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大邓宏魁团队解决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的关键难题

北大生科 细胞与基因治疗领域 2023-03-10

Nature Metabolism



2023年1月9日,北京大学邓宏魁研究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彭小忠研究组合作在Nature Metabolism发表题为Implantation underneath the abdominal anterior rectus sheath enables effective and functional engraftment of stem cell-derived islet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开发了一个全新的胰岛移植策略,有效支持人多能干细胞分化的胰岛细胞在体内存活、功能成熟以及功能长期维持。相较于传统的胰岛移植策略,该方案创伤小、操作简便、移植物易于长期追踪观察;更重要的是,多能干细胞分化的胰岛细胞使用该方案移植到体内,细胞功能显著优于临床常用的移植方案。



糖尿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当前常用的治疗方法由于难以实现血糖的精准调控,导致多种并发症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会危及生命。对于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移植可以使患者完全脱离胰岛素注射,实现疾病治愈,是未来糖尿病治疗的理想途径。然而,胰岛移植依赖的人胰岛组织供体极其稀缺,使该治疗策略难以被广泛应用。人多能干细胞具有无限增殖和分化为胰岛细胞的潜能,有望成为解决糖尿病治愈难题的新方案。


利用人多能干细胞治疗1型糖尿病需要解决三个关键的问题:如何获得人多能干细胞,如何将人多能干细胞诱导分化为胰岛细胞,如何将胰岛细胞移植到体内。2022年,邓宏魁研究组建立了一种安全、简单、易于调控和标准化的人多能干细胞制备技术,即化学重编程技术,完全使用小分子诱导人成体细胞转变为多能干细胞(hCiPSC)(Nature, 2022)。邓宏魁研究组进一步将hCiPSC定向诱导分化的胰岛细胞(hCiPSC-islets),并在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中展示了hCiPSC-islets应用于1型糖尿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Nature Medicine, 2022)。在解决了人多能干细胞来源和定向分化两个难题后,关键瓶颈是如何高效的将多能干细胞分化的胰岛细胞移植回体内、长期发挥功能。


临床常用的胰岛细胞移植策略是肝门静脉移植,移植后胰岛长期定植于肝脏内。2000年,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Shapiro团队建立埃德蒙顿方案(Edmonton protocol),使接受胰岛移植的1型糖尿病患者,完全脱离外源胰岛素注射,血糖恢复至正常水平,实现了疾病的治愈。但肝脏门静脉内移植存在较高的出血和凝血风险;更严重的是,胰岛移植早期会发生即刻炎性反应,导致胰岛细胞大量死亡。同时,移植后的胰岛弥散分布于肝脏中,难以追踪观察,且不能被移除。这些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的问题使胰岛移植迫切需要一种更理想的移植方案。


图1 人多能干细胞分化的胰岛细胞腹直肌前鞘下移植示意图


开发细胞存活率高、安全性好、有利于人多能干细胞分化的胰岛细胞功能成熟和长期维持的移植方案,是人多能干细胞分化的胰岛临床转化迫切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本研究中,研究者建立了一个全新的移植策略:腹直肌前鞘下移植。相较于门静脉内移植,腹直肌前鞘下移植优势明显。首先,手术方案安全、易行,在B超引导下即可完成移植,移植过程无出血和凝血风险。其次,移植物被局限在腹直肌前鞘下的特定的空间,通过影像学手段可以对移植物进行监测和控制(图1)。相较于其它腹腔外移植方案(皮下移植和肌肉内移植),腹直肌鞘下移植能够有效的支持人多能干细胞(hCiPSC)分化胰岛细胞的早期细胞存活和长期功能维持(图2)。


图2 三种移植策略比较


研究者将hCiPSC-islets输注到糖尿病模型猴腹直肌前鞘下,所有接受移植的糖尿病猴的血糖控制都得到了显著改善(图3)。从移植后第6周开始,空腹血糖、餐前血糖以及餐后2小时血糖下降至10mM以下。移植后12周,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平均下降44%,到达健康猴水平;同时,外源胰岛素输注量下降43%。


图3 hCiPSC分化的胰岛细胞植入腹直肌前鞘后,

糖尿病猴血糖控制得到显著改善


研究人员还证实,hCiPSC-islets移植后,内源胰岛素分泌水平大幅提升,且能够响应血糖浓度变化;与肝脏门静脉移植相比,新移植方案胰岛素标志物(C肽)分泌水平提升5倍以上,其中一只糖尿病猴C肽分泌水平达到了健康人的水平。这个结果表明,未来在人多能干细胞分化胰岛细胞临床移植中,接受腹直肌鞘下移植有望使糖尿病患者完全脱离胰岛素注射,实现1型糖尿病的治愈。


