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玉门”历史文化大讲堂开讲
“千年玉门”历史文化大讲堂开讲
4月2日下午,玉门市博物馆学术报告厅座无虚席,“千年玉门”历史文化大讲堂首讲开讲。这是玉门市博物馆为庆祝玉门建县2140周年而举办的历史文化讲座,讲座吸引了广泛的社会参与。
首讲玉门市博物馆邀请到了地处大洋彼岸的哈佛大学博士、牛津大学学者傅希明先生和东北师范大学白军鹏教授主讲,主题围绕“汉代的玉门”和“花海汉简”展开。玉门文史爱好者享受了一把文化大餐。
傅先生的讲座主题是:玉门花海《苍颉篇》习字简与汉代儒学经典化。他从《通典》引《漢官儀 》: 能通蒼頡史籀篇補蘭臺令史观点出发,提出《苍颉篇》中翻译过来和玉门有关的文字,引起了大家的浓厚兴趣.整场讲座激情澎湃、妙趣横生、引经据典,博得热烈掌声。
傅希明先生进行讲座
傅希明先生(前排右一)听讲
白军鹏教授的讲座主题是:“汉代的玉门”,《汉书.地理志》中描写了两个玉门:酒泉郡下有玉门县(新莽時期改稱輔平亭)、敦煌郡龍勒縣境內有玉門關,都尉治。《漢書·地理志》所載的玉門縣學術界一般認為即今天的玉門市赤金鎮附近,(王國維則認為就在今天的玉門市老城)漢代的玉門關則在今天敦煌市西北的小方盤城。两者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
《地理志》玉門縣下顏師古注引闞骃《十三州志》云“漢罷玉門關屯,徙其人於此,故曰玉門縣。”(这说明先有玉門關,後有玉門縣)
沙畹在整理斯坦因所獲敦煌漢簡時,注意到史記中的一條材料:《史記·大宛列傳》記載貳師將軍李廣利伐大宛失利,“還至敦煌,士不過什一二。使使上書言:‘道遠多乏食;且士卒不患戰,患饑。人少,不足以拔宛。願且罷兵,益發而復往。’天子聞之,大怒,而使使遮玉門(《漢書》引作玉門關),曰:‘軍有敢入者輒斬之。’貳師恐,因留敦煌。”
認為此時(太初三年)玉門關當在敦煌以東。王國維、勞榦、李並成等讚同其說,認為今敦煌西北小方盤的玉門關是後來遷過去的;不過,夏鼐、向達、陳夢家等則否認玉門關有過遷徙。如果承認玉門關最初在敦煌東,小方盤城是西遷後的玉門關,那麼最初的玉門關設在何處?
王國維:玉門關最初在漢玉門縣,即今玉門市。
勞榦:在嘉峪關(漢玉門縣東)或赤金峽(漢玉門縣西),即在漢代玉門附近。
李並成:根據唐初僧人道宣《釋家方志》載肅州(即今酒泉)西北七十五里有故玉門關之說立論。考訂西遷以前的玉門關在今嘉峪關西10公里處的石關峽。
汉代的玉门关到底在哪?汉代的“玉门”属于哪个郡管辖?随着讲座的深入,这些问题引起了大家的深刻共鸣及思索。
白教授又从汉简中的玉门、汉代的地方军政体系、军政体系下的玉门、民政体系下的玉门等多个方面阐述了汉代的玉门。并探讨了“玉門”一詞之來歷。《漢語大詞典》:“因西域輸入玉石取道於此而得名。”可考的最早來源大概始自斯坦因,據向達譯《斯坦因西域考古記》有“玉門之得名始於和闐之美玉,和闐玉自古至今是塔里木盆地輸入中國的一宗重要貨品。”之記載。李正宇教授則以《周易·說卦》乾卦的方位,以及其“為金為玉”為立論點,結合“金關”來考慮,認為其命名滲透著古人“天命”“王道”的思想。
白军鹏教授进行讲座
在互动交流环节,玉门地方文史爱好者积极发言,气氛热烈,纷纷与二位教授请教问题。“河西地区最早的汉简是什么时候?”、“在汉代,王门和玉门是不是一个字?”、“东西方文明交流中玉门关的地位?”、“现在是春天,汉简中有关玉门春天的描述?”……大家积极提问,两位专家一一交流了自己的看法。
提问、交流环节
“千年玉门”历史文化大讲堂为大家搭建起了一个重新认识玉门的平台,通过学者的讲解,大家了解到了千年前的玉门,通过互动交流,深化了大家对玉门的认识。
两位专家与玉门文史爱好者合影留恋
傅希明先生及白军鹏教授参观
玉门博物馆
傅希明先生及白军鹏教授观看
博物馆宣传片《千年玉门》
编辑:白秀英 审核:王璞
往期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