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望老连长王德正》
秋和小注:黑龙江兵团的召集人希望大家撰写征文“北大荒知青眼中的复转官兵”。我以前一直想写一写兵团直属26团特务连连长王德正,此次征文是个契机,因为正巧我们当年特务连的一些战友近日专程去千里之外的北大荒看望王德正老连长。
一、特务连连长在千里之外
2021年7月3日,当年黑龙江兵团26团特务连的上海战友施云标等人来到北京,特务连的北京战友们设宴款待。聚餐时,当年特务连三排长、北京知青张文武和大家说,上海战友这次来北京属于路过,最终目的地是去北大荒看望咱们特务连老连长王德正,这就好比是“探亲”。我因腰病复发这次去不了,北京战友如果愿意去,可以报名和他们一起去……
施云标接着说,我们这次是代表特务连的上海所有知青战友去北大荒看望老连长的,因为四十多年前,我们在北大荒用鲜血和生命结下了牢不可破的友谊,有的战友已经长眠在那里了,这种情结永远无法割舍,在座的各位战友愿意一起去“探亲”的,现在就可以报名……施云标话未落,北京知青郝全生、张玉海等战友当即提出愿意一起重返北大荒。
我因为返聘的单位工作忙,无法同行,心想将来彻底退下来后再去探望老连长也不迟。于是,我托人刻了一枚印章,对特务连战友们携手共同看望老连长、在北大荒再聚首祝福,同时表达一种敬意。我心里一直牵挂着距北京1620公里远、在北大荒扎根的老连长,因为他和我们曾经朝夕相处,同吃一锅饭,同喝一锅汤,同在一片蓝天下战天斗地、屯垦戍边了10年。后来我们返城了,老连长依然留在那里继续为开发建设北大荒工作着。
我一直觉得老连长的名字充满正能量,姓王、名德正,可以解释为德才兼备、正直无私,这个名字就是他这个人的真实写照,是我们这些知青战友的榜样、楷模,还是一位通情达理的好兄长。当年我们去北大荒之前,报纸上有一篇报道,介绍“不在城市里吃闲饭”的人们上山下乡干事业去了,于是我们认为自己也有两只手,便响应党的号召到了北大荒。我们幸运的是碰到了王德正连长这样一大批复员转业军人,由于他们的言传身教、循循善诱,使我们从十五六岁的懵懂少年,在磕磕绊绊中逐渐长大,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
我们自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与王德正连长分别后,在后来的四十多年中,特务连的北京、上海、哈尔滨、宝泉岭的知青战友们曾经多次或组团或单独重返第二故乡北大荒看望老连长。上海的知青战友在20年前曾特地请老连长到上海免费旅游并住了一段时间。但那次之后,老连长不愿意再麻烦特务连的战友们,多次谢绝邀请,没有再来。
在26团特务连成立40年之际的2010年,特务连上海战友曾经组团重返北大荒,回访奉献了青春与热血的黑土地,看望德高望重的老连长王德正。弹指一挥,又11年过去。大家依然忘不了我们的北大荒,依然忘不了我们的老连长。这次上海战友又带头组织大家回访北大荒看望老连长,北京、哈尔滨都有战友陆续加入“探亲”的队伍。
我们都知道,今年是建党百年,老连长是早已超过“在党50年”的老党员。他和老伴儿相濡以沫、恩爱50多年,是特务连战友心目中的模范夫妻。老连长年轻时英俊潇洒帅气,依照现在的网络用语就是“男神”。他的军事技术样样过硬,而且似乎什么都懂,任何工人、农民的活儿都会干,在长达十年中,他是我们的主心骨,是我们心中的榜样和楷模。
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特务连战友们离开北大荒、与王德正连长分别这多年了,却依然牵挂着老连长?为什么在新冠疫情未完全阻断的情况下,已届古稀之年的特务连战友们还要舟车劳顿、翻山越岭到“千里之外”看望已是耄耋之年的老连长?
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感维系着朝思暮想的牵挂!
这是共同书写了多少篇真实感人故事的情怀!
这是多少种没有血缘却血浓于水酿成的亲情!
我想起歌手费玉清演唱的一首著名歌曲《千里之外》,现摘录几句:
屋檐如悬崖,风铃如沧海,
我等燕归来,时间被安排,
我送你离开,千里之外,
你无声黑白,沉默年代,
或许不该,太遥远的相爱……
我们和老连长之间就是一种纯粹的情感与友谊,一种高尚的人间纯洁之爱,一种不经历那段同甘共苦岁月就根本无法理解的情愫。无论是近在咫尺,还是在千里之外,无论是经常联系,或是任凭时间安排;无论是多久没有联系,或见面时可能不用更多言语表白,但这种情感可以穿透时空的天穹,还能跨越遥远的年代,延绵不绝,源远流长,彼此心照不宣,情感却紧紧相连,直到永远。(未完待续)
请扫描下方 ↓ 二维码关注“秋和随笔”
如想看本公众号刊发过的部分《北大荒情》文章,请点击下面标题看看: