动也将融为为一体。以设计创新 (Design Driven Innovation) 来整合科技创新 (Technology Pushed Innovation) 与市场创新 (Market Pulled Innovation),将设计创新聚焦于融合科技的级数增长和市场的商业效益,创造长效性公共空间。


发展机遇2. 城市是数字技术发展与应用的巨大蓝海,公共空间和公共服务将成为城市活力与产能的新场景。


城市服务产业与行业的技术领域发展长期滞缓,但伴随城市化规模与速率,城市品质已成为全民全领域关注焦点,城市科技 (Urban Technologies)也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底盘与引擎。包含基础设施与公共空间在内的城市公共产品传统上为政府单方主导,然而这种模式只停留在底线的建设维护,缺乏市场机制去驱动灵活的技术体系和运营模式。公共空间与公共服务的产品和价值远远未被开发,应与创新科技共同步进化。


发展机遇3. 通过空间资产化导向的创新城市设计框架,打造资源-资产-服务的通路,和空间+运营+平台的新产品模式。


运营驱动的创新设计(Operation Driven Innovative Design)逻辑将要求企业具备产品和运营的双重能力,并可以在产品设计阶段就植入可运营的技术要素,并通过开放平台运营来放大市场效应。公共空间是城市巨量的土地资源,然而与可建设用地已经发展成熟的技术体系和运营生态相比,公共领域方面停留在粗糙与不平衡的未发展状态。以公共空间的资产化,和空间资产的数字化为手段,将有效驱动传统城市规划设计的升级转型,也合理将政府主导的公共服务开放给市场,通过市场化的智慧技术和精细化的运营管理,创造更高城市品质与更大经济价值。


将负债转化为资产的空间运营设计思路,以提高公共空间利用、开发公共资产价值、创造公共场所品质为目标。面对土地与可开发资源日益稀缺的未来,城市空间的利用效率和场所品质对城市发展和市场空间愈加关键。


然而当下大量公共空间缺乏积极利用,造成市场价值落差、公共资源浪费、甚至城市安全性与竞争力的流失。其关键原因有三:


一是欠缺对公共空间的价值认识与市场挖掘

二是欠缺结合创新技术和投融资机制的公共空间设计产品

三是欠缺对公共空间全生命周期和可经营性的考虑


其分别呼应了三种新的市场机会:平台流量市场、设计创新市场和空间运营市场。


因此,从传统规划设的项目思维转化为产品思维的城市空间设计路径,我们要做三件事:


首先,要创造新平台流量市场。从传统的甲乙方定向服务咨询到发展P2P的多元网状匹配服务生态圈。


其次,要创造新设计创新市场。传统图景式的设计可以进化到数字化的资产设计。


最后,要创造新空间运营市场。未来空间的运营不再是单一政府运营,空间设计方案将可以进化到全过程运营方案。


 以设计创新整合科技创新与市场创新的城市空间设计模式


以设计创新整合科技创新与市场创新的城市空间设计模式,分为三步走:


首先,将公共空间进行资产化,将本来传统的空间权属进行整理拆分;


第二,将所有权、开发权、运营权、使用权每一种权属里的基础数据数字化,让数据成为我们的资产;


第三,通过数据融合数字孪生或区块链技术,让本来复杂的多方合作协调变得简单,一方面推动空间设计,另一方面推动运营设计。而我们的设计产品将不再是场所,还有场景和场域,最后创造一个创新、积极、长效性的公共空间。





02

大创智公共空间提案重点  



科创空间发展趋势


科创空间发展趋势


与全球很多科创空间一样,大创智的发展趋势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社区化环境、数字化发展、低碳式建设、生态化产业、流量型经济,以及运营型增长。


空间经济


因此在传统楼宇经济概念下,我们提出公共空间经济,把两者结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空间经济。我们从前只谈楼宇经济,把可租赁交换的资源要素落在实体空间上——建筑,却忽视了公共空间环节。把公共空间当成资产,不仅是物质资产,还包括经济资产和网路资产,即当数据资产化之后形成可交易的网络。


苏州工业园区公共空间占比增加


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从2006年到2013年,再到2020年,它的公共空间占比越来越大,公共服务设施越来越多,这不是规划决定的,而是市场需求驱动的。


张江科技城与新加坡纬壹产业园


另外以张江科技城与新加坡纬壹产业园为例,它们强调产城融合和用地功能的多元复合,公共空间与公共设施用地的兼容性高,结合用途的比例高。


参考案例


纽约硅巷(NYC Silicon Alley)


纽约硅巷


硅巷的发展背景与上世纪的经济危机有关,在华尔街工作的人受到危机冲击开始自主创业,最终形成了城市中心区的创新集群。它将众创空间纳入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引导众创空间融入城市,城市空间就是众创空间。


肯德尔广场(Kendall Square)


肯德尔广场

 

