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美智库为中国量身定制“海上压力战略”(报告全解)

plus观察者 学术plus 2022-07-29


2019加入学术plus2018学术大礼包丨2017不可以错过的重磅报告们



美国“鹰派”智库战略和预算评估中心(CSBA)在2019年5月23日发布了总裁兼首席执行官Thomas G.Mahnken等人的报告《收紧锁链:实施西太平洋海上压力战略(Tightening the Chain: Implementing A Strategy of Maritime Pressure in the Western Pacific)》,报告针对中国,提出了所谓的“海上压力战略”,建议实施一个“内/外部防御”相结合的新型作战概念,要在中国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覆盖范围内的西太平洋第一岛链上,部署陆基反舰和防空的精确打击网络,并协同空军和海军实现封锁控制,以削弱中国对美国及其盟友威胁的能力和信心。对其主要内容摘编如下。


文章仅供参考,观点不代表本机构立场。



CSBA发布《收紧锁链:实施西太平洋海上压力战略》报告

作者: Thomas G. MahnkenTravis SharpBilly Fabian Peter Kouretsos 

编译:学术plus高级评论员  元男



美军想在西太平洋上开展行动,存在着难以快速跨越地理空间的问题。而中国作为大国竞争的主要对手之一,其军事实力日益壮大,中国人民解放军(PLA)可以发动闪电攻击以改变现状,甚至占领领土,而美军及其盟友必须首先能够穿透中国的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体系。美国的领导人就面临艰难抉择,要么什么都不做,要么升级武力去应对。无论哪种选择,美国及其盟友的国家利益都会遭受巨大损失。就像2014年俄罗斯迅速“吞并”克里米亚一样,美国及北约却没有采取任何有意义的反抗行动。


 

 

因此,CSBA智库提出了一种海上压力战略,作为一种防御性的拒止策略,可以替代对中国大陆进行封锁或打击的策略,这也很好地响应美国防战略委员会“开发新的作战概念以实现战略优势”,“包括建立前沿部署的纵深防御态势,阻止中国在印度-太平洋地区侵犯”的需求。


-1-

美国对中国崛起的担忧


中国崛起的四个特点,令美国及其盟友深感忧虑。

一是中国处理国际事务的方式,“掠夺”并损害了美国的利益。以往中国对国内稳定的关注度很高,远超对国际事务的关注。但近年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变得越来越活跃,不仅对其邻国,还对波斯湾、非洲在内的远离亚洲大陆的地区发挥着影响力,包括经济投资、政治结盟和军事部署。


二是中国地缘政治的走向。曾经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期关注陆权,但近年来,它越来越走向海洋,这削弱了美国传统的海权优势,中国海军、空军及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力量的增强,不断刺激着美国及其盟友的神经。


三是中国对国际现状的挑战。这已不仅仅在口头上,而是越来越多地通过行动来实现,比如在中国南海的岛礁建设甚至“军事化”、网络攻击、对外国公司的“胁迫”、“窃取”知识产权、反贪腐行动(编者注:美国智库竟然认为我国反贪腐是对国际现状的挑战行为,细思极恐,更彰显我国采取该项措施的正确性)


四是中国政治体系。中国提出的国际政治新秩序挑战了现有的以美国居全球领导地位、开放的自由贸易和安全合作体系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如果挑战成功,这将使美国75年来对全世界许下的自由主义秩序的坚定承诺毁于一旦。

如果上述这四个特征发生变化,比如中国变得更加关注国内局势,强调亚洲大陆的陆权而非周边海域的海权,那么中国的崛起相对就不足为虑,而是可能更像今天的印度,只是一个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新兴区域性大国。但在这种转化之前,美国只能试图诱导中国威胁不了美国的利益和价值观。


-2-

中国的动作

美国的反击


中国利用了几个不对称来实现了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的目标。

一是地理上的不对称。中国最主要的领土问题——台湾、南海和东海,都离北京更近,离华盛顿太远。所以即使以最高30节的航速奔袭,一艘位于圣地亚哥的尼米兹航空母舰也需要1周的时间才能从6500英里外到达日本横须贺海军基地。这也说明了快速响应是美国在西太平洋行动最棘手的问题。


