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杜海龙周雪玲夫妇(河南):圆中国梦的文明使者|2018爱乡人物系列故事

编写按:自2018年6月启动寻找“2018爱故乡人物”活动以来,得到了各地伙伴的积极响应和参与。讲好中国乡村故事,展现爱乡人物风采,“爱故乡行动”微信公众号将陆续推出优秀人物故事,敬请关注。情归故里,共建家乡,让我们一起爱故乡!


团队简介:

杜海龙,男,出生于1964年,河南省方城县粮食局党委办公室主任,1979年参军,1986年退伍后,到粮食系统工作。爱人周雪玲,女,出生于1965年,是方城县金穗公司的一名女工。


事迹概述:

1)传承红色文化,固根铸魂,杜海龙夫妇用了三十五年时间,全家一起省吃俭用,自费10万多元,收藏红色文化史料2800多件,创办了方城红色文化馆,免费开放,成为红色文化爱国主义教育阵地;2013年12月,谢绝许多高价的收藏者,杜海龙夫妇将自己30多年剪报、藏书、珍贵文献2800多册及800多本连环画,捐献南阳师院,先后被央视电台报刊报道;

2)30年来,杜海龙获得发明专利、科技成果8项,倡导环保新工艺,首创切瓶工艺品吉尼斯世界纪录,建成世界上第一个切瓶博物馆,获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助人为乐、文明播火,2014年,组织创办注册方城县爱衣行公益志愿者协会,集资25000元,在全县10个乡镇社区,建立公益志愿者服务站。利用节假日,和450多名志愿者伙伴一起,到学校、社区,预防为主,开展学生“五防”安全教育,进行培训演练。每年春夏秋冬,组织车辆、人力,将全国各地的爱心善款捐物,传递发放给贫困家庭、留守儿童。




道德追求文明播火

杜海龙1979年参军入伍、入党,立功嘉奖七次,以雷锋为榜样,带领全班荣立集体三等功,被70师党委树为“学习雷锋、张海迪标兵”。2016年,光荣的红25军、暨24集团军在寻找老兵,杜海龙再次入选唯一军史《燕山深处军旅情》画册,被国家图书馆、军事博物馆、中部战区军史馆珍藏。


传承红色文化,固根铸魂,志在民族复兴,杜海龙用了三十五年时间,全家一起省吃俭用,自费10万多元,收藏红色文化史料2800多件,创办了方城红色文化馆,免费开放,成为红色文化爱国主义教育阵地,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络绎不绝。被评为首届“南阳十大书香个人”。 30年来,他获得发明专利、科技成果8项,倡导环保新工艺,首创切瓶工艺品吉尼斯世界纪录,建成世界上第一个切瓶博物馆,获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尤其是方城烩面、世界上最早的军用干粮---博望锅盔等文章,吸引了无数宾客,使方城地方特色,成了响当当的金字招牌。2013年12月,谢绝许多高价的收藏者,杜海龙夫妇将自己30多年剪报、藏书、珍贵文献2800多册及800多本连环画,捐献南阳师院,被聘为“荣誉馆员”,获赠“捐书育学子 无私传大爱”匾额,先后被央视电台报刊报道;2014年,组织创办注册方城县爱衣行公益志愿者协会,在全县10个乡镇社区,建立公益志愿者服务站。利用节假日,和450多名志愿者伙伴一起,到学校、社区,预防为主,开展学生“五防”安全教育,进行培训演练。


每年春夏秋冬,组织车辆、人力,将全国各地的爱心善款捐物,传递发放给贫困家庭、留守儿童。他先后被南阳师院、方城县老干部大学、县城一小、三小,京华、红星学校等8所聘为学雷锋辅导员。 30多年来,杜海龙开车走到哪里,发现意外情况,总是见义勇为。一次出车,发现浓烟滚滚的山火,马上组织群众灭火,拨打电话报警;见到打架斗殴的情况,为了不让矛盾激化,总是出面劝阻或报警;一次某电视台受到卫星干扰,播放邪教信号,杜海龙发现后,当机立断急报有关部门,紧急停机,消除了恶劣影响;还要一次集体婚礼,气球爆炸,新郎新娘身上着火,很多人还误认为是婚礼仪程,在场全部人员都愣住不动,杜海龙第一个冲上前去,组织灭火救人,又驾车将两对烧伤的新人送进医院,事后,所驾车辆车号,被汽车生产厂家“爱心大营救”认出才寻访出来;杜海龙开车有个习惯,不管是在高速路口,还是学校、城镇,遇上搭车的人,都会拿出党员证,尤其是学生都让免费搭乘顺风车,目的是让人们感受河南人的关爱,进而记住河南人的温暖。



