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征服新疆(四)谋事在人

罗马主义 灼识新维度 2021-01-13

 戳蓝字“灼识新维度”关注我们哦!



8

谋事在人

晚清沧海事下卷 8

 作者 | 罗马主义


当兆惠率领清军,再次进入伊犁的时候,很快平叛就变成了一场大屠杀。

 

由于前面我跟大家讲过的原因,天花破坏了蒙古准噶尔人的社会结构,所以导致蒙古准噶尔人为了争权夺利,内斗不断,进而又引发了不断的叛乱。

 

可是无论远在北京的乾隆,还是前线作战的清军,都被这种叛了又降,降了又叛给搞烦躁了,于是对叛乱的惩罚,也越来越严厉。

 

刚开始的时候,一般叛乱的部落,如果被清军包围的话,只要主动投降,交出叛乱首领,清军也通常到此为止,不再作进一步的追究。

 

可是清军前脚刚走,后脚蒙古准噶尔部落内部,立刻又打成了一团,诱发了新的叛乱,清军只能再回来平叛。

 

这样一来一往的奔波,前线的军人自然心中有气,再回来的时候,就不会那么客气了,可能就会诛杀一大群上层人士。

 

但是这种行为,又进一步破坏了蒙古人的统治顺序,诱发他们内部,发生更激烈的争斗,而越是后面上台的统治者,就越难以服众,于是就越快再次叛乱。

 

而面对这种现象,对于乾隆那个时代的人来说,他们只能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蒙古准噶尔人,天性顽劣,无法驯服。

 

所以乾隆下令,对那些反复叛乱的蒙古准噶尔部落,绝不留情,一律屠杀殆尽。

 

而蒙古准噶尔人既然信奉的是达尔文主义,没有一个严格的传承制度,因此就不可能不内斗,也就不可能不叛乱,进而也就不可能不招致清军的报复,于是,一场人间悲剧,就此爆发,蒙古准噶尔部,从此被灭族。

 

不要以为只有蒙古准噶尔人才有这个问题,其他的游牧民族,都有这个问题,因此他们的强盛,通常也只是昙花一现。

 

只有解决了继承问题,游牧民族才能真正的长治久安,建立起大帝国,比如奥斯曼土耳其,他们的解决方法,就是新皇帝刚一继任,立刻杀光所有的兄弟和他们的子女,防止发生内战。

 

他们不仅仅这么做,而且还把这种做法写成了法律,虽然看起来残酷无比,但却行之有效,终于摆脱了游牧民族必须内斗的梦魇,迅速的强大了起来,建立了横跨欧亚非的奥斯曼帝国,传承了几百年。

 

所以造成这场悲剧的原因,其实是很复杂的,绝不能简单的归咎任何一方,给他们戴上一个种族大屠杀的帽子。

 

这个问题我们就不深究了,估计可以写上几万字,如果再引经据典一下,基本上,就快成为历史系的博士硕士论文了。

 

如果有哪位朋友想借用一下,记得,我可是第一个提出这个观点的。

 

当然,我们说起来是寥寥数语,实际上战争进行了一年多的时间,我们先把这边放一放,回过头来,再说说库车那边。

 

从库车跑回清军的占领地乌鲁木齐,吐鲁番一带,相距700多公里,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兆惠那样的本事,能够全身而退,阿敏道和他手下的人,在半路上,被小和卓霍集占派来的人追上,全体殉国。

 

消息迅速传到了兆惠这里,又传到了北京,大小和卓忘恩负义,首先挑起了叛乱,这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实了。

 

兆惠再次请求率兵南下,但是乾隆不同意,他始终认为,蒙古准噶尔贵族,阿睦尔萨那才是最大的敌人,所以他坚持要兆惠留在伊犁,一刻都不要放松对他的追捕。

 

不过说个实话,第一次叛乱确实是阿睦尔萨那挑起,第二次和他有一定的关系,第三次和他基本上没什么联系。

 

这个时候他早就逃到了俄罗斯,手下的人几乎全都死于天花,他自己也没能逃脱病魔的阴影,虽然俄罗斯人收留了他,但是他这个时候,已经浑身都起了水痘,病得奄奄一息,根本谈不上什么策划叛乱了。

 

因此,乾隆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是完全错误的。

 