二是政治上的不对称。中国通常使用军事力量,尤其是A2/AD能力破坏盟友和伙伴对美国安全保障的信心,这也不断增加了美国驻军的成本


三是技术上的不对称。中国已建立了陆基远程侦察与打击体系,该体系由广域监视、大量弹道导弹、巡航导弹、防空反导系统、先进的战斗机和轰炸机、大型水面舰艇和潜艇编队构成,有效地将美国及其盟友在印太地区的关键基地、港口、设施、人员置于危险境地(编者注:此前由于中导条约限制,美国暂无射程500至5500公里之间的“陆基战区导弹”,但随着美国2019年初退出该条约,现在也可以发展了)


四是战略上的不对称。中国发展了一套 “反干涉主义”理论来遏制依靠大型前沿基地和航母战斗群的美国军事力量投送。这容易造成美国作战行动失利,对盟友安全保障失信。


地缘是死的,但也可以是活的。




第一岛链屏障+海上压力战略

所以,报告提出了美国海上压力战略,正是利用地缘,尤其是日本、中国台湾、菲律宾以及东南亚海上和半岛形成的屏障,可以在危机或战争期间限制中国进入西太平洋以外的区域。


如果对这些近海区域的失控,中国会有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中国人民解放军希望通过海、空、火箭军的力量在第一岛链内掌控军事行动。报告提出的海上压力战略,通过部署陆基精确打击网络,在中国军舰和商船通过中国东海、南海的必经海峡时给予威胁,摧毁其胜利信念。


美国盟友,将成为重大优势

这要求充分利用美国与盟友的同盟关系,这可能是中美大国竞争中最重要的优势之一。美军和盟军更好地实现信息分享、武装增强、联合作战、应变能力提升,可降低中国发起“行动”的可能性。


新型岛链封锁网络

在技术方面,美国与盟国应建立一个自己的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网络,主要包括陆基反舰和防空反导的精确打击网络,并具备生存性强、能够制衡对手C4ISR的能力。这要比现有的系统编者注:现有的反舰和防空主要依赖战斗机和水面舰艇成本更低。中国想要对付这种新型岛链封锁网络,在组织和经费开销上都将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增强威胁,企图颠覆

威慑的成功与否其实都在于对领导人施加的影响,该战略就是要挫败中国制海、制空和制信息权这些军事胜利的必要条件。美国海上压力战略降低了中国领导层对其控制未来冲突进程和结果能力的信心,从而增强威慑。同时,该战略还有望颠覆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实施和建设了几十年的军事战略和装备体系,得重新加大对新能力的投资,这会耗费他们的金钱和时间。


此外,报告还设想了:


  • 三种中美发生对抗的导火索

1)美军出兵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解决台湾问题,

2)南海岛礁问题及美所谓“自由航行”时发生擦枪走火,

3)美军武力介入中日钓鱼岛争端。


  • 中国潜在的四种军事作战行动为

1)结合空中和导弹的联合火力打击作战,

2)结合电子战和网络攻击、空中和导弹打击、水面和水下突袭、攻式水雷战的封控作战,

3)两栖和空降的联合攻击作战,

4)首都的联合防空作战。


  • 由此归纳出美军及其盟军的四大作战需求为:

1)在冲突一开始就迅速削弱中国的侵犯,

2)在中国A2/AD环境中将军事力量快速增援至前沿,

3)保护部队,保存基地,

4)即使遭受攻击也能保持信息优势。


-3-

总体战略设想


海上压力战略的目的就是摄止中国试图在西太平洋地区进行任何形式的军事“侵犯”。这个战略也想让中国人民解放军也体验被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的苦果,并由此确立战争或和平时期的美国的优势。


海上压力战略要求建立分散化部署于第一岛链一线、具备高生存能力、以增加美国和盟军地面导弹数量为特征、实施分布式作战的精确打击网络,而海军、空军、电子战和其他能力可进一步支撑。此外,岛链上的精确打击网络作为“内部”防御力量进行优化部署,可在中国A2/AD能力的覆盖范围内对中国军队发动攻击,而“外部”的空中和海上作战力量可以从更远的地方施以援手。