相互关爱 和睦温馨

杜海龙周雪玲夫妇结婚30年,相敬如宾,相濡以沫,互相帮助。二十年前,杜海龙身体被气管炎折磨得每况愈下,二十年的春夏秋冬,每个早晨,夫妻相伴同炼太极,有了好身体,俩人致力全民健身运动,义务传拳服务大众和学生数千人。雪玲作为长媳,敬老爱幼,孝敬公公、婆婆,做饭洗衣,对五个姊妹情同手足,为了大家庭辛勤操劳。杜海龙周雪玲相识时,父母身体不好,姊妹多,困难多,雪玲毫不嫌弃走进了杜家。30 多前,公婆不幸身患肺结核,西药已难以服下,雪玲遍访中医秘方,支起大铁锅,三年时间,一遍遍筛选药膏服用,使公婆转危为安,省市专家也称奇,婆婆说,是雪玲嫁到杜家救了我的命,我百年之后,你不用伤心,掉一滴泪水,对得起妈了。1988年,杜海龙结婚后,大弟知道家中困难,隐瞒了被省粮校录取的消息,雪玲知道后,为他收拾好自己新婚的被褥,激励大弟安心完成了3年学业;二弟考大学后,雪玲节衣缩食,她每月准时为兄弟邮寄生活费;小弟考上空军飞行员,因感冒原因被淘汰,心灰意冷,雪玲的耐心说服,使小弟鼓起了生活的勇气,步入大学的校门,如今当了白领的小弟,和弟媳始终难以忘怀。


 杜海龙在网络上,写的《方城赋》、《方城烩面》等文章,引起八一电影制片厂龚艺群导演的关注,印象了方城,电视剧开拍前,准备让杜海龙出演66集电视剧《乡里彩虹城里雨》主要角色。爱人周雪玲支持鼓励,她义无反顾的担负起幕后英雄,为丈夫助演考试台词,无数拍摄片场“一条过”,让导演和剧组成员,为这位普通女工的辛勤付出,称奇赞叹。四个月的剧组生活,杜海龙夫妇成了演职人员的好顾问、好后勤,并为导演献计献策,将禁烧秸秆、南水北调、方城烩面、黄石砚、裕丹参等地方特色补救入戏,助力宣传文明河南,大美方城。剧组演职员说“你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河南好人!”。


不仅在孝老敬亲方面做表率,在如何教育下一代,夫妇俩也很默契。2010年8月,儿子大学刚刚毕业,他们就将自己的独生子送到部队,保家卫国,奉献青春。


2017年3月,云南省砚山志愿者,在荒野中,发现60多年前,方城县前贺桥村王金坡两位烈士墓,志愿者希望远在三千五百里外,烈士家乡有人能够核实烈士情况,以便让烈士遗骨进入烈士陵园,或魂归故里!为了传承先烈精神,杜海龙不顾刚刚手术的腿伤,冒着再次手术的危险,拄着拐杖和志愿者,开展大寻访有了结果。最后,两地民政部门联手对接,将两名烈士遗骸迁葬,魂安烈士陵园。河南省、云南省多家媒体以“中原南疆大寻访,缅怀先烈慰英魂”进行了宣传报道。



相互鼓励 自强不息

30多年来,杜海龙剪集报纸2800多卷,下分科技、农业、企管等四十个门类;订阅《世界发明》、《发明与革新》等杂志;创办“创新发明读书会”、“太极养生学堂”、“农家书屋”,成为面向社会、走向大众普及科学、播撒文明、健康生活的好场所。致力于向大众传授文明科技,造福社会。为普及科普知识,杜海龙把剪报送入机关、军营、学校,让更多的人了解掌握了更多的知识。运用剪报得来的知识,搞发明创造,被央视誉为“剪报大王”,成为《中国收藏》资料库成员。凡上门拜访请教阅读者,夫妇热情接待交流,组织发明创造“金点子”例会,手把手引导启发发明爱好者。为农民充电增智,让农民开阔了视野。


针对粮食战线绿色储粮,减少药物防治虫粮污染危害,杜海龙在全系统发明创新,加大对粮食储粮害虫的攻克防治措施,成立了攻克螨虫研究组,深入粮仓库房,农户家中,探索绿色储粮保粮措施,研制仓库防漏剂,诱杀粮虫灯(剂)等8项发明专利、科研成果。30多年来,致力弘扬历史文化,杜海龙总是走到哪里,记到那里,写到那里,被称为“方向盘上的文史专家”。十几年来,由市、县领导点名,相继参加《丝路之源》、《品赏张释之》、《乔家大院分号在方城》、《方城岩画》,《楚长城》、《曾氏渊源》等历史文化考证发掘项目。撰写的文史资料在新闻网络上,发表了《方城赋》、《城壳篓旧事》等文章,成为海内外投资者了解方城,走近方城、前来创业的桥梁和纽带。