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从清朝建国以来,蒙古准噶尔人,多次重创了清军,给清廷留下了心理阴影面积,实在太大,所以乾隆近乎固执的,非要抓住阿睦尔萨那,认为这是解决蒙古准噶尔问题的关键,也就可以理解了。

 

可是南疆的叛乱,也不能不处理,于是,乾隆又想起了雅尔哈善,本来,乾隆准备把他调回北京,担任户部尚书,也就是财政部部长,现在,他又临时改了主意,让他从巴里坤,率领一万多名满汉士兵,南下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

 

可惜的是,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跨界的,虽然对于兆惠来说,无论搞后勤搞军事,都是牛人一个,但是对于雅尔哈善来说,也许做做内政,才是他最合适的工作。

 

不过,乾隆似乎也考虑到了这一点,他派了一大堆“能人”,来给他当帮手,他相信,只要有这些人辅助,雅尔哈善就一定能完成这个任务。

 

这些人确实都不简单,首先要说的是,维吾尔贵族额敏和卓,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个在康熙年间,就归顺了朝廷的吐鲁番部落首领。

 

后来在雍正年间,清军在新疆坚持不下去以后,他带领全族,随同清军一起退回了内地,所以政治上极为可靠。

 

因此,乾隆把他任命为了这支军队的第二把手,让额敏和卓担任参赞大臣,乾隆给他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派人去南疆绘制地图,同时秘密的联络其他的维吾尔世俗贵族,劝说他们抛弃大小和卓,投靠大清王朝。

 

额敏和卓这个时候,已经60多岁了,办事可靠,马上秘密派人前往了南疆,绘制了详细的地图,迅速送到了乾隆的案头。

 


而且,他还和前面我们提到的,南疆势力最大的世俗贵族,霍集斯搭上了关系,霍集斯一口答应,愿意做内应。

 

但是霍集斯提出,他控制的乌什地区,和清军之间的联系,被库车隔开,而且他本人,也被小和卓霍集占盯的很紧,手下的人,也被小和卓分散到各个城市去了。

 

所以,他现在不敢轻举妄动,必须等清军攻下库车以后,他再设法招集人马,抓住小和卓。

 

额敏和卓把这个情况,汇报给了乾隆,乾隆觉得办的不错,虽然他知道,霍集斯不敢马上站出来,一方面,确实是时机不成熟,另一方面,也是在借机观望,脚踩两只船。

 

但是不管怎么说,还没有开仗,就已经把敌人内部动摇了,总是很好的,而且只要攻下库车,很多维吾尔世俗贵族,应该就会望风而降。

 

所以,攻下库车是一个关键问题,毕竟从巴里坤出发,爬涉1200多公里,大致相当于北京到杭州的距离,途中还要穿越大片的沙漠和戈壁,去攻击一座坚城,这可不是一件闹着玩的事情。

 

库车大峡谷

 

不过,乾隆对此有十足的把握,因为他手里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库车城主鄂对,他现在被乾隆授予了一个挺高的职位,从二品的散佚大臣,负责带路。

 

不久之前,鄂对刚刚逃出了小和卓的追捕,来到了巴里坤以后,就立刻写信,向乾隆举报,大小和卓即将发动叛乱。

 

不过,乾隆并没有放在心上,他反而认为,鄂对这么做,不过是因为,在同大小和卓争权的过程中失败,所以跑来打小报告,可信度有限。

 

后来阿敏道南下的时候,鄂对随军前往,走到了库车城外的大道边,看见了很多的尸体,被抛弃在路的两边,鄂对发现,其中有好多是他的亲属和部下。

 

鄂对在悲伤之余,反复劝说阿敏道,千万不要相信大小和卓,一定要武力进攻,他们一定会反叛清朝的。

 

不过,在阿敏道的眼里,鄂对和他手下的人,确实是遭到了迫害,但是,他的想法和乾隆差不多,认为这些,不过是维吾尔人内部的勾心斗角,和清廷没有什么关系。

 

所以,他也没把鄂对的劝说,放在心上,为了避免双方见面后尴尬,甚至有可能发生的火并,他反而命令,鄂对和随行的三千名蒙古准噶尔骑兵,先退回乌鲁木齐方向。

 

回来以后,鄂对继续到处游说,检举大小和卓,马上就要叛乱,现在大家终于知道,他说的一点儿没错。

 