综上所述,该研究证明腹直肌前鞘下移植是一种适于人多能干细胞分化胰岛的移植的全新移植策略。其操作方法简单,移植相关不良反应少,移植后多能干细胞分化胰岛细胞高效存活、在体内逐渐获得成熟功能并长期稳定地维持其生理功能。这些优点使腹直肌鞘下移植成为未来人多能干细胞用于临床糖尿病治疗理想的移植策略。这个移植策略也可能被广泛用于其它多种类型的细胞的移植。


同期Nature Metabolism“研究简报(Research briefing)”对研究成果进行了评价:“这项研究成果令人兴奋。首先,该研究为胰岛细胞移植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部位,此部位便于移植且细胞容量大。其次,移植的胰岛细胞在该部位存活和功能很好。此外,从临床转化的角度来看,研究在非人类灵长类模型上实施,意义重大”。论文审稿专家之一,糖尿病研究领域的国际著名专家Gordon Weir教授对本项研究予以高度评价:“该研究有力地证明了腹直肌前鞘下作为诱导多能干细胞(iPS)分化的胰岛细胞的移植场所的潜在价值。这个移植位点可能扩展应用到任何来源的细胞移植。在该部位的移植组织的存活率和功能令人印象深刻。”


推荐阅读文章链接:2022年干细胞治疗行业研究报告


北京大学邓宏魁教授、杜媛媛博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彭小忠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梁振博士、孙东博士和鲁帅尧博士为本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娄晋宁教授,桂林大学附属医院眭维国教授、罗志峰教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沈中阳教授、王树森教授,对本文作出重要贡献。这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和浙江省“领雁”计划的支持。



研究组介绍


邓宏魁: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京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主任,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高级研究员。


实验室研究领域:

本实验室主要兴趣在于体细胞重编程、细胞命运调控和再生医学应用研究。我们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如何通过细胞命运调控获得多潜能干细胞和各种功能性细胞。生命的本质是化学过程,化学小分子调控细胞命运理论上是最有效的方式。我们研究团队建立了化学小分子调控细胞命运的技术手段,首次利用化学小分子将小鼠体细胞诱导成为多潜能干细胞和功能性神经元,首次实现完全利用化学小分子制备人多潜能干细胞,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细胞命运决定和转变机制,而且为未来再生医学治疗重大疾病带来新的可能。我们团队利用化学小分子首次在体外建立了具有全能性特征的干细胞(EPS细胞),该细胞具有更强的发育潜能,为体外制备各种功能成熟的细胞类型提供了更好的来源。我们将利用多潜能干细胞定向分化制备功能性的血液细胞、胰岛细胞、肝脏细胞,并结合基因编辑技术制备新型抗肿瘤的CAR-T细胞,为治疗重大疾病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E.N.D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下方视频号


往期文章推荐:

里程碑!全国首部细胞和基因产业专项立法出台

方拓生物第二款基因治疗药物完成首例患者给药

贺建奎计划在2-3年内攻克3-5种罕见病,DMD将是首个目标

应用于mRNA疫苗及药物中的分析技术

辉瑞新任命事业部总经理!

7.4亿美元,礼来和Capsida就AAV基因治疗项目达成战略合作

RNA疗法前景广阔,核酸药物有望开启第三代药物浪潮

质粒和病毒载体生产工艺流程解析

盘点2022年国内细胞与基因治疗领域投融资情况

国内外基因治疗明年爆点展望

汇总全球已上市的45款基因治疗药物

一年时间国内13款AAV基因疗法IND获批,国内AAV基因疗法加速发展

汇总|今年全球获批上市的7款基因疗法

基因治疗临床试验最新概述

NK细胞在新冠病毒防治中的具有重要价值

先导编辑器(Prime Editing)研究进展

《Nature》发布2023年最值得关注科学事件,包括mRNA药物、基因编辑

今年我国多地发文支持细胞治疗、基因治疗与基因编辑的发展

一文读懂:CRO、CMO、CDMO的具体差异

细胞培养基行业深度报告

新药从研发到上市的全流程,一文读懂IND、NDA、ANDA... ....

国内TIL疗法竞争格局

基因编辑进入迷你时代

汇总|全球已上市的43款基因治疗药物

细胞治疗药品综述报告

NK细胞疗法未来的方向

CAR-T 细胞治疗行业研究报告

AAV制备工艺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2)

一文尽览 | 2022国内企业实体瘤CAR-T疗法进展

一文览尽:中国干细胞药物注册申报和受理

AAV基因治疗领域专利调研报告

碱基编辑器及其临床相关研究进展



声明:本文旨在知识共享,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建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