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乡的春光,都在这一口里......

杨杨 相约新乡 2023-01-15

·

点击蓝字  关注相约新乡

【注】点击文章中蓝字,打开相关链接阅读详情。

一夜春雨足,满眼嫩绿生

春天,野菜相继在新乡的山间野地冒出了头
带着大自然的灵气
就这样走到大家的餐桌上。


榆钱、柳絮、香椿......
一口野菜
仿佛整个春天都融化在嘴里。


一口野菜,

把春天吃进肚子



野菜,通常是指非人工培植的、自然生长在田间旷野等处,可供人类食用的野生植物。

新乡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适宜多种植物生长,因此有着丰富的野菜资源,已知能采挖的野菜就有好几十种。


春天吃野菜的最大限制条件,就是要与时间赛跑。比如槐花,晚几天,口感会逊色不少;比如柳絮,错过再等一年。

当连绵不绝的春雨,以细密撩人之姿,将触目可及之处浸润在浓郁的绿色中央,仿佛一声响亮的号角,催促人们挎上竹篮,奔赴山林野地,寻找那些破土而出的春笋、荠菜、茵陈……

近年来,出于生态环保考虑,很多地方挖野菜被明令禁止。但公园里的树林,小区的花丛,免不了被挖菜人的小铲“光顾”。 


挖回家的野菜,究竟有多少人爱吃?这要打个问号。年轻人恐怕只是挑起几根浅浅一尝,强作欢颜,生怕辜负了老人的一片心意。 

挖野菜的大多是老年人,老人之所以乐挖野菜,大多是因为他们沿袭了从前的习惯吧?他们享受挖野菜的乐趣,远远高于饭桌上的食用。 

当然,我们不能因此就武断地判定:野菜已然没了市场。事实上,每到春天,野菜便悄无声息的出现在商场超市、小区附近菜市场,甚至楼下小摊贩的推车里随处可以买到被码放的整整齐齐、新鲜欲滴的野菜。



而且,如今野菜大都身价倍增,再也不是从前人们饥饿时“退而求其次”的替代品,摇身一变成为了物以稀为贵的“ 季节限定 ”,甚至它们中有的价格偶尔会让你有点“高攀不起”了呢。即便如此,人们依然趋之若鹜。

你以为吃进肚的只是一把菜?才不是,咱吃的可是一片春天!


春风十里

不如野菜两斤


春天在哪里?

对于普通人而言,春天在路边,在公园,但对于一个吃货而言,春天永远在锅里。

春天是野菜盛行的季节,也是新乡人最富口福的季节。香椿的香、槐花的甜......怎么样的烹饪方法才最能释放野菜们的“魅力”?这份专属春天的限定菜单,请您收好:

荠 菜


 

荠菜,不光是妈妈们最喜欢的野菜之一,也曾是文人笔下的“明星”。


《诗经》里就有“其甘如荠”之句;连苏东坡也赞其“天然之珍,虽小甘于五味,而有味外之美”;陆游在《食荠诗》第一首中说:“日日思归饱蕨薇,春来荠美忽忘归。”

 

还记得语文课本里有一篇《挖荠菜》,作者张洁是这样写道:“把它下在玉米糊糊里,再放上点盐花,真是无上的美味啊”。

 

带有锯齿的荠菜叶在三四月间最为鲜嫩,无论清炒、做汤、调馅还是煮粥,都别有风味。等到雪白细碎的荠菜花开,就不太嫩了。


荠菜调馅,包成荠菜春卷、荠菜鲜肉馄钝、荠菜鲜肉饺子,化为一首首春天的风物诗。荠菜焯后切碎,豆腐切丁炒过,和成馅做荠菜豆腐包子,几口一个都意犹未尽。

榆 钱

 

榆钱是榆树的种子,有榆树的地方,自然遍布榆钱,吃法多样,既能当菜,也能当粮。



榆钱因谐音余钱,被老一辈人赋予了别样的期待。鹅黄色的榆钱刚长出来没多久,便被人争先恐后地捋下来。

从前,榆钱是穷人在缺粮时的恩物,梁实秋在《雅舍小品》中提到过,他的祖父母在富庶之后,为了慎终追远,教育家人不忘贫苦出身,会在春暖花开之际,在院里蒸窝头贴饼子,要不就是蒸一锅榆钱糕:


