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写作《文从字顺》教案+图文解读+例文赏析
精典往期
精彩回顾: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电子课本(高清版)第一单元第1课《邓稼先》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断》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第4课《孙权劝学》第一单元写作《写出人物精神》第一单元测试卷(附答案)可下载打印第二单元第5课《黄河颂》第6课《最后一课》第7课《土地的誓言》第8课《木兰诗》综合性学习《天下国家》第二单元写作《学习抒情》第二单元测试卷
第三单元
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第10课《老王》第11课《台阶》第12课《卖油翁》第三单元写作《抓住细节》名著导读《〈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第三单元测试卷第四单元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第14课《驿路梨花》第15课《最苦与最乐》
第16课《短文两篇》第四单元写作《怎样选材》
综合性学习《孝亲敬老,从我做起》第四单元知识点+单元测试
第五单元第17课《紫藤萝瀑布》
第18课《一颗小桃树》
第19课《外国诗二首》
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
每天同步更新中。。。
电子教材
视频讲解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时做到文从字顺的方法,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2、学会修改文章,增强语言表达的能力。
3、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逐步提高写作能力。了解说真话、抒真情是写作的基本要求;
教学重点难点:
1、 了解写作时做到文从字顺的方法,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学会修改文章。
2、 引导学生平时要养成多读书的习惯,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
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方法与实例相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学习。
我们平时作文,不少同学在语言运用方面,或用词重复啰嗦,或语句不通顺,或语序不当,至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不能准确表达。今天,我们一起来进行作文训练:文从字顺,有条不紊表情达意。
二、 推进新课
1、 什么是“文从字顺”?
“文从字顺”,其意思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用词恰当、妥帖,作者心里想的是这样一个东西,所感的是这样一种情境,而所用的词语恰好能表达这样一个东西,这样一种情境,读者读后的感受于作者期望表达的意念完全一致;二是句与句之间顺从畅达,文气贯通,能很好地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地表达出来,没有任何含混、错乱和别扭之处。
2、怎样才能做到“文从字顺”?
“文从字顺”是写作的基本要求,它反映着写作者驾御书面语言(即文字)的能力。 要想做到文从字顺,对初学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培养自己良好的语感。语感,即人们对语言的一种敏锐的感觉。它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经听和读的反复熏染而逐渐形成的。 语感包含的内容有:通顺、连贯,有分寸(准确),有韵律。
训练:
爷爷是一个非常简朴的人。
此句有无毛病?
简朴不等于俭朴。简单和朴素更不能缩简为“简朴”。
干了一天的活,真是胳膊疼腰酸。
此句是否符合语言习惯?
此句有无毛病?讨论,指出毛病并改正。
不符合,习惯上说“腰酸胳膊疼”。同时也有韵律。
学生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我的发现:
(1)、 准确,文字通顺,是作文用语最起码的标准。
(2)、要围绕中心说话,人称要清楚,意思要连贯。
(3)、能掌握好用语的“分寸”,是语言运用能力强的表现。
(4)、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
老师小结:我希望大家在练习读与写的时候,自觉地注意思路的开展,下一句跟上一句怎么连上的,后一段跟前一段怎么连上的,某一句跟前面哪一句有关系,某某段从前面哪一段分派出来的,诸如此类全部辨一辨,想一想,这就是所谓自觉地注意思路开展的具体办法。
文从字顺,必须做到:
文章思路清晰,文意连贯,表意明确,语句通顺,用词妥帖。
(写时琢磨,写后修改)
语句通顺,用词妥帖:
(1)、词句要 恰当
(2)、词句要 配好
(3)、词句要 整齐
(4)、词句要 简洁
要做到文从字顺,要注意三点:
(1)语句表达要准确,用词避免产生歧义。
(2)要注意语句间的连贯。
(3)写完后要读一读,还可以请别人来读。(写时琢磨,写后修改)
3、出示例文,学生修改
妈妈是一个勤劳的人。有一次,我的数学考了95分,妈妈就给我耐心的讲错在哪里,讲的非常仔细,我听得明明白白。妈妈把家务活全都承担下来,让我一丝不苟的学习。她对我要求很严格,我的学习里面有你的心血。
小结:写作时主要是靠感觉来感受语言。因此,文章写完后,要通过小声的读来感受一下,思路是否清晰?意思说明白了没有?句子通顺不通顺?还可以请同学读一遍,提提意见。这种感受语言的习惯一旦养成,就会受益终身。语感,即人们对语言的一种敏锐的感觉。这种“感觉”的形成,一是要平时养成多读书的习惯,对一些优秀的文章能熟读成诵;二是要“多听”,强化读的效果;三是要尽量丰富自己的词汇量,确切掌握词语的含义,且懂一点语法。这种感受语言的习惯一旦养成,做到文从字顺就不难。
4、病句诊疗门疹部,如何辨析病句。
(1)感读——凭语感,凡是读起来别扭,听起来含混的,就可能有语病。
中考失败,小镜伤心极了,他多么希望知心朋友和他分享这无限的苦恼啊!
