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毓秀台前毛泽东赋诗》
河南许昌有个张潘镇,张潘镇有座毓秀台,毓秀台又名天爷庙,是1800多年前的汉献帝祭天之处。可是这个皇帝生不逢时,处境有点悲催,他虽是大汉皇帝,却要事事听命于丞相曹操。他的愤懑只能在祭天时对老天爷说,梦想着“皇命天授”的机会再现。
这个张潘镇的人并非都姓张和姓潘,而是因汉献帝的张、潘二位爱妃死后葬于此地而得名。现在张潘镇又一次出名了,是因为镇子里有位土生土长的汉子刘长江。他经过革命部队的熏陶,转业回来迷恋上了名人字画、文物古玩、红色文化,于是办起了一所红色文化大院。他将收藏的这些宝贝摆出来,供人们免费参观。这座文化大院不但吸引了附近的乡亲们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还吸引着到此游览的人们,在去毓秀台寻古探幽之前,先到这所文化大院感受红色文化。
前不久我们来到张潘镇,刘长江带我们先参观了红色大院珍藏的文化宝物,接着便领我们去毓秀台。出了镇子往东南再走二里地,远远地就能看到汉魏许都古城遗址的高大牌楼。穿过牌楼,就见一座高约五丈的大土台,土台之上的山门镶有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毓秀台,台上几间庙宇和三面不同颜色的迎风飘扬的彩旗。毓秀台下面的路两旁立着一些不同内容的石碑,有介绍毓秀台的石碑及功德碑。其中一块石碑上所刻文字令我们眼前一亮,原来上面刻着毛主席和罗章龙101年前所作的《过魏都》联诗一首:“横槊赋诗意飞扬,自明本志好文章。萧条异代西田墓,铜雀荒沦落夕阳。”那是毛泽东1918年8月坐火车路过许昌时,和罗章龙及王明徒步来到毓秀台。他们仰望汉魏故都,浮想联翩,吟出这首七绝。我们从这首苍凉的诗句中似乎可以捕捉到一些历史的意境和伟人当时的情怀。诗中表达出毛泽东对曹操的钦佩之意。在毛泽东看来,曹操是中国古代少见的一位集政治、军事、文学才能于一身的人。因此,他后来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及曹操,读史时多次点评曹操,并给予高度评价。
据说,昔日的毓秀台,布列着数十处豪华的宫殿式古建筑,是汉献帝祭祀前暂歇的地方。据《汉魏故城图》载,毓秀台前有汉御殿,是汉献帝祭天时斋戒沐浴之所,还有神厨,家畜亭等。台上原天爷殿、东西厢房、天王殿、山门等建筑,四周雕栏玉砌,正中耸立着一处高峻的坛庙,叫玉皇殿,也称天爷庙。庙顶为圆柱形,庙基为方形,体现了古代的“天圆地方”之说。从大殿拾级而下,是青砖铺就的广场,这里有象征四方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石像,正中矗立的一尊青铜巨鼎,叫“神坛”。广场两旁,还有月神台和雨神台。毓秀台下还有个宽八尺,高一丈的地洞。穿过地洞门就是60个台阶的青石甬道,当年天子就是从这里登上台顶的。但这些豪华排场只保留在史籍记载中或人们的传说里。现在的毓秀台高达15米,原占地6亩,现面积略有减少。但其毕竟是汉魏故城遗址在地面的唯一实物遗存,仍然具有建筑学、史学、方志学等方面的学术价值。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驰骋中原大地,为了实现国家统一而东征西讨。东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接受谋士郭嘉的建议,迎汉献帝刘协迁都于此。此后,曹操在政治上“奉天子以令不臣”,在军事上“仗钺征伐”,在农业上“修耕植以蓄军资”,在用人上“唯才是举”。