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个河南弃婴和一个美国医生的故事

小张老师398 张宁 ning zhang 2023-02-21



河南大水牵动着我的心,每天关注着灾民的安置,朋友们到前方为灾民送去日用品并解决部分灾民的燃眉之急,在此向他们致敬;最近弃婴也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曾经因为工作缘由结识了一位河南的弃婴,不知洪水有没有影响他们的生活。


故事要从2008年夏天说起。


听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张雪培主任医师邀请美国医生来坐诊,庄稼汉李爷爷很想带三岁的孙女爱华去看病,可惜路途有些遥远。


没过多久,听说这位美国医生送医下乡,坐诊附近的市医院,赶紧就带着儿媳、抱着孙女风尘仆仆地从村里赶来了。


美国医生看了一整天的病人,正准备下班。看到李爷爷哀求的目光,重新坐下。


美国医生了解了李爷爷的孙女的病情后,告诉李爷爷他不做儿科手术,但他认识能做这种手术的美国儿科医生。


李爷爷觉得耽误医生下班很不好意思,作为感谢,在医院门口买了只大西瓜送给这个美国医生,尽管他觉得孙女的病看来是无望治愈了,连去一趟省城郑州都很难,美国那么远,怎么可能去看医生呢?


那天坐诊的美国医生是来自辛辛那提大学医院泌尿科专家韩慕(Dr. Hamidinia)教授。见到小爱华的那一刻,他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帮助这个可怜的孩子。


爱华是一个弃婴。


2005年12月的一个寒冷的夜晚,李爷爷外出拾荒时,在垃圾堆里看到一团蠕动的东西,走近仔细一看,倒抽了口气:一个新生的婴儿奄奄一息。


李爷爷的儿子成家后,由于儿媳冬梅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婚后一直没有孩子。李爷爷立即将婴儿抱回家,清洗干净,虽然发现婴儿患有先天疾病,但是他们都觉得这是上天所赐。


这个垃圾堆里捡来的孩子就交给儿子和儿媳抚养。全家视其为己出,宠爱有加,取名为李爱华。


爱华患有的疾病是膀胱外翻,这是一种复杂的先天性畸形,涉及肌肉骨骼系统以及泌尿道、生殖道和肠道等方面的缺陷。多数患者活不过幼儿期。


李爷爷背着爱华在家乡四处求医问药,一无所获。随着爱华渐渐长大,她的走路姿势与常人不同,她对自己的疾病越来越敏感。


这时,她遇到了贵人韩慕医生。


见到爱华当晚,韩慕医生就打电话给辛辛那提儿童医院的谢尔登医生和梅尔曼医生,因为手术难度极高,涉及泌尿、肠道、生殖和肌肉骨骼系统,需要各科室的医生的共同配合。


谢尔登医生和梅尔曼医生马上表示愿意给小爱华提供免费的手术,他们所在的辛辛那提儿童医院还同意为小爱华免费提供护理服务。


辛辛那提儿童医院成立于1883年,距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好的儿童医院之一,全美排名第三。


韩慕医生返美后就在朋友和同事间为小爱华募捐,让爱华的养母冬梅和李爷爷一起带着小爱华来美国治病。 


当小爱华一家申请签证遇到麻烦时,韩慕医生专程飞到北京,同美国驻华使馆官员面谈,最终促成小爱华一家赴美就医。


当小爱华一家到达美国辛辛那提时,韩慕医生立刻将他们接入自己的豪华公寓,提供食宿。


当年爱华在河南的家


当年爱华在辛辛那提的家


当时我正在儿童医院担任兼职中文翻译,工作期间认识了爱华一家和韩慕医生,并为韩慕医生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所感动。


小爱华的来到,这个不幸孩子的遭遇在华人界也引起了反响。辛辛那提大学医院的王萍医生在家中举行慈善晚会为爱华一家募捐,当地教会和慈济社都伸出援助之手。


爱华一家不懂英文,入院准备手术时,儿童医院为他们免费提供中文翻译,我是其中的一员。爱华一家的普通话说得也不利索,对其他译员的挑战很大,最后,他们发现我听得懂河南话,我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他们的指定译员了。 


从河南的乡村来到美国的大城市,整天被一群老外包围着,能想象得出爱华一家的茫然。当我出现时,他们的感觉就像见到亲人一样。


有一次,服药后,从爱华的鼻子里突然冒出几条虫子来,当班的护士吓得花容失色。这是小时候在中国再也平常不过的事情了,那时,小孩子们都会被要求吃驱虫药,然后打下一些蛔虫,有时候,粪便中的蛔虫还是活的。


卫生条件很好的美国人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我跟他们解释了,这是肚里的蛔虫。李爷爷说,这些美国人少见多怪!


不过,护士们还是按照疾病防控中心的惯例做流行病研究调查,赶紧叫来疾控中心和寄生虫研究中心的人员来,其中当问到爱华有没有和动物一起睡觉时,李爷爷发火了:我们又不是畜生!


