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林(云南):令植物专家惊叹的当代愚公 |2017爱故乡年度人物候选人
编写按:本文为2017爱故乡年度人物候选系列人物故事,情归故里,共建家乡,让我们相遇爱故乡!
推荐人:
黄刚 中国滋根乡村教育与发展促进会
推荐理由:
在滋根和其他组织没有资助李秀林老师之前,他已经自己用微薄的收入做云南榧木的人工育苗,虽然失败多次任然没有放弃。由此可见,李秀林老师是很有公益心的一个人,希望带着合作社社员一起为家乡的环境保护和云南榧木的种子资源保护做一些事情。随着滋根项目与他们合作社的项目合作,他更加清晰的明确了合作社要做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乡村的目标。
人物简介:
1993.7-2004.6:在内普乐小学,哈独丁小学,老梅沙地小学,美乐完小前后担任教师,教龄长达11年;2008-2012:特色农林产品种植;2013.9-现今:创建了玉龙县黎明乡森林绿色产品专业合作社。
人物事迹概述:
李秀林年轻时做代课老师,整整十一年的时间都奉献给了偏远山区的孩子们;离开教师岗位后,他回家务农,看到村里种植烤烟和白芸豆破坏环境,又看到榧木等珍稀树种因偷砍盗伐濒临灭绝,为了保护环境,保住珍稀树种,李秀林种起了濒危树种云南榧,并在树下种中草药;考虑到这种混农林种植模式不仅能保护环境,还能提高经济收入,李秀林于2013年成立了玉龙县黎明乡森林绿色产品专业合作社,推广混农林种植模式的同时,进行合作社妇女健康知识培训、农业技术培训,并回收村中垃圾、组织合作社成员为村里修路修桥等。
在地球上,每分钟就有一个物种在消失。云南榧木就是一个正在濒危的树种,它被国家列为二级保护植物。如今,一位农民却以一己之力,勇敢地扭转着这一树种走向濒危的脚步。他就是云南省玉龙县黎明乡的李秀林。被称作奇葩怪人、当代愚公的李秀林曾经做过十多年代课教师,至今仍保留着一种儒雅之气。他是傈僳族人,今年43岁。
成功育苗十余万株
云南榧木是一种生长期长达百年的树种,其木材因质地坚硬、纹理漂亮、颜色鲜艳、气味芬芳,十分珍贵。一棵树可以卖到五六十万,一只榧木做成的水杯可以售价几千元。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该树种遭到疯狂盗砍,导致这种本来就稀缺的树种成为国家二级保护的濒危树种。据云南省林科院研究员马建忠介绍,全国现存的云南榧木可以按棵来数,情形十分危急。
云南榧木在李秀林的家乡就有生长,眼看着这一珍贵树种迅速走向消亡,李秀林觉得自己该做点什么。他开始收集榧木的果实尝试人工繁育,但当他把榧子埋进土壤后,却左等右等不见发芽,反复试验,总也如此。机会总是为有心人准备的。一次,一家名叫中国滋根乡村教育与发展促进会的4A级公益组织,在李秀林女儿就读的学校给贫困生发放助学金,李秀林参加了助学金发放家长会。在这次家长会上,滋根的云南项目主任黄刚说,各位家长在生产、生活中有什么困难,都可以告诉滋根。李秀林大胆地说出了榧子久不发芽的苦恼。没想到,黄刚很快为他请到了云南省林科院的两位专家。由此,李秀林获知:榧木生长期长,发芽期也长,如果要催芽,可以用砂砾人工摩擦榧籽的包衣。李秀林用心去做,耐心等待。一年后,一株株嫩苗破土而出,李秀林喜极而泣。实验成功后,他大量购买榧子,已经成功育种两批,目前,4年生和2年生的各有5万多株,分别长到30公分和5公分高。几年来,他购买榧木种子的投入,已过3万元。
十多万株榧木在滇西北的一片片山坡上被人工繁育成功,这是一个奇迹。一个野生的品种,可以在濒危中实现人工繁育的成功;一个体制外的农民,可以在物种保护上担当历史重任。云南省林科院研究植物保护的专家马建忠这样评价李秀林:“他做了我们林业科研人员想做而没能做的事情。他是真正的榧木专家,我非常敬佩他。如果说我给了他一些建议的话,那也是纸上谈兵。”
又要进行一项新突破
“成功的花,人们总是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作家冰心的这段话,也是对李秀林种植榧木的心路概括。李秀林实行的是有机种植,在拔草中,他和妻子的手无数次被榧木尖利如针的叶扎得鲜血直冒,但仍然不肯使用除草剂;滇西北的早春,近几年干旱很严重,山泉水极其微弱,为了让心爱的榧木喝够水,他和妻子通宵不睡接水浇灌。即使如此,仍然有几百株已经长到30公分高的、培育了四年的榧苗,干渴而死。今年夏季的一次大雨后,大水漫过几层梯田,又损失掉几千株榧木。
刚开始,很多乡亲不理解李秀林的做法,有人甚至嘲讽讥笑:“别人千方百计地砍来卖钱,你却费钱费力地去培育,别人地里种的是粮食,你却种不能吃的榧木。”家里人也有些不理解,多次劝说:“咱们是农民,没有钱,国家要保护的植物,咱们保护不起;孩子读书要钱,咱们吃饭要钱,这种榧木就算种成功,成才也得一百多年,咱们这一代见不着好处,下一代也得不到,孙子辈才有机会,这是哪辈子的事情?”