历史上真实的曹操是个了不起的大人物,鲁迅先生都很推崇他。曹操以许昌为根据地,先后除董卓,灭袁绍,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同时也开创了“一代风骨,流芳百世”的建安文学,使这里成为三国文化和建安文学的发祥地,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曹丞相对汉献帝也不错,他看到小皇帝每日寂寞无聊,特批准在城边堆起一个高台,作为祭天的道场,名唤毓秀台。每逢节日大典,文武百官在汉献帝率领下,登坛祭天祈祷。岁月荏苒,沧海桑田,时光如梭。经过1800多年风吹雨打的肆虐和战火纷飞的涤荡,曹操运筹帷幄之许昌宫早已经荡然无存,唯剩下黄土堆就的这座毓秀台。其实,毓秀台应该是我国最早的祭天场所,比同为皇家祭天场所的北京天坛早建千余年,可见曹操还是有些远见的。现在的毓秀台前面,一条小河自西向东蜿蜒而去,日夜不停的潺潺流水见证着历史的沧桑。毓秀台在“文革”破四旧时被扒掉,损毁严重,现在的建筑,是近些年人们捐资兴建的。毓秀台留给我们的,是一个历史符号或印记,是几段有滋有味的故事。因为汉献帝、曹操、刘备、关羽、张飞、曹丕、曹睿、司马父子等群雄逐鹿,都曾经在这毓秀台前演绎出一幕幕传奇故事。
相传,公元220年春天,汉献帝在毓秀台祈天的时候,突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乌云遮天,伸手不见五指,吓得汉献帝浑身颤抖。曹操手下的近臣就利用这一自然现象,大造“汉室气数已尽,魏国当兴”的舆论,从而,摧毁了汉献帝那“奉天神以固汉室,假天命以固皇威”的精神支柱,汉献帝觉得自己25年来在毓秀台虔诚地祈神,到头来都是枉费心机。在这年十月,曹丕代汉而立,把汉献帝刘协送到修武县当了山阳公,时年39岁。刘协不当皇帝似乎得到了某种解脱,闲时利用以前在宫中学到的医术为村民看看病,颇受百姓好评。刘协随遇而安的心态使他得以长寿(在当时健康医学并不发达的情况下),他看到了“被”禅让的曹丕之死,而其又过了8年才死去,终年54岁。就在这一年,与刘协同一年出生的蜀国丞相、声名显赫而伟大的诸葛亮也在伐魏前线积劳成疾而病逝。但这两个人死后的社会评价却截然不同,一个是名义的皇帝,一个是智慧的化身,可是都不能躲过被“浪花淘尽”的命运。
河南许昌的春秋楼是一处有名的景点
毓秀台本是一个平常的土堆,却因汉献帝在此祭天而成为文物古迹。还因为毛泽东在此写下著名诗句而成为一处重要的景点。据当地人讲,毓秀台在四十多年前的那场运动中被作为“四旧”而破坏,直到改革开放后才由人们捐资重建。我们登台远眺,毓秀台依然俯瞰着深达数米的瓦砾和遗址,孤独地兀立在一望无际的青纱帐之中。刘长江向我们介绍说,毓秀台周围有很多古老的村庄,如营王村、城南董、城后董、城后徐、城角徐等,从这些村名上还可依稀看到昔日的魏都气势与辉煌,因为这种名称表明这里是曾经驻扎过御林军的地方。毓秀台有浓厚的三国文化氛围,民风淳朴。现在这里已经成为三国汉魏故都著名旅游景点,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慕名而来。每年的正月初九有大型庙会——天爷庙会,异常热闹,有台戏,扭秧歌,挑花篮,玩花灯,舞龙狮等民间文艺表演。这应该算是曹操和汉献帝及三国时代的英雄豪杰们为历史做的一点贡献吧。
请扫描下方 ↓ 二维码关注“秋和随笔”
如想看《秋和随笔》之前发表的文章,不妨点击标题随便看看:
一、读书阅序
二、读史札记
三、游踪履痕
四、七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