  • “内部”防御力量的建议配置为:

a)连级指挥部,包含信息、工程和医疗排等;

b)“海玛斯”火箭炮或新型可发射对陆、反舰的导弹系统;

c)一体化防空系统,包含远程、近程防空导弹、高射炮、定向能武器等;

d)陆基、空基的智能情监侦(ISR)系统;

e)进攻性或防御性电子战装备;

f)为分散的部队提供安保的机动步兵连;

g)能够在高烈度环境中支撑分布式作战的前沿支援连。

 

在冲突中,“内部”这些多域战地面部队可以组织成更小多域部队,并在相当大的部署区域内采用分散化部署。美军绝大多数的空中和海上作战力量将留在“外部”,开展分布式作战,并对“内部”提供后勤保障和火力支援,并在中国军队聚焦于打击“内部”防御力量时,找出其漏洞进行打击。


 

  • 四大作战计划为:


【计划1】在第一岛链实施海上拒止,夺取制海权,击败中国海上力量的投送。“内部”防御的地面部队可发射反舰巡航导弹或反舰弹道导弹打击中国军舰和商船,最远射程哪怕只有185公里,也能够实现强大的近岸防御能力,并覆盖一些交战区域。“外部”防御的有人、无人平台可以对中国船只实施鱼雷和导弹攻击,潜艇还担负着击败和驱离中国水下力量的责任另外空中反潜平台可实施大规模远程反潜作战,隐身飞机可穿透中国的A2/AD网络打击海面目标,并为陆基导弹提供导引信息。



【计划2】在第一岛链实施空中拒止,夺取制空权,击败中国空中力量的投送。这可以通过“内部”防御中包含远程、近程防空导弹、高射炮、定向能武器在内的一体化防空系统,加上外部的空军力量得以实现。


划3】实施信息拒止,夺取制信息权,保持美军的信息优势。在进攻端,“内部”和“外部”的防御力量采用多种导弹协同攻击中国C4ISR网络的传感器和关键节点。而电子战、反卫星、赛博攻击、布设虚假或移动目标等方式可进一步让中国的信息网络瘫毁或降级,降低中国军队的决策效率。在防守端,通过多种方式创造复杂场景,抑制对手决策能力,或让对手只能选择升级火力,而无法开展原本擅长的“灰色地带”行动。


 

【计划4】实施对地攻击,削弱中国的A2/AD能力,消耗其在盟国和伙伴领土上的力量投送。这包括对中国军队的传感器、远程导弹发射架、未起飞的飞机、防空及支援系统进行打击,此前,美国受制于中导条约,缺乏中远程攻击的常规导弹,现在美国退出了条约,可以发展陆基战区导弹了,这将抵消中国这方面的优势。



 

  • 对上述作战计划的三项支撑为:


【支撑1】在高烈度战争和信息降级环境下,仍然保持美国C4ISR的体系结构和信息优势。利用新型无人空中和地面平台、对流层散射通信、平流层系统,美军将形成地面C4ISR架构,使美国和盟国军队即使在高对抗电磁环境下也能继续作战。此外,在信息降级条件下,单独某个指挥官可能无法联系到上级、无法获得卫星信息的决策支持。但美国战场指挥官拥有较强的主动权,会按照赋予的作战目标完成任务。


【支撑2】保卫盟军和基地不受中国的多域攻击。空中和海上作战力量有机动性优势,但陆军和两栖部队在生存能力上有优势,可通过加强自我防御能力、利用地形进行隐蔽和分散,从而迫使对手必须获得精准的目标定位并增加弹药使用量才能成功实施攻击。两栖部队可以创造并利用时空不确定性来对增大对手侦察打击的代价。


【支撑3】在受到攻击时仍能够分布式作战。部署与第一岛链的部队在接到预警信息后,可机动至预先选定的分散阵地。前沿部署的空军力量可根据新的自适应基地概念,分散部署至远征机场。海上作战力量将梯次部署至第一岛链外围阵地或沿海岸线分散部署,并主动缩减其目标特征。利用岛链上的陆基作战力量应对中国的进攻,而美军的水面和空中平台可以执行打击解放军监视与后勤系统关键节点这样更重要的任务。它们可在第一岛链外、威胁较小的环境下作战,填补“内部”防御的空白,并充分利用陆基打击网络所创造的机会。如果调度得当,联合作战部队可通过分布式作战,既发挥了集中式作战的威力优势,又避免了其防护脆弱劣势。


