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什么时候找你聊聊去!​

谨斋慎之 三家村 2024-04-09

  点击“三家村" 关注我们

1923.8~2003.4

李慎之,无锡人。哲学家、社会学家。曾任周恩来外交秘书、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美国研究所所长。资深新闻人,著名的国际问题专家,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自由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什么时候找你聊聊去!


谨斋慎之




“李老师,什么时候找你聊聊去!”这是我常常接到的电话。

我已经是七十衰翁了,但是我确实非常喜欢接近青年人。原因之一是我怕年纪老大,耳目闭塞,思想僵化,特别怕得老年痴呆症。但是每接到这样的电话,内心却又总是老大不自在。

对我这样说话的,往往是比我小二十岁、三十岁、四十岁甚至更多的人。我也相信,他们用这样的口气同我说话,大概还肯定我是一个没有架子、平易近人的人。这本来也可以使我感到欣慰了,但是他们大概不知,我还是一个十分守旧的人,颇似鲁迅当年自己“摩一下头顶”之后又警觉到“自己可以说是太落伍了”一样。

我自从五十多年前教过几个月中学以后就再没有教过书,更没有资格在科举时代当过考官,收过门生(当然在当右派的时候也曾在短训班教过几年英文,但那时学员是我的领导,对我只是直呼其名,不能叫我老师的)。因此我虽然知道在“同志”两字不太时兴以后,“师傅”与“老师”相继代兴,却总觉得不敢当,总觉得还是“先生”这个没大没小、可大可小的词儿对我更合适一些,对于青年人,除了平常叫惯同志或者老张、小王者外,我一般也是称先生了。

我自承“守旧”,但是更可感慨的是,要“找我聊聊”的青年人大概已完全不知道我“守”的到底是什么“旧”了。我要坦白交代:我守的不过是三四十年前中国人不分雅俗洋土,大致都要遵守的“老规矩”。我深信,绝大多数要“找我聊聊”的青年人都是相当尊重我的,因为在说“什么时候……”以前大抵还要讲上一大堆“同你聊特别有意思”之类的恭维话。我也知道他们都是很真诚的人,问题是我从小受过许多牢不可破的旧教育,从小不敢对自己的尊上(哪怕是最亲近的)说“什么时候找你聊聊去”这样的话。在我们那个时候,这样讲话就叫“放肆”,就叫“没规矩”,在家里是要挨父母教训,在学校是要挨老师训斥的。此外还有一种更厉害的责骂,叫做“没有家教”,那是连爹娘都骂进去了。这就是所谓“辱先”,是文明的中国人最受不了的耻辱。

中国传统文化好像现在很有点热劲,但是,就我所知,中国传统文化如果说有什么ABC的话,那就是所谓“家教”。从小孩子起,就要学“应对进退”,说白了就是要学说话,在我们家乡就叫做学一定的“套话”——一个人对上下左右,逢年过节、婚丧喜庆都必不可免的、合乎规矩的用词。现在的青年人听了可能要觉得奇怪,但是六十多年前我上小学(那是全国有名的新式小学)的时候,从三年级到四年级确有一门“说话”课,用的是商务印书馆的课本,我到现在还背得出第一课的头几句:“贵姓?敝姓王。台甫?草字友益……”至于《幼学琼林》有一篇《人事》, 也是读过的,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教人怎样说话,鲁迅先生曾讽刺过其中的“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想来他也是读过的。

在这样的教育下,我现在如果要找前辈先生“聊聊”,倘写信只敢说“趋前承教”,倘打电话,也只敢说:“我来向你请教”。

“积习之中人深矣!”我也常常自问我是不是“太封建”了。可似乎又觉得还未必,我还不至于腐朽到赞成以“三礼”治天下,而且也可说几乎完全不懂。虽然它们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义也有几千年之久。如果现在要我去教《陈情表》,一句“内无期功强近之亲”,我就讲不清楚。但是我想想新时代以来,我们的国家要开展“五讲四美”,要由政府来教人民讲“请,谢谢,对不起……”就又觉得“既有今日,何必当初。”不过青年人好像对“Good Morning”“Happy birthday to you”……的兴趣也不小。这两天赶上过年,Merry Christmas and Happy New Year”到处可见,这大概是西洋人的“十八句头”吧!无论如何,看起来不论中外,起码的礼貌总是要有的。

使我最为大惑不解的是,喜欢对我说“什么时候找你聊聊”的青年人中还有一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崇拜者,是“西学源于中学说”的鼓吹者,是认为今后世界要仰赖中国文化来拯救的爱国者。他们倒是写作甚勤,只是我看不出他们是从哪里学的中国传统文化,也看不出中国传统文化如何体现在他们身上。我不敢否认他们也许是中国当代文化的代表人物,但是与主张“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中国传统文化总似乎是太隔膜了。而我的一贯信条,也是我的老生常谈就是:中国的新文化只能产生在传统文化与外来优秀文化的结合点上。

毛主席有一句话,我是绝对相信的,青年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他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他们的。我真心爱重青年,希望同他们交朋友,从他们身上吸收养料,只是希望他们能多继承一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这样,我好更敢于同他们接触一些,也只有这样,他们才有可能多吸取一些外来文化的优点。

一九九七年二月

刊于《文汇报》1997年2月13日



文章由李慎之长子李三达授权发表

图文编辑 | 張麗娜


 点击下方文章标题,阅读往期文章

回忆思考

✦ 李慎之:点燃自己照破黑暗的人

✦ 谨斋慎之:痛定之后,徐徐食之

✦ 李辉:不能把批判的锋芒对着那些历史受难者

✦ 聂卫平:当时就我一个人替胡耀邦说话

✦ 张宝林:难忘八十年代---铭记 赓续 前行

✦ 任小彬:为了纪念的回忆

✦ 任小彬:六十年代的“接班人计划”

✦ 邓伍文:为奶奶撰碑

✦ 邓伍文:劫波下的足迹——寻思父执圈的本色

✦ 曲磊磊:父亲曲波百年纪念

✦ 卢晓蓉:父亲的恩威

✦ 王雁:我的父亲 沙飞

✦ 陈平:我的父亲陈正青

✦ 胡杰:寻找母亲王佩英

✦ 孙维维:著名音乐家孙慎先生千古

✦ 吴晓媛:琼花,我的母亲

✦ 毕之:奥兰普·德古热发出“男女平等”第一声

✦ 尚蔚:自己的故事(1)岁月,留不住

✦ 尚蔚:自己的故事(2)寻根

✦ 尚蔚:自己的故事(3)人若有情人不老

✦ 尚蔚:自己的故事(4)非女儿经

✦ 滕叙兖:缅怀我的母亲

✦ 滕叙兖:回忆打麻雀的年代

✦ 滕叙兖:回忆五十年前的高考

✦ 滕叙兖:哈军工文革轶事:“借条”

✦ 滕叙兖:我的第一个"六一儿童节"——演讲失败

✦ 老鬼:父亲

✦ 老鬼:哥哥青柯

✦ 老鬼:一个真实的人会活的更长久

✦ 老鬼:为何参谋送行

✦ 老鬼:高叔叔改变了我的命运

✦ 老鬼:母亲与我

✦ 老鬼:晚年,终于母子一场

✦ 母子作家:杨沫和老鬼

✦ 音乐和诗:《遗忘》与《记忆》(邵燕祥)

✦ 小提琴:《叙事曲》

✦ 平远:《雪境》



微信号: sanjiacun66


观今宜鉴古 温故而知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