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2-3期《四川教育》(理论)“教学专题”征稿啦!
请点击阅读
《今日教育》专题征稿——为素养而教:大概念教学的理性与实践表达(1231)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2023年1、2、3期重点话题征稿启事
《小学语文教学》杂志主编的“小语人”丛书读书感悟文章的征稿启事
《四川教育》(理论)2023年第2-3期
“教学专题”征稿啦!
征稿主题
素养立意
聚焦核心素养
专题解读
2022年4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正式发布,并在“指导思想”中强调:“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不仅是新课程标准制定的指导思想,更是优化课程内容结构的前提,是研制学业质量标准的依据。从“知识本位”到“素养本位”,核心素养是对我国学力目标的升级,推动着教学范式的转型升级,推动着教育评价的变革。
核心素养的时代立意
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颁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又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核心素养”适应了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满足了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急需提升的迫切需要,一经颁布就得到更多教育专家的研究和关注。
核心素养的改革聚焦
1.走向整合,培育完整的人。核心素养的作用发挥,不仅是知识、能力、态度等不同成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整合表现,也是不同素养在具体问题情境中的整合表现。在具体的问题情境解决过程中,单纯依靠某一种素养的情况比较少,绝大部分的问题解决需要借助于不同素养的整合作用。核心素养的整合性,要求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保持“全人”教育理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首先,重视态度、情感、道德价值观等非认知因素的价值。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一个重要的目的是要凸显态度、道德价值观等方面的重要性,同时强调素养的认知层面和非认知层面。其次,重视核心素养的整体效应,把握好不同素养指标之间的内在关系。文化修养是核心素养体系的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是核心素养体系的价值导向,掌握文化基础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自主发展、更有效地参与社会。核心素养不同指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最终表现出来的整合效应就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不是某一个素养指标,也不等同于几个素养指标的简单相加,而是各素养在面对具体问题情境时发挥的合力。鉴于此,核心素养的培养一定要时刻保持“全人”思考,不能只看到“部分”而忽略了“整体”。
2.重视变化,强调终身发展。核心素养作为国家和社会对儿童青少年未来发展的期望,是从终身发展的角度进行考虑的。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普遍存在的以中考、高考成绩作为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观念,导致我们在人才培养上把中考、高考作为重要的参考点。考试需要什么就侧重于培养什么,没有扩大到终身学习与发展的尺度上进行规划,使得很多学生虽然顺利应对高考,但走向社会后却后劲不足,无法成功应对人生后半段的各种挑战。核心素养不仅是为了帮助学生升学,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走向社会后能够成功地应对人生各个阶段的挑战,最终具有健康幸福的生活,从而有助于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转。从这一角度来说,核心素养对人的发展具有长效的预测力,是具有跨时间迁移作用的素养。
3.尊重规律,呼唤学科教育。在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教师要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挖掘学科中的育人价值,从综合育人、实践育人的角度抓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期,在不同阶段有所侧重,明确不同教育阶段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
落地核心素养的实施路径
1.跨学科课程整合。课程整合是面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开发模式的必然选择。鉴于核心素养所具有的整体性、情境性和具身性等特征,以素养为基础的课程整合理应具有鲜明的育人取向、跨领域取向和行动取向。学科领域与素养之间的关系不是一一对应的,所有的领域和学科都有助于多种素养的发展,没有一种素养的发展专门只依赖一种学科。虽然某种素养与某个学科的关系更加紧密,但就该素养的培育而言,该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是互补的。换言之,不同学科领域和素养之间存在多重交叉的关系,某种素养的培育很可能是多个学科的目标。传统课程整合注重课程内容的横向联结,强调学科之间、跨学科之间以及学科与儿童生活之间的水平统整。但核心素养发展具有长期性,在坚持课程水平统整的同时,不同学段、年段、学期的课程整合有必要进行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的分析,考虑本阶段的整合课程如何向下扎根和向上衔接,以实现各阶段课程整合的垂直连贯。这也是新课程方案强调的衔接性。课程开发需要建立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之间的联系,立足素养,参照“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使之与各学科、跨学科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相联系,整合形成“跨学科课程目标”,然后依照跨学科主题进行目标分解,逐步发展出体现学生学习表现与学习内容的主题单元目标,进而据此设计相应的学习活动及其在不同课时上的目标架构。学校可以将原有学科统整为相应的学习领域,以加强学科之间的勾连;还可以在几个学习领域内综合过去的学科,推出新的综合性课程,比如历史与社会、体育与健康、艺术等。
