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3年第2-3期《四川教育》(理论)“教学专题”征稿啦!

更多教育报刊征稿启事,

请点击阅读


2022年12月中旬教育报刊征稿启事
2022年12月下旬教育报刊征稿启事
《教师报》专题征稿:学习二十大精神,落实在基层
2023年《江苏教育》(班主任)栏目设置及投稿指南
《新教师》小学语文“经典案例”“教学设计”栏目征稿
2023年1月、2月《德育报》征稿主题

2023年《中小学班主任》班级育人征稿启事

《今日教育》专题征稿——为素养而教:大概念教学的理性与实践表达(1231)

《中小学班主任》官微长期征稿,欢迎投稿~

《小学语文教学》“读有所感”栏目及视频号征稿启事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征稿启事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致敬先生”栏目征稿启事

《中国教师》编辑部“史鉴”栏目约稿函

《中小学班主任》杂志“法治教育”主题征稿启事(1220)

《班主任之友》(小学版)“ 治班锦囊”栏目长期征稿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2023年1、2、3期重点话题征稿启事

《中小学德育》“新时代中国教师的文化特质”专题征稿启事

2023年《中学语文》征稿启事

2023《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刊期变更暨征稿启事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卷首语”征稿启事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投稿须知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投稿须知

2023年《德育报》“校长专刊”征稿启事

2022年《新班主任》“教育大家谈”栏目约稿!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刊期变更暨征稿说明

《中国教育报》全网征集:中国教师“微感动”案例(1231)

《中小学德育》“卷首语”栏目长期征稿

《中国教育学刊》征稿: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杂志“读有所感”栏目及视频号征稿启事

2022年《德育报》一版征稿启事

《小学语文教学》杂志主编的“小语人”丛书读书感悟文章的征稿启事

2022年《教师报》“体教探航”栏目征稿

2022年《教育时报·教师导刊》征稿启事

2022年《教师报》“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主题征稿

2022年《读写天下》约稿函

2022年《中国教师报》所有栏目征稿启事来了

2022年《湖南教育·教研教改》征稿启事

《中国教师报·职业教育周刊》即将创刊,征稿来了

2022年《中国教师报》上新“教师教育周刊”栏目征稿

2022年《湖北教育》中小学党建类征稿启事

2022年《江西教育》(教研)“共鸣”征文启事

2022年《新教师》部分栏目征稿启事

2022年《教师报》“乐艺风采”栏目征稿(含“春节特刊”)

2022年50家教育报刊征稿启事汇总,请速收藏!


《四川教育》(理论)2023年第2-3期

“教学专题”征稿啦!

征稿主题

素养立意

聚焦核心素养

专题解读

2022年4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正式发布,并在“指导思想”中强调:“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不仅是新课程标准制定的指导思想,更是优化课程内容结构的前提,是研制学业质量标准的依据。从“知识本位”到“素养本位”,核心素养是对我国学力目标的升级,推动着教学范式的转型升级,推动着教育评价的变革。


核心素养的时代立意

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颁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又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核心素养”适应了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满足了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急需提升的迫切需要,一经颁布就得到更多教育专家的研究和关注。

 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颁布并不是空穴来风。早在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就已经提出了21世纪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即终身学习的四大支柱。欧盟2005年发布的《终身学习核心素养:欧洲参考架构》正式提出八大核心素养。经合组织于新世纪之交开展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项目研究,将核心素养体系概括为“人与工具”“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三个方面。核心素养成为许多国家研究的热点。无论在哪个国家的研究框架之下,核心素养都是每个人发展与自我完善、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基础性素养,是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可以明确的是,“素养”并不指向某一学科知识,而是强调个体能够积极主动并且具备一定的方法获得知识和技能,它的目的不仅限于满足基本生活需要,更有助于个人追求生活目标、促进个人发展和有效参与社会活动。素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素养的获得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发展成为更为健全的个体,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变化,并为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并能达到促进社会良好运行的目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之时,正是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的时候。核心素养为基础教育带来了无尽的活力,清晰地指向了素质教育的愿景,为课程整合、教学方式变革和评价方式改革提供参考和思路。


核心素养的改革聚焦

自核心素养提出以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地和落实一直是一线教育工作者最关心的问题。《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进行了学科课程的规范表达。
1.对培养目标的回应。培养时代新人是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这样的时代新人如何培养,核心素养回应了这样的目标要求:“有理想”的内涵正对应了核心素养中关于“文化基础”的解读——“努力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领会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有本领”的具体解读正需要核心素养中“自主发展”的部分加以落实——“乐学善学,勤于思考,保持好奇心与求知欲,初步掌握适应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具有学会学习的能力。自理自立,热爱劳动,掌握基本的生活能力等,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有担当”指向了核心素养中的“社会参与”方面——“坚毅勇敢,自信自强,勤劳节俭,保持奋斗进取的精神状态。诚实守信,明辨是非,遵纪守法……”
2.对基本原则的支撑。“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是义务教育课程应遵循的五大基本原则之一。无论是强调五育并举还是面向全体学生,无论是加强课程综合还是变革育人方式,核心素养都是这绕不开的话题。核心素养是跨学科素养, 任何核心素养都不是一门单独的学科可以完成的。任何学科都有其对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共性贡献与个性贡献。所以,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必然要五育并举,摒弃单一、传统的育人方式,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在考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3.对教学改革的深化。“坚持素养导向,围绕‘为什么教’和‘为谁教’,深刻理解课程育人价值,落实育人为本理念。”正如新课程方案所强调,教学改革的深化,需要准确把握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素养要求,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设定教学目标,改革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具体教育教学活动中。
4.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核心素养是每个人发展与完善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基础性素养,是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个体应具有的起基础和支撑作用的素养。如果说,核心素养是作为新时代期许的新人形象所勾勒的一幅“蓝图”,那各门学科则是支撑这幅蓝图得以实现的“构件”。学科核心素养是各学科拥有的本质特征及其基本概念与技能,以及各自学科所体现出来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与表征方式等。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教育之“家”,指学生学了本学科之后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核心素养的落实离不开课程和教学,离不开学科核心素养的支持。同样的,只有不同学科核心素养共同发挥作用,才能让学生成为完整的人、发展的人,具备全面素养,完成复杂情境中的社会问题。



核心素养的育人理念

1.走向整合,培育完整的人。核心素养的作用发挥,不仅是知识、能力、态度等不同成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整合表现,也是不同素养在具体问题情境中的整合表现。在具体的问题情境解决过程中,单纯依靠某一种素养的情况比较少,绝大部分的问题解决需要借助于不同素养的整合作用。核心素养的整合性,要求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保持“全人”教育理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首先,重视态度、情感、道德价值观等非认知因素的价值。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一个重要的目的是要凸显态度、道德价值观等方面的重要性,同时强调素养的认知层面和非认知层面。其次,重视核心素养的整体效应,把握好不同素养指标之间的内在关系。文化修养是核心素养体系的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是核心素养体系的价值导向,掌握文化基础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自主发展、更有效地参与社会。核心素养不同指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最终表现出来的整合效应就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不是某一个素养指标,也不等同于几个素养指标的简单相加,而是各素养在面对具体问题情境时发挥的合力。鉴于此,核心素养的培养一定要时刻保持“全人”思考,不能只看到“部分”而忽略了“整体”。


2.重视变化,强调终身发展。核心素养作为国家和社会对儿童青少年未来发展的期望,是从终身发展的角度进行考虑的。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普遍存在的以中考、高考成绩作为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观念,导致我们在人才培养上把中考、高考作为重要的参考点。考试需要什么就侧重于培养什么,没有扩大到终身学习与发展的尺度上进行规划,使得很多学生虽然顺利应对高考,但走向社会后却后劲不足,无法成功应对人生后半段的各种挑战。核心素养不仅是为了帮助学生升学,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走向社会后能够成功地应对人生各个阶段的挑战,最终具有健康幸福的生活,从而有助于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转。从这一角度来说,核心素养对人的发展具有长效的预测力,是具有跨时间迁移作用的素养。


3.尊重规律,呼唤学科教育。在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教师要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挖掘学科中的育人价值,从综合育人、实践育人的角度抓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期,在不同阶段有所侧重,明确不同教育阶段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




落地核心素养的实施路径


1.跨学科课程整合。课程整合是面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开发模式的必然选择。鉴于核心素养所具有的整体性、情境性和具身性等特征,以素养为基础的课程整合理应具有鲜明的育人取向、跨领域取向和行动取向。学科领域与素养之间的关系不是一一对应的,所有的领域和学科都有助于多种素养的发展,没有一种素养的发展专门只依赖一种学科。虽然某种素养与某个学科的关系更加紧密,但就该素养的培育而言,该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是互补的。换言之,不同学科领域和素养之间存在多重交叉的关系,某种素养的培育很可能是多个学科的目标。传统课程整合注重课程内容的横向联结,强调学科之间、跨学科之间以及学科与儿童生活之间的水平统整。但核心素养发展具有长期性,在坚持课程水平统整的同时,不同学段、年段、学期的课程整合有必要进行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的分析,考虑本阶段的整合课程如何向下扎根和向上衔接,以实现各阶段课程整合的垂直连贯。这也是新课程方案强调的衔接性。课程开发需要建立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之间的联系,立足素养,参照“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使之与各学科、跨学科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相联系,整合形成“跨学科课程目标”,然后依照跨学科主题进行目标分解,逐步发展出体现学生学习表现与学习内容的主题单元目标,进而据此设计相应的学习活动及其在不同课时上的目标架构。学校可以将原有学科统整为相应的学习领域,以加强学科之间的勾连;还可以在几个学习领域内综合过去的学科,推出新的综合性课程,比如历史与社会、体育与健康、艺术等。

2.综合性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倡实践、探究、合作、反思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注重知识与经验的整合,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独特价值。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源于对学生兴趣的观照与选择的尊重,源于积极创设学生探究自己生活世界的情境,并提供实践与参与创造的机会,促进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可以从学生兴趣出发,为学生提供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机会。有研究发现,主题如“牙齿的奥秘”“新能源汽车探究”“时间管理”“小眼看树叶”“我和我的家人”“垃圾分类”“食物上的标签”“雨水干净吗”“变废为宝”“纸艺探究”“校园里的叶子”“餐桌上的食物”“家庭节电方案探究”“蜗牛生活习性的探究”“校园果树木药用价值的探究”“水污染的调查”“蝴蝶的能量转化调查”等,颇受学生欢迎。这些主题都是来源于真实世界、学生生活。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如何基于自己的兴趣,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成就感,促进了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进阶式发展。此外,教师还要把学生引向广阔的学习场域,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多样化方法探究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社会参与与责任感。调查发现:运用多样化的方法开展研究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实施方式。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常利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资料搜集、调查、访谈、考察参观、观察、记录、反思、测量、实验、制作、服务、辩论、交流展示等。例如,某小学二年级学生在“学校的小河”主题探究课中,对小河“变脸”的原因”进行了探究,小组成员通过采集每天的水样,对水样进行试验、观察、比较、分析与测量,调查有关河水变色的资料,并通过合作交流进行分析,对问题原因寻求有证据的解释。在直面真实情境问题的探究中,学生尝试运用多种解决办法,从而丰富了学生对生活意义的建构,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参与度与责任感。