我立刻解释道:有的美国孩子喜欢和家里的宠物睡在一起的,比如宠物狗、宠物猫之类的。听我解释后,李爷爷才消了气,说没有。


漫长的准备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小病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要尽快让爱华适应医院的氛围,并遵医嘱。


刚开始的时候,只要护士一走近,爱华就尖叫;于是,医院安排爱华去做一些有趣的互动活动,让她慢慢了解护士是在帮助她,从而减少她的恐惧。


其次是爱华在家中总是和养母冬梅同床共枕,在医院她也一定要冬梅和她一起躺在病床上。同样,我们慢慢做工作,终于,她放松了戒备之心,冬梅也得以解脱。


爱华和冬梅

2009年2月3日,小爱华在辛辛那提儿童医院接受了膀胱外复手术,韩慕医生也在手术室中。我陪着李爷爷和冬梅在手术室外焦急等待。


手术的复杂程度怎样呢?在美国,患者和病患家人必须有知情权。大致上,需要骨科医生锯开一些骨头,然后将外翻的膀胱再怎么怎么地塞回体内...记得翻译的时候,我差点吓晕过去了。


近10个小时后,韩慕医生和其他医生出来告诉我们:手术很成功!当我把好消息传递给李爷爷和冬梅时,他们都流下了幸福的泪水。


主刀医生与李爷爷握手


手术后,小爱华仍需在美接受半年的观察和治疗。李爷爷和儿媳住在医院附近的Ronald McDonald House 麦当劳叔叔之家, 这是一家为病人家属提供食宿的美国慈善机构。周末,韩慕医生就邀请他们到他的豪宅吃喝玩乐。


慈济社的Lucy和其他志工常常来麦当劳叔叔之家帮助爱华。当看到满头银发的Lucy蹲在便池旁认认真真地做着清洁工作时,我很震撼。Lucy的先生是我们当地大名鼎鼎的医生啊。


在大家的关怀下,小爱华术后恢复得很成功。我的学生们还手工制作了“祝你早日康复”的卡片,让我带给她。



帮爱华治病的同时,韩慕(Dr. Hamidinia)教授也曾有过帮冬梅治疗心脏病的计划。


冬梅在儿童医院看护爱华时突发心脏病,看着她在我和韩慕医生的眼前慢慢倒下,我紧急呼叫911,韩慕医生迅速联系大学医院心脏科专家,希望他们能够提供援助。冬梅虽然救过来了,但因为种种原因,最后不能留在美国治病。


那时我的老二刚好两岁多,爆棚的母爱让我与冬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有一次,看到冬梅穿着布鞋,我说了一句:布鞋真舒服,小时候就是穿这样的布鞋长大的。冬梅对我说:回中国后一定按照你的尺寸做一双新鞋给你。


冬梅、爱华和李爷爷在2009年的夏天离开美国回中国。几个月后,韩慕医生带着他的学生--一位住院医生特地去爱华家探望。




从中国返回的韩慕医生带给我一件礼物,当我打开时,泪水止不住下来了。


韩慕医生说,冬梅对他说先让他带上这一双布鞋给我,等她身体好起来时,她再把合我脚的布鞋打好。


当我打听到杭州萧山慈善总会和杭州萧山第一人民医院共同举办“关爱双心”的活动,补助先天性和成人后天性心脏病患者手术治疗费用时,就着手安排冬梅去杭州看病。然而,突然传来噩耗:冬梅在老家心脏病突发,这次没有上次的好运,她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这双布鞋我一直舍不得穿,珍藏在衣柜中,睹物思人,这是一位朴实的河南母亲的馈赠。



2017年5月,爱华手术八年后,韩慕医生重返李爷爷家乡,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原先的没有盥洗设备的旧农舍已被簇新的楼舍所替代。当年自卑而敏感的疑难病小患者已经成长为一个美丽的大姑娘了,发育、行走与同龄的正常人没有两样。



右一是爱华


多年未见,多么俊俏的姑娘啊~


看韩慕爷爷送给爱华的礼物:新书包和书籍


携手像祖孙俩


李爷爷一家信奉基督,每年圣诞节都会接到他从中国打来的电话,这位朴实的庄稼汉也许不了解中国和美国的时差,所以常常是凌晨三、四点钟接到他的电话,除了祝节日快乐,就是表示感激。


年年如此,直至最近两三年没有了音讯。每天忙忙碌碌地生活,我偶尔会想起他们,如果没有李爷爷,爱华会在哪里?如果没有韩慕爷爷,爱华又会在哪里?


当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得知张雪培教授就职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受暴雨影响停水停电,受灾严重,如今复诊;我不知道李爷爷一家现在何方,有没有受洪水的影响,真诚地希望他们平安;希望爱华好好学习,好好生活,但愿不要辜负了世上这么多好心人的期望。


祝福河南的乡亲们,愿爱与平安与你们同在。 


韩慕医生自画像 


感恩的心  感谢有你

长按识别关注小张老师


美国“鸡娃”
雨天遐思
舌尖上的中文
太空之旅不再是梦
我在美国做陪审员
春风化雨 知行合一
新冠疫情一周年记
爱上一座城,辛辛那提
梦幻花园靠自己的双手
秋季开学,我们穿什么?
美国永久邮票上的中国女人
一个美国 “革命” 家庭的族谱
宁园花开 不忍不开 蜂蝶归来
郑州暴雨、北美野火与蝴蝶效应
草地歌剧院 疫情无法夺走的美丽
美丽的冰川之旅 温馨的家庭团聚
我在美国黑人学校教中文
我在美国黑人学校教中文(续)
乘着歌声的翅膀 请随我前往学习中文
致敬路上的你 中文项目十年之回顾
愿你在风雨过后,找到自己真爱的运动
行走在匹兹堡的街头 与安迪·沃霍尔相遇
一夜火爆 《咸宁西路28号》背后的故事
77级校友汪时奇和他的父母亲 两代交大人
岁月如诗 77级交大校友远帆
跳自己的舞,让别人说去吧!
世界上最富有的两个人离婚了
那些曾经让人泪目的银幕教师形象
非右即左?其实很多人只是想走中间的道路
今天是个伟大的日子 美国疫情的转折点
乘着歌声的翅膀 请随我前往学习中文
园丁日记
园丁日记之二:让你的心田美若你的庭院
园丁日记之三--种一棵小苗 在美国遇见中国
从一个家到另一个家 爱总相随
一个人的编辑部 我写 只为 与你相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