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郭靖黄蓉CP走红英国,《射雕》成欧美爆款…背后译者的故事值得点赞

严肃活泼国际君 国际出版周报 2021-03-07

关注国际出版周报

看接地气、国际范的出版资讯

对话框回复“搜索”即可按关键词获取全部资讯


窦元娜丨文

雒文佳丨编辑


郝玉青

Anna Holmwood

瑞典译者、文学经纪人


瑞典姑娘安娜·霍姆伍德有一个好听的中文名字:郝玉青,她的父亲是英国人,母亲是瑞典人。


2005年,20岁出头的她跟朋友一起到中国旅行,“那是一次疯狂的旅行,那时候自己完全听不懂中国话,购物时我讲了第一句中文,那一刻我非常兴奋,因此回到欧洲后我决心要学中文。”这一学,就是整整三年。


2006年,郝玉清在英国牛津大学开始学习中文,之后分别在北京和台北深造,最后又返回英国,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攻读中国文学硕士学位。


八年前,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学习期间,郝玉青参加了英国文学翻译中心举办的严歌苓与著名翻译家尼基·哈曼的研讨会,并入选为英国文学翻译中心的第一批学员之一


此后,她开始从事中国文学翻译。她翻译的第一部作品是当代长篇小说《山楂树之恋》,此外还有不少短篇小说,尼基·哈曼给予了她很大支持与帮助。


毕业后,她选择翻译为职业,“每天做的事就是阅读、翻译,以及向西方市场推介优秀的中国文学作品”。


郝玉青在第六届故事驱动大会现场发表“为什么我翻译了《射雕英雄传》”的演讲



心怀谦卑译《射雕》


在距离创作发表足足60年之后,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以下简称《射雕》)首部英译于今年2月正式出版,引发了全球各界的热烈反响,而译者郝玉青也成为了热点人物,被推向话题中心。



谈及最开始接触“金庸”,郝玉青回忆是在中国留学期间,好友都向她推荐金庸的小说。


面对书店里满满一书架的武侠小说,她买下了自己的第一本金庸作品《鹿鼎记》。



她认为,金庸的武侠小说是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传承,“有点像《西游记》和《水浒传》”。


此外,金庸的作品涵盖丰富的历史文化以及独特的角色情感,这也让郝玉青感到有趣。


翻译《射雕》是她迄今为止觉得难度最大的一次挑战。金庸小说涉及大量历史背景、文化习俗、人物、诗词……单单是理解这些事物名称并准确翻译出来,就相当不容易。



除此之外,如何翻译原著中虚构出来的那些盖世神功、无敌招式,也令她“头疼”。


不过,在她看来,最大的困难还不是这些。她深知金庸原著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因此她必须“怀着一颗谦卑的心”来翻译。


83版《射雕英雄传》电视剧


“金庸的读者广泛,翻译难度也高,所以我预料到出版后一定有读者来‘挑错’。这也是我起初有些害怕的原因。”她坦言,“后来我想,这样压力太大了,只要用心去做就好。”


郝玉青坦言:“作为外国人,我翻译武侠小说的难度要比翻译武侠电影更高——金庸使用了描述性的文字,穿插着很多对话和背景信息,这些很难用英语完整地表现出来。但我对翻译有一种信仰,希望通过自己独一无二的翻译,介绍这部作品给更多的外国读者。”


94版《射雕英雄传》电视剧


她在翻译《射雕》时,不追求“字字对应”的准确,而是更注重通顺易懂,希望达到“就像金庸在和读者用英文讲话”的效果。


“最糟糕的是你把每个字都翻译准确了,但译作读起来却毫无生趣,这完全丧失了文学翻译的意义,”她说,“小说是一种充满娱乐性、创造性的文学形式,用另一种语言,尤其是与汉语完全不同的语言,再现和保留这些特性,需要一定的灵活性。”


法文版《射雕英雄传》


对于文学翻译,郝玉青认为,译者的责任是“创造新的对话,激发新的兴趣和讨论”,因为一本译作的面世可能会促使更多相关作品被翻译介绍给更多的外国读者。


翻译永远不是终点,每一本译作都是(不同文化)对话的一小步。我知道没有翻译是完美无缺的,总有地方让人不同意或者不喜欢,但我一直坚信:不翻译才是最大的缺失。”


日版《射雕英雄传》单行本丨图片来源:外研社



推介“武侠”比翻译更难


事实上,在郝玉青看来,她翻译金庸的动机很容易理解,因为对于所有从事中译英的人来说,这样的机会是梦寐以求的。


但更重要的是,为什么在《射雕》写成六十年后,才诞生了第一部英文译本?她认为这才是关键,是她真正想探讨的。


1959年的初版《射雕英雄传》第一卷


那时候,郝玉青向英国出版商推介金庸的《射雕》,为了让出版商对金庸感兴趣,她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准备推介文件,并翻译了大约一万字的样章。


