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江南文脉丨园林篇04:苏州留园

《江南文脉·园林篇》04 苏州留园



留园,是苏州古典园林,位于苏州阊门外留园路338号,始建于明代。清代时称"寒碧山庄",俗称"刘园",后改为"留园"。以园内建筑布置精巧、奇石众多而知名,与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四大名园。

留园为中国大型古典私家园林,占地面积23300平方米,代表清代风格,园以建筑艺术精湛著称,厅堂宏敞华丽,庭院富有变化,太湖石以冠云峰为最,有"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趣"。其建筑空间处理精湛,造园家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构成了有节奏有韵律的园林空间体系,成为世界闻名的建筑空间艺术处理的范例。全园大致分为中、东、西、北四部分,中部为原留园所在 。现园分四部分,东部以建筑为主,中部为山水花园,西部是土石相间的大假山,北部则是田园风光。

留园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留园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为太仆寺少卿徐泰时的私家园林,时人称为"东园",其时东园"宏丽轩举,前楼后厅,皆可醉客"。瑞云峰"妍巧甲于江南",由叠山大师周时臣所堆之石屏,玲珑峭削"如一幅山水横披画"。今中部池、池西假山下部的黄石叠石,似为当年遗物。

徐泰时去世后,"东园"渐废,清代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园为吴县东山刘恕所得,在"东园"故址改建,经修建于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始成,因多植白皮松、梧竹,竹色清寒,波光澄碧,因园内竹色清寒,故更名"寒碧山庄", 俗称"刘园"刘恕喜好书法名画,他将自己撰写的文章和古人法帖勒石嵌砌在园中廊壁。后代园主多承袭此风,逐渐形成今日留园多"书条石"的特色。刘恕爱石,治园时,他搜寻了十二名峰移入园内,并撰文多篇,记寻石经过,抒仰石之情。嘉庆七年(1802),著名画家王学浩绘《寒碧庄十二峰图》。

咸丰十年(1860),苏州阊门外均遭兵燹,街衢巷陌,毁圮殆尽,惟寒碧庄幸存下来。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园为常州盛康(旭人)购得,缮修加筑,于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完工,其时园内"嘉树荣而佳卉茁,奇石显而清流通,凉台燠馆,风亭月榭,高高下下,迤逦相属"(俞樾作《留园记》)。比昔盛时更增雄丽,因前园主姓刘而俗称刘园,盛康乃仿随园之例,取其音而易其字,改名留园。盛康殁后,园归其子盛宣怀,在他的经营下,留园声名愈振,成为吴中著名园林,俞樾称其为"吴下名园之冠"。

30年代以后,留园渐见荒芜。1953年苏州市人民政府决定修复留园,并廷请了一批学识渊博的园林专家和技艺高超的古建工人。经过半年的修整,一代名园重现光彩。90年代安,又修复了盛家祠堂和部分住宅,使原来宅、园相连的风貌进一步趋向完整。

1961年被国务院首批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12月,作为苏州古典园林典型例证,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留园与拙政园、网师园、环秀山庄共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0年4月留园荣膺国家"5A"等级旅游景区称号。



喜龙仁曾拍摄的留园




留园的面积约2公顷(23300平方米),分西区、中区、东区3部分。西区以山景为主,中区山水兼长,东区是建筑区。中区的东南地带开凿水池,西北地带堆筑假山,建筑错落于水池东南,是典型的南厅北水、隔水相望的江南宅院的模式。东区的游廊与留园西侧的爬山廊成为贯穿全园的外围廊道,曲折、迂回而富于变化。留园以水池为中心,池北为假山小亭,林木交映。池西假山上的闻木樨香轩,则为俯视全园景色最佳处,并有长廊与各处相通。建筑物将园划分为几部分,各建筑物设有多种门窗,每扇窗户各不相同,可沟通各部景色,使人在室内观看室外景物时,能将以山水花木构成的各种画面一览无余,视野空间大为拓宽。

留园全园分为四个部分,在一个园林中能领略到山水、田园、山林、庭园四种不同景色:中部西区以水池为中心,西北为山,东南为建筑,有涵碧山房、明瑟楼、绿荫轩、曲溪楼、濠濮亭、清风池馆诸构。假山为土石山,用石以黄石为主,雄奇古拙,系16世纪周秉忠叠山遗迹。东区是以五峰仙馆为主体的建筑庭院组合,在鹤所、石林小院至还我读书处一带,多个小空间交汇组合,门户重重,景观变化丰富,是园林建筑空间组合艺术的精华。东部的林泉耆硕之馆、冠云楼、冠云台、待云庵等一组建筑群围成庭院,院中有水池,池北为冠云峰。冠云峰系北宋(12世纪)宫廷征集遗物,高6.5米,为苏州各园湖石峰中最高者,左右立瑞云、岫云二峰。园内还保存有刘氏寒碧庄时所集印月、青芝、鸡冠、奎宿、一云、拂袖、玉女、猕猴、仙掌、累黍、箬帽、干霄等十二奇石。在东方文化中,山、石是人文性格的物化表现。留园的山石玲珑多姿,既表现了自然之美,也反映了中国自古以来特有的爱石、藏石、品石、咏石、画石的石文化现象。北部辟盆景园,陈列盆景名品500余盆。西部为土阜曲溪,沿岸植桃柳,土阜缀黄石,漫山枫林,是苏州园林土山佳作。