    2009年6月,举办“中国丝绸之路高层论坛”在即,张骞有无来过方城,仍然是个悬疑,国家、省、市、县史料尚无佐证。杜海龙根据十余年前的线索,自告奋勇,艰难寻访张骞后人,爱人雪玲忍受车祸的疼痛,配合挖掘整理文史资料,发现大量张骞人物史料,力排众议,还原历史真相,提出丝路之源在在方城的重要依据,为“中国丝绸之路高层论坛”在南阳召开,提供了有力的佐证。才有了豫陕两地张骞后人,跨越2000余年时空的联姻。



践行传播正能量

杜海龙夫妇热心助人,乐于奉献。关爱聋哑困难家庭杨耀五一家8年,除了送衣送物送温暖外,还为他们发声呐喊,在电台报刊发出“无言家庭亟需有情呵护”的呼吁,引起社会的重视,解除了杨家7口人后顾之忧。2015年10月,杜海龙得知离县城百里的大山里,西大麦沟学校的学生,有留守儿童30多个,他们远离父母,不能得到爱的呵护。我们夫妻不辞劳苦,入山进山,用自己的最大能力给予孩子们送温暖,成立了“北上广”------山里娃爱心捐助传递站,使各地的爱心善款捐物,雪中送炭的关爱,一对一的慈母救助走了下来,为失去父母的8岁石金红姐弟、张盈盈姐妹奉献爱心,无怨无悔。代表救助者,分别照顾接管4个孩子,款物来往账目清晰,发放去向明明白白,受到全国各地爱心人士的好评。


志愿者北京陈雅琪、西安科技大学教授李敏说,是杜大哥夫妇的爱心无私奉献,感动了全国的志愿者,我们一定要携手,帮这些山里娃完成学业,长大成人!残疾人李杰因为肢体残疾行动不便,生活困难,根据他40年爱好书法的特长,杜海龙创意发明机器,研究汉风石刻,协助李杰用10年时间耕作,完成世界独一无二的方城石巨作,篆刻福禄寿囍等石刻艺术,为他找到了未来的生活门路。



推荐阅读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简介

寻找2018爱故乡人物”正式启动!

第六届爱故乡大会报名通道

六届爱故乡大会会议议程

爱故乡文化集市|2018在地爱乡行动风采 图文征集


2018爱乡人物系列故事

徐永恩(浙江):老顽童的乡土情

叶福宜(湖北):竭诚尽智  保护汉江母亲河

陈宇(广东):爱电影 爱方言 爱家乡

宋艺谋(重庆):80后回村当书记

李高福(云南):创建“哈农园”,守护哈尼梯田

郑云波(湖北):果农版“林志颖” 带歌回乡当农民

向宏彩(湖北):勿忘初心,打开乡村孩子的阅读之窗

王定钊(湖北):古民居守护之路

李勋明(湖北):修复古建筑,守望荆门乡土文化

段永杰(湖北):“土博士”当镇长,推进农村集体产权改革

陈华平 (湖北):心系丹江口移民,记录移民十三年

周小瑛(浙江):驻村干部的古村情怀

杨天龙(甘肃):“玉米哥”十年反哺故乡情

王云(北京):一个餐饮人的“三农情怀”

李亚忠(河北):艰辛考古二十六载

王虎林(河北):太行梯田的青年守护者

李红伟(山东):用爱温暖一座城

孙晟(山东):脱贫攻坚“党建+”乡村综合治理模式

产和宝(安徽):石牌戏曲盔帽业的传承人

张春龙(山西):写本村志给故乡

杨斌青(山西):家乡之音

太谷县传统文化志愿者协会(山西):中华文化薪火相传

岳丙寅(山西):发扬传统工艺,心系文化传承

胡建强(甘肃):创办百姓幼儿园

彭育晚(湖南):推进村民共治,发展农户经济

张长(陕西):七旬乡村医生悬壶济世,两本医学著述传承中医

郑志宏(河南):不种房子多种树

张建华(河南):打造“孝行清丰”文化名片

单仁慰(浙江):守望家园,保护古村

朱合兰(河南):投身慈善 爱满人间

梁舒(福建):上杭返乡女青年,敢把荒山变花园

叶晨波(浙江):画家村村长

刘海波(河南):丹水馆藏,移民丰碑

万桂新(江西):让公益之花开遍红谷滩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等多家机构联合发起,前身是2012年发起的“爱故乡计划”项目,是以“保育乡土文化、共建美丽城乡”为宗旨的民间公益组织。孕育于中国当代新乡村建设大众多样化实践的“爱故乡计划”,致力于发现故乡之美,重估乡村价值,活化传承民间乡土文化,发扬乡村文明;以“故乡情怀”整合本土资源,建立公众(新乡贤)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平台,重塑乡村的活力和魅力,推动中国城乡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33号6层608室(邮编100080)

联系人:口皓

电话:010-62460686;18801299075

邮箱:iguxiang2012@163.com

公众微信号:aiguxiang2012

爱故乡网站:

https://www.aiguxiang.com.cn

亲,您还满意么扫码,关注爱故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