(2)梳理——由主干到枝叶逐步检查。先缩掉句子的附加成分,化简后,留下句子的主干(即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然后检查句子的主干,再检查附加成分是否有语病。
同学们以敬佩的目光注视着和倾听着班长的报告。
(3)分析——从事理上进行分析,检查是否自相矛盾和符合逻辑。
为了防止非典疫情不再反弹,市领导要求各单位制定严密的防范措施。
(4)类比——用同义词替换,关联词替换、仿照原句造句等比较法来检查语病。
无论工人们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他们却能披荆斩棘,一往无前。
友情提示:
修改不是再造,切忌改变句子的本意。尤其应该注意,能调整语序的就不能增删,能改动一处的,决不能改动两处,改病句也应简要、高效。
5、修改病句的原则是:对症下药、原意不变、多就少改。
常考的病因及病例:
(1)滥用介词“通过”、“由于”、“经过”、“在……下”、“当……的时候”和动词“使”,导致句子主语残缺。
如:通过紧张的期末复习,使我们的各科成绩都有了提高。
(2)前面的主语是正反两面的意思,后面的宾语只有正面一面的意思,导致前后不呼应。
(3)滥用否定词,导致前后矛盾,不合逻辑。
如: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如:能否推进素质教育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4)修辞方法使用不当
例:她唱起歌来,就像刮大风一样。
(5)词语搭配不当。
如:老师慈爱的笑容和亲切的话语时时浮现在他的眼前。
(6)句式杂糅
例:我国经济之所以能够飞速增长,被外国人称作“爆炸性的增长”,靠的是正确的政策。
改句:①我国经济能够飞速增长,被外国人称作“爆炸性的增长”,靠的是正确的政策。
②我国经济之所以飞速增长,被外国人称作“爆炸性的增长”,是因为我们有正确的政策。
当前,作文时反映出的词汇贫乏,语病百出,正是由于读得太少,背得太少,一篇好文章,读到滚瓜烂熟,作者的语言就有可能转化为读者的语言,自己在写作时,就会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读得多了,自然会有一定的语言积累,就会找到语感,从而减少语病的出现。
在预习课文时,每篇文章至少读三遍。读正确、流利还要有感情。
日记写满一页半,文从字顺,字体漂亮。
名言:
(1)、我把《永别了武器》最后一页修改了三十几遍,然后才满意。我把《老人与海》的手稿读过将近二百遍才最后付印 ——海明威
(2)、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鲁 迅
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贾岛《题诗后》中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诗句,这些作家的经历充分证明修改文章是写作获得成功的必然环节,文章只有越改才会越好。希望同学们课后抱定“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信念,把文章修改好。
三、总结学习
登上写作成功的圣殿,必须牢记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热爱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表现生活,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勤观察,多动笔,乐修改,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这样写作成功的春风就会扑面吹来,缪斯女神就会向你发出邀请。同时还要记住,文章是改出来的,我们要力求做到文从字顺
板书设计:
要做到文从字顺,要注意三点:
(1)语句表达要准确,用词避免产生歧义。