由于他本来就是库车城主,熟悉库车的风土人情,又和大小和卓,有着不共戴天之仇,政治上自然也非常可靠,因此,立刻也被乾隆委以重任。

 

除了上面的人,哈密的另外一个贵族,维吾尔王公玉素普,也主动请缨,请求南下参加平叛。

 

哈密王是白山派的传统保护人,大小和卓的祖辈,都曾经受到他家族的包养。

 

现在,他站出来反对大小和卓,在宣传上极为有利,可以动摇大小和卓的宗教基础,影响维吾尔信教群众,让他们明辨是非,意义也非常重大。

 

所以,乾隆立刻任命他为领队大臣,在南下的这支军队里,坐第三把交椅。

 

看了上面的介绍,你就可以知道,乾隆派来辅助雅尔哈善的人,都是非同凡响,一个个都是老江湖,最关键的一点,他们全都是维吾尔人,了解当地情况。

 

乾隆不仅仅在情报,策反,宣传上做足了功夫,而且在军事上,也准备得非常认真。

 

他选派了两名久经沙场的军事将领,一个叫做顺德讷的头等侍卫,来自黑龙江的达斡尔族。

 

这个人擅长指挥骑兵作战,尤其擅长长途奔袭,多次深入哈萨克和俄罗斯境内,追击蒙古准噶尔部叛军,是一个厉害的角色,他被乾隆安排,做雅尔哈善的军事参谋。

 

另一个叫做马得胜的绿营提督,也是很有几把刷子的家伙,他擅长使用火器,精于攻城战术,这次不仅仅从内地,带来了十多门的威远将军炮,路过嘉峪关的时候,还把城墙上四门明代的大口径红衣大炮,也带到了巴里坤前线。

 

至于钱粮弹药,骡马粮草,那就更不在话下,乾隆耗费了数百万两白银,抽调了几个省的官员,组织了数十万民工,用了五个多月的时间,运往巴里坤。

 

所以,乾隆心想,人员如此整齐,准备的如此周密,雅尔哈善肯定能手到擒来,旗开得胜吧?

 

雅尔哈善自己,其实也是这么想的,现在看起来是万事俱备,而且不欠东风,于是,一声炮响,全军开拔,浩浩荡荡开赴库车,所有的人都意气风发,志在必得。

 

回过头来,再说小和卓这边,他在南疆,大力推广,用教权取代世俗政权,用古兰经替代世俗的法律,虽然和维吾尔部落贵族,闹得势同水火,但是,却得到了神职人员的一致拥护。

 

所以,虽然世俗贵族们,把大小和卓恨得牙痒痒,可是,因为阿訇站在他们那一边,这些人有能力,煽动穆斯林群众,就像打跑鄂对那样,打跑其他世俗贵族,所以,大家都只能表面恭顺,隐忍不发。

 

现在,这帮世俗贵族,听到清军南下的消息以后,心里都乐开了花,巴不得清军来得越快越好,早点把大小和卓干掉。

 

于是,他们都私下里纷纷派人,秘密前往清军大营,向乾隆皇帝表忠心。

 

雅尔哈善在进军途中,不断的收到这些消息,心中大喜,于是上报给乾隆。

 

乾隆听到以后,觉得目前的形势不是小好,而是大好,好的一塌糊涂,于是,他对雅尔哈善的期待,也变得越来越高。

 

再说雅尔哈善的大军,到达库车城下以后,召开了第一次战前会议。

 

雅尔哈善觉得,既然其他地方的世俗贵族,纷纷暗地里派人向清军效忠,那么库车城里的守军,也应该人心不稳才对,不如先派人去招降一下,还要够级别的人去,借此显示朝廷的诚意。

 

但是没有想到,立刻遭到了鄂对的反对,他认为城里的守军,都是小和卓霍集占派来的极端分子,绝对不可能投降,派人去和他们谈判,只会白白送了性命。

 

而且他还建议,立刻守住城外的一处战略要地,阻止小和卓援军进城,城内的守军人数有限,坚持不了多少。

 

同时,他还建议,不要把部队驻扎在城下,而要宿营在城外一个靠近水边的林地里,那里不但可以防止敌人偷袭,而且可以切断敌人的补给。

 

如果换做别人,大概会对鄂对的这些建议,认真考虑,毕竟他是这座城市的主人,所以他应该很了解这个城市。

 

