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木心九周年祭日来稿⑦ | 先生教会了我读书呀

穆婷 塔中之塔 2023-07-26
何必计较宗教家、哲学家、艺术家,归根到底是一颗心。文学是人学。人嘛,看看别人是怎样做人的,怎样做人最有味道。我不承认什么文学家、画家。我的内行,是吃喝玩乐。我的序就说我是个玩家。各位都有爱有恨,苦于用不上,不会用。请靠文学吧。文学会帮助你爱,帮助你恨,直到你成为一个文学家。文/《文学回忆录》   图/木心在文学课结业课切蛋糕


先生教会了我读书呀


在这个本该大雪纷飞的季节里,提笔纪念那位“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也算是一种巧合了。 

初次听说木心先生的名字,来自于阅读另外一篇纪念他的杂文。读完后,那时尚年少的我惊讶于这位名叫“木心”的人的作为,钦佩于这背后展现出的人格,并从文中对他作品只言片语的引用中,被他独特的语言风格所吸引。那时候,一切初始,我只是向往了解这位前辈。 

我的好奇心,促使我翻开了《文学回忆录》。年少移民,与其时的他们同处于异国他乡的我,即将步入大学校园,正迫切寻找一些能够定义自我的标签。

对于文学的一份热忱,埋藏于心底,受限于语言,对中西方文化有着相同的熟悉与陌生感。这等同的陌生,带来的是一种文化以及身份认同上的尴尬与困惑,仿佛一潭死水一般令人厌烦,我直觉那样的一本书,能为这一潭死水带来些许生机。 


那是一场极大超出预期的阅读之旅。

一遍通读下来,我心中的一个新世界,开始缓慢搭建起构架。一时之间,文学世界不再是那个我以为的,与现实相对立的独立空间,它与现实纠缠不清,以至于包围现实中的每一个个体,模糊了虚实的界限。

随着文本,我漫步于时间长河的沿岸,那些我曾略有耳闻的作家有了更加明确的地理文化坐标,那些我感到完全陌生的文化揭开了它们神秘面纱的一角,变得不再完全和我无关。

那些文坛巨匠,在木心的口述里,一位一位地走下了神坛。

他像谈论自家亲戚一样地谈论那些写作者们,谈论他们的作品和经历,丝毫不在意他们彼此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那侃侃而谈的模样让我心生羡慕,也让我意识到,那些被印在书封上的名字,那些书页印刷的文字背后,是一位一位鲜活的人尝试在与我对谈—他们不只是宣传画像或是照片上的那副样子,一系列的作品背后,他们首先是经历了生活的人。

他口中的文学史,不是我故有想象中文学史的样子,那是深秋银杏树叶铺满大地的样子;他的文学史充满了生机,是初春的嫩枝刚冒芽的景象。

也因为这样的认识,唤起了我对“读者”身份的自知,让我开始对“阅读”行为产生了一些思考……像是牙牙学语的幼儿一般,阅读这套书赋予了我打开文学世界的钥匙,教会了我谈论“文学”的音节,从此,我心中的热忱,不再是无源之水,而有了奔腾的方向。

死水已然成为活水,以至于我曾短暂地感慨:

木心先生,他教会了我读书呀! 


而之所以愿意毕恭毕敬地尊木心一句“先生,”他又何止仅仅教导了我读书这一件事。读毕《文学回忆录》的我尚未忘记读到“后记”时我脸上垂挂过的泪滴,读到“你终于闪耀着了么?我旅途的终点。”时内心里的依依不舍。

那时的我还不曾拥有这套书,所读的是从市立图书馆里借的,我是实在舍不得和这位刚认识不久的有趣老先生就这样分别。

我开始想方设法地借阅他的作品,似在追逐他的影子;从市立公共图书馆的中文区到大学里亚洲学系的图书馆,我在网络上的电子书库里搜索着他的名字,借来他的作品以及,有关他的书籍。

《素履之往》、《即兴判断》、《温莎墓园日记》、《琼美卡随想录》、《哥伦比亚的倒影》、《温故·纪念专号》……我一本一本地读着,试图吸收关于他的更多信息,尝试从那些文字里摹出他的样子来,试图理解照片上看似苍老的他眼中的熠熠生辉。

那些闲暇的时光里,我晒着下午的太阳,懒懒地翻着书页,似懂非懂地读着他的文字,若是偶尔觉得自己感受到了他文字里的精妙或是他想法的一角,便会心一笑,接着郑重地摘抄下那些句子或者文段来。