实施这种“内/外部防御”的作战概念,将要求一些美国部队能够在中国导弹射程范围内生存和作战。这种前沿态势与目前远征模式不同,远征模式侧重于集结重兵,在控制所有作战域后再发动反击,该模式耗时太多,如果不能在一开始就拒止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侵犯,那么中国很可能在美军增援部队抵达之前就已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4-

作战概念、能力及协调性的变化


美军需要在作战概念、作战能力、作战协调性上做出相应调整,从而高效实施海上压力战略。


在作战概念方面,建议如下:


一是发展新型联合作战概念,为西太平洋实施海上压力战略提供支撑。目前美国各军兵种发展出多种新型作战概念,但却缺乏协调与整合,这就需要一种以“内/外部防御”为出发点、可支撑西太海上压力战略的新型联合作战概念,将各军兵种的作战概念统一到该框架下并深度融合。


二是试验太平洋地区地面部队的新型组织架构。美军陆战队的第三远征队及其配套单位在西太前沿驻扎,可作为“内部防御”的主要力量,而印-太战区的美国陆军,如部署在夏威夷的第25步兵师可提供支援。目前,这两支部队的编成都是以机动作战为中心,比较适合完成传统的两栖、地面作战任务。后续,海军陆战队及陆军应尝试新式部队编成,将指挥控制、火力打击、防空、安保、情监侦、工程兵、电子战和可持续战斗能力进行充分地创新组合,在第一岛链的高烈度对抗环境下实施分布式多域火力打击。


三是发展可持续战斗的作战概念。在高烈度对抗环境下,想要支撑第一岛链一线的分布式作战需要发展新型后勤保障概念,即使在遭受攻击也能为联合作战部队提供远程补给。还应探索对分布式部署的作战单元进行后勤保障的新方法,如更多地预置弹药和物资,更广泛地使用有人、无人的空中和海上平台实现机动和补给,并采用新技术,如3D打印来制造并替换零件。


在作战能力方面,建议如下:


一是加快部署机动式陆基远程导弹。地面部队需要具备更强的作战能力,才能支撑海、空拒止及对地攻击作战。目前,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正在研发和部署远程陆基反舰和对地攻击火力,尤其是在中导条约已废止的条件下,更应加快推进射程超过500公里的导弹的发展和装备。陆军和海军陆战队还应研发机动性更强、射程更远的陆基防空系统,以便沿第一岛链一线实现广域空中拒止,更好地保证“内部防御”力量能够生存,可在中国A2/AD打击网络中可持续作战。


二是构建富有弹性的多域C4ISR体系,并研发制衡对手C4ISR的能力。在未来的西太冲突中,制信息权可能会非常关键,甚至起到决定性作用。由无人机等装备提供的美军情监侦能力要更富有弹性,并可形成组网通信链路以支撑分布式作战。同步开发和部署主动式和被动式装备,如干扰机、伪装、隐蔽与欺骗等,以制衡对手的C4ISR能力。


三是所有轰炸机都要能够搭载可为海上进攻作战做贡献的载荷。美军轰炸机编队应融合反舰导弹打击、远程空投水雷的能力。虽然目前B-1B枪骑兵等轰炸机也具备一定的上述能力,但后续要将这种作战能力与航程更远、生存能力更强的平台相结合。


在作战协调方面,建议如下:


一是深化与印太地区盟国和伙伴的合作。盟国将在海上压力战略中的领土使用、作战能力贡献、部队参与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美国应该与印太地区的盟国和伙伴紧密合作,达成平时与战时的准入协定,更好地了解它们在潜在危机中想扮演什么角色、想贡献多少力量。美军还应努力与盟国和伙伴,尤其是与日本、澳大利亚这样地区性强国,深化协同作战能力,制定联合作战概念。


二是重新审定各军兵种的使命任务。随着新型作战概念的发展和成熟,现有军兵种的使命任务也可以进行调整,以确保各军兵种的职责清晰、相辅相成,避免出现脱节和重复建设的情况。