2.综合性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倡实践、探究、合作、反思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注重知识与经验的整合,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独特价值。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源于对学生兴趣的观照与选择的尊重,源于积极创设学生探究自己生活世界的情境,并提供实践与参与创造的机会,促进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可以从学生兴趣出发,为学生提供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机会。有研究发现,主题如“牙齿的奥秘”“新能源汽车探究”“时间管理”“小眼看树叶”“我和我的家人”“垃圾分类”“食物上的标签”“雨水干净吗”“变废为宝”“纸艺探究”“校园里的叶子”“餐桌上的食物”“家庭节电方案探究”“蜗牛生活习性的探究”“校园果树木药用价值的探究”“水污染的调查”“蝴蝶的能量转化调查”等,颇受学生欢迎。这些主题都是来源于真实世界、学生生活。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如何基于自己的兴趣,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成就感,促进了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进阶式发展。此外,教师还要把学生引向广阔的学习场域,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多样化方法探究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社会参与与责任感。调查发现:运用多样化的方法开展研究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实施方式。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常利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资料搜集、调查、访谈、考察参观、观察、记录、反思、测量、实验、制作、服务、辩论、交流展示等。例如,某小学二年级学生在“学校的小河”主题探究课中,对小河“变脸”的原因”进行了探究,小组成员通过采集每天的水样,对水样进行试验、观察、比较、分析与测量,调查有关河水变色的资料,并通过合作交流进行分析,对问题原因寻求有证据的解释。在直面真实情境问题的探究中,学生尝试运用多种解决办法,从而丰富了学生对生活意义的建构,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参与度与责任感。
3.大单元结构化教学。大单元设计能够改变学科知识点的碎片化教学,实现教学设计与素养目标的有效对接。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倡导“大”。大单元、大观念、大项目、大任务与大问题的设计,其出发点不是一个知识点、技能点或一篇课文,而是起统率作用的“大”的观念、项目、任务、问题,以此来提升教师的站位,改变教师的格局。只有进行大单元设计,教师才能站在素养立场,理解学科育人的本质。大单元设计有利于教师改变着眼点过小过细以致“见书不见人”的习惯做法,明白“大处着眼易见人”的道理。如何确定大单元?崔允漷教授认为至少要考虑以下四个问题:一是研读本学期的相关课程材料,特别是教材的逻辑与内容结构、与教材内容对应的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学生的认知准备与心理准备、可得到的课程资源等,按照规定的课时,判断本学期大致可以划分为几个大单元。二是依据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要求,厘清本学期的大单元逻辑以及单元命名,如到底是以大任务或大项目来统率,还是以大观念或大问题来统率?按照一种逻辑还是几种不同的逻辑?三是一个单元至少要对接一个学科核心素养,依据某个核心素养的要求,结合具体的教材,按某种大任务(或观念、项目、问题)的逻辑,将相关知识或内容结构化。四是综合考虑单元设计的要素,包括名称、课时、目标、情境、任务、活动、资源、评价等,并以相对规范的格式呈现出完整的设计方案。例如,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情趣浓郁,能工巧匠”下的剪纸、编结、线材造型、蜡染与扎染、彩塑都属于民间工艺,但针对其技能而言,五者之间并不产生关联性,需要教师找到打通两课共性的点,如剪纸的“纹样设计”与蜡染的“纹样设计”。为此,教师可以以某一课教学为主,然后延伸到另一门课上,这样更有利于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运用方法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4.多元过程性评价。素养不是顷刻即成的东西,也不是有待追寻的静物,其养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本质是一种思维和行事的理念与态度。为此,基于素养的评价也一定是多元动态的过程性评价,是指向素养发展,与课程建构、教学方式变革等一体的评价方式改革。例如,对学生提出的纷杂探究主题的评价,对学生制定的探究方案的评价,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的合作、研究方式与进展等的评价,对学生各种作品与交流分享的评价等,无不构成了不同阶段、不同视角的课堂评价,这本身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教学展开的动态过程,体现了课程、教学与评价的一体化。其次,教师应努力把评价焦点转向学生的学习与创造、问题解决能力、媒介与技术素养、合作交流能力、关爱意识与能力等核心素养方面,具体体现在学生在开展探究实践过程中探究兴趣的激发和维持、与同伴合作推进探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形成合理解决方案、运用媒介技术搜集信息并形成自己看法等诸种表现。基于素养的评价与知识评价不同,需要整合多种方式。例如,教师可以组织作品交流、活动展示、探究报告辩论会、艺术表演等活动,也可以将评价表、档案袋等进行综合评定,还可以把家长及教师的描述性评定与学生自我反思或互评结果以及管理部门或专家的意见等进行整合。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同伴之间进行个性化的鉴赏和评价,强调对“作品”的描述和体察,强调欣赏和关注同学的优点和长处,强调自我反思。此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记录学生的表现,统计评价内容,形成学生成长记录和素养评价量表等。
参考文献:
①余文森.论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机制[J].课 程 ·教材·教法,2018,38(1):7.
②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4:10.
思考角度
写作要求
温馨提示
1.来稿请注明作者姓名、工作单位(全称)、职称、通讯地址、手机等个人信息。
2.我们会在“四川教育杂志”微信公众号中陆续推出各栏目征稿启事,请大家密切关注。
截稿日期
2023年1月3日
投稿邮箱
scjy86113199@163.com
稿件将择优刊登在《四川教育》(理论)
2023年第1期杂志上
我们期待你的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