可是前面我们介绍过了,雅尔哈善这个人,是比较喜欢搞办公室政治,经常参加一些人事内斗的。

 

所以,鄂对的这些话,在他听来,就产生了另外一番想法,他觉得,鄂对大概是害怕,如果招降了城里的人,清军很有可能,让他们继续掌管库车,这样,鄂对就可能无法收回他的领地,所以,他极力反对招降,尤其是派人去现场谈判。

 

所以,雅尔哈善一旦产生了这个看法,鄂对的其他建议,他也就懒得听了。

 

不等鄂对说完,他就端起了茶碗,开始喝茶,也不抬头,脸上表现出,一副早就把鄂对看透了的表情。

 

鄂对本来在来的路上,早就想出了,一整套最有效的攻城办法,这毕竟是他的城,他可熟悉得一塌糊涂。

 

可是一看雅尔哈善这个态度,作为一个世代贵族,他马上就知道,他该闭嘴了,于是立刻不再说话,向雅尔哈善行了一个礼,灰溜溜的,退回到自己的位子上去了。

 

于是,雅尔哈善派出了三名中级官员,前去招降,大概是他对形势过于乐观,为了表示诚意,居然也没有派护卫。

 

可是,小和卓手下的回应却是,打开城门后,突然冲出了20多名骑兵,直接把这三个人抓进了城去。

 

看到了鄂对的预言成真,雅尔哈善有点恼羞成怒,下令立刻攻城,先用重炮轰击,不行就架云梯爬城墙。

 

鄂对忍不住又来建议,库车的城墙是用土和植物细条编织修成,是软的,炮弹打上去没有用,爬云梯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不如……

 

不等鄂对说完,雅尔哈善冷冷的嘲讽了一句:“怎么,怕把你家给打坏吗?”

 

这话一出,鄂对只好赶紧闭嘴。

 

于是清军开始集中火力,准备轰塌一段城墙,可是就像鄂对说的一样,这种用植物细条互相编织在一起,然后再加上土夯成的城墙,看起来弱不禁风,可是它却是软的,炮弹打上去,一下就被卸力了,扎到土里去了,没有什么伤害。

 

所以虽然炮声隆隆,打得尘土飞扬,可是等到烟雾散去以后,城墙却安然无恙。

 

雅尔哈善这时,觉得面子上有点挂不住了,于是立刻叫来了绿营提督马得胜,让他用从嘉峪关带来的四门大口径红衣大炮,装双倍的火药猛轰,他就不信轰不垮这土制的城墙。

 

马得胜一听,面露难色,刚想说点什么,没想到雅尔哈善这时正恼羞成怒,劈头盖脸的就喝斥到:“你想抗命不遵吗?”

 

吓的马得胜慌忙一抱拳,低头说道:“不敢!”然后转过身,去向手下大声喊道:“给红衣大炮装双份药,继续给我猛轰。”

 

然后他偷偷的瞟了一眼主将雅尔哈善,悄悄的闪到一边儿去了,开炮的士兵听到了这个命令,满脸惊恐,互相对视一眼,装好了火药以后,一点火,全都跑得远远的去了。

 

结果四声轰鸣之后,火光一闪,四门大炮全都从炮身中部冒了烟,还好,这四门大炮质量不错,只是被炸裂了,没有破成碎片,不过全都废了。

 

一看到自己又捅了娄子,雅尔哈善更加气急败坏,下令立刻架云梯攻城。

 

可是由于准备不足,云梯数量有限,就集中在那几个点,守城的士兵自然很好对付,付出了重大伤亡,却依然攻不上去。

 

雅尔哈善彻底火了,没想到第一仗就搞得这么丢人现眼,于是他命令将领要带头冲锋,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攻下城墙。

 

清军将领闫相师、常保住无奈,只有亲自上前,带头去爬云梯,结果都被石头砸了下来,身负重伤,幸好身穿重甲,侥幸保得性命。

 

 

这个时候参赞大臣额敏和卓,看见硬攻不是办法,想来劝劝主将雅尔哈善,先暂停攻城,另想主意。

 

没想到雅尔哈善这时,正怒火攻心,恼羞成怒,没有等额敏说话,就劈头盖脸的开始抱怨额敏,说他糊弄皇上,尽给一些假情报,什么这个地方要投降,那个地方又要投降,全是胡扯。

 

然后他一指城墙,气急败坏地对额敏喊道:“你看这是像要投降的样子吗?”