“后院现成的一棵大榆树,新生出一簇簇的榆钱,取下洗净和玉米面拌在一起蒸,蒸熟之后人各一碗,浇上一大勺酱油、麻油汤子拌葱花,别有风味。”


“生钱闻可食,贫者当果蓏”,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甜丝丝的榆钱,是毛孩子们的零食,有大胆的敢爬到曲曲歪歪的榆树上,坐在树杈上一把一把地抓着吃。
 
如今城里的市民,想现捋一把榆钱吃,那着实有点困难,好在菜市场里都可以买到,虽然少了“现捋”的乐趣,但终究是能尝到一口春的味道。


把榆钱和上少许面粉和玉米面蒸成窝头蘸酱吃,别有一番风味。榆钱的清香、淀粉的微甜混着酱汁的浓烈,口腔里的味道层次分明,每个味蕾都会得到一次极致的享受。


香 椿

 
春天不吃香椿,是会遗憾的。


香椿有着独特的迷人香气,绝不小清新,爱吃的人如痴如醉,不爱的人会觉得味道怪怪的,绝口不尝。

这股香气往往得在3月底4月初到达顶峰。早或是晚,香椿的风味都会大减。待香椿芽发,下面条时,随手薅上一把扔进锅里,就是最好的配菜。


还有比香椿炒鸡蛋更美好的吗?入口鲜嫩爽滑,香椿的香弥漫在热气里更增一份“鲜”。


把香椿裹上鸡蛋面糊,入油炸,形状像鱼所以被称为香椿鱼。高温把香椿的香气激发得淋漓尽致,外酥脆里软糯,趁热乎蘸着花椒盐吃,一口一个春天都被吃进了肚子。

 

还有豆腐,也是香椿的经典cp。 青翠的香椿焯水切碎,豆腐焯水去腥,加一点盐葱蒜、淋勺辣椒油、香油。二者同拌,一青二白清清爽爽。

不过以香椿逐年暴涨的价格来看,还是要好好努力,香椿自由指日可待!

白蒿(茵陈)

 
正月茵陈二月蒿,三月拔下当柴烧。


白蒿是一种神奇的植物。正月里的白蒿具有药性,中药中的茵陈,就是它。作为医药,不仅可以清热利湿,还能治疗黄胆等疾病。 

 