留园以其独创一格、收放自然的精湛建筑艺术而享有盛名。层层相属的建筑群组,变化无穷的建筑空间,藏露互引,疏密有致,虚实相间,旷奥自如,令人叹为观止。占地30余亩的留园,建筑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全园分成主题不同、景观各异的东、中、西、北四个景区,景区之间以墙相隔,以廊贯通,又以空窗、漏窗、洞门使两边景色相互渗透,隔而不绝。园内有蜿蜒高下的长廊670余米,漏窗200余孔。

一进大门,留园的建筑艺术处理就不同凡响:狭窄的入口内,两道高墙之间是长达50余米的曲折走道,造园家充分运用了空间大小、方向、明暗的变化,将这条单调的通道处理得意趣无穷。过道尽头是迷离掩映的漏窗、洞门,中部景区的湖光山色若隐若现。绕过门窗,眼前景色才一览无余,达到了欲扬先抑的艺术效果。留园内的通道,通过环环相扣的空间造成层层加深的气氛,游人看到的是回廊复折、小院深深是接连不断错落变化的建筑组合。园内精美宏丽的厅堂,则与安静闲适的书斋、丰富多样的庭院、幽僻小巧的天井、高高下下的凉台燠馆、迤逦相属的风亭月榭巧妙地组成有韵律的整体。

留园建筑艺术的另一重要特点,是它内外空间关系格外密切,并根据不同意境采取多种结合手法。建筑面对山池时,欲得湖山真意,则取消面湖的整片墙面;建筑各方面对着不同的露天空间时,就以室内窗框为画框,室外空间作为立体画幅引入室内。室内外空间的关系既可以建筑围成庭院,也可以庭园包围建筑;既可以用小小天井取得装饰效果,也可以室内外空间融为一体。千姿百态、赏心悦目的园林景观,呈现出诗情画意的无穷境界。






【更多精彩】

江南文脉丨诗词篇01:张继《枫桥夜泊》
江南文脉丨诗词篇02:杜牧《江南春》
江南文脉丨诗词篇03:张祜《题金陵渡》
江南文脉丨诗词篇04:皮日休《惠山听松庵》
江南文脉丨诗词篇 05: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江南文脉丨诗词篇 06:白居易《忆江南》
江南文脉丨诗词篇 07:王安石《泊船瓜洲》
江南文脉丨诗词篇 08: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江南文脉丨诗词篇 09:苏轼《归宜兴留题竹西寺》
江南文脉丨诗词篇 10:杜荀鹤《送人游吴》

江南文脉丨诗词篇 11: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江南文脉丨诗词篇 12: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江南文脉丨诗词篇 13: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江南文脉丨诗词篇 14:萨都剌《木兰花慢·彭城怀古》
江南文脉丨诗词篇 15:李煜《望江南.闲梦远》
江南文脉丨诗词篇 16 :汉乐府《江南》
江南文脉丨诗词篇 17:范成大《田园四时杂兴》
江南文脉丨诗词篇 18:姚广孝《淮安览古》
江南文脉丨诗词篇 19:李白《焦山望寥山》
江南文脉丨诗词篇 20:文征明《太湖》

江南文脉丨诗词篇 21: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江南文脉丨诗词篇 22:谢朓《入朝曲》|
江南文脉丨诗词篇 23:刘禹锡《乌衣巷》
江南文脉丨诗词篇 24:杜甫《因许八奉寄江宁旻上人》
江南文脉丨诗词篇 25:辛弃疾《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怀古》
江南文脉丨诗词篇 26:王守仁《登阅江楼》
江南文脉丨诗词篇 27:赵孟頫《夜泊伯渎 》
江南文脉丨诗词篇 28:尤袤《青山寺》
江南文脉丨诗词篇 29: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江南文脉丨诗词篇 30:刘邦《大风歌》
江南文脉丨诗词篇 31:李涉《题鹤林寺僧舍》
江南文脉丨诗词篇 32:文天祥《怀杨通州》
江南文脉丨诗词篇 33:杨基《天平山中》
江南文脉丨诗词篇 34:李国宋《牛首山》
江南文脉丨诗词篇35:项羽《垓下歌》
江南文脉丨诗词篇36:白居易《武丘寺路》
江南文脉丨诗词篇37:苏轼《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
江南文脉丨诗词篇38:王献之《桃叶渡歌》| 到哪里找那么好的人
江南文脉丨诗词篇39:范仲淹《泰伯祠》
江南文脉丨诗词篇40:姚鼐《金陵晓发》

江南文脉丨诗词篇41:杨万里《夏日杂兴》
江南文脉丨诗词篇42:李白《哭晁卿衡》
江南文脉丨诗词篇43:苏舜钦《过苏州》
江南文脉丨诗词篇44:郭崇规《赋紫云山》
江南文脉丨诗词篇45 :郑板桥《和学使者于殿元枉赠之作》
江南文脉丨诗词篇46:米芾《第一山怀古》
江南文脉丨诗词篇47: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江南文脉丨诗词篇48:王世贞《忆江南•歌起处》
江南文脉丨诗词篇49:梁章钜《次韵陶云汀登东海云台山》
江南文脉丨诗词篇50:薛绍徽《冶山晚眺》

江南文脉丨园林篇01:苏州沧浪亭,苏州最古老的园林
江南文脉丨园林篇02:扬州个园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每天陪你读国学经典


点击“
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国学经典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