(2)要注意语句间的连贯。
(3)写完后要读一读,还可以请别人来读。(写时琢磨,写后修改)
课文图片详解
例文赏析
以“我喜欢_____”为题选择我们最熟悉或喜欢的景或物,理清思路,以连贯顺畅的语言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写作导航】
“文从字顺”一是指用词要恰当妥帖,符合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和感情,二是指句与句之间要顺从畅达,井然有序。要在作文中做到文从字顺,我们平时就应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能正确运用标点断句,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书写要工整规范,不写错别字。
2.培养通顺感。在平时的交谈中,我们都能判断出所说的话是否通顺明白。如果听着别扭,别人就听不明白,因为汉语言有一定的搭配习惯。这就需要我们有较强的通顺感,能敏锐地判断出怎样的句子通顺,这样写出的话也就通顺了。
3.培养连贯感。说一段话,写一段话,句与句之间要按一定的顺序来连接,这就是连贯。为了使文章连贯,应注意说话的顺序,要围绕一个中心,要注意意思之间的衔接和过渡,注意内容之间的前后照应,注意了这些,就能使语言连贯。
4.培养分寸感。不同的语汇,在使用范围、表示的数量、表达的深浅程度、反映的感情色彩等方面都有差异,平时我们就要注意发现和掌握这些差异,这样在表达意思时才能掌握好分寸。我们应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揣摩作者语言使用的技巧,不断增强自己运用语言的分寸感。
5.培养韵律感。语言形式上的协调和语调上的协调的相互统一,就是语言的韵律,有了韵律感,作文的语言就会优美、动人,读起来就会朗朗上口,作文自然就会生动感人。
【例文引路】
我喜欢秋天
曾有许多人问过我:“一年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我总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喜欢秋天!”
我喜欢秋天,虽然它没有春天生机勃勃之态,没有夏天姹紫嫣红之景,也没有冬天银装素裹之貌,但我仍对它情有独钟。
如果说绿是春天的使者,红是夏天的色彩,白是冬天的打扮,那么黄便属于秋天。在送走夏姑娘的同时,秋婆婆迈着她那矫健的步伐向我们走来,她的到来,使万物脱下了旧衣,换上新装。树儿们都脱下了绿衣裳,换上了秋婆婆精心缝制的新衣。花儿都收敛起绽开的笑容,鸟儿也都成群结队地飞向南方——另一个更加温暖的世界。似乎一切都显出几分无奈,几分孤独,几分凄美。过往行人也来去匆匆,无暇观赏两旁风景。这也许就是秋天不能受到大众欢迎的原因吧。
但让我们把目光从这些令人倍感哀伤的景色中移开,移向那金灿灿的田野。田里的庄稼经过几个月的培育,现在已经成熟了,这给人们带来了无可比拟的喜悦。辛勤工作许久的农民们带着满面的笑容,走向金色的田野,收获他们劳动的果实。他们在金色的大海中干得热火朝天,一时间,春天的生机勃勃,夏天的活泼热情,秋天的丰收喜悦全来到了这广阔的田间。一阵秋风吹过,“大海”泛起层层波浪,夹杂着人们清脆欣慰的笑声。看着此情此景,还有多少人能不喜欢上秋天呢?
有时会有一场小雨,秋雨小小的柔柔的扑打在人们的脸上,凉凉的。这时,人们忘记了一切不幸,尽情接受秋雨的洗礼。
我喜欢秋天,喜欢那萧条的美,喜欢那丰收的喜悦,喜欢那绵绵的小雨……喜欢它的所有所有。
如果现在有人问我:“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喜欢秋天!”
【老师点评】
本文语言优美,读起来很有韵律感。面对秋天,作者有独特的眼光:纵然有几分肃杀,有几分萧条,但从秋的成熟中,从丰收的喜悦里,作者读出了美。作者巧妙地把对秋的赞美之情,融进了对秋景的描绘之中。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