 

额敏一听,顿时胀红了脸,羞愤难当,气得怒发冲冠,二话不说,就冲到了城墙下,一把拉开了一个正要爬云梯的士兵,从他手上抢过刀来,就要往上爬,随后被一颗流弹击倒。

 

“参赞大臣中弹了!”一听到这个消息,吓得雅尔哈善顿时冷静了下来,赶紧叫停了进攻,跑去查看额敏的伤势。

 

还好没有击中要害,不过还是把雅尔哈善吓得冷汗直流,如果额敏因为他的原因战死,乾隆绝对不会轻饶了他的。

 

果然,这事虽然后来经过美化和掩饰,上报给朝廷,但是还是把乾隆气得跺脚,臭骂了雅尔哈善一顿。

 

因为如果一个小小的库车城,居然击毙了清军的第二把手,不仅仅让清廷颜面无存,在政治上也是严重失分。

 

雅尔哈善进入南疆的第一战,就被当头挨了一闷棍,开局不利。

 

按说鄂对都预言正确了,那么雅尔哈善应该听取一下他的建议吧?

 

可是不,雅尔哈善习惯的办公室政治,不是这个玩法,他反而更不愿意听鄂对的了,他一定要证明,他才是正确的。

 

不过,现实却让他很难堪,由于他没有按照鄂对说的地方扎营,不仅仅生活不方便,而且经常遭到敌人偷袭,也不能有效的阻断敌人的补给。

 

因为新疆昼夜温差大,不在鄂对说的地方,靠近河边的树林里头扎营的话,露宿在戈壁上,白天晒得个贼死,晚上又冻成了狗,而且人马饮水也不方便,来回要跑很远的路。

 

于是底下的人,渐渐开始抱怨起来了,虽然不敢明说,但私下里议论纷纷。

 

可是,雅尔哈善就是不愿意低头,非要把这个面子撑住,于是他苦思冥想,想出了个花招,要扭转颓势。

 

他让哈密王玉素普手下的人,装成小和卓的援军,假装前来救援,然后让绿营士兵,装作拦截,双方在离城不远的地方假打,企图引诱城里的守军,出城支援。

 

这也太小儿科了,再加上那些群众演员,大概都没有表演天才,戏演的太烂,让库车的守军一眼就识破了,在城上发出了一阵阵嘘声和哄笑声,搞得大家全都异常尴尬,灰头土脸,白忙活了一阵。

 

就在这个时候,小和卓也没有闲着,他率领了1万多大军,其中8000多名火绳枪兵,2000多名骑兵,已经逼近了库车。

 

消息传到了清军大营,让雅尔哈善紧张的不得了,一时间手忙脚乱,却不知道该怎么应对。

 

头等侍卫顺德讷,这时实在是忍不住了,他感到眼前的形势,已经是万分严峻,千万不能再让雅尔哈善继续胡搞了,不然,大家就死无葬身之地了。

 

于是他就对雅尔哈善说:“大人,你作为主将,总统全局,日理万机,实在是太忙,这种小事,不足挂齿,让末将来替你处理,你看如何?”

 

雅尔哈善一听,说话得体,给他留足了面子,急忙顺水推舟:“说的也是,我作为主将,奉命收复南疆,要处理的大事确实太多,实在是忙不过来,以后这些小事,都由你决定吧。”

 

这下雅尔哈善终于松了一口气,顺德讷也松了一口气,所有的人全都松了一口气。

 

由于之前,雅尔哈善没有听鄂对的建议,守住一个险要的隘口,导致清军错过了最好的机会,让小和卓的援军,已经快速逼近,所以双方必须决战了。

 

于是雅尔哈善留在中军大帐,继续研究重要问题,顺德讷率领全军,迎击小和卓的援军。

 

双方在戈壁上相遇了,人数相当,旗鼓相当,双方也摆出了相同的阵型,步兵居中,骑兵排在两翼。

 

唯一的一点区别,就是小和卓军的火绳枪更多,而且质量更好,但是清军拥有大炮,两翼的骑兵,是由外蒙古人组成的。

 

双方势均力敌,胜负全看临场指挥,一场大战就要开始了……

 

说起来,乾隆选派的人,除了雅尔哈善以外,其他的人,都还真有几把刷子。

 