如果说,李秀林种榧木有点傻,那么,他为了实现这一梦想的具体做法却又很务实。这个“当代愚公”还有“智叟”的一面。种植上,他采取了以短养长的策略,即靠几年内就能见到经济效益的中草药和经济果木,来支持榧木的培养。李秀林共有耕地和坡地22亩,有12亩实行的是榧木和中草药的间作,另外10亩实行的是核桃、花椒等经济果木与中草药的间作。由于投入巨大,现在,李秀林负债已达15.6万元,这对山乡农民来说,是难以承受之重的。但李秀林仍然没有放弃他的榧木梦。
在云南省林科院的马建忠看来,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农民,能把从来无人种植的榧木繁育成功,就已经是了不起的成绩。但更让他惊叹的是,在种植成功后,通过微信结识了浙江香榧种植同行的李秀林又有了新的打算:对榧木进行改造——让云南榧木与浙江香榧实行同属嫁接。浙江绍兴一带的榧木,俗称浙江香榧,其果实每公斤的售价高达四五百元。浙江香榧挂果期短,且果实味道甘美。但因浙江和滇西北气候、海拔相差很大,因此无法直接引入种植。若能让浙江榧木嫁接在云南榧木上,则可能促进云南榧木提早挂果。明年开春,李秀林就将进行这一实验,若实验成功,他将对现有榧木的60%进行改造,其余40%则继续保持原生性状慢慢生长。据了解,这一改造项目还需再投入3万元,用于买浙江香榧亩。一项新的难题,又摆在了李秀林面前,但李秀林充满了干劲和希望。
成为合作社带头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李秀林发展云南榧木的4年里,也得到了外界不少支持,对此他非常感恩。技术上,云南省林科院的研究员马建忠、博士方波曾几次来村指导。对于李秀林明年的嫁接,马建忠说他还会另外邀请两三位嫁接方面的专家过来帮忙。在乡亲们眼里,李秀林是一个淡看名利的人,一个大气的人,一个有公心的人,因为他一贯有着不同于常人的做法。李秀林做乡村小学代课教师期间,同乡偏远的一个村办教学点发生了大树倒塌砸死师生的事件,在其他教师不愿意来校任教的情况下,李秀林勇挑重担,而且一教就是十年。这时的他,其实本可以到乡里中学任教。李秀林也曾和村民一起远赴缅甸打工,因意外事件,他们辛苦工作8个月却空手而返,但他却能做到宽以待人,对老板不生怨恨。有几年,他也做过帮乡亲们售羊的营生,但他既不亏养羊的乡亲,又不骗收羊的老板,至今仍和他们保持着互相信赖的融洽关系。他自建的烤烟房让其他乡亲一起使用,不收乡亲一分钱;他出钱请挖土机修了到后山地里的土路,给大家出行带来便利;他建起来的灌溉设施惠及沿途十几户村民……
现在,在乡亲们眼里,李秀林已不是一个普通农民。因为他不仅成功繁育了榧木这一濒危树种,还自行设计了村里的灌溉体系,这一构思奇特的饮水方法,引得每一位来村观摩者啧啧赞叹;他还用空心砖和铁皮自行设计了垃圾焚烧炉,今后,村里的垃圾将实行分类处理。学历不高的他,总能在生产、生活中有自己的独创。
由于在乡亲间的好口碑,在种植上敢想敢做,2013年10月,李秀林在滋根的协助下申请成立了黎明乡森林绿色合作社。目前已有22户社员加入进来。他们一道实行混农林模式种植,发展林下经济,这既有利于家乡的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还能促进乡亲们增加收入。为了让合作社尽快发展起来,在滋根的帮助下,李秀林亲自去全国著名的山西永济蒲韩乡村社区学习综合农协的管理经验,支持十七八岁的儿子到安徽阜阳南塘合作社参加为期三个月的“返乡创业青年公益培训”。现在,他在村庄垃圾回收、老年协会上的规划,已经开始实施。在资金上,滋根穿针引线,帮忙联系到了法国娇韵诗集团的项目资助30多万元,其中包含了为解决灌溉问题而兴建的三个蓄水池。
忍常人之所不能忍,以一己之力在保护濒危树种上做出重大突破,这便是李秀林,一个想法做法不同常人却非常低调、很有公心的合作社带头人,一个积极乐观、敢于创新又很能吃苦、特别务实、很有办法的傈僳农民,一个总能把问号变成惊叹号的、只有初中文化的当代愚公。
推荐阅读
爱故乡
2017爱故乡年度人物候选人
推荐阅读
爱故乡
2017爱故乡年度人物候选人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等多家机构联合发起,前身是2012年发起的“爱故乡计划”项目,是以“保育乡土文化、共建美丽城乡”为宗旨的民间公益组织。孕育于中国当代新乡村建设大众多样化实践的“爱故乡计划”,致力于发现故乡之美,重估乡村价值,活化传承民间乡土文化,发扬乡村文明;以“故乡情怀”整合本土资源,建立公众(新乡贤)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平台,重塑乡村的活力和魅力,推动中国城乡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33号6层608室(邮编100080)联系人:口皓电话:010-62460686;18801299075邮箱:iguxiang2012@163.com官方微博:@爱故乡计划公众微信号:aiguxiang2012爱故乡博客:http://blog.sina.com.cn/u/3175307963爱故乡网:http://www.iguxiang.org亲,您还满意么扫码,关注爱故乡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等多家机构联合发起,前身是2012年发起的“爱故乡计划”项目,是以“保育乡土文化、共建美丽城乡”为宗旨的民间公益组织。孕育于中国当代新乡村建设大众多样化实践的“爱故乡计划”,致力于发现故乡之美,重估乡村价值,活化传承民间乡土文化,发扬乡村文明;以“故乡情怀”整合本土资源,建立公众(新乡贤)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平台,重塑乡村的活力和魅力,推动中国城乡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