与此同时,她不得不把这部作品拿来和《指环王》作对比,推介语“这是中国的《指环王》”让她饱受批评。

推介语“这是中国的《指环王》”


但这并非她的本意,只是把它作为出版人之间的一种沟通方式,“出版方了解这是什么类型的书,并且产生兴趣以后,才会进一步去看我准备的那些材料:金庸的地位、故事的梗概、有哪些共通的价值观可以打动西方读者等。”


通过郝玉青不懈努力,半年后终于有五、六家出版社抛出橄榄枝,其中麦克莱霍斯出版社的创始人克里斯托弗·麦理浩很坚定地说:“这部书我一定要出版。”


毫无疑问,郝玉青和英译版《射雕》都成功了。英译版《射雕》第一册《英雄诞生》(A Hero Born)在英国出版首月即加印到第7版,销售火爆。


英文版《射雕》在伦敦书店出售丨图片来源:新华社


近日美国知名出版社St. Martin’s Press高价购得英译本版权,将于2019年正式推出美国版;另有西班牙、德国、芬兰、巴西、葡萄牙、匈牙利等七个不同国家也相继买下了版权,未来将出现更多语言版本的《射雕》。


从文学经纪人的视角来看,郝玉青认为金庸作品中有三个元素对于外国读者非常具有吸引力:第一个是蒙古草原等异域情景,第二个是故事角色的情感表现,第三个是具有浪漫色调的武侠题材。



同时,她认为麦克莱霍斯出版社对《射雕》的定位也非常准确,并没有强调“严肃文学”,而是以“主流奇幻”来定位,这就是一个“很受欢迎的、精彩绝伦的故事”,并且“来自中国”。


在郝玉青眼里,金庸作品里有侠肝义胆、江湖情仇,是全世界读者都喜欢的内容,“现在有许多西方人在练武术,也喜欢看功夫电影,这说明武侠小说在西方一定会有一群‘核心’读者。”


因此,她非常看好中国武侠小说在英文图书市场的前景。



独特性才是“卖点”


尽管郝玉青一再地强调,金庸小说是可以被英文读者理解的,但一个极其“中国化”的故事被国际市场广泛接受,并不是那么理所当然的。


英译版《射雕》看似一炮而红,背后却是60年等待才成熟的时机,和整个行业近10年的拓荒与铺垫。


此时的郝玉青不仅是一名译者,还是一名致力于中外文学作品版权交易的“推手”。


她深知“跨文化”文学作品很难“走出去”,因为成功与否的确很难预料。但她仍然期待去探寻成功的可能性,去找寻那些可以“跨国界讲述的故事”,哪怕这些作品因为是“中国独有的”而很难成功,她依然对此保持乐观,“也许正是因为这种‘独特性’,才能成为它真正的卖点。” 


最后,她以北欧文学成功输出为例,希望中国文学“走出去”也可以受到启发。

 

她谈到,过去同样因为语言的原因,北欧文学对外推广很困难。除了在德国、荷兰、东欧这些文化上比较接近的地方以外,在其他国家的销路不佳。


麦克莱霍斯版《千禧年三部曲》封面


后来因为麦克莱霍斯出版社率先引进瑞典作家斯蒂格·拉赫松的《千禧三部曲》大获成功,国际市场的大门突然被“撬”开一条缝。


紧接着,写作类型完全不同的另一位瑞典作家弗雷德里克·巴克曼的作品又开始热卖,他的书在中国也非常畅销。


每一部书的成功,都把那扇门推开了一些。北欧的文学版权经纪公司,在某些方面彼此是竞争者,但也是合作者,他们前赴后继地开拓市场,形成一股整体的力量。


北欧文学的这条路也走了10年,我认为中国文学“走出去”可以借鉴这个经验。


同时,郝玉青希望《射雕》英译版的“成功”不是指某一本书卖得好,而是能不断地累积影响力,甚至扩展到其他的类型、带动其他的中文作品“走出去”。 



“英国《卫报》有一句评论让我觉得很欣慰,就是说这部小说可能会激励更多西方人去了解中国,看更多中国文学。”她说,“作为中国文学的英译者,我希望不只是介绍金庸,更希望大家能对中国文化、历史感兴趣。”IP

 

 

点击橙色关键词看更多有料新闻: 

故事驱动出版业跨界中俄出版德黑兰书展蔡皋世界读书日三联中读李湛军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三体》美剧曹文轩熊亮2018数字出版报告霍金周斌掌阅“她力量” 丨王焰电子书网文IP杜乐盟张玉国哈瓦那国际书展观影指南培生无问西东 旅行青蛙年轻一代阅读趋势高校图书馆资源报告TOP10作家写作技巧出版业趋势预测英国出版业数据全美各大书榜芳华中国出版“走出去”蒋蕾Bloomsbury China


这里的留言区

等待有态度的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