顺德讷也是久经沙场的名将,他根据侦察兵的报告,猜到了小和卓今天会用的战术。

 

于是他就决定,耍个小花招,欺骗一下小和卓,他把大军分成前后两阵,前阵排成了一条直线,后阵排成了一个非常大的弧形,他把大炮全都藏在后阵两翼。

 

他命令侍卫达克它那率先发动进攻,然后装作不支,边战边退,引诱小和卓发动全线进攻。

 

小和卓虽然玩政治是一位高手,但是打仗他也没有什么经验,果然中计,看见清军节节败退,他命令中军全线压上。

 

清军边打边退,慢慢的就把小和卓的军队诱入了弧形阵地,但是清军坚决守住两翼,在大炮的掩护下,让对方无法突破。

 

清军只是在中线,不断的向后撤退,两翼稳如泰山,把小和卓的军队,渐渐的都挤到了中间,施展不开火力。

 

如果熟悉军事史的人都知道,这就是汉尼拔在坎尼战役中用的战术,不过后果稍微有点区别。

 

因为小和卓这个人非常聪明,虽然他没有打过仗,但是他学习得非常快,没有多久,他就发现不对劲了,还没有进到袋底,他就命令中军停住。

 

不过这还是晚了一点,顺德讷发现,敌人已经识破了他的计谋以后,立刻在两翼发动了全线进攻,小和卓全军崩溃,大败而逃。

 

追击中,小和卓身中数箭,幸好他穿的盔甲厚,只有一箭穿透了他的盔甲,让他侥幸逃过了一死。

 

这一仗清军大胜,斩杀无数,唯一可惜的是,计谋被小和卓看穿,没有全歼敌人。

 

仓皇中,一部分敌人逃往了叶尔羌,另外一部分,在小和卓的带领下,慌慌张张的逃进了库车城。

 

清军顺势包围了库车,然后顺德讷按照鄂对的指点,重新布置了扎营地,把库车围得水泄不通。

 

接着顺德讷采纳了鄂对的计谋,派攻城专家马得胜,在一个鄂对选的地方,开始刨地道,准备炸毁城墙,进展非常的顺利。

 

事情到了这里,本来可以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可是雅尔哈善不甘寂寞,又跑出来搞幺蛾子了。

 

第一件事,他要抢功,这样一块大肥肉,他可不愿意落到别人口中。

 

可是你抢就抢吧,你吃肉,让别人喝汤也可以。但是他不,他不光是要吃肉,汤也不想让别人喝。

 

报捷的奏章上,全是他如何英明决策,用兵如神,其他人只是绿叶陪衬,不仅仅如此,他看顺德讷的眼神,从此以后也变得怪怪的,开始横挑鼻子竖挑眼,找他的不是。

 

顺德讷打了一个大胜仗,本来兴高采烈,以为可以连升几级,没想到雅尔哈善,居然只是把他的功劳,轻描淡写,一笔带过,结果别说吃肉了,汤都没有喝到。

 

更气人的是,雅尔哈善这个人还妒才,现在把他看成了眼中钉,肉中刺。

 

所以一气之下,他决定撂挑子,你不是牛吗?你不是能干吗?以后有事你自己搞,我不掺和总行吧,从此开始消极怠工。

 

俗话说,不作不死,雅尔哈善如果这个时候,不要再干蠢事,说不定他还可以上紫光阁的功臣榜,从此飞黄腾达了。

 

但是,蠢人怎么可能不干蠢事呢?再说马得胜这边,由于按照鄂对给他说的地方,开始刨挖地道,进展非常神速,因为这是鄂对的家,他选的地方肯定是没有错的。

 

马得胜本来就是攻城高手,再加上鄂对指点的地方又好,所以只用了十来天的时间,地道就要完工了,到时候把炸药一埋,炸开城墙,一切就圆满了。

 

雅尔哈善听说了以后,立刻又想来抢功,他觉得上次我没在现场,你们不服,这次我亲临指导,你们以后就没话说了吧?!