CSBA估计,当前到2024年的五年间,美国实施海上压力战略将花费80亿至130亿美元,而最终实现则需要300亿美元。尽管成本不低,但应该还是美国防部可承受的。





 

-5-

一厢情愿的“战略优势”


一是海上压力战略为威慑、战争与和平时期的大国竞争提供了明显的优势。海上压力战略包括通过拒止来威慑对手,让对手认为侵犯将无功而返。拒止威慑是一种强有力的威慑形式,直接从源头上断掉对手实施侵犯的想法。将美军部署在关键地区的前沿,能让盟国更安心,让它们知道即使爆发敌对冲突,美国也会随时准备协助,从而提高它们更好地参与到集体防御中来,增强反击中国的决心。


二是实施海上压力战略,可部署更灵活的军事力量,增强美国及其盟友的作战优势。美军必须提升其在中国A2/AD作战环境中,更有效地进行作战、抵御侵犯的能力。在涉及中国台湾、南海和东海的潜在中美冲突中,本战略所推介的部队构成和作战能力将使中国的军事计划复杂化。第一岛链内的岛屿变为美国阻止中国进攻的防御强点,在复杂的岛屿地形条件下寻找地面目标难度很大,所以中国很难定位、追踪和摧毁部署的机动式导弹。如果还想打下去,中国将消耗更多资源,承担更多风险,耗费更多时间。这将抵消中国发动突袭时所期望获得的优势。总之,即使没能摄止中国侵犯,海上压力战略也将使美国及其盟友处于防御中国侵犯的最佳态势。


三是推进海上压力战略,从长远来看会将中美政治、军事竞争推向对美国及其盟友有利的方向。为应对美国及其盟友部署在岛链上的A2/AD网络,中国可能会将投入经费侧重于近程打击武器,这就让中国陷入美国及其盟友的圈套中,因为即使有了近程打击武器,侦察并打击地面机动部队也将非常耗时,而且这让中国有限的军费更是没法投入到核导弹或其它能够严重威胁美国和盟国利益上的装备上。中国人民解放军如果想绕过美岛链上的地面部队去攻击外圈的美军也并非易事,只要美国岛链上的陆基导弹拥有远程打击能力,再加上空、海力量支援,中国的反制很可能失利。这样中国可能会认为,打破美国和盟国的A2/AD网络在风险和经济上都不合算,因此会将注意力和资源从其东海、南海转移回西部陆上边境。中国通过“一带一路” 倡议加大了中国在亚洲大陆的参与力度,因此海上压力战略可能会加强中国政府对“西进”倾向。


海上压力战略的弊端可能体现为:促使中国将竞争转移到其他领域,包括经济、外交领域。中国可能会施加非军事压力,劝说美国的盟友和伙伴不与美国合作。这将对美国与盟国的团结提出挑战。当然,这种针锋相对的互动本身就是战略竞争的本质所在。


综上所述,海上压力战略是一种操作上可行、经济上负担得起、能够应对未来中国崛起的好办法。



报告目录如下

完整报告下载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全文完)

作者专栏 

元男,学术plus高级评论员,专注于未来行动概念、装备能力等领域研究。

后中导条约时代,来了!美海军后勤求充值,15年478亿怎么花?丨CSBA《走向大国竞争时代的美国空军报告》未来重点发展机型一览【CSBA】美国“忽悠”英军参与大国竞争,还送上一份研究报告CSBA:增强驻欧美军,武装波兰!《欧洲威慑倡议2019》CSBA“跨域网络战”训练手册……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更多观点或进入公众号“个人专栏”结识“学术plus”专家作者团队。

  展望2019  

人间不合逻辑,同志尚须努力2019年的世界与中国丨智库2019:救赎与涅槃丨2019 全球财经关键词丨2019 法学界大事件丨2019 全球财经关键词丨2019 后真相时代的痛点丨2019 世界战斗机如何发展?


 点击领取:2018学术大礼包 


来吧!加入学术plus




    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本机构立场。图片均来自与网络。


 

  • 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欢迎各位专家、学者赐稿!投稿链接

     http://kjpl.cbpt.cnki.net

  • 学报电话:010-68893411

  • 学报邮箱:dkyxuebao@vip.126.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