肯德尔广场是产学研高度结合的创新街区,城市更新与科创空间布局平行,城市就是它的园区。它以高校智力资源保障创新产业发展,强调街区的功能混合策略和塑造新公共空间,以促进创新经济产业集聚,激发城市街区的创新与活力。


布鲁克林科技城(Brooklyn Tech Triangle)

 

布鲁克林科技城


这里包含布鲁克林大桥公园、布鲁克林之链以及布鲁克林文化街区。这一地区原本不是最有土地价值的地方,但现在这里成为了整个纽约房价和租金最高的地区之一,其改变和复苏是从公共空间的优化开始的,人文的能力创造了科创环境。


价值主张


我们的主张就是把消极空间转化为积极资产。无论是桥下空间或是道路、车站等等,所有你认为“本来就是这样”的空间,其实还可以进一步转化为积极资产。

曾经的废弃铁路-现在的高线公园


纽约高线公园(Highline Park)曾经是废弃的高架铁路,它在原有的物理空间条件下进行改造和运营,如今拥有4公里长的景观绿带,30多个计划或在建项目,创造了10亿美元税收、20亿美元经济效益和1.8倍的物业价值增长。

 曾经的破败厂房-现在的创新科技文化区


布鲁克林DUMBO文化区(DUMBO, Brooklyn)曾经是破败的厂房,如今成为了创新科技文化区,其平均地产价值增长123%,混合使用物业价值增长1379%,住宅物业价值增长382%,产业物业价值增长347%。

曾经的交通孤岛-现在的马堤斯公园


马堤斯公园(Campus Martius)是底特律的中心公园,它曾经是一个交通孤岛,如今通过公共空间的运营创造了大量城市活动,每年吸引300万人到访,形成了5个可租赁的公园空间,有一个运营方,投资价值也扩散到旁边的地块。 

曾经的犯罪滋生地-现在的布莱恩特公园


纽约布莱恩特公园(Bryant Park),曾经是犯罪集中的公园,也叫“针头公园”,后来经过改造变成全世界最受欢迎的公园之一,也是全世界第一个由私人企业拥有并运营的公共空间。布莱恩特公园的运营模式是建立第三方管理机构及发展BID模式,创造更多有效运营条件、公共空间品质及物业价值,融合社会活力与经济动力。


大创智发展课题与机遇


大创智在科创空间的发展中有几个重要课题:


在资产存量中创造价值增量;

在产业环境中重塑城市场所;

在建成区域中修补生态网络;

在科创发展中经营社区发展;

在城市运营中打造空间品牌;

在稳定治理中进行数字转型。


针对这些课题,我们提出了杨浦科创生活圈的概念,生活圈的核心我们建议打造创智环。


上海发展趋势与大创智策略


大数据支撑的多维度分析


基于大数据支撑的多维度分析,我们把大创智的区位与市中心区划分成三个圈,每个圈层约3公里,直线距离约9公里,在这里进行区位、人口、企业、服务、活动、对标比较以及发展策略的比较。在区位条件上,人口、企业、设施、活动等各项资源的集聚存在从市中心向外围地区衰减的规律。 


区位分析


从区位分析角度可以看到,横轴是距离市中心的距离,最左边是市中心区,大创智的位置大概在距市中心9公里左右,每条颜色的线分别代表着夜间人口密度,日间人口密度等,可以发现市中心区各项资源要素高度集聚,随着距离增加,资源要素开始减少。大创智区域只有夜间人口密度还维持较高的值,意味着是大家居住的地方,而日间人口密度较低,表示就业人口与居住人口存在落差。而同城活动密度是最低的。


2017-2019年早高峰地铁出站流量变化情况


但是对比中环各片区,整体趋势上,市中心部分地区的就业人口在减少,大创智的就业人口在增加。

商圈辐射


在商圈部分,可以看到2015年,某些商圈的辐射面相对集中在商圈的地理空间区位,但到了2018年,市中心商圈的错合度加大,势力边界逐渐模糊,活动人口来自四面八方。反观大创智五角场地区辐射面相对稳定,吸引范围不断扩大。


整个分析我们做了两种比较,其一是对比市中心寻找现实差距,其二是对比中环各个片区来寻求错位发展。


片区对比:大创智vs市中心


五角场大创智vs中央活动区


将五角场大创智地区与中央活动区对比,除购物餐饮设施密度外,大创智地区人口、企业、文娱设施、活动、环境等多项指标上均与市中心存在差距,同城活动密度与绿化程度差距最大。

五角场大创智vs中央活动区


在购物餐饮类设施外,大创智地区已有较成熟的电影院、咖啡厅、健身中心等基础休闲生活服务设施,但市中心的设施业态更丰富,休闲与文化服务类型更多元。这对于我们的业态带入有指导性的作用。