因为不大懂诗,我只好告诫自己不要碰他的诗集—我还不想因为自己过于无知的丑陋而贸然去接触作为诗人的他。 


就算只是阅读他的文集,只是模糊窥探得他想法的一些碎片,也已足够我回味良久。就比如《素履之往·晚祷》篇中关于生命与“回到内心”的探讨,初次读来时只是觉得意象构建得很有意思,遂摘抄以作纪念。

后来多了一些经历,自我挣扎过一番之后,于那一日乍然想起了相关意象来,翻出笔记本看到当时摘录的文段—

这个‘内心,’便是‘宁静海,’人工的宁静海,谁都可以得而恣意徜徉,眼看不到,手摸不着,却是万顷碧波,一片汪洋。 

三言两语,抑扬顿挫,四两拨千斤。我本是轻声读着句子,却恍神于“万顷碧波,一片汪洋”这八个字,待回过头来时,已是泪流满面。

而后我便知道,他的作品是用来重读的,《文学回忆录》也是用来重读的—重读于“阅读”而言,太重要,就像“回到内心”于生命而言。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他的话语,总是从关于作品文学艺术等讨论缓慢渗透到生活的其他方面。于是生活变得越发有意思了起来,周遭的世界也变得更加多元了。

……

过去了这些年,如今我的阅读清单上,木心先生的诗集依旧处于待读状态,却不享有最高的优先权—我自信这样一位老熟人不会介意这种怠慢。

那些享受着更高待读优先权的书籍,有关于宇宙的科普书籍、艺术的、历史的、不同语言的,当然也有文学类,比如莎士比亚。至少我需要改写阅读莎士比亚留给我的记忆—英文课上那些破旧的文本、中世纪古英文晦涩的词汇与文法以及要赶写作业的那份心情……我猜想,唯有先读了这些,才能更好地靠近先生,阅读他的作品。

我的清单像潮水一样起伏不定—读完的、待读的、搁置的,仿佛那天我前去乌镇寻找先生,拜访了故居却因故未能拜访美术馆的心情一般……


乌镇行


最终我坐着乌篷船,艄公慢悠悠地摇着桨,小船晃晃悠悠的,荡过了镇上的人家,荡过了昭明书院,也荡过了美术馆,算也让我亲眼见识了那“风啊,水啊,一顶桥”的建筑。

拍照留念时,我想,先生是那顶桥,领着我靠近了文学艺术世界的风与水,等靠近了之后才发现,他本人也隐成了那风与水的一部分。

拜访美术馆之行搁置至今,就像我的读者之路一样,还漫长着咧。


穆婷

2020年12月11日于温哥华



【相关链接】陈丹青 |《文学回忆录》之《后记》木心散文选 |《晚祷》
读木心《晚祷》| 找寻内心的宁静海





征稿&木心逝世九周年


我与人类已是交浅言深

先生九周年祭日临近,如去年一样,此公号继续开通“读者来稿”专栏,先生说“虔诚的阅读才是深沉的纪念,”真诚的书写亦然,来稿体裁不限,字数不限,详情请参考往期来稿(公众号菜单【塔中之塔】【读者来稿】)。投稿微信:mbcs2011(鹤无粮),稿件采用后,我们会准备特别的小礼物回馈来稿读者,期待更多的读者在此相聚。
木心九周年祭日来稿⑥ | 看!这个人
木心九周年祭日来稿⑤ | 当木心遇到兰波木心九周年祭日来稿④ | 分散的盐
木心九周年祭日来稿③ | 我思良人,上善水演。
木心九周年祭日来稿② | 认识木心先生没有尽头
木心九周年祭日来稿① | 木心印象小记

读者来稿

木心祭(九篇)
木心演 | 无处不在的读者阅读木心小札 | 真是让你热泪盈眶先生我来了 | 木心美术馆已经五岁了
先生的诗 | 总使我感觉有什么存活下来

读者沙龙

读者沙龙

读者沙龙二十期回顾 | 留得好记忆 便是永恒

塔中之塔 | 木心读者沙龙第31期(乌镇行)

塔中之塔 | 木心读者沙龙第39(二次启蒙)

塔中之塔 | 木心读者沙龙第44期(钟书阁)

报名、投稿微信:mbcs2011(鹤无粮)


推荐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