在乡村,许多家长都会给孩子泡茵陈水喝。 但作为食物,人们最爱的还是蒸白蒿。


白蒿洗净和面粉拌匀,上锅一蒸,与香油、蒜泥、盐巴一拌,满口生香。


马齿苋

 ▼
马齿苋,也叫马齿菜,在以前是穷人的灾荒蔬菜。马齿苋能清热解毒,吃起来口感也很好。

有的人偏好凉拌马齿苋[xiàn],新鲜的马齿苋焯一下切成小段,浇上蒜泥,倒入酱油,淋芝麻油,拌匀后即可食用。


马齿苋的茎叶肉肉的,很适合凉拌、煮粥和包包子。挑肥厚叶大的马齿苋晒干了,跟五花肉和馅包包子,尝起来有一点点酸,开胃下饭。

面条菜

 ▼
面条菜是河南黄河中下游地区老百姓比较喜欢的一种野菜,也叫面条稞。因为面条菜叶子细长像面条一样,所以就叫面条菜了。
 

面条菜和面条长得像就算了,关键和面条还是绝配,面条快出锅的时候,放点儿面条菜进去,烫两下即可。
 
除了下面条,还能炒着吃或包饺子、做馅饼。要我说,面条菜的绝佳吃法还得是“蒸”。蒸出的香味闻上一下,就仿佛回到了童年。


柳 絮

 
不少人惊讶,“柳絮”这东西还能吃?那不得和吃棉花一样。
 
这里说的能吃的柳絮可不是白毛毛那种,而是柳树发出的新芽,一两片嫩叶带着像毛毛虫的柳絮初体。

柳絮的赏味期很短,最多也就个把星期,也没有具体时间,完全根据当年的天气温度,大约都在2、3月份。
 

干净的柳絮,清水煮熟后反复淘洗个几遍,再泡上两三个小时去掉苦味,拌上料汁就是一道凉拌柳絮。
 
除了凉拌,柳絮还能泡水喝,春光都在这一口里。


蒲公英

 ▼
未开小黄花前的蒲公英又叫婆婆丁、黄花地丁。春季的蒲公英最是鲜嫩,蒲公英嫩叶清香爽口,营养丰富,可生吃、炒食、做汤,是药食兼用的植物。

有的人力荐生食蘸酱这种吃法,洗净后的蒲公英,直接蘸豆瓣酱、辣酱、甜面酱、农家大酱,或者炸肉酱、鸡蛋酱等。
 

总之,搭配不同的酱料,蒲公英也会呈现不同的味道。脆嫩的口感,微微的苦香味,是蒲公英最能打动我们味蕾的地方。


构 穗

 
一到春天,树上密密麻麻地悬挂着小谷穗一样的花朵,就是构树花,也叫构蒲穗、构穗。因为构穗花期很短,稍晚天,花一开就不能吃了。


无论蒸炸炒溜,孩子们都会吃得津津有味。裹上面粉蒸好的构树花,再加入蒜泥和香油,口味软糯鲜香,让人回味无穷。
 

野小蒜

 
新摘的野蒜择去杂质,用水漂洗干净,既可以切碎揣在窝窝头里,也可以搅在面盆里烙成黄面煎。


腌制其他野菜时,也可以将一把野蒜调拌进去,一口饭一口馍地夹着吃,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如果再将野蒜盘成馅包饺子,饺子尚未下锅,满屋子里那喷香的味道,就让人垂涎三尺了。总之,不同的吃法,有不同的风味。

槐 花 

 

槐花是盛春的味道。



槐花是北方最不起眼的花,村前屋后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只有在春天时人们才会想起它,那时快开未开的花苞,最好吃。


雪白的槐花气息香甜,可以生吃、凉拌、煲汤、煮肉、煮粥、蒸饭、做饼、包馅、沏茶,入馔[rù zhuàn·厨界术语]后既美味又风雅,是春天最好吃的花了。


每年4、5月份,洋槐的枝头便被一串串洁白的槐花装点得繁盛至极。从槐树下走过,一阵清新的花香沁人心脾。



质朴又透着时令的灵气,也不用多繁复的做法,简单蒸一蒸便鲜美不可言。撒上面粉蒸熟,蘸着蒜汁吃,微酸中带着槐花的清香,清新爽口。


槐花也可做饼,把槐花焯水后,跟鸡蛋、面粉调成面糊,在油锅里慢慢烙熟,香气四溢,鲜甜可口。


野菜&饥饿

关于春天的记忆



不知道您有没有一种错觉,人们似乎只有春天才热衷吃野菜,甚至很多人不自觉地忽略了,其他季节也有野菜可吃。

是什么造成了人们的这种错觉呢?我们可以试着找出背后的原因。也许这和新乡的地理、气候、历史、科技发展等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概括的话,那应该是: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基因里被刻下过饥饿

地理因素


河南位于中国地形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交界处,地势西高东低,北西南三面环山,大部分地区地势平缓。

奔腾的黄河水因为地势的突然变缓,原本应该投入大海怀抱的巨量泥沙被不断堆积在河南省境内。多沙、善淤、善决、善徙。黄河下游河道经过岁月的演变,最终形成了河南地区独有的“地上悬河”地貌:河道悬于城市之上。河南省在1958年、1982年、1996年都发生过汛期水灾。

黄河泛滥资料图


新乡位于河南省北部,黄河流经新乡的多个地区,受灾情况不言而喻。

气候影响


农业,是一个靠天吃饭的行业,气候对收成的影响非常大。今年能够产出多少农作物,老天爷说了算。不管十年一遇,还是百年一遇,我们总会有那么不走运的几年,遇到特大自然灾害。

而新乡属于季风气候,其典型特点就是不稳定。于是新乡的自然灾害呈现出一种极为矛盾的特点:一方面水患频发,一方面旱灾也较严重。

洪灾尚能修堤补坝,旱灾却是真的难为百姓。老天不下雨,人们又能怎么样?旱灾连年出现,直接导致粮食绝收,饥荒、疫病也随之而来。

1942年的春夏,河南大片地区滴雨未下,田里小麦的收成不足常年的两成。之后又爆发了蝗灾, 遮天蔽日的蝗虫席卷河南全省。成千上万的蝗虫成群而行,所过之处,寸草不生,寸种不留。