片区对比:大创智vs中环片区


五角场大创智vs中环片区


对比张江、漕河泾、市北等片区,可以看到大创智地区在人口、企业、设施等密度指标上均相对较高。

企业密度、专利和资本


以科技类企业为例,大创智地区的科技类企业密度为各片区最高,张江是最低的;在企业创新度上,大创智地区单个企业平均专利数高,创新氛围浓;在企业规模上,大创智地区企业平均注册资本较低,中小企业更多。大创智目前的科技类型很多是孵化器,即小企业在这里成长,成熟以后就搬出去了。

房价


在房价均价上,大创智地区二手房均价位居于中等价格区间。

年龄层次


在人口角度上,大创智地区人群年龄层次比较丰富。

就业人口居住范围


在通勤距离上,大创智地区平均通勤距离更短,本地就业属性强。


策略与建议


城市空间即科创空间,公共品质可以带动科创品质。大创智拥有社区化的人口、多元的就业吸引力,以及良好的生活生产服务基础。但基于现实差距,大创智的差异化区域品牌竞争力不够。


针对短距离通勤特色,大创智要立足本地化的服务基础,聚焦于吸引更大范围的就业人群与企业入驻吸引力;针对丰富的人口年龄结构,要提供多样化的服务设施,着重铺垫社会创新的土壤,做强吸引优质企业与安家人口的进驻条件;针对高密度的日夜间人口基础,要发展多时段的城市服务内容,不能只成为一个传统产业园区,而必须是一个社区;针对小企业创新创业氛围,要提供更自由丰富的创客环境,创造持续孵化也能植根发展的服务条件;要善用城市空间与社会资源,补强休闲、知识、文化类的业态,创造更丰富的公共服务产品。


总结来说,科技创新、教育培训、体育休闲是大创智重点发展的业态。


依托大数据的空间治理


目前大创智人口分为三类:工作人口、居住人口和休旅人口,通过大数据工作,我们能够做更进一步的优化,聚焦于更加精细的人口分布匹配。此外我们希望通过人流轨迹的模拟去寻找具体的优化手段,评价并挖掘空间特征,发展潜在可激活的公共空间。

数字平台



我们基于科创集团自有数据资产、政府数据、第三方数据等,搭建数字运营体系,形成一个可拼贴、可叠加、可生长的数字平台,提供持续增值的空间运营服务。它是一个更底层的基础设施,能够把解决问题的方式和寻找问题的方法,乃至运用的技术都整合在一个平台上。


创智环


我们提出创智环的概念,力图打造杨浦科创生活圈的空间品牌。其中包含至少8个重要节点,如江湾体育公园、大学路商圈、虬江水街、阳光绿廊、五角场商圈、创智汇月光街区,以及我们此次发起的数字赋能工作坊活动的工作核心——数字公园。

481绿地数字公园


青年教育家陈小树说:“功能性创造能让人类更好地生活,却无法取代人类对意义的探索。而表达性创造的特点恰恰在于背后的来自记忆、情感、和价值的驱动力。”


美国著名管理学大师史蒂芬·柯维说:“任何事情都有两次创造,你心中对于未来愿景的构想称为‘一次创造’,而在现实中实现称为‘二次创造’。”


无论是两种创造还是两次创造,创造离不开我们对未来的想象。我相信每个人都是城市的“数字创想家”,你对生活的选择与判断,你对问题的表达与寻找,都在改变城市。




近期热点内容——
竞赛
【深规院】深圳西丽综合交通枢纽地区城市设计竞赛【西班牙瓜利亚尔特事务所】深汕合作区中心区城市设计竞赛国际咨询【六大联合体】北京京张铁路遗址公园国际竞赛深圳北站,湾区超级枢纽中心方案惊艳亮相!OMA与SOM竞标,深规院深化落地的设计方案长什么样?

资讯《雄安社区生活圈规划建设指南》城市设计在中国能走多远?【SASAKI】武汉杨春湖高铁商务区总体规划【SOM】广州市历史城区概念性框架规划
二十年后再谈上海一城九镇小街区小街区小街区小街区!!——小街区全要素研究清华、腾讯联合发布“WeSpace·未来城市空间”报告,展望未来城市空间场景!

视频影像城市丨避免城市变丑的六大常识,你知道几个?影像城市丨巴塞罗那超级街区WOW-MOMENT丨 10分钟,看麻省理工教授如何在深圳滨海村落做保护性开发设计!WOW-MOMENT丨 这一次,MLA+用拷贝纸做了3分钟视频汇报,还中了标!WOW-MOMENT丨 当年的北京副中心深化方案,为什么中标?4分59秒给出答案!WOW-MOMENT丨 四分钟,看HASSELL如何用四川话讲完一个滨江设计竞赛项目



清醒不迷,稳中带皮,规划圈最宝藏自媒体!



鬼鬼匠知识星球——“鬼匠识堂”鬼鬼匠团队倾力打造,规划行业知识社群,有态度、有温度、有品质!期待你的加入,与500+人一起聊设计!
我们有品质,我们很“强势”,我们只欢迎靠谱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鬼鬼匠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