 

指导就指导吧,他还要摆个排场,标题他都想好了,叫做《靖逆将军雅尔哈善,身先士卒,连夜带领官兵赶挖地道的感人事迹》

 

然后当天晚上,他就带领着一大群幕僚,跑到了马得胜挖的地道那里,装模作样地下去,挖了两铁锹,然后在众人集体鼓掌,阿谀奉承的吹捧他一阵以后,拍拍屁股,回去睡觉了。

 

他的这一表演,动静可真不小,火烛通明,掌声雷动,早就惊动了守城的士兵,急忙看看这边在搞什么鬼名堂,然后他们马上就反应过来了,敌人在挖地道。

 

小和卓霍集占听到以后,立刻根据地道的方向,派人连夜挖了一条沟,和城里的一个水塘相连。

 

第二天一早,当他们看见马得胜带着手下的人,又消失在地平线的时候,他们掘开了地道,大水涌了进来,600多名清军被淹死……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如果觉得本文可读,请分享到朋友圈,谢谢大家。


- End -


以防失联,请大家关注备用号
谢谢大家长期以来的支持。

备用号:灼识熔接机




晚清沧海事系列

●  晚清沧海事 上卷(1)●  晚清沧海事 上卷(2)●  晚清沧海事 上卷(3)●  晚清沧海事 上卷(4)●  晚清沧海事 上卷(5)●  晚清沧海事 上卷(6)●  晚清沧海事 上卷(7)●  晚清沧海事 上卷(8)●  晚清沧海事 上卷(9)●  晚清沧海事 上卷(10)●  晚清沧海事 上卷(11)●  晚清沧海事 上卷(12)●  晚清沧海事 上卷(13)●  晚清沧海事 上卷(14)●  晚清沧海事 上卷(15)●  晚清沧海事 上卷(16)●  晚清沧海事 上卷(17)●  晚清沧海事 上卷(18)●  晚清沧海事 上卷(19)●  晚清沧海事 上卷(20)●  晚清沧海事 上卷(21)●  晚清沧海事 上卷(22)●  晚清沧海事 上卷(23)●  晚清沧海事 上卷(24)●  晚清沧海事 上卷(25)●  晚清沧海事 上卷(26)●  晚清沧海事 上卷(27)●  晚清沧海事 上卷(28)●  晚清沧海事 上卷(29)●  晚清沧海事 上卷(30)●  晚清沧海事 上卷(31)●  晚清沧海事 上卷(32)●  晚清沧海事 上卷(33)●  晚清沧海事 上卷(34)●  晚清沧海事 上卷(35)●  晚清沧海事 上卷(36)●  晚清沧海事 上卷(37)●  晚清沧海事 上卷(38)●  晚清沧海事 上卷(39)●  晚清沧海事 上卷(40)●  晚清沧海事 上卷(41)●  晚清沧海事 上卷(42)●  晚清沧海事 下卷(1)●  晚清沧海事 下卷(2)●  晚清沧海事 下卷(3)●  晚清沧海事 下卷(4)●  晚清沧海事 下卷(5)●  晚清沧海事 下卷(6)●  晚清沧海事 下卷(7)



归因论

归因论一:一次马种的改良,是如何导致东亚两大强国覆灭的?归因论二:中世纪治理水平最高的宋朝,为什么连一匹马都养不好?归因论三:金庸笔下的郭靖,历史上真有其人吗?归因论四:一度天下无敌的阿拉伯人,最后是怎么变成战五渣的?归因论五:为什么拥有最接近现代社会制度的罗马人,也发展不出一支像样的骑兵来?归因论六:宋朝人办不到的事,欧洲人是怎么办到的?归因论七:古代世界最好的战马,是出自哪个国家的呢?归因论八:蒙古军队最拿手的,到底是什么武功?归因论九:埃及人和蒙古人之间的战争,为什么会改变世界的进程?归因论十:为什么一个文明能否崛起的关键原因,取决于它的战争能力?
归因论十一:阿拉伯人真的曾经在中国南方建立过割据政权吗?归因论十二:中国人为什么放弃了占领印度尼西亚?归因论十三:中国人什么时候去清迈可以不用办护照?归因论十四:为什么一个民族选择使用步兵方阵还是使用战车,会决定它的政治制度呢?归因论十五:为什么英国的农民也敢闹事了?



◇ 时政评论  ◇






热文

☆ 一个永远无法知道的真相☆ 7月31号,一个神奇的日子





·灼识新维度·

不一样的视角,不一样的维度

带来全新观点,全新认知升级

广告合作:331090708(QQ)



—————————— / 广告 / ——————————

·END·

四川灼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官网:www.sczhuoshi.com

咨询电话:028-86122608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了解及购买灼识熔接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