灾民正把树皮扒下来,以磨成粉充饥


粮食没了,灾民就去挖野菜,没两个月野菜也没了,灾民又去刮榆树皮,回来煮煮吃,树都刮得光亮亮的。

后来,新乡籍作家刘震云将这一段艰难的岁月写成了一本小说——《温故一九四二》。

曾亲历一九四二年惨状的一位新乡人,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


我的老家在河南汲县(现卫辉市),毗邻延津。烈日炎炎、赤地千里,农民心如汤煮,纷纷求雨于神灵。敲锣打鼓、吹唢呐、放火铳,抬着寺庙的菩萨塑像游乡。没有感动龙王,反招来蝗虫。蝗虫飞来,遮天蔽日。啃噬庄稼,像蚕吃桑叶,发出沙沙声,场景可怕瘆人。蝗虫飞走一拨,又来一拨,蝗虫过境,庄稼被吃得只剩下光秃秃的秸秆。


河南先遇旱灾、后遭蝗虫,夏秋两季,颗粒无收。全省,无县无灾、无灾不重。


集市粮价不断暴涨,一天一个价,上午与下午不同。一斗小米(约12.5斤)卖到一百四、五十元,玉米卖到一百零六元。穷人买不起粮,只能吃麸皮谷糠,剜野菜、挖草根、剥树皮、碾枣核、轧棉籽。草籽、花生壳、蒺藜……凡是能果腹的东西都成了食物。


社会发展制约


当然,社会发展本身也限制了人们餐桌上的“丰盛”。几千年来,老百姓的饮食几乎都是自给自足。

从前,农民家里储存条件有限;地里种庄稼蔬菜没有恒温大棚;街上没有随时可以购买食物的商店,即便有商店,人们也没有什么余钱去购买太多的食物。

几乎所有的蔬菜粮食都是吃“当季”。如果碰上灾年,其他季节日子还算过得去,但冰天雪地、满目萧索的冬天着实难熬......终于盼到了春天,万物生长,各种野草、树叶都成了能填饱肚子的美味。这时候身体和心理所获得的满足感和安全感,是夏天和秋天都无法比肩的。

还好,这一切都成为了历史!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成功解决了10亿人的吃饭问题,确保了国家粮食安全。1978年我国粮食总产6000多亿斤,2017年人均粮食占有量达889斤,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目前我国已经逐步实现由“吃不饱”向“吃得饱”“吃得好”转变。

家里有粮

心里不慌



袁隆平院士在一次采访时曾经说过:“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要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

袁隆平教授在观察两系法杂交晚稻结实情况
图源:新华网

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饭碗里装的要是“中国粮”。这也一直是我国的奋斗目标。

新乡,得黄河海河环绕滋养,有着河南其他地方比不了的优越位置,加上现代科学种植等技术优势的加持,各种粮食和蔬菜产量多、品质优!
 

摄影:高志勇


比如:晶莹剔透、软筋香甜的“中国第一米”就产自新乡原阳;延津长出的小麦被称为“中国第一麦”,还是“中国地理标志产品”;获嘉的大白菜、辉县的菌菇、封丘的贡芹........不仅丰富了当地人的餐桌,还远销国内外。


总之,现在的新乡人再也不会担心吃饭问题。新乡有这样的底气和信心!


【结 语】


有人这样形容吃野菜:是舌尖上的踏青,也是儿时的回忆,更是挥不去的乡愁。

1978年后,新一代的中国人,已经忘了饥饿的滋味。充沛的食物供应,给人民带来的幸福感和安全感,是无以伦比的。

当然,盛世之下我们更应珍惜,也该偶尔“忆苦思甜”。比如,春天吃野菜。


春日不长,
吃春,
就趁现在。



点亮在看

让更多人了解新乡




【资料来源】《盛产水稻和小麦的新乡,绝对是最懂碳水的 | 豫记》《河南的春天,永远在锅里 | 豫记》;卫辉365《1942年卫辉一家人,生生给看哭了》;十点人物志《河南往事:一部中国人与灾害的斗争史》,部分图文来自网络。

【免责声明】本平台转载、摘录内容只以传播为目的;版权、转载问题,请联系我们。

往期回顾

汲师:我有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延津:大河奔腾古渡情 金堤槐香第一麦

“云赏”新乡:不负如许春色

总  监 制:韩卫军 马新华        

主      编:刘树雨 

执行主编:尚建东 夏宝莲    

责任编辑:朱新国 李文艳 杨杨

投稿邮箱:626754621@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