3.大单元结构化教学。大单元设计能够改变学科知识点的碎片化教学,实现教学设计与素养目标的有效对接。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倡导“大”。大单元、大观念、大项目、大任务与大问题的设计,其出发点不是一个知识点、技能点或一篇课文,而是起统率作用的“大”的观念、项目、任务、问题,以此来提升教师的站位,改变教师的格局。只有进行大单元设计,教师才能站在素养立场,理解学科育人的本质。大单元设计有利于教师改变着眼点过小过细以致“见书不见人”的习惯做法,明白“大处着眼易见人”的道理。如何确定大单元?崔允漷教授认为至少要考虑以下四个问题:一是研读本学期的相关课程材料,特别是教材的逻辑与内容结构、与教材内容对应的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学生的认知准备与心理准备、可得到的课程资源等,按照规定的课时,判断本学期大致可以划分为几个大单元。二是依据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要求,厘清本学期的大单元逻辑以及单元命名,如到底是以大任务或大项目来统率,还是以大观念或大问题来统率?按照一种逻辑还是几种不同的逻辑?三是一个单元至少要对接一个学科核心素养,依据某个核心素养的要求,结合具体的教材,按某种大任务(或观念、项目、问题)的逻辑,将相关知识或内容结构化。四是综合考虑单元设计的要素,包括名称、课时、目标、情境、任务、活动、资源、评价等,并以相对规范的格式呈现出完整的设计方案。例如,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情趣浓郁,能工巧匠”下的剪纸、编结、线材造型、蜡染与扎染、彩塑都属于民间工艺,但针对其技能而言,五者之间并不产生关联性,需要教师找到打通两课共性的点,如剪纸的“纹样设计”与蜡染的“纹样设计”。为此,教师可以以某一课教学为主,然后延伸到另一门课上,这样更有利于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运用方法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4.多元过程性评价。素养不是顷刻即成的东西,也不是有待追寻的静物,其养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本质是一种思维和行事的理念与态度。为此,基于素养的评价也一定是多元动态的过程性评价,是指向素养发展,与课程建构、教学方式变革等一体的评价方式改革。例如,对学生提出的纷杂探究主题的评价,对学生制定的探究方案的评价,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的合作、研究方式与进展等的评价,对学生各种作品与交流分享的评价等,无不构成了不同阶段、不同视角的课堂评价,这本身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教学展开的动态过程,体现了课程、教学与评价的一体化。其次,教师应努力把评价焦点转向学生的学习与创造、问题解决能力、媒介与技术素养、合作交流能力、关爱意识与能力等核心素养方面,具体体现在学生在开展探究实践过程中探究兴趣的激发和维持、与同伴合作推进探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形成合理解决方案、运用媒介技术搜集信息并形成自己看法等诸种表现。基于素养的评价与知识评价不同,需要整合多种方式。例如,教师可以组织作品交流、活动展示、探究报告辩论会、艺术表演等活动,也可以将评价表、档案袋等进行综合评定,还可以把家长及教师的描述性评定与学生自我反思或互评结果以及管理部门或专家的意见等进行整合。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同伴之间进行个性化的鉴赏和评价,强调对“作品”的描述和体察,强调欣赏和关注同学的优点和长处,强调自我反思。此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记录学生的表现,统计评价内容,形成学生成长记录和素养评价量表等。


参考文献:

①余文森.论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机制[J].课 程 ·教材·教法,2018,38(1):7.

②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4:10.

③石鸥.核心素养的课程与教学价值.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16,1:10.
④安桂清.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整合:特征、形态与维度[J].课 程 ·教材·教法,2018,38(9):48
⑤李宝敏.核心素养视域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J].课 程与教学,2016(18):46
⑥李树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核心素养与评价探析[J].全球教育展望,2016,7:14.


思考角度


1.你是怎样理解核心素养的?核心素养的内在意蕴、本质特点有哪些?学生的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有啥关联?
2.在培养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困惑或问题?还发现了存在哪些误区?
3.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离不开学科课程这个载体,你是如何将学生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有效对接与落实的?
4.在夯实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你是如何紧扣“素养立意”这一方向,采用哪些方式、方法、路径、措施来挖掘学科育人价值,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
……

写作要求


1.按照学术论文的规范格式(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进行写作,字数4000~6000;

2.选择一个角度从几面展开,不需要面面俱到。结合课堂教学具体实际,突显学科属性和特点,将观点与材料进行有机统一。


温馨提示

1.来稿请注明作者姓名、工作单位(全称)、职称、通讯地址、手机等个人信息。

 

2.我们会在“四川教育杂志”微信公众号中陆续推出各栏目征稿启事,请大家密切关注。


截稿日期

2023年1月3日


投稿邮箱

scjy86113199@163.com


稿件将择优刊登在《四川教育》(理论)

2023年第1期杂志上


我们期待你的来稿!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